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科技文,按要求完成1—3题

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

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10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1-2种的恐龙。近年来,那里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后来,在南美大陆上,这种巨龙成为霸王龙的有力对手,也成为白垩纪时的霸王。

90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狄娅的小姑娘在牧羊时偶然发现了一根巨型骨头,闻讯赶到的古生物学家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才挖掘出部分骨骼化石——那是一种真正的巨兽中的巨兽!估计它生前的体重可达到100吨,它极有可能是地球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最重的陆地生物,属于食草类恐龙。

无论这种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所发生的是进化还是退化,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纪未期。这类恐龙被体型远远小于它们的禽龙类恐龙(如鸭嘴龙和角龙)排挤掉了。理由很可能在于这种蜥脚亚目恐龙的咀嚼能力远远比禽龙类的差,一些鸭嘴中的牙齿可多达1200枚。但是,在南美洲,蜥脚亚目恐龙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期,包括特征鲜明的“阿根廷龙”,但迄今为止生物学者们无法认清它们在南美大陆成功的奥秘。

世界上许多研究恐龙的学者都同意“恐龙的年龄就是大陆板块破裂的实际年龄”。这一说法,因为以往的化石证据表明,在侏罗纪开始时,整个地球上的恐龙是极为相似的,然后,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离了,每块大陆上的恐龙就变得彼此不同了。但是,南美恐龙的发现却给这一观点划上了大的问号。

90年代初,布依诺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几位古生物学家在南美大陆找到了一具从未见过的恐龙化石——它长得像鸵鸟,尾巴像鳄鱼,在前肋上长着奇怪而笨重的仅有趾的爪子,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给它命名。后来,在蒙古戈壁发现了与之十分相似的动物,古生物学家们称它为“Mononykus”。

这两种十分相似的恐龙都生存于晚白垩世,当时的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早已分裂开了。这两块被海洋相隔数千公里的不同大陆上会有如此相似的恐龙,其原因是什么呢?它们难道是按照同样奇怪的解剖学特征演化的吗?或者,即使大陆分离之后,彼此之间尚存有陆桥或岛链相连接吗?这一切迷团,只有找到更多的化石标本才能揭晓。(摘自《化石》)

1.在南美大陆发现的南美大陆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和90年代初期发现的巨型恐龙化石,根据文意推测,它们同属于哪一类恐龙?

2.第二段中提到“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请根据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说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布依诺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恐龙化石和在蒙古戈壁发现的恐龙化石极为相似,这个发现有何意义?

1.属于蜥脚亚目恐龙。

2.原来人们认为南美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会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但巨龙和巨型恐龙化石都属于蜥脚亚目恐龙,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纪未期,在南美洲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并没有发生畸变。

3.以前的研究者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离了,每块大陆上的恐龙就变得彼此不同了”,而在不同的大陆发现了相似的恐龙化石,让人们重新思考这个观点的准确性,进一步恐龙问题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zōng jiāo 、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

渐变成俗文化。

2.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

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

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由表及

里,影响到该民族的深层文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1.D(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

2.C(此项解释的是“礼”的形成,而不是解说“礼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另外,“强制执行”不当。)

3.D(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城市,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杨璋

①我的故乡是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这个拥有沧桑经历的旅游城市的骄傲和资本。不过,缅邈的历史是静态生物体,已是停止生长了的,只是静默地隐居在石城的一隅,较之这些年来南京市貌建设的飙速成长,古都的古意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如果你特去寻芳,也许可以在巍巍明孝陵的肃穆庄严中,抑或是在秦淮浩瀚的烟渺中领略她那惊鸿一瞥。不过在大多数情况里的大多数人,只是在城市各个角落里忙忙碌碌地奔波,享受着现代化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便捷,同时带着三分疲惫地奔跑,努力跟上城市匆匆的生活步伐,无暇顾及到那一分古意在不着痕迹中消逝隐匿。

②有一次,我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从新街口繁华的商业区里突围出来,抬头望望钢筋混凝土堆砌成的高楼大厦,突然想起《上海1943》中的一句歌词:“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③蓦地有一种模糊的怅惘涌上心头。

