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臣故, 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耳,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九举进士,褐 释:脱下

B.只乞臣新命 寝:停止

C.微仲直而 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 柄:权力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仁宗亲策之廷 徘徊斗牛之间

B.上以辙之属 谁大王为此计者

C.复臣故,改翰林承旨 秦亦不城予赵

D.足以语达人哉 即谋单于,以复加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4分)

(2)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15.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C

13.A

14.(1)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认为一定会被罢官。(“因”“见”各1分,大意2分)

(2)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缮”“顾”各1分,大意2分。)

15.①主动上奏请求留京侍奉父亲。(2分)②父亲去世,守孝期满才出任官职。(1分)③主动向皇帝推荐水平高于自己的兄长苏轼。(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暗”是“糊涂、昏昧、不明事理”的意思。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对”。B项,前者动词,“担任,做”的意思;后者介词,“替”的意思。C项,都是介词,前者“因为”;后者“把”。D项,前者疑问副词,“怎么”;后者代词,“什么”。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因”“见” “缮”“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苏辙的“孝悌”品德相关的言行举止的语句,然后根据句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例如,第二段“辙乃奏乞养亲”可概括为主动上奏请求留京侍奉父亲;“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可概括为父亲去世,守孝期满才出任官职;“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可概括为主动向皇帝推荐水平高于自己的兄长苏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颍滨遗老姓苏,名字叫辙,字子由。十九岁时考中进士科,开始担任官职。二十三岁时被推举参加“直言”考试,宋仁宗亲自到朝廷主持策问考试。当时仁宗年纪大了,对政事的辛劳感到疲倦。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会被罢官。可是考官司马先把他的策问放在三等,范景仁感到为难。蔡君谟说:“我是三司使。我这个财政长官不敢说这样的话,我感到惭愧而不敢有怨。”只有考官胡武平认为苏辙对皇上不恭敬,要求罢免苏辙。皇上没有答应,并说:“我用‘直言’考试来求得人才,却又因为他直言敢谏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命他担任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他的父亲苏洵奉命修《礼书》,哥哥苏轼出任凤翔判官,父亲身边没有儿子侍奉。苏辙于是上奏请求留在京城侍养父亲。过了三年。苏轼卸任回到京城,苏辙才请求担任大名推官。过一年,父亲去世。等到守孝期满后,神宗即位已经三年了,急于使天下平安。苏辙上书谈论政事,当天就在延和殿被召见并回答了皇上的相关询问。当时,王安石刚刚得到皇上的宠信,凭参知政事的身份主管三司条例司。皇上让苏辙做王安石的下属,苏辙没有推辞。

元祐六年,皇帝下诏任命苏辙担任尚书右丞,苏辙上奏说:“我年幼时和哥哥苏轼一起接受父亲的教育,但遭遇不幸,父亲去世了。大凡我需要学习的做官所需各种知识,都依赖哥哥的成全造就。现在我承蒙圣恩参与国政,哥哥也正巧被召回,本来是要被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又因为我的原因,改任翰林承旨。我的内心,更加不能安逸,何况哥哥无论是对文

献经典,还是政治事务,都超过我的水平。我不敢说仰慕古人推举贤人不回避亲人,只是请求能停止对我的新的任命,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竭尽能力知思图报,也未必不是好事。”但皇上没有听从。

过了一年调任门下侍郎。当时吕徽仲和刘莘老担任左右丞相。徽仲为人坦率但糊涂,刘莘老曲意奉承他,事情大都由徽仲来决断。只是士大夫的升降和任免,刘莘老暗自篡夺了他的权力,但徽仲一直不明白。苏辙夹在他们中间,行迹非常危险。刘莘老过去担任御史中丞,御史台中过去的同事,大都被他任用,不论官位大小,如果不合自己心意的,就会打击他。宣仁后知道了,刘莘老因为罪过而去职。

苏辙闭门在家又复操于原来的学业,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部书都完成了。曾经抚摸着书卷感叹不已,自己认为获取古代圣贤们留下的思想。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我家本在四川眉山。但因为贫穷不能回去,父亲安葬在眉山的东西,过去曾经约定死后也将安葬于他的墓旁,即使路远也不忍心负约,因此只有连累孩子们了。我住在颍川已经六年,现在是丙戌年秋天的九月份,我阅读箱里的旧书,回忆了自己一辈子所做的事,担心时间久了会忘记,于是就写了《颍滨遗老传》,总共一万多字。不久,自己笑着说:“这是自已在世间的得失罢了,怎么值得告诉那些有专长的人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迁协领 历:连续

