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明史·李时勉传》)
【注】: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
1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相值 值:遇到
B.缚以来,朕亲鞫 鞫:审问
C.帝闻言,色稍霁 霁:消散、缓和
D.疏何语?趣言之 趣:知趣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时勉言营建之非 多中时病,抵之地
B.复取视者再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
C.以衾裹足纳桶中 命武士扑以金瓜
D.帝乃太息 候舟发乃去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 / 督令读书 /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B.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 / 为赡给督令读书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C.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D.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
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
1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4分)
②是第难言耳,草安在?(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时勉“性刚鲠”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5.D
16.C
17.A
18.D
19.(1)①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皇帝)命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得分点:明日、改、日,全句大意)②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得分点:第、草、安在)(2)①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②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③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考察其同语境是否相符。题中,D项错误在于,“趣”通“促“,赶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C项的“以”均作介词,相当于“用”。A项的“之”,前者作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后者作代词,相当于“它”。B项的“者”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停顿,可不译;后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的“乃”虽都作副词,但前者相当于“于是、就”;后者相当于“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整体阅读,弄清其大意;然后找出其中的动词,在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后断句;还可依据文言中的对称句式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D项错误在于:李时勉只陈述六件事便说自己“惶惶不能悉记”只是托辞,实则是有些事很难开口,为尊者讳和为死者讳只好敷衍,这从下文宣帝说“难言”可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明日”即“第二天”;“改”是“改任”之意;“日”作状语,相当于“每天”。第(2)句中的“第”作副词,相当于“只是”;“草”即草稿,“安在”即“在安”,意为“在哪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年幼时,冬季寒冷,用被子裹脚伸入桶中,诵读不止。中永乐二年进士。性情刚烈耿直,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火灾,下诏求直言。陈述时事十五件。成祖决定迁都北京。而李时勉进言营建不对,违背了皇帝的心意。之后,(皇帝)观看他的其他说法,很多都切中时弊,把它扔到地上,又捡起来再看,最终多予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诬陷入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推荐恢复官职。
洪熙元年,(李时勉)又上疏言事。仁宗大怒,召到便殿,(他)对答不屈服。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几乎死了。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李时勉)上了三次奏章,就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李时勉对某位锦衣卫千户有恩,千户恰好来到监狱,秘密招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得以不死。
宣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李时勉当初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去,没有碰上。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道:“你这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紧说出来。”李时勉叩头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皇帝听到这样的话,怒色才渐渐消散。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止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回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称赞李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宣德五年,修订《成祖实录》完成,(李时勉)升为侍读学士。皇帝巡幸史馆,抛撒金钱赏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
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李时勉做祭酒六年,提出格、致、诚、正四字口号,教诲勉励学生十分深切。(他)崇尚廉耻,抵制钻营,辨别贤愚,昭示劝惩。学生贫困不能操办婚丧的,(他就)节省餐费周济救助。督促(他们)读书,灯火通宵达旦,吟诵之声不绝,人才兴盛,超过往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5分)
15.B
16.A
17.C
18.
(1) 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
(2) 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诣:到。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②是直接表现苏轼的才学。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①表现的是苏轼的品行。⑤是苏轼对王安石说的话。④表现的是苏轼守城的决心。答题技巧: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做这类的题,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后再看这个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点”。还要审清题目,看是“直接表明(间接表明的不能选)”还是“表明(间接表明的也能选)”。本题就是“表明”。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很让王安石生气”错,王安石没生气,他们二人谈得很融洽。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命题者通常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考生。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害”,译为“毁坏”;“急”译为“紧急,紧迫”;“虽”译为“即使”;“且”译为“暂且”。“用兵”,译为“打仗”;“解”译为“停战”;“数”译为“多”;“狱”译为“案件,刑狱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节选《宋史·赵普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尝与语,奇之 奇: 认为……奇异
B.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排:推开
C.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 过: 经过
D.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 识:辨识
14.以下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尝与语 坚子不足与谋
B.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子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因与普计下太原 因击沛公于坐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说明赵普“刚毅果断”和“有谋略”的一项是
A.①因与普计下太原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①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C.①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 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
D.①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②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4分)
译文: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
(3)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4分)
译文:
13.C
14.B
15.C
16.
