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曰:“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者皆传写讽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亮名,深加礼接,因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劳帝业,旰食思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所涉历,网唯一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才捴,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旧唐书》)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写
B.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 瘗:埋葬
C.信宿遍于京邑焉 信宿:两天时间
D.军中宴筵,必预欢赏 预:事前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B.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C.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D.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褚亮年幼时聪颖过人,博览全书,过目不忘,祯明初年,担任陈朝尚书殿中侍郎,陈朝灭亡,归顺隋朝。
B.褚亮针对隋炀帝要改置宗庙进献奏议,他认为如果依照周制,于情于理均不合理,而汉朝礼仪不能采用。
C.薛举称帝,重用褚亮。等到薛举灭亡,听到褚亮的名声,唐太宗招贤纳士,礼遇了褚亮,并重用了褚亮。
D.褚亮上疏劝谏高祖的冬天狩猎的行为,太祖很认真地采纳。十六年,加官进爵,去世后,太祖扼腕痛惜。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5分)
(2)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5分)
15.D
16.C
17.B
18.(1)薛举在陇西超越本分称帝号,任用褚亮为黄门侍郎,委托他重要职务。(关键词:僭、以、机务;省略句:薛举僭号陇西)(5分)(2)即使有孟贲在左边保护,夏育在前边护佑,但是如果猛兽猝然扑击,还可能发生意外。(关键词:虽、抗、卒然、虑)(5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D项解释有误,“预”在该句中应解释为“参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根据原文“杂用汉仪,事难全采”可知,“而汉朝礼仪不能采用”是错误的,应是“也难全部采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僭”是“超越本分”之意;“以”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机务”是重要职务之意;“薛举僭号陇西”是省略句,“僭号”与“陇西”之间省略介词“于”。第(2)句中的“虽”在此应译为“即使”;“抗”是“保护”之意;“卒然”即“猝然”;“虑”即“考虑”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褚亮幼小时就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博览无所不至,过目一定记在心里。他喜欢和名人贤土交往,尤其善于谈论。十八岁时,拜访陈仆射徐陵,徐陵和他商量文章,认为他很不一般。陈后主听说了召见他,叫他作诗,江总与诸辞人在座,没有不称道他做得好的。祯明初年,他担任尚书殿中侍郎。陈灭亡后,归顺隋朝任东宫学土。大业年间,授任太常博土。
当时隋炀帝将要改置宗庙,褚亮上奏议说:“现在如果依照周制,情理不能吻合,若用汉朝礼仪,也很难全部采用,请求另绘详图附在后面。”这个建议没能施行。不久,褚亮因和杨玄感有交情而获罪,降为西海郡司户。当时的京兆郡博士潘徽也因为文章写得好受到杨玄感的礼遇,降为威定县主簿。当时强盗猖獗,亲戚家人不能相保。褚亮和潘徽同行,走到陇山,潘徽得病去世,褚亮亲自为他买棺收殓,埋葬在路边,叹息感伤,就在坟旁的树上题诗,好事者都传写诵读,两天时间就在京城传遍了。薛举在陇西超越本分称帝号,任用褚亮为黄门侍郎,委托他重要职务。等到薛举灭亡,太宗听到褚亮的名声,对他深加礼遇,褚亮就从容陈说自己的想法,太宗非常高兴,赐物二百段、四匹马。褚亮跟随太宗回到京师,被任命为秦王文学。
当时高祖因为寇乱渐渐平息,每年冬天都要狩猎。褚亮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尧设鼓纳谏,舜立木求劝告之言,这是国家兴旺昌盛之风,致力于天下太平之道。希望陛下应千年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定天下,勤劳于帝业,为政事而忘食,为百姓而废寝。利用农闲的时节,遵守冬狩的规则,获车经过的地方,虞旗所到之处,网开一面,只在其他三个方向追逐禽兽,放纵广成苑猎士,观看上林署壮士们的手搏,这固然是狩猎的常规,皇帝的壮观。至于陛下亲逼猛兽,我私下有所疑惑。为什么呢?猛兽筋力剽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能将它杀死;长戟挥舞,不能挡住它被激怒的野气。即使有盂贲在左边保护,夏育在前边护佑,但是如果猛兽猝然扑击,还可能发生意外。如果在丛林中,坑谷未及填平,惊吓后面随从的车马,惊扰了官员们的坐骑。小臣怯懦,深感战栗。”高祖对这些话很认真的采纳。太宗每有征伐,褚亮时常服侍跟从,军中宴筵,都参与欢畅,从容进谏,多有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来退休回家。终年八十八岁。太宗非常悲痛惋惜,一天没有上朝。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号为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郤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 家:安家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起兵部,寻转左侍郎 寻:不久
D.论者韪之 韪:正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信欲有为,而阻于圭 君幸于赵王
C.不得已而假之人 夫晋,何厌之有
D.若此,乃有司职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5分)
(2)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5分)
11. D
12. B
13. D