B.手刃六人以 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肃州,病卒 道:道路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__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__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

15.D

16.D

17.D

18.(1)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__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2)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D项,“道”,名词用作动词,是“路过” “行路”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注意理解句意,注意一些虚词和名词。分析可知,正确的标点应为: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

息的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作答时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其概括不准确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分析可知,D项,“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__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军苦”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句词语有“直” “捣”“靡”,句式有““…·者”“挂车之役”等;(2)句词语有“度”“乏”“水草”等,句式有“吾非不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盒顺)跟从(__)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军队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__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军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军队协助攻击。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军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军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军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射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城被夺取。

鸟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城,谋划乌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军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军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军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军队按照次序行军。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军苦的。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军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军都统。第二年,(金顺的军队)到达古城,与景廉的军队会师。一天,演习炮击,汉军、回军观看的有几千人。景廉的军队用塌墙烟囱为靶子,两次炮击它,烟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邓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炮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空中剪开彩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观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军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新疆军务。

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鸟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军。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军队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城,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军。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5分)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髫龀就学,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金乡人谓为然,皆喜 信:实在,确实

D.毗罗军大溃,仲文之 乘:乘机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 )

①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②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③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⑤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之前,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3分)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3分)

13.C

14.B

15.B

16.(1) (于仲文)被叛军追击,他一边应战,一边逃走,那些跟随他的骑兵,十分之七八都战死了。(“为……所” “十七八”各l分,句意通畅l分)

(2)擅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擅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 “悉”“伪北”各l分,句意通畅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信:诚实,不欺骗。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写于仲文拒绝诱召。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文中无“麻痹大意”之说。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为……所”“十七八”“悉”“伪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分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

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__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是真实的,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

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僱、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命__,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僱、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划分

B.方今英雄并起,各命__ 矫:假造,伪造

C.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 易:轻视

D.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 单:通“殚”,竭尽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 ②尝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①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C.①所以未悉叛,顾吾威名故耳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纵吾欲归,得至乎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繇未归附太祖前,就暗中与太祖呼应,劝李傕、郭汜等人为太祖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太祖的诚意。

B.李僱、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1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4分)

(2)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3分)

(3)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3分)

14.A

15.C

16.B

17.A

18.(1)(4分)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前两句每句1分,末句2分;其中“逆”“所以”“副”翻译错误,分别扣1分)

(2)(3分)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首句2分,其中倒装句式翻译不当该句即不得分,末句1分。)

(3)(3分)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每句1分,“及其”翻译错误扣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方法有:语境理解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联想法等等。A.“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中的“辟”联系“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可以推测“辟”应为“征召”。《后汉书·张衡传》有句子“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的词词性有关系。C项两个“者”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解释为“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解释为“用,拿”;B第一个“乃”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解释为“才”;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大概。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辨析和筛选能力。题干中有提示“钟繇处事有远见”,根据提示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这是太祖赞叹他的功劳;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这是太祖夸赞包括他在内的三个人,还有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与选项进行比较。A“就暗中与太祖呼应”错,第一段中有句子“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__,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由此可知钟繇并非与太祖呼应,而只是有远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逆”,拒绝;“所以”,用来……的办法;“副”,符合。第(2)句中的“委之以后事”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后事委之”,意思是“把后事委托给他”;“科制”,条文制度。第(3)句中“及其”,在他们……的时候;“济”,渡过;“克”,战胜。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合说你呀。”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曰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不以为子——亲:父母。

D.我日久矣——厄:穷困。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诸公宾客多厌/强弱形易制

B.今法割削之/亲不为子

C.西入关见卫将军/王以为终不得脱罪,自杀

D.急则阻其强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嫡嗣代立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3分)

(3)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4分)

13.B

14.C

15.C 

16.D

17.

