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3分)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3分)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10.B

11.A

12.(1)纵使江东父老兄弟们怜惜我而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2)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损害秦国而使晋国获得利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解析】

10.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属:跟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选项A中,“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纵、王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2)然、见、陵各1分;(3)阙、唯、图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定州,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 又与业别,执手曰:“令 我 出 都[注] , 便 失 援, 恐 君 在 后 不 自 保 全 ,唯 正 与 真 愿 君 自 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以病卒。

(节选自《北齐书·循使传》)

[注] 出都:六朝时人谓出京城为出都。

14.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彭城王韶定州 拜:授予官职

B.典签 除:革除官职

C.同心戮力,庶有乎 济:成功

D.以病卒 寻:不久

1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后,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那些名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以宽和仁厚而著称。

16.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3分)

(2)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3分)

14.B    

15.C

16.(1)我以低贱的身份,虔敬地侍奉您,已经不能做多少对您有帮助的事,又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

(2)我秉性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般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在翻译题中,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也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办法:字形结构分析法、声音的通假、句内语法结构、对称的句式。B项“除典签”中的除可以联系课内,《陈情表》中有句子“除臣洗马”,意思是授予我洗马的官职,此处的“典签”是官名,所以此处的“除”也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故选B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道题目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段,一般的提问方式是选出错误或正确的一项,以选错误的居多,因为此题是要帮助学生的。即使是错误的选项,错误的点也非常小,一般是: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C项“彭城王戏说那些名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的说法不正确误解了“卿邀名人也”一句的含义。句中的“邀”意为“求取,希望得到”,并非指“邀请”。句中的“名”意为“名誉、声誉”,并非指“著名”。全句意为“你是求取声誉的人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这是文言文翻译题。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一般要求直译,尽量逐字落实。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细微”,形容词做名词,低贱的身份;“伏”,表恭敬的姿态;“事”,侍奉;“裨益”,做有帮助的事。(2)“自修”,宾语前置,修养自我;“长”,形容词做名词,长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治其家僮。冲怒,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义社。择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__。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童稚不戏弄: 耍弄、欺骗

B.光治其家僮: 拘系、拘捕

C.部使者移令吴江:讽劝

D.论文史: 考证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兴吾门乎 择健武者

B.保伍相比,谓义社 及守城

C.方寄卿腹心 始郊恩

D.留三日去 至江州

17.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B.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C.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D.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高对李光寄予厚望;李光在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在担任开化县令时施政有声望却不被宰相喜欢,被变更了官职。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 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当面对李光表明感激之情。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19.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0分)

(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②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4分)

从文中找出能够直接体现李光心性坚定不畏强权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3分)

15.A

16.D

17.B

18.B

19.(1)①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 (“以”“见遇”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论”“阴”各1分,句式和句意1分)

(2)①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以代入原文,也可以联系课内文言文或熟知的成语。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本文是人物传记,可以抓住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来推断。A项的“戏弄”可以代回到文中,前面有“童稚”是指小的时候,后面有“亲丧,哀毁如成人”,是说父亲去世,他象成人一样哀伤。由此可以知道此处的“戏弄”不应该是“耍弄欺骗”,应是指孩童的“玩耍”。故选A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项,①中的“其”放在句首,是副词,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中的“其”放在句中,是代词,其中的。B项,①中的“之”放在动词后,是代词,它。②中的“之”放于名词之间,是助词,的。C项,①中的“以”是介词,把。②中的“以”,因为,介词。D中两个“而”都是连接两个动作,都是连词,表顺承。故选D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句中的“乃”可以首先断开,因为“乃”一般放在句首;然后根据名词和代词来断,“行都”“城池”“兵粮”“民”都是名词,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首先要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最好将文中的句子划下来,便于比较,也便于理解),然后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A.“不被宰相喜欢,被变更了官职”不是在“担任开化县令时”。文中原句在第一段,“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是在“召赴都堂审察”的时候;C.“邵青当面对李光表明感激之情”错,没有当面。在第三段,原句是“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可见是对使者说的。D.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在第四段,原句是“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故答案选B。B项在第二段,原句是“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与选项一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文言翻译。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的“以”,用;“我官军也”,判断句,“我们是官军”;“见遇”,宾语前置,“遇见”,对待我们,“见”代指“我们”(见弃,见谅,见恕)第二句中“论”,指责;“阴”,暗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一道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直接体现”“李光”“心性坚定不畏强权”这些条件,“直接”要求必须是李光的言行举止。依照这些条件可以到文中找到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模式为“李光做何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2.下列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