14.(1)天顺元年,程信被提拔为太仆卿。京卫的马匹以前(原来、过去)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5分,擢、旧、征各1分,文意通畅2分。)
(2)倘若(如果、假如)有警报,马匹不充足(供给),谁能承担这个过失(错误、罪过)?(5分,脱、给、咎各1分,文意通畅2分;)
【解析】
11.答案D项。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本题D项中,韪: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答案B项。考查的重点是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需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上要明确不同词性下的各种用法,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并从语法结构入手,推断其意义。本题B项中,于:都是介词,被。A项,以:介词,把/连词,表修饰。C项,之:代词,君王的大权/结构助词,提宾标志。D项,乃:副词,表判断,是/副词,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答案D项。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这一要求,对题中提供的六句话逐一审查,确定它们是否合乎要求。“全都”表明正反面、直接间接都可以。本题中: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皇帝对程信建议的认可;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1)句中“擢”, 被提拔。“旧”,以前,原来、过去。“征”, 征用。(2)句中,“脱”, 倘若(如果、假如)。“给”, 供给。“咎”,过失(错误、罪过)。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
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刺史恶之,按其狱 按:查办
B.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抵:抵偿
C.愈终狂疏,可内移 疏:粗疏
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 榜:诏书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日,乃送佛祠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如水之在地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1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3分)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3分)
(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4分)
11.D
12.D
13.C
14.(1)韩愈上书攻击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如果不是心里怀着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
(2)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3)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就回去了,他死后如果有知觉的话,是不会眷恋潮州的,这很明显。
【解析】
1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项,榜:木匾、匾额。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项,之,二者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始终如一”表述不正确,孟郊、张籍非“韩门弟子”。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讦牾(攻击触犯皇上);至、及、所以、师、岁、没、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0分)
夏侯胜字长公,为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 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剌吏。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胜少孤,好学.。 孤:幼而无父 B.会昭帝崩 会:恰逢
C.遣使者吊问吏民 吊:慰问 D.光让安世以为泄语 让:谦让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夏侯胜有学识、为人质朴守正的一组是( )(3分)
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②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④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⑤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 ⑥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夏侯胜向多位老师学习,博采各家之长,学问精细纯熟,善于论说灾异经术。
B.夏侯胜“臣下有谋上者”之言,既使昌邑王大怒,又差一点儿使张世安蒙受冤屈。
C.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宣帝下诏大赦天下,夏侯胜因此被赦而担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D.朝见宣帝时称宣帝为君,又在宣帝前对同僚以字相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礼仪的,但宣帝反而因为这些而对他更加亲近信任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3分)
(4)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3分)
13.D
14.B
15.C
16.(1)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重点词:除、句意各1分)
(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重点词:笃;句式:“告诉不许”为被动句,句意各1分。)