(1)齐国众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不被齐国接纳。(被动句式1分,句意2分)

(2)开始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服食物,宾客不让我进门。(“内门”1分,句意2分)

(3)等到齐王自杀了,皇上听到后,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及其家族的人都杀了。(“劫”、“族”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本题选B项。针对文言实词,要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B项中,过:超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本题选C项,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整理归纳虚词文中的意思,虚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活用现象,结合语境加以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C选项都是副词,就; A.项,介词,他,指主父偃 / 结构助词,的;B项, 介词,用 / 介词,把; D项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选C项,解题时要看清题干,题干中“全都属于”说明不论是正反面还是直接间接,只要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就可以。而且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与事件以及表现的性格等对应起来。本题五个表述中,①是主父偃的功劳,②主父偃与昆弟宾客绝交,都跟武帝“族偃”没有关系。所以可以排除含有①②项的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选D项,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对题中提供的选项逐一审查,确定它们是否合乎这一要求。方法是整体阅读,明确基本信息和内容。依据题干的要求,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然后对选项逐一排除。D选项中,“揭发了赵王”和“未显达时所受侮辱”文中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翻译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意顺。(1)句中,关键词是:“相与”, 共同,一起。“排摈”, 排斥。“不容于齐”,是被动句式。(2)句中,关键词是:“昆弟”, 兄弟。“内门”,进门。(3)句中,关键词是:“以为”,认为。“劫”,威胁。“族”,灭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马,调解州军事判官。左监军撒离喝驻军陕西,辟幕府,参议军事,累官同知兴中尹。天德间,缮治中都,张浩举保衡分督工役。改大兴少尹,督诸陵工役。再迁工部尚书。海陵治兵伐宋,与徐文等造舟于通州,海陵猎近郊,因至通州视工作。兵兴,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宋兵袭,败于海中,副统制郑家死之。

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是时,山东盗贼啸聚,契丹攻掠临潢等州郡,百姓困弊。诏保衡安抚山东,前太子少保高思廉安抚临潢,发仓粟以赈之,无衣者赐以币帛,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还除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宗永、兵部侍郎完颜余里也,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有曾破大敌及攻城野战立功者,具姓名以闻。或以寡敌众,或与敌相当能先登败敌者,正军及擐甲阿里喜补官一阶,猛安谋克以功状上尚书省,曾随海陵军至淮上破敌者亦准上迁赏。

仆散忠义伐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许以便宜,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邠守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且死,保衡力救之得免。入为太常卿,迁礼部尚书。三年,拜参知政事。宋人请和,诏保衡往南京,与仆散忠义斟酌事宜,行之。入奏,进右丞。四年,宋人请和,师还,保衡朝京师。初,宫女称心纵火十六位,延烧诸殿,上以方用兵,国用不足,不复营缮。及宋和,诏保衡监护役事,遣少府监张仲愈取南京宫殿图本。上闻之,谓保衡曰:“追仲愈还。民间将谓朕效正隆华侈也。”

六年冬,有疾,求致仕,不许。遣敬嗣晖传诏曰:“卿以忠直擢居执政,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未几,薨,年五十五。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为辍朝,赙赠,命有司致祭。

(节选自《金史》)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京病 笃:加重 B.百姓困 弊:缺点

C.或以寡众 敌:抵挡 D.命有司祭 致:给予

1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保衡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3分)

①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 ②发仓粟以赈之

③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 ④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

⑤保衡力救之得免 ⑥卿以忠直擢居执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翰和撒离喝对苏保衡有恩,宗翰把苏保衡举荐到朝廷,撒离喝驻军陕西后,将苏保衡征召到幕府。

B.苏保衡无论是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都能游刃有余,体恤百姓,洞察忠奸,奖惩分明,无一失手。

C.当初宫女纵火,火焰蔓延烧到众多宫殿,皇上因为正在用兵,国家用度不足,不再对宫殿进行修缮。

D.苏保衡死后,金世宗取消了在近郊放鹰捕猎的计划,为此停止朝事,拿出宫中财务协助办理丧事。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

(2)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

15.B

16.D

17.B

18.(1)官府或粮食不足,就收购粮食来供给,没有妻室的人登记姓名奏闻。(2)牙齿头不显衰老,匆匆忙因小病求退。好好加以保养,等病愈继续就职理事。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弊:疲惫。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表现苏保衡正直无私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1)苏保衡率军进攻临安 (2)开仓赈济百姓(3)与同僚慰问军人。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无一失手”夸大其词,苏保衡曾在海战中被宋朝打败。故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阙、给、县、以、善、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武)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公事微殿,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褚遂良市中书译语人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

