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__”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__"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__”通过了“决议”。所谓“__”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__”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__”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__”,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__”,“就失去了在__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__”包括“缺乏zōng jiāo 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__”是所谓的“__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__,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__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__”?

“__”也不是什么“zōng jiāo 问题”。如果西藏“缺乏zōng jiāo 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__”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__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__”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__”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__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__是__;B.__是zōng jiāo 问题;

C.__是民族问题;D.__是主权问题;

2.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

答:

3.根据文意概括__其实是什么问题。

答:

1.D(是我们的观点)

2.(1)指出佩洛西女士眼里没有无辜群众的人权;(2)揭露佩洛西女士对人对己使用的是双重标准;(3)揭露达赖集团无视西藏__的历史和现实。

3.(1)是达赖集团想要图谋“西__立”,分裂国家;(2)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是想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从政治博客的安全性来看,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世界上6000种语言中的大多数语种在互联网上找不到,40%的网民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得特别明显。并且,美国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期望在未来单独地充当“网络警察”。众所周知,电子网络能导致信息霸权,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西方帝国主义所谓“软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可能使青年丧失主流道德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有可能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带来对国家主权的威胁。因此,一种陶醉于所谓的网络“超国家主义”幻觉有可能带来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因此,作为公民而言,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尽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而作为政府而言,博客治理的制度和文化的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信息霸权”造成的原因。

答:

2.根据文意,概括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

答:

1.(1)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语言是英文,且40%的网民在美国;

(2)美国人期望单独充当“网络警察”。

2.(1)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

(2)政府必须在博客治理的制度和文化的建构中充分发挥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 - 4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丈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__》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化散文”。

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等。

2、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__》。

3、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

4、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

1、C.F(A.不是所有的散文与杂文都是文化散文。B.原文: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D.原文: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E.原文:“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

2、C

3、①取材上的文化性。②文化意识强烈。⑧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④写作形式富有文化韵味。

4、不重复。第三段阐述的是文化散文的其中一个内涵:文化散文应显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第六段扣题,证明为什么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是文化散文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 3题。

打工仔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个乌黑墨镜,像个流氓似的。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

2.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3.这篇小说很能反映当前的一些社会实际,例如:有人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兢兢业业做好就行;有人认为,职业其实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应该选择智力程度高、能发挥出更大才华、作出更大贡献的职业,对这两种看法,你怎样看?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1.①表现阿贵气度不凡。②制造悬念,他怎么“发”的。③与后文形成对比。

2.发爷是个观念陈旧,死爱面子的保守的农民。

阿贵是个孝敬父母,自尊自强,思想解放的新一代农民。

3.答案提示:答案不唯一。可以同意前者,也可以同意后者,也可以将两者辩证地联系起来。同意前者可以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谈。同意后者可以怎样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特点、当代青年的使命来谈。无论哪种观点,都要结合这篇小说的一些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 - 3题。

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

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他给自己下着定义。

22岁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二的谭盾暑假一个人憋在教室里,写了他平生第一部交响乐——《离骚》。在这部试图诠释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他动用了很多板鼓、箫等民族乐器,当时这是很出格的事。“我的老师当时很不满意,说你有这么深刻吗?你有这么多牢骚要发吗?后来这部作品得了一个大奖。”他笑开了,微微有点得意。

“大概是湖南人的缘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有精英文化的抱负,要学文人的气质、气度,这是地域教育的基础。

“我成功的根源,对我而言,就是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的来源是非常艰辛的,要全面地学习,也离不开土壤。我觉得自己蛮幸运,一直有很好的土壤。

“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__’之前,跟着外婆在湖南乡下长大,在中国传统的rú jiāo 伦理、农民非常朴实的真善美环境里长大;青少年时期跟着父母下乡,经历了‘__’的动荡和苦难。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苦难的,没有尝过苦难的人不会有抱负。有的人会失去理想、信任、信心,人生的一切都被摧毁,有的人则会底气更足。一个艺术家经历‘__’,就像观看或者参与一部大歌剧,让你看到了一切。当‘__’结束,这个国家的精英要在废墟上重建理想和文化时,我们多多少少又参与其中,中国最活跃就是这个时期。”

无论湖南,还是北京,都容纳不了这个嚣张、创造力过剩的灵魂。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的湖南青年谭盾,拎着一箱足够用3年的卫生纸(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带着一颗“要来改变西方音乐”的野心,昂着头颅去了纽约,纽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谭盾在艺术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10多年。

“全世界的神经病都在那里,你知道有多神经吗?你身边忽然冒出来一个人,你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竟然,他怀着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样!”