④绸缪萦怀的古意渐渐被摩登遒劲的新潮替代,安静地蛰伏在破旧城墙不起眼的砖块里,不声不响。这应该是每个古城心里最柔软的疼痛吧。

⑤古城的艰难体现在自己对自己定位的矛盾上。谁都不甘心一边喝着小米粥啃着大白菜,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城市在变革发展中一步步走向繁荣富裕。于是下定决心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把自己打造成焕然一新的经济中心城市。又不忍抛弃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便在发展的同时试图把那一分埋藏在古城砖里的古色古香挖掘出来。

⑥从前的鼓楼横跨着一条南唐时期的玄武桥,现代的南京人想建一座新桥,怕毁了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竟然起用了一个貌似折衷的方案:古桥拆一半,留一半。新桥一半建在古桥的原址上,一半另起炉灶,建在空阔之处。桥建好后,我天天从那桥上学,脚下走过的,一半是遗留着青黄痕迹的旧石,一半是兀自新鲜的水泥。我的心,就这么微微一沉,不禁为那桥难过。

⑦所幸的是,很快就有地方填补这份遗憾的突兀。我的校园里有一条位于教学楼和科学馆之间的长廊,面朝操场,背向花坛。不知哪一年的哪一天,一条嫩绿的藤悄悄依附在长廊上,fó zǔ 便让它们结了一段尘缘,生命在日日月月中孕育蔓延,时至今日,长廊的顶部已是一碧藤蔓的海洋,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秋阳杲杲,红日在长廊上空撒下一片灿烂,将长廊顶随风摇动的海洋挑染成明丽的绀紫色,远远望去,像柯勒乔笔下永不褪去的颜色,古意在不经意间一点一滴溢了出来,金陵人称她作“紫藤长廊”。

⑧我很喜欢这条紫藤长廊,喜欢流年在她身上摹刻出的那种独特的味道。岁月斑驳了长廊的身体,泛黄的廊道上投射下明暗有致的光斑,风起时光斑会轻轻晃动,邂逅了长廊里的莘莘学子,光便在他们脸上晕了去,融化在年轻的眼睛里。晨曦的长廊是求学的殿堂,各处坐着早早赶到学校做早读的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长廊里穿梭回荡,凉风习习自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惬意。

⑨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只要有历史和文化在,一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真正地摧毁,如果说“诗意”象征着历史和文化浓郁深厚地沉淀,那么“栖息”可以说是为了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而不断发展进步。

⑩古城,注定会在前进的彷徨中一点一滴地调整,为新和旧探寻出一个让人和城都满意的平衡点,然后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选自2007年9月号《经典美文》,有删节)

1.文章第1自然段说“古都的古意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结合全文,回答“古意”的“渐行渐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答:

2.文章题目“城市,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其中“诗意”应如何理解?请根据文意,概括说明。

答:

3.文中对“紫藤长廊”的描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答:

4.根据你对“六朝古都——南京”内涵的理解,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南京这样的古城要“诗意地栖息”,以及在作者看来古城如何才能做到在现代社会中“诗意地栖息”。

答:

1.①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多数人在城市里忙碌奔波,努力跟上城市匆匆的生活步伐,无暇顾及到古意的消逝隐匿;②城市建筑中高楼大厦的崛起和摩登遒劲的社会潮流对古意的替代;③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打造经济中心城市;④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采取貌似折衷的方案,实际上却破坏了古都的古意。

2.①“诗意”是历史和文化浓郁深厚地沉淀的象征;②是古意与现代完美的契合。

3.①说明古意与现代文明结合并不矛盾;②“紫藤长廊”建设的模式对于如何使南京城作为六朝古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有借鉴意义。

4.①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她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保护南京的“古意”,就是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民族的精神支柱;②然而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毕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古城注定会在前进的彷徨中一点一滴地调整;③要使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诗意地栖息中华大地上,就应该借鉴“紫藤长廊”建设的模式,努力寻找古意与现代的平衡点,使古意与现代能够和谐地存在,相得益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庄 周 的 燕 子

格 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当他看着燕子围着茅屋飞进飞出,陷入了沉思:鸟儿因为怕人,所以巢居深山或者高树,以免遭受伤害;然而,燕子可是个例外,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有人去伤害它。想必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了。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人将燕子关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禽因完全被人类豢养和左右,人便可以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说到底,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一旦得到别人的信任便会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显然人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了,像是从人海中找到了一个相知的朋友。

第一招奏效以后,燕子马上又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着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檐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作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燕子的飞进飞出和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不会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生活的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会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会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还有,麻雀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其实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不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1.根据文意,说一说燕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

(2)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3.文章的后面还写到了麻雀,作者写麻雀的意图又是什么?