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卷八十八)

注:①微殿:末等。②译语人:翻译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事微殿,旧制多未叙进 坐:因为

B.时中书令褚遂良市中书译语人地, 贱:认为便宜

C.以此府耳 望:使……有名望

D.举纲目 振:整顿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思谦“狂鄙之性”的一组是( )

①字思谦,以音类(武)则天父讳,故称字焉②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③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 ④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

⑤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⑥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思谦弹劾褚遂良贱买他人土地,致使褚遂良被贬。后褚遂良复用,韦思谦受压制外调。

B.韦思谦因公事考核位居末等,按旧制不能被提拔,但因有大德而被吏部尚书破格提拔。

C.韦思谦在宪司任职,每次见到王公,从不行下跪拜礼。他认为身为谏官,本来就应该独立。

D.韦思谦为人公正有主见,忠于朝廷,认为做事不能无原则,受到多位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

(2)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

14.B

15.D

16.B

17.(1)考中进士科,多次升官做应城令,一年后调职做选官。()

(2)上奏说道:“陛下任官择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则空缺不授。()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降低价格,使……贱。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不能表现韦思谦“狂鄙之性”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⑤都是表现韦思谦尽忠的品质,不是表现韦思谦“狂鄙之性”。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文中没有说不能被提拔,只是说大多未被提拔;所谓“大德”只是高季辅个人的看法。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举,累补、为,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本名仁约,字思谦,因为原名与武则天之父名讳相似,故称字。他的祖先从京兆向南迁徙,定居在襄阳。考中进士科,多次受任为应城令,一年后参加选考。韦思谦在任上,因为政绩考核为末等,依照旧的制度,这类情况大多不能晋升。吏部尚书高季辅说:“自从我任职选考部门,今天才得到这样的一个人才,怎能因为小错就舍弃大德。”提升他做监察御史,由此知名。他曾经对人说:“御史走出国都,如果不能动摇一方,震慑州县,就是失职。”当时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中书省翻译官的田地,韦思谦上书弹劾此事,褚遂良被降至同州刺史。等到褚遂良官复中书令,韦思谦不得升官,出任清水令。韦思谦对别人说:“我性格狂放粗率,被授予大权,遇事就要发作,遭祸害身理所应当。然而大丈夫身居刚正之位,必须无所畏惧来报答国恩,终不能做碌碌无为的臣子来保全妻子儿女。”左肃机皇甫公义任检校沛王府长史,引进韦思谦任同府仓曹,他对韦思谦说:“您哪里是池中之物,委屈您做几十天的宾客,来提高本府的声望。”多次升任为右司郎中。

韦思谦在宪司任职,每次见到王公,从不行下跪拜礼。有人劝他,他回答说:“雕鹗鹰鹯,怎能与那些家禽为伴,为何行跪拜礼来讨好别人?况且身为谏官,本来就应该独立。”他刚任左丞时,上奏说道:“陛下任官择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则空缺不授。现在不惜美官,令臣来充任,这是皇上知臣之深,也是小臣尽命之时。”整顿制定法纲,朝廷肃然。

武则天临朝称帝,他转任宗正卿,恰逢改换官名,改任司属卿。光宅元年,分别设置左、右肃政台,又任命韦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过去和御史行对等之礼,唯独韦思谦坐着接受对方的拜见。有人对此提出意见,韦思谦说:“朝廷班列,本有等级差别,为何无原则地行事呢?”垂拱初年,赐爵博昌县男,升任凤阁台三品。二年,接替苏良嗣任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辞官,武则天答应了他,并加授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死于家中,追赠幽州都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鹅笼①夫人传

周 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__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__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__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奠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原文有删改)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被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被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②戺(shì):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起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妹许某,家故豪,行聘 遽:立刻

C.有司营葬 敕:命令

D.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恃文为家也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闻见未有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C.夫人卒京邸 以勇气闻诸侯

D.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 古之学必有师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鹅笼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__治针黹,无少异容”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__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 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16.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B.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D.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4分)

(2)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3分)

(3)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3分)

13.A

14.B

15.C

16.C

17.(1)南京的京兆尹听说状元家境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接受彩礼)时的劲头还足。(2)鹅笼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3)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就可以明了鹅笼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一定已经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

【解析】

13.

