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2007年11月20日,《细胞》和《科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改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可以说,干细胞研究领域一下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之前所有的伦理争论都可偃旗息鼓,人为阻碍荡然无存,接下来,科学家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个技术推进再推进,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这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的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体细胞是一种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细胞,相当于命运已经定型。但是,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转入体细胞内,令其与原有基因发生重组,竟然能让体细胞重新返回到“生命原点”,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这种细胞,人们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们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忘记了自己先前的身份,重新“从零开始”。

这样简单的方法令人赞叹,然而,甚至在一年前也没有人敢说这样可也可以成功。

曙光初现是在2006年8月。当时,山中伸弥首先报道,他所在的研究组以经过改造的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输车”,在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引入四个转录因子基因,这样得到的新“皮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够分化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可是,它们仍然和胚胎干细胞有着较大差异,也无法培育成鼠胚胎。然而,这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步,破除了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的“迷信”。

这篇论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军备竞赛”,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一些大实验室立即着手相关的工作。

2007年6月,山中伸弥的实验室和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次,科学家们还是用这4个基因,但是获得了真正多能性的干细胞,并且能够进入种系——将这些皮肤细胞植入到早期胎儿小鼠,它们能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参与形成胎儿小鼠的身体各部分。可以说,条件已经水到渠成。

接着就是四个多月后的这两篇新论文。山中伸弥从一位36岁妇女的脸部皮肤和一位69岁男性的结缔组织中提取细胞,而汤姆森选择的是胎儿皮肤细胞和一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不过,在这次的“研究抢滩”中,汤姆森小组略占上风,因为山中伸弥小组还是用最初的四个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汤姆森选择的基因则有两个不同(Oct4,Sox2,Nanog和Lin28),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开启了细胞“返老还童之途”,然而,c-Myc基因是一个劣质开关,它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癌症等副作用。

当然,新发现并非完美。干细胞转化的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使用了反转录病毒作为基因载体,会引发癌症基因的活性,在京都大学培育的老鼠中20%产生了肿瘤,如果应用到人身上同样可能诱发癌症。

但是,这项成果会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开始,接下来,很多实验室都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有突破性的研究。

1.有关“类胚胎干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胚胎干细胞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在一般情况下早就丧失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能力的体细胞重新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B.科学家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可以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相媲美。

C.山中伸弥与汤姆森起初在进行体细胞转化成类胚胎干细胞的研制工作时,采用的是四个相同的关键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

D.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体细胞“返老还童”,返回到“生命原点”,“从零开始”,从而将其变成类胚胎干细胞,其思路很新,方法简单,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2.关于文中信息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基因改造手段获得类胚胎干细胞好处很多,它规避了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并已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

B.改造体细胞为类胚胎细胞的步骤是:让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搭乘反转录病毒“运输车”进入体细胞内,四个关键基因与体细胞内的原有基因重组,从而使这四个关键基因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功能干细胞。

C.从2006年8月山中伸弥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获知:彼时他们只是获得了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新“皮肤细胞”,并没有获得类胚胎干细胞。

D.截至2007年6月,科学家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多能性的、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成各种器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像汤姆森一样,丢弃c – Myc 这样的劣质基因,就可以避免引发致癌基因的活性,从而避免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B.汤姆森小组与中山伸弥小组选择的基因不同,从而汤姆森小组在“研究抢滩”中占了上风,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汤姆森小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质量要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干细胞转化的成活率也要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

C.因为山中伸弥与汤姆森在提取细胞时,选定的提取对象年龄不同,因而最终获得的基因便不相同。

D.这种全瓣的、利用基因改造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一旦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后,也许将不再使用传统的、一直被伦理问题所困扰的人胚胎克隆技术治疗诸多疾病。

1.B[“可以”不对,原文是“几乎”]  

2.C[A错在“已用于”;B错在“使四个关键基因”是“使体细胞”;D错在“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  

3.D[A说法太武断,另外还有反转录病毒作基因载体BC原文无依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心灵百叶窗

刘心武

①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②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③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如果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那么,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憬悟——即使你的作为已接近至善完美,但他人仍会严酷地审视你哪怕是一丝的不妥、一毫的疏忽,你要习惯这种人类的心灵碰撞现象——其实,你作为别人的一个“他人”,那审视称量的眼光,又何尝不苛刻?