4.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谈谈你的理解。

1.答:(1)最彻底地信任人类,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

(2)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即同人类拉开距离),落到了人类够不着的树枝上。

(3)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生活的节律。(意思对即可)

2.(1)燕子的处世大智慧仍然沿用至今,没有改变,在人类中还起着作用。

  (2)这是反语,作者由此揭示人类精神的弱点或者说是人类的愚蠢。

3.想要通过麻雀与燕子的对比,来突出燕子处世智慧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4.(1)人类精神深处的距离尺度和情绪起落(或者说人类的弱点,或者说愚蠢)已经被燕子洞悉得清清楚楚。

(2)人类在燕子面前并无高明(或智慧或秘密等)可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人类为何要自圆其说

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为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落成员都明显的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

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锁”,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虽然苏丹南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破伤风了,但努埃尔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着拔掉孩子门牙的习俗。事实上,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他们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

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他们的新书《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中说,这种奇怪的风俗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在努埃尔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们“选择”认为没有门牙在审美上来说是令人愉悦的,以此说明他们给孩子带来这种痛苦是正确的。

在你嘲笑这种习俗原始或者野蛮之前,想想离你更近一点的例子,比如一个丢脸的俱乐部入会式。还有什么比让入会式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经历更能培养人们的忠诚感?毕竟,如果你自愿让自己经历某种屈辱的或者痛苦的仪式,那它必须是值得你这样做的,对不对?事实上,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所表示的那样,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感,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是我们不会“把事情摆平”的。今年是这一理论提出50周年,它是由阿伦森的导师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这一观点经过了多次理论上的验证以及3000多次试验测试。

虽然这一理论很有力,但费斯汀格从来没有阐明为什么认知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者,为什么这种不适感会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看法或态度,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这种不适感或心理冲突泰然处之。新一代的心理学家正在把这一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探讨我们一些奇怪的看法或者做法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家甚至已经开始首次从复杂的神经化学的角度探索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和自圆其说的行为。

这种失调理论的修正者之一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的心理学家埃迪·哈蒙-琼斯,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试验。在他看来,冲突的不仅仅是抽象的“认知”。哈蒙-琼斯认为,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特别是在我们每天的决策、选择和承诺上。每当生活迫使我们选择一条道路, 但我们又不能完全肯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换句话说,当我们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本能的找出证据,证明我们做了一件聪明事。

如果你作出了一个真的很糟糕的选择,而你又无法隐瞒,你会怎么办?我们的思维应对一个巨大错误时采取什么战略?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指出的那样,从基辛格到里根,再到足球明星里比和冈萨雷斯,这些公众人物都选择一个简单的短语来规避责任——犯错了。但是同样普遍的是,不愿意坦白地承认错误的人们一旦他们的信念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反而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

(选自2007年6月25日《参考消息》)

1.根据文意,下列对“认知失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看法发生冲突时,人们陷入两难境地,此时人们感到心理极端不适的状态。

B. 苏丹南部两个部落的成员从小拔去门牙就是他们处于不拔门牙一旦患上破伤风,牙关紧闭无法进食只能等死,拔去门牙又十分难看时陷于“认知失调”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C. 人们在认知失调时常常会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圆其说。

D. 在参加一次让自己经受某种屈辱或痛苦的俱乐部入会仪式时,人们陷入“认知失调”,常常会以培养人的忠诚这种想法,使自己得以解脱。

2.下列对书名《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是在“认知失调”时寻找一些心理安慰,摆脱心理不适感的方法。

20080503

B.“让孩子经受用鱼钩拔牙的痛苦是野蛮的,但不是我的错,我是为了孩子好。”此说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注脚。

C.这句话很容易导致固执地坚持错误。苏丹南部已经多年没有破伤风了,但部落成员仍然坚持拔牙的陋习就是明证。

D.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固有的心理状态,说明人类在“认知失调”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自己泰然处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丹南部两部落成员从小被拔去门牙的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好看,有门牙看上去像豺狼。