(1)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久之”“ 亟”“ 迎拜”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2)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侧微”“既”“微时”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3)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且"、"岂"、"专"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过:拜访,探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介词,因为、凭借/介词,用,拿(A介词,跟,同C介词,趁着D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①是太祖向赵普问计,试探 ②表示赵普刚毅B①表示赵普不如太祖豁达D①说明赵普受人赏识②表明赵普畏惧之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诗自名,代宗时,位左拾遗。群兄弟皆擢进士第,独群以处士客隐毗陵。母卒,啮一指置棺中,庐墓次终丧。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著书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之朝,报闻,不召。后夏卿入为京兆尹,复言之,德宗擢为左拾遗。时张荐持节使吐蕃,乃迁群侍御史,为荐判官,入见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何其难也?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壮其言,不遣。
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群往见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奈何?”曰:“去年李实伐恩恃权,震赫中外,君此时逡巡路傍,江南一吏耳。今君又处实之势,岂不思路傍复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
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其名,与语,奇之,表以自副。武元衡、李吉甫皆所厚善,故召拜吏部郎中。元衡辅政,荐群代为中丞。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二人躁险,持不下。群忮很(狠),反怨吉甫。吉甫节度淮南,群谓失恩,因挤之。陈登者,善术,夜过吉甫家,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宪宗面覆登;得其情,大怒,将诛群,吉甫为救解,乃免,出为湖南观察使。改黔中。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稍迁容管经略使。召还,卒于行,年五十五,赠左散骑常侍。
群很(狠)自用,果于复怨。始召,将大任之,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
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 易:草率
B.去年李实伐恩恃权 恃:依仗
C.君此时逡巡路傍 逡巡:后退的样子
D.群谓失恩,因挤之 挤:陷害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窦群“果于复怨”的一组是(3分) ( )
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
吉甫节度淮南,群谓失恩,因挤之
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
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
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窦群孝顺。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头,把它放到棺材里面,并在母亲的墓旁搭了个丧棚一直住到丧期服满。
B.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窦群,皇帝知道后,并没有召见窦群。后来,韦夏卿升迁为京兆尹,又向皇帝推荐窦群,德宗任命窦群为左拾遗。
C.窦群利用陈登诬谄李吉甫,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后,非常生气,想要杀了窦群,是李吉甫劝谏解释,才免了窦群的死罪。
D.窦群引荐吕温、羊士谔担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于是怨恨李吉甫,因此而陷害他。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
(2)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
15.C
16.D
17.B
18.