试题分析:婿:把……定为女婿。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根据语法分析的方法看“婿”解释为女婿,和后面的“之”无法搭配,通过他后面带宾语可知此处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 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和分析的题目,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表述,还有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其妹贪慕荣华富贵”属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赞曰(引起下文)予至燕(事件切分)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陈述对象变化)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陈述对象变化)尸挂三日(陈述对象变化)旨下始殓(陈述对象变化)牛车载柳棺出郭(陈述对象变化)无一视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闻——听说,移——动用,公帑——公款,执事——效力。(2)以——用,规——规劝,用——因为。(3)再——第二次,固——一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 陵县某户人家的女儿。(鹅笼夫人)小的时候,父亲知道女儿(将来)一定会显贵,(就)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所写)的文章(时),马上把他定为女婿。(鹅笼夫人的)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鹅笼夫人的父亲)回答:“我把他的文章看成他的家业。”鹅笼的家境果然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

(鹅笼夫人的)妹妹被许配给了某户人家,这户人家很富有,很快就送来了彩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篚连绵一里路左右。媒人插花挂彩,静静地布置,转眼间(将聘礼等物)摆满了庭院里的台阶。丝织品、縠纱、珠子串成的手镯,金碧辉煌并照亮了整个屋子。门外的骏马佩着雕饰的马鞍,骄傲地长声嘶鸣。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的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鹅笼夫人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一天,(鹅笼夫人的)母亲拿出妹妹的聘礼,为(她的)妹妹裁制衣服,忽然生气地说:“你的姐姐不要再指望这些了!(这辈子)只能穿布衣了!”鹅笼夫人听后,马上脱去丝织衣服,里里外外只穿布衣。又过了几年,鹅笼更加不得志。鹅笼夫人的妹妹已结鸳鸯之好,(出阁那天)锣鼓喧天,(被人)簇拥着乘坐扎成凤凰的轿子而离开家。鹅笼夫人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壬子年秋季,鹅笼二十四岁,在乡试中中了举人。鹅笼夫人的母亲说(这)太出乎意料了,就是鹅笼也急忙请求马上婚娶。鹅笼夫人对(她的)母亲说:“反正已经迟了。”于是这样鹅笼愧疚地赴京应考。会试、殿试两榜都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南京的京兆尹听说状元家境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接受彩礼)时的劲头还足。而鹅笼夫人仍然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不久鹅笼奉皇帝特别恩赐回家娶妻。巡抚、巡按御史以下的官员以及地方的郡守,都聚集到驿站的庭院等候,鹅笼亲自迎娶新娘。从毗陵县到鹅笼家,沿河两岸(铺设的)绛纱连绵几十里,县官穿着盛装来到城外,趴在道路的东面(迎接)。一个女人(如此)显贵荣华,看见听说过的从来没有达到这件事(的程度)!

(鹅笼)担任宰相十年,鹅笼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壬申年,鹅笼夫人在京城的府第去世,朝廷赏赐七天坐禅拜佛祭祖的礼仪,(并)派官吏护送灵柩回乡,命令官吏料理丧事。灵柩起程之日,有很多公卿勋贵(前来),举行祭奠的帷帐鳞次栉比,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东郊。水路陆路向南有二十多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鹅笼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把今天的死当成(一种)幸运。”一年后,鹅笼请假回到故里。过了几年,又攀附权贵当上了宰相,因纵欲专权扰乱朝政,被皇帝赐死。

评论说:我到京城,听说鹅笼头戴小帽身穿青衫死在古庙里,刑部锦衣卫众多官吏锁上门汇报去了。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开始入殓,牛车拉着柳木薄棺出城,没有一个人来观看。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就可以明了鹅笼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一定已经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唉!一个人对不起(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该博文史,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时突厥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无忌曰:“今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无忌深以盈满为诫,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犹疑不决。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比者上疏无可采者。”无忌对曰:“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帝将立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显庆四年,许敬宗称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无忌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帝竟不亲问,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敬宗寻遣袁公瑜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

(节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务在戢兵 戢兵:用兵打仗。

B.无忌深以盈满为诫 盈满:骄盈自满。

C.于是建立遂定 建立:确立储君。

D.籍没其家 籍没:登记没收。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B.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C.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D.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