B.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虽:即使

C.后数日驿至 驿:驿站

D.寻其方,乃知震之所在 面:方向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张衡为人的一项是 ( )

⑴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⑵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⑶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⑷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⑸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⑹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A.⑴⑶⑹ B.⑵⑷⑸ C.⑴⑶⑷ D.⑵⑸⑹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2.C

13.C

14.D

15.⑴中间有根粗大的铜柱,周围有八条通道,设置机关打开机器。

⑵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⑶京城有学问的人都埋怨它不灵验。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驿: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部说明张衡为人。⑵是说张衡创作《二京赋》;⑸是说张衡对天文、气象、历法等方面的研究;⑹是介绍张衡年轻时写文章、游学的情况。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 项,张衡的“为人”对仕途有影响,但不能说对学业和科学研究有影响。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无征:没有应验。宾语前置“未之有也”。都:大;施:设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平固已前其兄伯 谢:感谢

B.间者数起,多亡匿 兵:战争

C.世莫能也 闻:得知

D.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卒:最终

1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B.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C.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D.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平年轻时外出求学,他曾跟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后来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魏王。

B.陈平投奔项羽,得到项羽的重用。陈平被封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的部下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后来项王发怒要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只好逃走。

C.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策划跟其他官员合谋,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D.陈平喜欢读书,跟哥哥兄弟情深,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跟随当世英豪屡被赏识重用,官至丞相。他有战功,有谋略,却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

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5分)

②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5分)

11.A

12.B  

13.D 

14.①(陈平)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归、间、杖、亡”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②王陵发怒,称病辞职,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谢、免、杜门、卒”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联想法、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孔雀东南飞》中“谢家来贵门”的“谢”是“辞别”的意思,该处也是“辞别”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句可以从“谓语”入手,“诏”的宾语为“御史”,其后断开,“为”的宾语为“曲逆侯”,其后断开,“食”字为动词,“之”作它的宾语,其后断开。意思为“当时高帝便命令御史,改封陈平为曲逆侯,尽享全县各户的赋税收入,取消以前所封的户牖乡”。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常用方法步骤为,先在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不对,原文提到他两次逃命,一次是他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另一次是汉王收复先前被陈平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逃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考点: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①实词,归,送还;间,取小道;杖,拿着;亡,逃走。②实词,谢,推辞;免,免除(上朝);杜门,闭门;卒,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损耗。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 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 公车:官署名。 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冠徒跣请罪 徒跣 :双膝跪地

B. 弼悉以弱者给之 悉:全部

C.恐并坐诛 并坐:一同获罪

D.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 不虞:意外事件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尝上谷苑囿太广/ 乞减太半赐贫民

B.魏主畋河西 / 得复见将军

C.朝廷不治,实之罪 / 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D.帝方给事中刘树围棋 /笔公必不

1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古弼“质直”的一组是( )

①乞减上谷苑囿太半以赐贫民

②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

③ 出诣公车,免冠徒跣请罪

④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

⑤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

⑥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弼表乞赐矜缓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2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因为古弼请求他把皇家苑囿一半的占地赐给百姓而对其不满,当古弼再次进宫上奏时,魏王借与刘树下围棋而对他置之不理。

B.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C.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D.魏主拓跋焘,作为帝王,好游猎,有人违背他的意旨时就发狠要杀人,但毕竟能辨忠奸,重国事,不失贤明的一面。

2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2)今秋谷悬黄,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损耗。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17.A