(1)王叔文集团(党徒)气焰盛大时,一向不喜欢窦群,窦群也忿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要驱逐他,韦执谊不同意,于是作罢。(“雅”,1分;“悻悻”,1分;附,1分;句意2分)
(2)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来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会”,1分;“调”,1分;“因”,1分;句意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①不是窦群的行为;④未体现窦群“果于复怨”的精神。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D 窦群排斥李吉甫,不是因为窦群推荐的吕温、羊士谔没有被任用,而是因为吉甫担任淮南节度使,窦群认为李吉甫已经失去皇帝的恩宠,因此而排斥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窦群,字丹列,京兆府金城县人。他的父亲窦叔向,因诗写得好而闻名于世,代宗时,担任左拾遗。窦群的哥哥弟弟们都考中了进士,只有他以处士的身份隐居在毗陵。他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一根指头放到棺材里,在墓边搭了个丧棚住到守丧期满。他跟随卢庇注释阐述啖助的《春秋》学说,所写的文章有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他,上报皇帝知闻,皇帝却没召见他。后来韦夏卿入京担任京兆尹,又推荐了窦群,德宗让他担任左拾遗。当时张荐被派出使吐蕃,于是就升他为侍御史,任张荐的判官。窦群进宫去见皇帝时说:“皇上您登基二十年了,才把我从民间提拔出来当拾遗官,是多么艰难哪!用二十年难以提拔的臣子当和蕃判官,太轻率了吧?”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没派他去。
王叔文集团得势时,一向不喜欢窦群,他也愤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把他赶出朝廷,韦执宜不同意,于是作罢。他去见王叔文说:“事情有难以预料的。”王叔文说:“为什么呢?”他说:“过去李实夸耀自己的恩宠,倚仗着权势,威风震动朝廷内外,您那时在路边徘徊,只是江南一名小官罢了。现您也处于李实这样的权势,难道不想想路边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吗?”王叔文虽感到震惊,但也最终没任用他。
宪宗即位,调他当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后又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上表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武元衡、李吉甫都和他很要好,因此招请他任吏部郎中。武元衡当权,推荐他代替自己任中丞。窦群推荐吕温、羊士谔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怀恨在心,反而怨恨李吉甫。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时,窦群以为李吉甫失宠,于是就陷害李吉甫。陈登擅长星象,夜晚拜访李吉甫,窦群就把陈登抓来拷打拷问,上书诬告李吉甫有密谋。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很生气,要杀窦群,李吉甫替窦群劝谏解释,皇帝才免去了窦群的死罪,调他出任湖南观察使。后又调到黔中,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来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后升官任容管经略使。召他回京,在路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赠官为左散骑常侍。
窦群心狠刚愎自用,喜欢报复别人。当初召他回京,皇上想重用他,大家都很害怕,等到听说他死了,才安心。
窦群哥哥窦常、窦牟,弟弟窦庠、窦巩,都任郎官,擅长写诗歌文章,所著《联珠集》流行于当时,意思是他们五兄弟像五颗星那样闪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 按:追究,查办
B. 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 遣:发配
C. 不肯偿所逋 逋:拖欠
D. 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 挠:阻止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 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 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 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5分)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5分)
14.D
15.A
16.A
17.
(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竞”“擿发”“贷”各1分,大意2分)
(2)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居”“因”“遗”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挠:使动用法,使……屈服。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可以联想成语“不屈不挠”来帮助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后再看这个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点”。还要注意审清题目,看清是“直接表明(间接表明的不能选)”还是“表明(间接表明的也能选)”。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善待家人,生活节俭。①②③均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错,本题关键是翻译出“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由此推断出是曲解文意,应是仁宗告诫傅惟几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此类题目命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竞”译为“竞相”;“擿发”译为“揭发”;“贷”译为“宽恕”。“居”译为“过了”;“因”,介词,译为“趁着”;“遗”译为“赠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用棍子(驱遣)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改变。王鼎迁任提点河北刑狱,处理贪官污吏更加急迫,他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被召为开封府判官,改任盐铁判官,多次升迁担任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河设置驿站牵引漕舟,每年可节省役夫六万,王鼎议论以为这样做不行。杨永德横暴狡诈,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一员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根据实际情况连发八问,杨永德均不能回答。王鼎于是上疏说:“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于是永德的奏请没有被采纳。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使之屈服。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所操何业 操:从事
B.妾亦宦之息也 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 :爱惜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
C.且彼髯复何为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萍踪相遇,愿赠以言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4分)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4分)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14.C
15.D
16.B
17.