④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里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了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以能变化的互动关系。

⑤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

⑥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⑦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1.文中提到的“百叶帘”有什么样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第二段结尾处写到:“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敞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道:生命的某些时候应该洞开窗扉。这与全文的思想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在文章提出了要“安装百叶帘”,请结合原文相关语句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1.人生总是要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还要面对生命的顺逆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面对外物,审视自己,作者把这种态度生动形象地比喻成了心灵之窗的百叶帘。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人应该尽可能地敞开心灵,面对大千世界,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这四个字既承接了上文所说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的普遍性,同时又引出了下文关于其他种种特殊情况的议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不矛盾;因为作者的主旨是想帮助人们更好地体会人生,享受生活。人虽然需要正确面对外界的是非风雨,但是也需要敞开心灵,开阔视野,体会人生的千百滋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享受真实生命的快乐。

4.在取得成就,获得利益时,我们需要正确对外界的捧场、阿谀和嫉妒、怀疑,这样才能使我们滋润疲惫的心灵,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宽容地对待他人,面对压力时,可以使我们不过分地依赖外界,并且不会使欲望膨胀,生出浮躁乃至非分之心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E.高级艺术经典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作保障。

2.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 )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3.人们对通俗艺术的第二个指控是什么?请分点概括作者对这一指控的批驳理由。

1.【信息筛选】

C、E(C项见第二段“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E 项见第四段“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A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开头。B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引文。D项原文“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这里作者只是说宁可相信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也不相信人们会愿意为愉快而阅读荷马,并没有说“通俗艺术经典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2.【内容分析】

B、C、D(作者所认为的通俗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有:①通俗;②给人以真实的满

足;③能激起人们对审美愉悦的更高要求。B、C、D项都符合这三个特点。A项《神曲》虽然被奉为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但晦涩难懂,不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的审美特点。)

3.【内容概括】

第二个指控: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

批驳的理由:①现在说通俗艺术不能作为审美对象流传下去还为时过早;②通俗艺术如

果能有像高级艺术经典那样具有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同样有可能持久地流传。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4题。

人类文明与zōng jiāo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zōng jiāo 。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zōng jiāo 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zōng jiāo 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zōng jiāo 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zōng jiāo 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zōng jiāo 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zōng jiāo “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有两千块楔形文字泥板为证)。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古印度直到公元前790年婆罗门医学才从吠陀医学中衍生出来,医生也从僧侣阶层中分离出来。古希腊的祭司就是医生。我国的中医同样是诞生于巫术的丛林草莽之中。zōng jiāo 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zōng jiāo 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zōng jiāo ,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zōng jiāo 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zōng jiāo 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zōng jiāo 究竟是怎样的zōng jiāo ?”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zōng jiāo ,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几乎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

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无比严格,无比艰深,无比庄严,无比美妙的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zōng jiāo 感情。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在大自然协调统一的庄严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节选自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外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原始zōng jiāo 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B.zōng jiāo 的分化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促使各门专业日趋独立。

C.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

D.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向更健全的方向发展。

E.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

2.下列说法不符合“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 )

A.具有科学的眼光和高超智慧,怀有虔诚的zōng jiāo 感情和征服自然的决心。

B.以整个人类为根本,顾及地球资源的长远利用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C.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相互结合,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D.排斥野蛮、奢欲、愚昧、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睦友善。

3.第一段中,作者如此列写各门专业的起源,是否显得繁复?请说明理由。

4.如何理解“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请结合文本分析。

1.【信息筛选】

A 、D (A 项见第一段。D项见第二段。 B项原文是说“分门别类的专业从zōng jiāo 中分

化出来”,并未说“zōng jiāo 分化”。C项原文只是说“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而并非说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其有关。E项“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与原文意思不符。)

2.【信息整合】

A(对zōng jiāo “怀有虔诚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文明,但未必是“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

而且“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对自然应是敬畏并能与之和谐相处,而不应是“征服”。)

3.【结构分析】

不繁复。作者这样写突显原始zōng jiāo 包罗万象的特征及说明各种文明如何脱胎于原始zōng jiāo

及其相关的学术,为证明“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zōng jiāo ”的观点提供充足论据。

4.【文句理解】

作者认为,人类文明源于zōng jiāo ,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也是一个zōng jiāo 问题;人类只

有怀着一种虔诚的zōng jiāo 感情来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__,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螽斯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