18.B

19.C

20.A

21. (1) (1)戴上帽子穿上鞋做你该做的事去吧。(1分)如果是对国家有利,方便百姓的事,(1分)就要尽全力去做,不要有任何顾虑。(1分)(关键词:冠履:名词作动词;苟有……者:假如有……的事;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2) 现在秋天稻谷已经成熟,猪鹿来偷吃,鸟雁糟蹋,加上刮风下雨,损失很大。(2分)请求顾惜百姓,暂缓运鹿,使百姓能够运载粮食。(2分)(窃食、损耗、矜、收载,共四点,一点一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免冠徒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摘掉帽子,光着脚。冠,帽子;徒,空的,光着;跣,光脚赤足。所以徒跣的意思是脱去鞋子(光着脚)。【出处】: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学过的句子一定要记准确。B均为介词,“在”;A.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C.人称代词,你/指示代词,这样;D.介词“同”;动词,“给”、“予”。虚词是文言文的难点,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句子一定要记准确,尤其是有特殊用法和意思的虚词,比如本题中的“尔”“与”,并且要能够根据句子的大概意思去推断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③ 出诣公车,免冠徒跣请罪。⑤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两句都是古弼委婉的对魏王进行批评。不是直接表现古弼的“质直”。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A因为古弼是为请求魏王把皇家苑囿一半的占地赐给百姓进宫时才看到魏王与刘树下围棋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关键词:冠履:名词作动词,带上帽子穿上鞋;苟有……者,如果……的事:假如有……的事。(2) “窃食”译为偷吃,“损耗”译为糟蹋,“矜”译为顾惜,“收载”译为运载粮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

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孙振所诬,孙振故阉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

甲申,梦天帝赐之黄冠,乃衣朱衣,居上穴。次年,袁公自九江于燕邸,难中诗贻先生,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先生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以连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然先生深自咤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凡如是者二十年。

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稍稍出土穴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冯公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释】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⑤舁(yú):抬。⑥征士:旧称被皇帝征招过的隐士。⑦报罢:没有录取。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抚军吴公甡亦袁 正直

B.自九江于燕邸 客居异乡

C.以连遭刑戮 牵连

D.始以黄冠自 流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天下丧乱 若属皆为所虏

B.伏阙陈情 今其智反不能及

C.难中诗贻先生 洎牧谗诛

D.稍稍出土穴客接 客亦知夫水月乎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些所谓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其实多__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他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见他有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B.袁继咸被诬获罪,傅山先生多次上书求情使得冤案得以诏雪,后因袁公案受刑,宁死不屈,获救后陷于极度悲愤的境地,可见他有重情重义的品质。

C.傅山是一个精通书法的艺术家,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关于书法的言论中体会到一些为人的道理,如做事不取巧、对上不谄媚、处世不圆滑、待人要真诚等。

D.傅山先生晚年崇尚道家思想,坚决不做官,他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的传世著作只有一部,叫《霜红龛集》。

2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先 生 不 可 益 都 冯 公 令 其 宾 客 百 辈 说 之 遂 称 疾 笃 乃 使 人 舁 以 入望 见 午 门 泪 涔 涔 下 益 都 强 掖 之 使 谢 则 仆 于 地

2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

②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

17.C 

18.A

19.B

20.先生不可/益都冯公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21.①想凭借救济天下的情怀表现自己,不愿意说空话。(济世1分,自见1分,句子通顺1分)②对于这里的众多关于仁和义的道理,实在是羞于说出口,就算是勉强说它,也不会很精巧。(“诸” 1分,“强”1分,“工”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7.选C项。A项,“直”应是动词,可译为“认为……有理”。 B项,“羁”可译为“拘系”。D项“放”可译为“放任”。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选A项,且,都是“将要”。B项,于是,就 / 竟然,却,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D项, 介词,和 / 连词,和。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要明确不同词性下的各种用法,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并从语法结构入手,推断其意义。虚词大多跟课本中的用法结合起来,所以一定要将课内的虚词用法牢牢记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此题要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属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把握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据原文第二段,袁公冤案得以诏雪,并非傅山先生的一己之力。以此选B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正确的停顿是:“先生不可/益都冯公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文言断句的解答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量疏通全文,了解全段的意义;二是要联系前后文,推断画线句子的含义,根据已有的标点符号,理解句子,推断未知处标点;三是确定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关注表句中停顿的常见的语气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①句“济世”,救济天下。“自见” ,表现自己。“空言”, 说空话。②句中“诸”, 众多。“羞道”, 羞于说出口。“强”, 勉强。“工”,精巧。”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讲拱俟,太子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泊,多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南即讲拱俟 辍:停止

B.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 报 :回复

C.帝不视朝久,皆先任 莅:到

D.傍湖舟无所泊,多没 覆:覆灭,破灭

12.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愤而辞职。

1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②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

11.D

12.A

13.C.

14.①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

②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

【解析】

11.