B.新一代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失调”时自圆其说行为是人体神经化学物质所致。

C.“认知失调”论的反对者认为:冲突不仅是抽象的“认知”,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

D.深入探讨“认知失调”理论对我们做出重大决策时寻找充分的证据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B(“拔去门牙又十分难看”当改为“用鱼钩给孩子把门牙又十分痛苦”。属偷换概念)

2.D(“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自己泰然处之”一说不妥,与文末列举的一些公众人物选择“认错”,相矛盾。)

3.D(A项拔去门牙是便于患破伤风时救治。B项所述是新一代心理学家探索的方面,未成定论。C项观点不是反对者的观点,是修正者的观点。D相符合文章倒数第二段末句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__的空碗罢了。

1.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

2.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

3.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

4.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1.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2.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旦失去或遭到破坏,就会引发人的哀愁;同时,变幻莫测的生活总会不断地产生引发哀愁的悲剧。

3.变幻、密集、忙碌的现代生活已经控制了我们,我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本该丰富深厚的精神,却渐渐变得贫乏干枯;本该敏锐善感的心灵,却渐渐变得麻木萎缩。这句话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当今时代我们的心灵状态。

4.(1)月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生活,使我们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导致我们缺少哀愁之感;

  (2)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梦想,用物质的满足来代替精神的满足,导致我们丧失了哀愁之感;

  (3)蒙难后的大自然使我们脱离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心灵变得干枯,我们失去了哀愁的土壤;

  (4)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空洞乏味、粗鄙庸俗的作品麻木了我们的感受,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也扼杀了我们的哀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节选自《动物游戏之谜》)

1.“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一句中代词“这”所指代的内容是( )

A.“游戏是生活的演习”这种说法。

B.成年动物能在干旱的季节,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

C.动物在幼年时期学会追逐、躲藏、搏斗等技能。

D.“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和“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2.下列对“自娱说”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娱说”是一部分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一种认识,这种“自我娱乐”是动物的一种天性。

B.游戏行为是所有动物,无论其大小,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本能。

C.“自我娱乐”与动物本身的进化程度、智力成正比。

D.动物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可以达到自我安抚、自我保护的目的。

3.对选文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习说”是汉斯·特贝和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两人共同提出的一种关于动物游戏的引人注目的新假说。

B.“学习说”是目前关于动物游戏原理的最具权威的假说,作者基本同意这种假说。

C.游戏是动物可以从中学会使用棍子、提高保护自己的本领等等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D.动物通过游戏,较小的动物可以从较大的动物那里学到各种生存技巧。

1.D

2.B(B项不是针对“自我娱乐”而言的,而是针对动物“游戏”的一种客观介绍。)

3.C (A项“两人共同”错,原文有“等”字,表示提出这一假说的并不仅仅是他们两个;“共同”在原文中也没有依据。B项“最有权威”没有依据,作者在全文中并未得出结论,“基本同意”属于无中生有。D项后半句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主观臆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长吻蜂

刘心武

①去年,我远郊书房温榆斋的小院里那株樱桃树只结出一颗樱桃。村友告诉我,树龄短、开花少,加上授粉的蜜蜂没怎么光顾,是结不出更多樱桃的原因。今年,樱桃树已经三岁,入春,几根枝条上开满白色小花,同时能开出花的,只有迎春和玉兰,像丁香、榆叶梅什么的还都只是骨朵,日本樱花则连骨朵也含含混混的,因此,樱桃树的小白花灿烂绽放,确实构成一首风格独异的颂春小诗。今年,它能多结出樱桃吗?纵然花多,却无蜂来,也是枉然。

②清明刚过,我给花畦松过土,播下些波斯菊、紫凤仙的种子。在晴阳下伸伸腰,不禁又去细望樱桃花,啊,我欣喜地发现,有一只蜂飞了过来,亲近我的樱桃花。那不是蜜蜂,它很肥大,褐色的身体毛绒绒的,双翼振动频率很高,但振幅很小,不仔细观察,甚至会觉得它那双翼只不过是平张开了而已。它有一根非常长的须吻,大约长于它的身体两倍,那须吻开头一段与它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但后一段却成折角斜下去,吻尖直插花心。显然,它是在用那吻尖吮吸花粉或花蜜,就像我们人类用吸管吮吸饮料或酸奶一样。并非蜜蜂的这只大蜂,也能起到授粉作用,使我的樱桃树结果吗?我自己像影视定格画面里的人物,凝神注视它,它却仿佛影视摇拍画面里舞动的角色,吮吸完这朵花,再移动、定位,去吮吸另一朵花,也并不按我们人类习惯的那种上下左右的次序来做这件事,它一会儿吸这根枝条上的,一会儿吸那根枝条上的,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或邻近移位,或兜个圈移得颇远,但我摄神细察,发现它每次所光临的绝对是一朵新花,而且,它似乎是发愿要把这株樱桃树上每朵花都随喜一番!