(1)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投奔)谁呢?(或:你孤身一人,无人可依靠)(既、茕茕、依,各1分)
(3)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用、竟,各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D项,是介词,可译为“拿”“用”。A项,代词,他/动词,到。B项,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竟”。C项,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写舟人的力气大,⑥舟人的情感。这三句都与义行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率传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就。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适值任昉在焉,约乃谓昉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但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迎主簿,不就 就:上任
B.举秀才,除太子舍人 除:授予官职
C.适值任昉在焉 适:恰好
D. 但奉答云“事在牒中” 但:还是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率善“属文”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 ②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③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 ④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⑤未尝留心簿领 ⑥壮哉雀鼠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5分)
(2)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5分)
15.D
16.B
17.D
18.
(1)与同郡人陆倕年幼时就很亲近友好,经常一同乘车去左卫将军沈约家。(关健点:幼、狎、同载、诣)
(2)家僮到了吴郡,米少了大半。张率问原因,家僮回答说:“雀鼠吃了。”(关键点:既至、耗、大半、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但: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属文”意为“写文章”。 ②可视为有才能,被看重;⑤他做官不看重公文;⑥他心胸宽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率字士简,是吴郡吴人。祖父张永,在宋朝任右光禄大夫。父亲张环,在齐朝地位显贵,归家乡养老,天监初年,授任右光禄,加给事中。
张率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经常是每日限定写诗一首,稍有长进就写赋颂,到十六岁,过去的诗作大约写有二千首。齐朝始安王萧遥光任扬州刺史,召迎他任主簿,他没有就任。起家任著作佐郎。建武三年,推举为秀才,授任太子舍人。与同郡人陆倕年幼时就很亲近友好,经常一同乘车去左卫将军沈约家。有一次恰巧遇到任昉在座,沈约便对任昉说:“这两人是后辈中的才俊,都是南方杰出人才,您可与他们结为朋友。”由此与任昉很友善。张率迁任尚书殿中郎。出朝任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因病没有上任。过了很久,授任太子洗马。高祖建藩王府邸时,进用他做相国主簿。天监初年,临川王以下均设置友、学官。任张率为鄱阳王友,迁任司徒(官职)谢胐(人名)掾,当值文德待诏省,下旨让他抄写乙部书籍,又让他撰写了妇人事二十余条,写成百卷。派擅长书法的琅邪人王深、吴郡人范怀约、褚洵等抄写,送给后宫妃嫔。迁任秘书丞,在玉衡殿受接见。高祖说:“秘书丞是天下清官,东南帝王贵族后代没有任此职的,现让你处在这位子,足可以使你有美誉。”他受到的恩遇就像这祥。四年三月,在华光殿临水修禊聚宴。这天,河南国贡献舞马,当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令作赋,高祖认为张率和周兴嗣写得工整。
这年,他因父丧离职。他父亲的侍妓有几十人,有一个侍妓善唱歌有色貌,同乡人仪曹郎顾玩之求娶她为妻,这个侍妓不愿意,便出家当尼姑。她曾趁斋会去张率家,顾玩之就写匿名信说这个侍妓与张率通奸,御史台将此事上奏,高祖爱惜他的才能,就把奏章搁置起来,然而还是招致世人的议论。张率虽然多年担任职务,但从不留心公文薄的事,当任别驾向皇上奏事时,高祖阅呈文问他事情,他都回答不上来,只能回答说“事情全写在呈文中”。高祖听了不高兴。出朝任新安太守,任职期满回都城,还没到,遭遇亲生母亲丧事。大通元年,服丧期未满,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昭明太子遣使者赠送办理丧事所用的财物。
张率喜欢喝酒,处事宽容,家务事从不介意。在新安时,派家僮运三千石米送到吴郡老家,家僮到了吴郡,米少了大半。张率问原因,家僮回答说:“雀鼠吃了。”张率笑着说:“雀鼠吃得真快呀。”竟然不再追问。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杜正伦,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甚为当时称美。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为君不易,为臣极难。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今太子年在幼冲,知卿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吾儿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奏。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14. 对下列四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为古今难匹 比得上 B. 臣职当修起居注 掌管
C. 则千载累于圣德 积累 D. 吾儿全无令誉 美好
15. 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秀才擢第 通过科举选拔考中
B. 承乾抗表闻奏 抵抗君命,上表进谏
C. 人主亦有逆鳞 君主因臣子直谏而被触怒
D. 咸上封事称旨 赞扬人主的旨意
16. 下列句子表示贬官的一项是( )
①擢授兵部员外郎②拜给事中③兼知起居注④累迁中书侍郎
⑤加散骑常侍⑥行太子右庶子⑦出为谷州刺史⑧左授交州都督
A. ①③ B. ②⑤ C. ④⑥ D. ⑦⑧
17. 下面六句话分成四组,全都与杜正伦为官忠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 ②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
③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④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咸上封事