(3)天久阴却不下雨,这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重点词:雨,句式:宾语前置句,句意各1分。)
(4)夏侯胜、黄霸已经被关押在牢里很久了,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经术,夏侯胜以已获死罪为由拒绝了他。(重点词:系,句式:状语后置句,句意各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意。如果将“让”解释为“谦让”,则与“以为泄语”矛盾,霍光认为张安世泄露了二人密谋废除昌邑王之事,所以此处应解释为“责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审题很重要,从题干可以知道对象是夏侯胜,特点是有学识、为人质朴守正。采取排除的办法,③是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经术时所引用的话。④是说夏侯胜的官职。⑥能侧面表现夏侯胜能守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A项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B项在第一段中间部分;C项在第三段,原句是“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夏侯胜因此被赦而担任谏大夫、给事中。有误。D项在第四段开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除”,任命,授予官职。(2)“笃”,严重;“告诉”,古今异义,报告申诉;“不许”,句中被动,不被允许。(3)“雨”,名词做动词,下雨;“何之”,宾语前置,应为“之何”,到哪里。(4)“系”,(被)关押,动词本身表被动;“辞以罪死”,状语后置,应为“以罪死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授乐陵知县。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粟与弓马,乞贼勿攻。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①,才容人。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事闻,进秩二等。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②平,不能限牛马。逵筑城凿池,设楼橹,置巡卒。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逵遥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③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重贿由于盗薮④,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及宸濠缚燧,逵争之。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宸濠怒日:“我不能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汝反贼,万段磔⑤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⑥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许逵传》)
[注]①圭窦:圭形小门。②圮:毁坏。濠:护城河。③宸濠:即下文“宁王”, 朱宸濠,被封为宁王。④盗薮:强盗聚集的地方。⑤磔: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⑥文山:文天祥号。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伺:守候
B.今惟翦盗则贿息 翦:除掉
C.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 然:这样
D.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 贻:赠送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 蚓无爪牙之利
B.时知县能抗贼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逵以法痛绳之 举匏樽以相属
D.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县初无城,督民版筑 ②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③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④每事辄与密议
⑤汝反贼,万段磔汝 ⑥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逵身材魁梧,且有军事才能。正德六年春,他在乐陵知县任上,修筑城墙,训练兵卒,招募死士,最终打败了流寇刘七等贼人,并因此而获得了升迁。
B.驻守武定州时,许逵筑城挖壕,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杨寡妇进攻潍县,许逵在高苑击败他们,后来又在德平全歼另外一股贼人,威名大震。
C.许逵与孙燧对剪除宁王势力有相同的认识,所以凡事都相互商议。宸濠__,捆绑了孙燧,欲加杀害。许逵争辩未果,责骂叛寇,英勇就义。
D.从许逵赠送《文天祥集》一事,其父其友就知道许逵必定会在宁王__时像文天祥一样坚贞,所以其父在未知儿子生死的确切消息时,就摆上牌位哭悼儿子。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粟与弓马,乞贼勿攻。(4分)
(2)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3分)
|
|
13.C
14.B
15.C
16.D
17.(1)各州县大都闭门守城,有的弃城逃走,有的送给贼寇粮草弓马,请求贼寇不要来攻。(“率、遁、遗、乞”各1分)
(2)后来贼寇多次进攻,多次被击退,于是贼兵相互告诫,不敢靠近乐陵城。(“数、却、戒”各1分)