③手持花铲呆立在樱桃树前的我,为一只大蜂而深深感动。当时我就给它命名为长吻蜂。事后我查了《辞海》生物分册,不得要领,那上面似乎没有录入我所看到的这个品种,于是,我在记忆里,更以长吻蜂这符码来嵌定那个可爱的生命。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生物学知识以外,它给予我的是关于生命的禅悟。

  ④我是一个渺小的存在。温榆斋里不可能产生文豪经典。但当我在电脑上敲着这些文字时,我仿佛又置身在清明刚过的那个下午,春阳那么艳丽,樱桃花那么烂漫,那只长吻蜂那么认真地逐朵吮吸花心的粉蜜,它在利己,却又在利他——是的,它确实起到了授粉的作用,前几天我离开温榆斋小院回城时,发现樱桃树上已经至少膨出了二十几粒青豆般的幼果——生命单纯,然而美丽,活着真好,尤其是能与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相亲相爱,融为一体!常有人问我为何写作,其实,最根本到一点是:我喜欢。若问那长吻蜂为什么非要来吮吸樱桃树的花粉花蜜?我想最根本的一条恐怕也是“我喜欢”三个字。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也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

1.如何理解“它似乎是发愿要把这株樱桃树上每朵花都随喜一番!”这句话的含意?

2.第三自然段可不可以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我”和长吻蜂有哪些相似之处?

4.从全文来看,长吻蜂给予“我”哪些生命的感悟?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鲜明地写出长吻蜂认真逐朵吮吸樱桃花粉蜜时的专注,表现了长吻蜂沉浸于其中的从容淡定与喜悦,也流露出“我”对长吻蜂的喜爱之情。

2.不可以删去。一方面点明了“长吻蜂”这一名字的来由,这是“我”给它命名的;一方面作为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作者的“深深感动”,即文章的主旨。

3.①“我”是一个渺小的存在,长吻蜂也是微不足道的。

②我喜欢写作,长吻蜂喜欢吮吸樱桃树的花粉花蜜,两者都沉浸在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状态中。

③长吻蜂用它那根非常长的须吻吮吸花粉或花蜜,“我”用心灵的长吻,不时从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中吮吸生命的自信与勇气。

4.①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

②人要从容淡定,不时从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中吮吸生命的自信与勇气。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是谁污染了恒星?

天文学家在观察那些拥有行星的恒星时,发现在矮星(一种质量、体积相对较小、光亮度等于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恒星,如太阳)的表面经常表现出富含铁,而巨恒星(光度极大的、异常巨大的恒星)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天文学家认为这是由于行星岩屑崩坍时的碎片落到恒星的外表面,污染了恒星的表面,而在巨星上,这种污染被稀释了,混合到它的内部。但是由于无法测量恒星内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这种看法一直是一种推测。直到最近,欧洲天文学家测量了红巨星表面的化学成分,才为这个假设找到了依据。

  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的原因是因为从第一颗外行星被发现后只有几年,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在富含铁元素的恒星周围更容易发现行星,含铁元素少的恒星周围行星少,并证明拥有行星的恒星比没有行星的恒星金属含量高两倍左右。