B.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

C.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

D.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

(2)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

15.A

16.D

17.C

18.(1)我授予官职,一定是要选择才能和品行的,无忌聪慧明察事理,向来有军事谋略,所以把重要官职委派给他。

(2)提意见的人提出了浅陋的意见,但必须开启这条言路,希望有时有正直的言论,假如彻底制止,恐怕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项,戢兵:休兵息战。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本题可根据标志性词“曰”;人名或官职名做主语“汉文帝”;“之”做宾语等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使突厥不战而亡”分析有误。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之、才行:才能和品行;委、率、冀、谠、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 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 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怪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 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构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殉,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玻,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 谓奕日:“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 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并迁监察御史 课:考核。

B.而于朝廷 构:陷害。

C.绥将士 辑:招集。

D.以河北 徇:巡查。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殉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1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安禄山的使者,把三人的头颅清洗后收殓人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憕历兵、吏部郎中。.瞪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2)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15.D

16.C

17.B

18.(1)李憕连任兵部、吏部郎中。他很有做官才能,通晓处理公文的事务,很有为官称职(或:适合做官)的声誉。(“干”“ 明”“ 几案”“ 当官”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 我们这些人身负着国家的重托,决不能逃避死亡,虽然力量不足以抵御敌人,怎能放弃我们的职守呢!(总该知道如何对待居官守职!)(“吾曹”“ 荷” “虽”“ 其若……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项,巡行示众。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李憕与卢奕、达奚珣等人修缮城郭,“军令极严”指的是安禄山的__。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干”“ 明”“ 几案”“ 当官” “吾曹”“ 荷” “虽”“ 其若……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憕,太原文水县人,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张说做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引荐李憕在他的幕府中。开元九年(721),张说入京为相,李憕又做了长安县尉。适逢宇文融为御史,普查田地户口,奏请李憕为判官,代理监察御史,分路进行稽查。后经考核功绩一并迁升为监察御史。李憕连任兵部、吏部郎中。他很有做官才能,通晓处理公文的事务,很有为官称职的声誉。

开元二十八年(740),李憕做河南少尹。当时萧炅为河南尹,他依靠权贵,治理政事多违法,李憕则秉公正直予以校正,人们因此都依附仰仗他。又有道士孙甑生以邪门歪道求取进用,借修功德,往来于嵩山,请托的事没有限度,李憕必加挫阻。萧炅和孙甑生害怕李憕,就在朝廷上罗织罪状陷害他。天宝初(742),李憕被贬为清河太守。天宝十一年(752),转任河东太守、本道采访使。他到行宫拜谒玄宗,改授尚书右丞、京兆尹。天宝十四年(755),转任光禄卿、东京留守,兼领尚书省的事。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人心震恐。玄宗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御史大夫作为将领,在东京洛阳招兵以抵御安禄山。李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安抚招集将士,修缮城郭,以阻遏安禄山的侵犯。李憕升任为礼部尚书,依旧为东京留守。自从叛军从范阳出兵,一直到渡黄河,军令极森严,侦察人员无计可施。等到叛军渡过黄河,攻陷陈留、荥阳二郡,杀了张介然、崔无诐,几天之中就已经到达东都洛阳城下。安禄山所统领的军队都是训练已久的少数民族及汉人的精兵;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却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等到两兵交战后,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被骑兵横冲直撞,在如雨的飞箭中,都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李憕对卢奕说:“我们这些人身负着国家的重托,决不能逃避死亡,虽然力量不足以抵御敌人,怎能放弃我们的职守呢!(总该知道如何对待居官守职!)”卢奕也一并许诺愿意守卫本职官署。于是李憕住在东京留守的宅第中,卢奕便独自住在御史台中。

到封常清向西奔逃后,安禄山统领叛军击鼓高呼,攻入洛阳城,屠杀掳掠数千人,弓箭射入宫阙。这以后安禄山住在宫中闲厩里,下令捉拿李憕及卢奕、判官蒋清等三人,然后把三人杀了向众人示威。安禄山派人把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的头辗转传送各地,以警示黄河以北地区人士。过了两天,传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了使者,把三人的头清洗后,用木盒加以收殓,祭祀后安葬入土,并将三人事迹上书禀告皇上。玄宗追封李憕为司徒,还给他的一子授予五品官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