(3)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三个分句,每个分句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然:对、是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两个“者”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 第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就任”;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C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连词,“来”。D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代指许逵;第二个“其”代词,“它”,代指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②③④都表明许逵“有谋略”;⑤是许逵对宸濠的责骂,⑥是就义时的表现,都表现许逵忠贞不屈。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文中没有许逵父亲能够预知宁王__的信息。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率:大都。遁:逃走。遗:送给。乞:请求。(2)数:多次。却:击退。戒:告诫。(3)槁暴:被风吹日晒干枯了。輮:用火烤使它弯曲。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许逵,字汝登,固始县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大嘴,猿臂燕颔,性格沉静而有谋略。被任命为乐陵知县。正德六年春,流寇刘七等血洗城邑,屠杀官吏。各州县大都闭门守城,有的弃城逃走,有的送给贼寇粮草弓马,请求贼寇不要来攻。许逵就任,情绪激昂地为作战和守城谋划。乐陵原来没城墙,许逵督促百姓版筑城墙,不超过一个月,城墙就建立起来了。他又叫居民在房外筑墙,墙高过屋檐,墙上凿出圭形小门,只能容一人。各家选一个强壮的人拿着刀守候在小门内,其余的人都编入队伍,每天看旗帜的动静为号令,违者以军法论处。又招募敢死之士埋伏巷中,大开城门。贼寇果然进城,旗帜一举,伏兵四起,小门内的人都跃出,贼寇非常吃惊,乱跑乱窜,全都被擒或被杀。后来贼寇多次进攻,多次被击退,于是贼兵相互告诫,不敢靠近乐陵城。此事上报,许逵升官二级。
当时能抗击贼寇的知县,益都县有牛鸾,郯城县有唐龙,汶上县有左经,浚县有陈滞,然而他们所抗击的贼寇数量少,许逵多次抵御大批贼兵有功,与牛鸾一同被越级提拔为兵备佥事。许逵驻守武定州,该州城墙倒塌,城濠填平,连牛马都不能拦住。许逵筑城挖壕,修建楼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人杨寡妇带领一千骑兵进攻潍县,指挥使乔刚抗击,贼兵稍稍后退。许逵追上去在高苑击败了他们,又命令指挥使张勋在沧州截击贼人,先后俘虏和斩杀二百七十多人。不久,另一部分贼人到德平县掳掠,许逵全部歼灭了他们,声威大振。
正德十二年许逵调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一党专横暴戾,许逵用法令狠狠地制裁他们。许逵曾经对孙燧说:“宁王敢于专横暴戾,依靠的是朝中权臣。权臣之所以帮助他,是因为贪图他的重贿。重贿,是借口盗贼众多,如今只有剪除盗贼才能使行贿停止,行贿停止,朱宸濠一党的势力就会孤立。”孙燧认为很对,每件事都与许逵秘密商议。到朱宸濠抓捕孙燧的时候,许逵为他争辩。朱宸濠平时就忌恨许逵,问:“许副使有什么话说?”许逵回答:“我只有赤胆忠心!”朱宸濠怒道:“我不能杀你吗?”许逵骂道:“你能杀我,天子能杀你。你这个反贼,将碎尸万段,悔之不及!”朱宸濠大怒,将他一起绑了,拉出去砍头,他屹立不动。众贼兵推他按他下跪,他终究不屈,被杀害,这年他三十六岁。
起初,许逵将《文天祥集》赠给好友给事中张汉卿,但无书信。张汉卿对人说:“宁王府必然要谋反,汝登(许逵)恐怕要做文天祥吧!”许逵的父亲在家居住,听说江西有变,杀了都御使和副使,马上做了一个牌位,换了丧服哭悼。有人奇怪地问他原因,许父说:“那个副使必定是我儿子。”世宗即位,追赠许逵左副都御史,谥号忠节。嘉靖元年,改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卫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也。祖悦,魏司农卿,父檦,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玄少有器识。高祖作相,检校熊州事。和州蛮反,玄以行军总管击平之。及高祖受禅,迁淮州总管,进封同轨郡公,坐事免。
仁寿初,山獠作乱,出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玄既到官,时獠攻围大牢镇,玄单骑造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勿惊惧也。”诸贼莫敢动。于是晓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前后归附者十馀万口。高祖大悦,赐缣二十匹,除遂州总管,仍令剑南安抚。炀帝即位,复征为卫尉卿。夷、獠攀恋数百里不绝。玄晓之曰:“天子诏征,不可久住。”因与之诀,夷、獠各挥涕而去。
岁馀,迁工部尚书。其后拜魏郡太守,尚书如故。帝谓玄日:“魏郡名都,冲要之所,民多奸猾,是以烦公。此郡去都,道里非远,宜数往来,询谋朝政。"赐物五百段而遣之。未几,拜右候卫大将军,检校左候卫事。
会杨玄感围逼东都,玄率步骑七万援之。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夷其茔域,示士卒以必死。既出潼关,议者恐崤、函有伏兵,请于陕县沿流东下,直趣河阳,以攻其背。玄曰:“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于是鼓行而进。既度函谷,卒如所量。于是遣武贲郎将张峻为疑军于南道,玄以大兵直趣城北,玄感逆拒之,玄且战且行,屯军金谷。于军中扫地而祭高祖,词气抑扬,三军莫不涕咽。时众寡不敌,与贼频战不利,死伤大半。玄感尽锐来攻,玄苦战,贼稍却,进屯北芒。会宇文述、来护兒等援兵至,玄感惧而西遁。玄遣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前锋追之,及于阌乡,与宇文述等合击破之。
十一年,诏玄安抚关中。时盗贼蜂起,百姓饥馑,玄竟不能救恤,而官方坏乱,货贿公行。玄自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义宁中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封同轨郡公,坐事免 坐:因……犯罪
B.焚其骸骨,夷其茔域 夷:铲平
C.既度函谷,卒如所量 量:估量
D.玄感逆拒之 逆:逆料,想到将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与之诀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①魏郡名都,冲要之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
C.①于是鼓行而进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D.①玄以大兵直趣城北 ②挟泰山以超北海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卫玄“有器识”的一组是( )