⑤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⑥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4.C
15.D
16.D
17.C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字的解释。累是多义字,有堆积之意,多次之意,连续之意,拖累之意,在这里是堆积即加起来之意。
1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称旨的旨是心意,意思是符合皇帝心意。
16.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有关升降官职的用语。擢授、拜、累迁、加为升官,兼、行和现在的兼职之意相同,其他为贬官。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理解的能力。①是叙述隋代考举秀才的人数不多,②是叙述正伦参与机密大事,⑤是太宗说的一句话。
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答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 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候,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 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 :“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直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9.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侮蔑
B.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望:埋怨
C.即欲以诧鄙县 鄙:边远的地区
D.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坐:触犯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B.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C.甲曰:“然即溺之”。
D.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
1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不再燃烧了吗?
B.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不任官职,我就灭掉你的家庭。
C.智足以当世取合——才智足够在政坛上适应形势。
D.唯天子以为国器——希望天子让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说明韩安国才略的一组是( )
①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②何梁王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③死灰独不复然乎 ④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⑤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就私自设置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并且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几乎招惹祸患。
B.由韩安国话可知,梁孝王在七国叛乱时,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韩安国明于整理,善于剖断,终于通过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
D.选文中着重肯定了韩安国有谋略、有才智、为人宽厚、能力国举贤等优点,也提到了他的缺点。
9.A
10.B
11.D
12.D
13.A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的理解。“僭”,古时指超越本分,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A 中“案”通“按”;C中“然”通“燃”,“溺”通“尿”,D中“直”通“值”
1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句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而不是把....当作之意,句意应该是天子也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理解的能力。③④只是安国说的一句话,并没有显示他的才华。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不是私自设置官员,而是太后允许他,请求他设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已并两军【注】,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有删改)
注:楼船将军因配合不力,贻误战机而被扣押,两军归左将军统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属:归属
B.齐亡命者王之 王:使……称王
C.右渠发兵距险 距:通“拒”,抵御
D.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谕:诏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汉攻打朝鲜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齐亡命者王之 ②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③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 ④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⑤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⑥右渠发兵距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国从全盛的时候开始,就曾将真番和朝鲜占领为属地,在那里设置官吏。修筑城防要塞。
B.辽东太守和满约定让满作为汉的外臣,并要他不侵害汉的边地,不禁止蛮夷首领进朝拜见天子。
C.王位传到满的孙子右渠的时候,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朝鲜国力的强大,朝鲜王就不再入朝拜见天子。
D.楼船将军和左将军征讨右渠,右渠派军队抵抗。朝鲜后来打算投降,但因为双方的猜疑而使这种和解失败。
4.D
5.C
6.C
【解析】试题分析:
4.“谕”应该是“晓谕,告晓”的意思,是动词。
5.汉攻打朝鲜的原因即朝鲜不参拜汉朝和朝鲜报涉何杀害朝鲜裨王长之仇而攻杀涉何。①是朝鲜王满称王的旧事,②是辽东太守与满的约定,⑥是汉攻朝鲜后,右渠抗击。这三项均不是汉攻朝鲜的原因。
6.“不再入朝拜见天子”错,从文中来看,朝鲜王根本没拜见过汉天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