在一大堆来纽约追寻伟大使命的“神经病”、笨蛋和天才中,也有一批来自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来自北京的艾未未、陈凯歌,来自台北的李安,来自上海的陈丹青、陈逸飞……一群新波西米亚人,在那里寻找他们的出路和梦想。

“那个时候,我天天和艾未未泡在一起。大家都很年轻,也很穷。但是所有的人都很有抱负,一种非常狂妄的抱负。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我感觉,这种很强的使命感,和__他们在上海成立__的使命感是一样的。我们出去留学,是为了中国去的。

“纽约非常有意思,它永远在向你灌输——从地球上看世界都不够,一定要从宇宙看世界。而在中国,永远只告诉你让你从中国看世界。我觉得,从中国看世界,你就不会这么爱自己,只有从世界这个角度讲,你才会更爱自己、珍惜自己。”

文化的创建,需要大舞台和大气候,而慷慨的纽约给予了他们一切。这批当年流浪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今都是活跃在中外文化艺术领域里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由、独立的风气带回了国内。

“我们对西方的学习很扎实。我们在西方学完之后,各人都对西方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很大,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重大冲击的人,大多是来自纽约的留学生。我觉得,全中国都应该为有这么一批人感到自豪。

“湖南人和纽约人都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虽然纽约人很富,在物质和文化上过得舒舒服服;湖南人很穷,有时连辣椒萝卜都吃不上。但是,他们都没有仅仅生活在世俗的状态里。妈的,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超越俗气的潜能。”

湖南人的德行,加上纽约人的德行,成就了一个如今的谭盾。狂妄,自由,随心所欲,追新逐奇,又不乏实际,紧紧把握住市场的需要。

“我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你说我是自信也好,狂妄也好。我在内心是个极度浪漫的人。人一定要浪漫,才能超越世俗生活。只有超越世俗生活,才能够创造。”

(《人物周刊》2007.4)

关于谭盾 :

 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

他在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1996年获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2001年他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获第44届格莱美四项提名。

1.统观这篇报道,谭盾身上有着纽约人怎样的德性?

2.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人物周刊》发表本文时,前面写到“谭盾又搞怪了,这一次,又震动了西方。2007年1月1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他最新的歌剧《秦始皇》。120多年以来,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歌剧院第一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这部歌剧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销售一空”。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

1.心怀远大理想(寻梦);从宇宙看世界;更爱自己、珍惜自己;自由、独立;浪漫;超越世俗。

2.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

3.能够激发读者探寻谭盾的成功根源所在,学习他精神的伟大之处;感悟他的人格魅力所在,给自己以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启迪。(适当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__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更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节选自《科普博览》,有删改)

1.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生态安全遭受严重的挑战。

C.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

D.国家生态安全关乎民族危亡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我们必须正视。

2.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化后沦为生态难民。

B.诸如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这类问题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心腹大患。

C.荒漠化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进而产生影响社会安定甚至民族团结的严重后果。

D.人类的身心疾病和自然密切相关,生态影响人们的生存现状,人们的生存现状反过来也影响自然。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

来的。

B.只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涸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就能保障生态灾难不再重演。

C.要想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保持可持续性,那么西部开发首先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D.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防止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1.B(“身心病”与“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因果颠倒)

2.D(“至今”不合事实,原文有“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

3.C(A:原文“既有…,更有…,”并不是“主要”;B:“只要…就”过于绝对;D:“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zōng jiāo 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zōng jiāo 比较发达,jī dū jiāo 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jī dū jiāo 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jī dū jiāo 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fó jiāo 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fó jiāo 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zōng jiāo 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zōng jiāo ”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1.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B.中国知识分子zōng jiāo 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rú jiāo 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 的。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 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不是文化,如蚂蚁堆积的土山,蜜蜂造的巢。

B.人类在原始时期创造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都属于文化。

C.“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价值。

D.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有了。

1.A(“它仅指神”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说“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

20081218

 
2.C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久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

──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茔角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故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久远”。“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说它“遥远”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

(2)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3.“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东坡和苏轼那里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1.“我们浪漫的想像”指的是: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东坡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我们想像的“诗人”的形象差距很大,所以说它“遥远”。

2.(1)苏轼从这块土地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东坡这块土地也成就了苏轼的精神和文学业绩,和苏轼的名字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心灵成长和思想发育的源泉,所以说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土地。

3.(1)人不能离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的衣食父母。

  (2)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遭遇逆境时,能够达观开朗,像苏轼那样从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

  (3)山水也是一种乳汁,人们可以从大自然获得多种精神营养。

  (4)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人最终都要回归自然。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俄科研人员发现,玉米基因ugt能控制植物生长素酶的合成。他们将ugt基因植入山杨、白杨和雪松中,获得了转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经多年试验证明,含ugt玉米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的生长速度已大大增加。

在中国,至少有7 个省栽种着100多万株转基因白杨树,这些树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害虫吃这些树的树叶,等于自杀。这种白杨树拥有非同寻常的自卫系统,也就是一种生物工程炸弹——苏云金杆菌,简称Bt。这种细菌的基因转入树木后,树木可产生抗虫毒素。据中国研究人员报告,除了白杨外,类似的转基因树种还有落叶松以及胡桃树等。

在美国,至少有69个转基因树木野外试验获得批准,试验的树有三种:松树、白杨和胡桃树。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大部分野外试验场的面积不超过2英亩。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规定,试验用的这些树必须接受严格监督,绝对不能长到开花、授粉的阶段。迄今为止,已有一种转基因的树——夏威夷番木瓜树获准开始商业种植。