与感悟。

1.AC

2.“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如果只答恬静、慵懒倦怠不得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

3.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浓厚。(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4.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感情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莫说宋诗味如蜡

赵丽宏

①很多人批评宋代诗歌,以理入诗,“味同嚼蜡”。和唐诗相比,宋诗当然逊色很多,然而宋人写诗是否“味同嚼蜡”,我看不见得。

  ②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登峰造极,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范成大。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可以随意列举几首。

③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样清新美妙的七绝,即使放到唐诗中,也是上佳之作。这首诗使我联想起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小舟撑出柳荫来”和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相映成趣,都是写江南春景,韦应物是无人之景,徐俯诗中有人驾舟,却都写出[甲]

④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已被后人转喻为[乙]

⑤宋诗中,有不少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作品,文字朴素却色彩丰富,韵味浓郁,写得清新自然,至今读来仍让人感觉亲切。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⑥以上这些宋诗,有唐诗遗韵,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并非“以理入诗”,没有人会说它们“味同嚼蜡”。在浩瀚的宋诗佳作中,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⑦清代纪昀曾评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不满唐诗的写景抒情,写哲理诗一时成风。宋人作诗“以理入诗”,却未必“味同嚼蜡”,宋代哲理诗中,不乏经典名篇。最著名的几首,在中国流传数百年生命力不衰。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哲理诗名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⑧宋代的文学巅峰,是词,那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可以和唐诗比肩。其实,词也是诗,在我的视野中,宋诗和宋词,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写出美妙词章的诗人们,怎么可能一写诗就“味同嚼蜡”呢? (略有改动)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有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宋诗还算有些情味。

B.宋人是“以理入诗”,因此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

C.宋人词写得好,可是一写起诗来就“味同嚼蜡”了。

D.宋诗中优秀作品很多,不能一概说其“味同嚼蜡”。

2.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地语言。

3.请简要说一说作者对于宋诗是什么态度?他在②—⑦段中是从哪两个方面表明自己观点的?

1.D

2.答案示例:【甲】乡野水边的宁静安谧【乙】新人的才华初露(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

       第一问:作者认为宋诗不见得“味同嚼蜡”。(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

       ②宋诗中的哲理诗句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皋兰夜语

雷达

①我从来都固执地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能作于兰州,而且描写的也只能是襟山带河的兰州。“凉州词”乃古乐府惯用的诗题,并非只能写凉州或只有亲临凉州者才能用它,这就犹如唐人写“出塞”、“入塞”的诗很不少,井非每个人都非要出一回塞一样。可是,单就这首诗的意境观之,恐怕诗人不亲自来到一个高山、长河、古城三者奇绝地扭结在一起的地方,是断难杜撰得出来的。

②我想象,王之涣是在一个早春的正午,一个假阴天,来到兰州雷坛一带的河谷的,他极目西眺,觉得黄河上接白云,仿佛是从云端挂下来的,就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子出唇;再侧目一看,发现身边的孤城兰州紧贴着崔嵬的皋兰山,四围群山如簇,使山愈大而城愈小,便生出了“一片弧城万仞山”之慨;当时天气乍暖还寒,兰州一带的杨柳还没有吐芽,王之换打丁一个寒噤,猛听得有羌笛声若断若续飘来,心里想,兰州尚且如此,那凉州以西的古战场,还不知道会怎样的苦寒呢,遂叹息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五门关”啊。我这样解,唐诗专家可能要引经据典地起来反驳,但据我所知,只有兰州才具备诗中所写的特殊地貌,往西去,甘、凉、肃、瓜四州不是这样,沿黄河上下造巡,济南、郑州、西宁、银川等地,也都不是这样。后又发现岑参咏兰州的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益发坚定了我的看法。

③兰州这地方确乎有种非凡气象,黄河穿城而过,环城则是山的波涛,好似一座天然的古堡,外面的东西不易进来,里面的东西也难出去,铁桶也似的封闭。要是在西安,你会感到关中大平原的坦荡与敞开,而身在兰州,你就没法不体验一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禁锢感,连走路的步子都会放慢。