①玄以行军总管击平之 ②前后归附者十馀万口 ③炀帝即位,复征为卫尉卿 ④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 ⑤于是遣武贲郎将张峻为疑军于南道 ⑥与宇文述等合击破之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玄年少时就很有才干和见识。高祖作相时,他担任检校熊州事,高祖登基称帝后,升迁他做淮州总管,又进封同轨郡公。
B.卫玄出任资州刺史时,叛乱的獠人围攻大牢镇,卫玄独身一骑到山獠的营地,以刺史的身份奉天子的诏令去安抚开导他们。
C.因为众寡悬殊,卫玄跟杨玄感多次交战都不利,死伤大半,于是就在军中清扫地面,祭奠逝者,三军没有谁不伤心流泪的。
D.关中盗贼蜂起,百姓饥馑之时,朝廷让卫玄去安抚,而当时官方败坏混乱,贿赂公然进行,卫玄终究没有能救恤。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于是晓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3分)
(2)此郡去都,道里非远,宜数往来,询谋朝政。(4分)
(3)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3分)
13.D
14.B
15.C
16.C
17.(一句一分)(1)于是卫玄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利益和祸患),他们的首领又感动又高兴,让军队撤围离开。(2)魏郡距离京都,路途并不遥远,你应当经常往返,(我也好和你)商议朝政。(3)根据我(的经验)估计,这个计谋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想得到的。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B项对“迎”的解释有误,应解释为“迎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题中,B项加点的“之”都是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A项加点的“因”,前者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而”。C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连词,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紧扣题干中“全部直接表明卫玄‘有器识’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不难发现:③是讲隋炀帝任他为官,⑥是讲他部下的战绩,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两句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当时形势不利,卫玄在军中清扫地面祭祀高祖,言辞气度抑扬,目的是鼓舞士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要特别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卫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也。祖父卫悦,是北魏司农卿,父亲卫檦,任侍中将军,玄年少时就有才干和见识。高祖作相时,他任检校熊州事。和州蛮民__,卫玄以行军身份去攻打平定他们。等到高祖接受禅让登基称帝,他升任淮州总管,又进封同轨郡公,因事犯罪被免官。
仁寿初年,山獠叛乱,卫玄出任资州刺史来__平定他们。卫玄到任以后,当时獠人围困攻打大牢镇,卫玄独身一骑到他们的营地,对众獠人说:“我是刺史,奉天子的诏令来安抚宣导你们,你们不要惊慌害怕。”众贼没有人敢轻举妄动。于是卫玄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利益和祸患),他们的首领又感动又高兴,让军队撤围离开,前后归附的有十馀万人。高祖非常高兴,赐给他二千匹缣,任命他为遂州总管,仍然让他安抚剑南。炀帝登上皇位,又征召他任卫尉卿。夷、獠都很惦念他,来探望他的人绵延几百里路。卫玄告诉他们说:“天子诏征,不可久住。”于是就和他告别,夷、獠百姓各自洒泪离开。
过了一年,升任工部尚书。稍后又被任命为魏郡太守,依旧担任尚书一职。皇上对卫玄说:“魏都是名都,是险要之地,老百姓多狡猾奸诈,因此要劳烦你去管理。魏郡距离京都,路途并不遥远,你应当经常往返,(我也好和你)商议朝政。”赐给他五百段各色杂帛就又派他去上任了。不久,又任命他为右候卫大将军,检校左候卫事。
适逢杨玄感围逼东都,卫玄率步兵骑兵共七万人援东部。到了华阴,挖掘杨素的坟墓,烧毁了杨素的骸骨,铲平了他的墓地,向士卒表示了必死的决心。已经出了潼关,议事的人担心崤山、函谷关一带有伏兵,希望从陕县沿江东下,直赴河阳,来攻打敌军背后。卫玄说:“根据我(的经验)估计,这个计谋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想得到的。”于是擂鼓前进。已经越过了函谷关,完全像所估量的一样。于是派武贲郎将张峻在南道为迷惑敌人的军队,卫玄率领大军直赴城北,玄感迎拒卫玄,卫玄边战边行,屯军金谷。又在军中清扫地面祭祀高祖,言辞气度抑扬,三军没有谁不呜咽流泪的。当时敌众我寡,形势对比悬殊,跟敌人多次交战都不利,死伤大半。杨玄感率领所有的精锐__来进攻,卫玄拼死与他交战,敌军稍稍退却了一点,进驻北芒。恰好宇文述、来护兒等援兵到来,杨玄感害怕而往西逃走。卫玄派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为前锋追赶他,等到了阌(wén)乡,与宇文述等会合击败他们。
大业十一年,下诏让卫玄安抚关中。当时盗贼蜂起,百姓饥馑,卫玄终究不能救恤,而官方败坏混乱,贿赂公然进行。卫玄自认为年老,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义宁年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附
B.鲁卒以为将 卒: 士兵
C.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劝戒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过:指责
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臣之壮也,犹不如
B.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人 夜缒而出
C.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乃以为西河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17.文言翻译(12分)
(1)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4分)
(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4分)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4分)
14.A
15.C
16.D
17.