任何新生事物只要有人支持就会有人反对,有些专家警告说,这种技术也会带来危险。杰克逊博士忧心忡忡地说:“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并没有做好理解转基因树木的潜在风险的准备,只是巨大的商业压力推动这项研究不断深入。坦白地说,总结出转基因树木可带来哪些经济利益,这很容易,但要总结出未来人类将付出哪些代价,如果发生意料之外的事,人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纠正错误,则困难得多。”和其他转基因产品一样,目前我们还缺乏对转基因树木结构和性能的完整认识。快速生长的树木可能使土壤提前衰竭,转基因树木的花粉可能引起森林种群自然结构的改变,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因此,对转基因树木的研究还需要长期观察。

(1)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

答:

(2)简要概括转基因植物栽种的益处。

答:

(1)植物  转基因  风险

(2)①大大加快了生长速度;②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③巨大的经济利益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2007年11月20日,《细胞》和《科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改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可以说,干细胞研究领域一下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之前所有的伦理争论都可偃旗息鼓,人为阻碍荡然无存,接下来,科学家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个技术推进再推进,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这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的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体细胞是一种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细胞,相当于命运已经定型。但是,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转入体细胞内,令其与原有基因发生重组,竟然能让体细胞重新返回到“生命原点”,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这种细胞,人们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们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忘记了自己先前的身份,重新“从零开始”。

这样简单的方法令人赞叹,然而,甚至在一年前也没有人敢说这样可也可以成功。

曙光初现是在2006年8月。当时,山中伸弥首先报道,他所在的研究组以经过改造的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输车”,在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引入四个转录因子基因,这样得到的新“皮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够分化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可是,它们仍然和胚胎干细胞有着较大差异,也无法培育成鼠胚胎。然而,这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步,破除了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的“迷信”。

这篇论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军备竞赛”,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一些大实验室立即着手相关的工作。

2007年6月,山中伸弥的实验室和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次,科学家们还是用这4个基因,但是获得了真正多能性的干细胞,并且能够进入种系——将这些皮肤细胞植入到早期胎儿小鼠,它们能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参与形成胎儿小鼠的身体各部分。可以说,条件已经水到渠成。

接着就是四个多月后的这两篇新论文。山中伸弥从一位36岁妇女的脸部皮肤和一位69岁男性的结缔组织中提取细胞,而汤姆森选择的是胎儿皮肤细胞和一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不过,在这次的“研究抢滩”中,汤姆森小组略占上风,因为山中伸弥小组还是用最初的四个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汤姆森选择的基因则有两个不同(Oct4,Sox2,Nanog和Lin28),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开启了细胞“返老还童之途”,然而,c-Myc基因是一个劣质开关,它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癌症等副作用。

当然,新发现并非完美。干细胞转化的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使用了反转录病毒作为基因载体,会引发癌症基因的活性,在京都大学培育的老鼠中20%产生了肿瘤,如果应用到人身上同样可能诱发癌症。

但是,这项成果会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开始,接下来,很多实验室都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有突破性的研究。

1.有关“类胚胎干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胚胎干细胞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在一般情况下早就丧失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能力的体细胞重新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B.科学家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可以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相媲美。

C.山中伸弥与汤姆森起初在进行体细胞转化成类胚胎干细胞的研制工作时,采用的是四个相同的关键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

D.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体细胞“返老还童”,返回到“生命原点”,“从零开始”,从而将其变成类胚胎干细胞,其思路很新,方法简单,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2.关于文中信息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基因改造手段获得类胚胎干细胞好处很多,它规避了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并已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

B.改造体细胞为类胚胎细胞的步骤是:让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搭乘反转录病毒“运输车”进入体细胞内,四个关键基因与体细胞内的原有基因重组,从而使这四个关键基因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功能干细胞。

C.从2006年8月山中伸弥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获知:彼时他们只是获得了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新“皮肤细胞”,并没有获得类胚胎干细胞。

D.截至2007年6月,科学家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多能性的、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成各种器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像汤姆森一样,丢弃c – Myc 这样的劣质基因,就可以避免引发致癌基因的活性,从而避免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B.汤姆森小组与中山伸弥小组选择的基因不同,从而汤姆森小组在“研究抢滩”中占了上风,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汤姆森小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质量要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干细胞转化的成活率也要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

C.因为山中伸弥与汤姆森在提取细胞时,选定的提取对象年龄不同,因而最终获得的基因便不相同。

D.这种全瓣的、利用基因改造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一旦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后,也许将不再使用传统的、一直被伦理问题所困扰的人胚胎克隆技术治疗诸多疾病。

1.B[“可以”不对,原文是“几乎”]  

2.C[A错在“已用于”;B错在“使四个关键基因”是“使体细胞”;D错在“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  

3.D[A说法太武断,另外还有反转录病毒作基因载体BC原文无依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