④兰州既是封闭的、沉滞的,但又是雄浑的、放肆的。在我小时候,看春天的“开河”,那刺激不亚于惊雷奔电,若是一个人独立河边,或会被它骇人的气势吓得战栗。看啊,一块块硕大的排冰,像一个个满怀仇怨、冲锋陷阵的生灵,互相追逐着、撞击着,那高扬着手臂的冰块杀过来了,那低头冲刺的冰块迎上去了,时而惊天动地处轰鸣,时而粉身碎骨地呻吟,有的冰块狂暴得简直要扑到岸边来捉你,于是冰水都溅湿了你的棉鞋。夜幕降临,益发骇人。这不由让人想起《吊古战场文》里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声析江河,势崩雷电一类的句子,……

⑤一天深液十二点左右,司机小马忽然说,你不是想上皋兰山看兰州夜景吗,说话间车已沿伏龙坪逶迤而上了。此时,不见有下山的车,夜在前方展现出一个庞大的黑影,极为渺远。我们的车奋不顾身地向前扑去。我屏住气,死死攥住扶手,直到攥出满手的汗。我不是胆小鬼,但我要说,像这样紧偎着绝 壁,下望着夜市,一边是命如悬丝,一边是赏心悦目,将死亡与闲适奇妙糅合的地方,在任何一个都市也难觅到。

⑥十五公里提心吊胆的险路总算跑完,这辆无畏的汽车也终于在山顶的平坝上歇了脚,车里的几个人全都汗津津的,气咻咻的,好似狂奔的不是车而是人。这时我才留意到,天上的宿离我们极近,大有“扪参历并仰胁息”之感,再转身向南望去,好不吓人,但见夜暗里蹲伏着无数弓起脊梁的巨兽。同行的甘肃作家王家达告诉我,那是比皋兰山更高的马含山峰群,要在黄昏时辰看,别是一种阔大气象。

⑦我猛然觉得,此刻我登上的何止是山的峰顶,实乃一种精神境界的峰峦,回头一瞥,心头一惊,更高的马含山在__中默默注视着兰州呢! (取村自雷达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兰州是高山、长河、古城奇绝地扭结在一起的地方,

B.《凉州词》是王之涣在一个假阴天上雷坛时赋得的。

C.岑参咏兰州的诗句佐证了兰州具有特殊的地貌地形。

D.在兰州,体验不到一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禁锢感。

E.皋兰山不愧为将死亡和闲适奇妙地融为一体的地方。

2.作者为什么“固执地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能作于兰州,而且描写的也只能是襟山 带河的兰州”?请结合第一二段简要说明。

3.第④段写春天开河的一段用了很多动词。请选取其中两个,说一说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文末一句“回头一瞥,心头一惊,更高的马含山在__中默默注视着兰州呢?,意味深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在原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读此句的感受是什么。

1.AC(B是作者想象的,D“我就没法不体验”是双重否定,E“死亡和闲适”只是作者一行夜上皋兰山的特殊感受)

2.答案示例:

       这首诗的意境要求其作者必须亲自到一个高山、长河、古城三者结合的地方才有灵感;兰州以外的地方没有诗中所写的特殊地貌;岑参咏兰州的 诗给了作者佐证。

3.答案示例:

“那高扬着手臂的冰块杀过来了”中的“杀”字和“那低头冲刺的冰块迎上去了”中的“迎”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化冻时巨大的冰块和冰块之间剧烈撞击的情态,使人顿生畏惧之心,用大自然的伟力体现兰州的雄浑和放肆。

       两个动词可分可合,意思对即可。

4.(1)这句话写文章末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围绕“天外有天”、“警惕表面上的超越”、“人生有限,超越无限”等谈,均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

A.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B.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C.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D.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下,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B.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C.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换言之对于农村士绅来说,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D.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1.C   2.C   3.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__,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__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写了几次的“逃离”,请依次概括出每次的经过及结果。

3.作者认为王维的诗《竹里馆》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1.①矮、舒展、随意、静站、拙朴、奇异、姿态不变、诠释着美、承受刺痛和寂寞。

②A.引发思考,领起下文;B.为末尾借树来阐发人生的感悟作铺垫。

2.①逃离学校生活走上社会,结果快乐只是短暂的。

②不断改变现实环境,结果处处都一样。

③以旅行调剂生活,结果兴味盎然而去,失落而回。

3.①王维诗中刻画的是一个面对孤独却能自得其乐的敢于逃离者形象。

②与其逃离,不如归来。勇敢地承受刺痛和寂寞。摆脱世俗的羁绊和喧嚣;获得理想的快乐、自由和幸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