(1)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
(2)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
(3)以前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卒”应为“终于”,“谢”应为“辞退”,“过”应为“超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5.
试题分析:A.到,前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实在意义。B.可是、却,表转折;表承接。C.因为。D.于是,就;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与原文意思不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就名声,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于是把家产也耗费尽了,乡邻中有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强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对此心有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以前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主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马服君是赵奢的封号。
18.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5分)
(1)父时为将 (2)愿王勿遣 (3)始妾事其父
(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5)故卒不加诛
19.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4分)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18.(1)担任 (2)希望 (3)起初,当初 (4) 自己 (5)最终
19.(1)终:终究,到底 称:适合 得无:得,能够;无,不。 各1分,句意1分。
(2)位卑、官盛:主谓结构作意动,应译作“以职位卑微(或显赫)的人为师”,2分;句意准确1分
(3)前后均存在介词结构后置句式,2分;徘徊,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9.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B.州郡觐谒 觐:拜见
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停止
D.而畜素琴一张 畜: 蓄养
1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
A.乎 耳 而 B.以 哉 而
C.乎 之 于 D.哉 也 因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1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地情态。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
译文:
(2)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3分)
译文: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2分)
译文:
12.D
13.C
14.B
15.B
16.
(1)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以、亲、堪、解归,各1分)
(2)(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素、贵、私事,各1分)
(3)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美妙琴音)。(但、趣各1分 )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畜,通“蓄”:存,储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3.
试题分析:乎:疑问语气助词。之:代词,这。于:介词,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B.陶渊明不懂乐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这件事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到(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琴音)。"陶潜在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所有文集流传于世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3分)
张延赏,中书令嘉贞之子。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庙,流庸归附,邦畿复完。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数年,改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以兵入成都为乱,延赏奔汉州,将戍将讨之。是月,斩朏及同恶者。先是兵革屡扰,自天宝末杨国忠用事南蛮,三蜀疲弊。其后崔宁复侈靡,故蜀土残弊。延赏薄赋约事,动遵法度,仅至庶富焉。建中末,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为根本。
贞元元年①,以宰相刘从一有疾,诏征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延赏与李晟不协,晟表论延赏过恶,改授左仆射。初,大历末②,吐蕃寇剑南,晟领神策军戍之,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而大怒,即使将吏令追还焉。晟颇衔之,形于词色。
三年正月,会浙西观察使韩滉来朝,滉尝有德于晟,因会讌说晟使释憾,遂同饮极欢,请晟表荐延赏为相,晟然之,于是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延赏当国用事,晟请一子聘其女,延赏拒而不许。晟谓人曰:“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无几,延赏果谋罢晟兵权,时议非之。