试题分析:

(覆:倾覆,翻沉)把词语意思带入句子中,根据句意判断即可。这里是说湖中的小船,所以只能用“翻沉’,不能用”覆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

用排除法即可,“②不获见,不敢入直”说明他谨慎敬上,和“尽忠职守”没关系,据此课排除后两项;“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说明他有血性,跟“尽忠职守”没关系,据此可排除第二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①“市”的意思课本上学过,“执”和“予”可以通过上下文疏通下来。(“市”1分,“执”1分,句意1分);“迨”在课文中也出现过,此句还有注意省略的介词“在”状语“在慈宁宫”要翻译到前面。(“迨”1分,句式1分,句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其兵欲以伐鲁 故:故意

B.越王苦身养士,有我心 报:报答

C.王齐而伐越 置:安置

D.必以其兵晋 临:逼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伐鲁过矣 此乃臣效命秋也

B.以教常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C. 君以兵迎之 愿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D.使子贡之越 有二十八骑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夫鲁,难伐之国 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③吾兵业已加鲁矣 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⑥杀夫差而戮其相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5分)

14.D

15.B

16.C

17.A

18.(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

(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

【解析】

14.

试卷分析:A项,故:所以,因此。B项,报:报复,报仇。C项,置:弃置,放过。本题侧重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卷分析: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卷分析:C项,②是田常的话,间接体现子贡“利口巧辞”:③是田常的话;⑥是越王灭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对象,然后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事件,别人的评价等间接描写的句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卷分析:A项,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浏览四个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将选项与原句进行比较。此类题目的误区主要有: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词虚词之意、胡乱推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只能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留。留下古今相同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时间等),如“鲁”。方法二:补。补出省略、隐含的内容。“去”,释义为离开(鲁国)。方法三:删。删除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方法四:调。调换倒装句式,语序要调整。方法五:换。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古今异义要换成现代汉语。方法六:顺。直译不通的要贯通,意译流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忿忿地变了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据为已有,与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兵跟从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悦乐其心,言辞卑微来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被晋国困扰,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圉。”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整兵器让士兵休整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邦华传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受精神同里邹元标,与父廷谏同举万历三十一年乡试。父子自相镞砺,布衣徒步赴公车。明年,邦华成进士,授泾县知县,有异政。

四十四年引疾归。时群小力排东林,指邹元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宋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闻者益嫉之。明年以年例出为山东参议。其父廷谏为南京刑__郎中,亦罢归。邦华乃辞疾不赴。

崇祯元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其人为诸将所役,一小营至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诸弊。虚冒者,元其人,诸将及勋戚、奄寺、豪强以苍头冒选锋壮丁,月支厚饷。邦华核还占役万,清虚冒千。三大营军十余万,半老弱。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邦华必亲校,非年壮力强者不录,自是军鲜冒滥。

营马额二万六千,至是止万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例有坐班马,不肖且折橐入钱,营马不耗。邦华首减己班马三之一,他官借马,非公事不得骑,自是滥借为希。

京营岁领太仆银万六千两,屯田籽银千六十两,犒劳制器胥徒工食取给焉。各官取之无度,岁用不敷。邦华建议,先协理岁取千四百,总督巡视递节减,自是营帑遂裕。

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未几,贼逼都城。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遂投缳而绝。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本朝赐谥忠肃。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五十三,有删改)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指邹元标为党 魁: ②或劝其委蛇 委蛇:

③闻者益之 嫉: ④岁用不 敷: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⑴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3分)

⑵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4分)

⑶先协理岁取千四百,总督巡视递节减,自是营帑遂裕。(3分)

20.阅读第二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李邦华的主要品质。(2分)

18.①首领     ②随和应付     ③憎恨、痛恨    ④足够

19.⑴李邦华与元标是同乡,互相是师生朋友关系,性格又喜好辨别是非。

⑵按照惯例,__缺员时允许请示补充,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得以补充进来的。

⑶首先由协理每年支取一千四百两,总督、巡视按次序削减,从此京营里的库银就宽裕起来了。

20.刚正不阿

【解析】

18.本题比以前同类题难度要大,一般都是选择题型,而本题要求直接写出意义。学生没有可以参考的词语的意义了。但是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常见文言实词。复习策略是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1)句中,同里:同乡。别,辨别。(2)句中,故事:按照惯例。听:允许,率:大都,全。(3)句中,岁:每年。递:按次序。帑: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钱财。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本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指定的区域,根据题干中“第二段”“四字短语”这两个信息,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文中“邦华曰:‘宋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和辞疾不赴”从语言和行为上表现他刚正不阿的品质。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