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赠太保,赙礼加等,谥曰成肃。史臣曰: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罢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选自《旧唐书》)
注释:①贞元元年:公元785年
②大历末:公元779年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政尚简约 尚:崇尚
B.又何限于彼也 限:限制
C.晟颇衔之 衔:怀恨
D.因会宴说晟使释憾 憾:遗憾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B.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C.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D.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延赏关心百姓,堪为能吏。他在河南尹、各道营田副使任上,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为百姓着想,因此百姓生活安定。
B.张延赏能于治乱,文武兼备,在成都任上,面对张朏的兵乱,他奔赴汉州,率部讨伐。张朏及同党被斩杀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为皇帝的依靠。
C.张延赏与李晟关系不睦。最初,李晟表奏张延赏的过失使张延赏被降职,导致二人关系紧张。而李晟携官妓回师、张延赏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再度升级,势同水火。
D.张延赏心胸不够宽广。李晟在韩滉劝说下真心与张延赏和解,而张延赏却没能展现一任宰相的胸怀度量,甚至谋夺了李晟的兵权,被时人和史家视为不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4分)
(2)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4分)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分)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分)
12.D
13.B
14.C
15.(1)(张延赏)就(让人)准备了船只送他们回去,并让官吏为他们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们欠下的债务,百姓们就安定了。
(2)文人难以触犯,虽然(或“即使”)在表面上修好和睦,却在内心积蓄着怒火。现在不答应婚事,是还没有忘记嫌隙(仇隙)啊。
(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无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意识到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过去的选择错误的 (谏,追,是非各1分,共3分)
(4)我因为命运不好(艰难祸患),很早(小时候)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弃我而死去。(险衅,夙,见各1分,共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憾,怨恨。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李晟携官妓回师引发的冲突是二人不睦的起因,后来李晟对张延赏的不满表奏使二人势同水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具”“俾”“已”“逋债” (2)“犯”,介宾后置“修睦于外”“蓄怒于内”,宾语前置“衅未忘也”,(3)“谏”,“追”,(4)“险衅”,“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延赏是中书令张嘉贞的儿子。大历二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充任各道的营田副使。张延赏为官勤恳,是下级的表率,为政崇尚简明,疏通河渠,修筑宫庙,于是流民多来归附,辖地又逐渐恢复完整。
这一年天旱歉收,百姓有逃荒到其他地方去的,有的官吏就把他们抓起来。张延赏说:“食物,是人所依赖生存的东西,到那里去可以生存,能够使我们的百姓存活,又为什么要限制他们到那里去呢?”(张延赏)就(让人)准备了船只送他们回去,并让官吏为他们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们欠下的债务,百姓们就安定了。因此,虽然年成不好却没有抱怨的百姓。
几年后,改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fěi)率兵攻入成都作乱,张延赏奔赴汉州,督率戍守的将领讨伐张朏。这个月里,斩杀张朏和跟他一起为恶的党羽。在这之前,兵乱多次侵扰蜀地百姓,自从天宝末年杨国忠在南方蛮地主政以来,三蜀地方疲弱破败。此后崔宁又奢侈靡乱,所以蜀地更加残败困乏。张延赏减收税赋,简明政事,行事遵守法度,蜀地几近繁华富庶了。建中末年,圣驾在梁州,把剑南蜀地当作国家可以依仗的根本。
贞元元年,因为宰相刘从一得了病,朝廷征召张延赏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延赏和李晟(shèng)关系不好,李晟就向朝廷上表述说张延赏的过失和错误,朝廷改授张延赏为左仆射。当初,大历末年,吐蕃人入侵剑南,李晟带领神策军戍守蜀地,回师的时候,带着成都官妓高氏回去。张延赏听到后很生气,立即派遣军官,让他们把高氏追了回去。李晟因此非常恨他,愤怒之情表现在语言和神色上。
贞元三年正月,正赶上浙西观察使韩滉(huàng)入朝,韩滉曾经对李晟有恩德,于是趁相聚宴饮的机会劝说李晟,让他消除怨恨,于是李晟跟张延赏一起饮宴,极其欢愉,韩滉请李晟上表推荐张延赏做宰相,李晟同意了这件事,于是朝廷重新加封张延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到张延赏执掌国事之后,李晟请求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娶张延赏的女儿,张延赏拒绝了。李晟对人说:“我们武人性情爽快,如果说在酒宴上消除旧怨,欢宴结束就可以消解。文人难以触犯,虽然在表面上修好和睦,却在内心积蓄着怒火。现在不答应婚事,是还没有忘记嫌隙(仇隙)啊。”时间不久,张延赏果然谋划罢免了李晟的兵权,当时的议论认为张延赏做的不对。
贞元三年七月死去,时年六十一岁,被追赠太保,丧仪加等赏赐,赐谥号成肃。史官说:张延赏广博地涉猎经史,政事上练达通晓,但是因为私情而损害公事,罢免了李晟的兵权,不是恪守正道、立身中正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