那么,人们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在恒星和行星的演化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到底是恒星的金属促进了行星演化呢,还是行星的存在导致了恒星金属含量较高呢?这是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么恒星内部也应当含有丰富的金属: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只有恒星表面富含金属,而内部没有。在观察恒星和测量其光谱的时候,天文学家们只能了解恒星外层,而无法确定其整体构成成分。当行星的碎片落到恒星上时,这些碎片将停留在恒星的外表面,污染恒星,并在光谱中留下痕迹。所以,天文学家可以了解行星和恒星的化学成分,而无法知道它们里面的化学成分,也就无法知道恒星里面的铁来自何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支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他们企图通过另一种类型的恒星为研究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红巨星。红巨星是一种已经消耗尽核心氢元素的恒星。恒星在发光几亿到几十亿年后,中心内部的氢含量将消耗殆尽,由于热核反应的能量供应不足,恒星整体开始收缩,收缩使温度增高,紧贴在核心外面的薄层开始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这时外层温度增高,体积逐渐变大。膨胀时,恒星的最外层变冷,并发出红光,最后生成“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太阳大100倍。有的更大,例如,红超巨星参宿器的半径约为太阳的900倍,食双星仙王座中的红超巨星半径约为太阳半径的1600倍。所以,红超巨星是步入老年期的恒星。

天文学家研究了14颗拥有行星红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发现它们与太阳和类日恒星最大的不同点是处在演化过程中的红巨星并不含有丰富的铁、甚至是当它拥有一些行星的时候。这说明恒表面的铁是外来的,不是恒星自己的。

为什么类日恒星与红巨星表面铁含量不同呢?天文学家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红巨星与类日恒星的对流层大小不同,太阳的对流区仅占其质量的2%,而红巨星的对流区很大,比类日恒星大35倍。也就是说,如果行星的碎片落到红巨星上,将会被稀释35倍。这证明类日恒星上含有丰富金属的原因是由于行星的碎片污染了它,而不是由于恒星本身所具有的。当恒星被原始行星包围的时候,行星上富含较重金属的物质会掉落到恒星上,污染其表面。在类日恒星上这种金属污染很明显,而这种“污染”在红巨星上被稀释,并融入了红巨星内部。这个发现解决了天文学家多年来对于有行星的恒星表面含有丰富铁的困惑,原来它们是行星碎片落到上面造成的,怪不得那些没有行星的恒星表面含铁量很低。

1.下列有关“恒星被污染”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星岩屑崩坍的碎片落到巨恒星的外表面,致使巨恒星表面被污染而富含铁。

B.恒星只要拥有行星,不论它是矮星,还是巨恒星,都会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C.恒星被原始行星包围的时候,行星上富含较重金属的物质会掉落到恒星上,污染其表面,而类日恒星上这种金属污染很明显。

D.红巨星有能力稀释污染它的金属,因此,它表面并不含有丰富的铁元素。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文学家认为拥有行星的恒星上铁的含量丰富,这是因为恒星上的金属有利于行星的演化。

B.天文学家在观察恒星时发现矮星的表面经常表现出富含铁,而巨恒星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此,证明在富含铁元素的恒星周围一定有行星,含铁元素少的恒星周围行星少。

C.由于天文学家只能了解恒星外层,而无法确定其整体构成成分,也就无法知道它们里面的化学成分,因此只能通过研究红巨星来解决这个问题。

D.红超巨星是步入老年期的恒星,天文学家研究了14颗拥有行星红巨星,发现它们在演化过程中并不含有丰富的铁,因此说明恒星表现的铁是外来的,不是恒星自己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文学家们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污染恒星的铁元素只能存留在其表面而决不能进入内部。

B.类日恒星与红巨星表面铁含量不同是因为其对流区的面积不同。

C.由于红巨星表面的对流区很大,因此落到它上面的行星碎片会很快被稀释,并融入内部。

D.恒星变为红巨星后体积会增大,温度也会降低。

1.A(不是巨恒星,而是矮星)

2.D(A第三段“到底是恒星的金属促进了行星演化呢,还是行星的存在导致了恒星金属含量较高呢?这是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B第二段“在富含铁元素的恒星周围更容易发现行星,含铁元素少的恒星周围行星少”C第四段“为了了解这个问题一支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他们企图通过另一种类型的恒星来研究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红巨星。”而不是“只能”通过红巨星。)

3.A(太绝对了,原文中并没有这样说。)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内心积雪的树

毛云尔

①从窗口望去,可以看见几株高大的树,比碗口还要粗,高达五六丈,屹立在那里。

②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它们多像几块高高兀立的岩石,皮肤是那样粗糙,枝干是那样遒劲,一阵弱小的风是奈何不了它们的,甚至,一阵更大的风可以把茅草连根卷走,在它们面前则无济于事。更甚者,一把斧子也不能把它们如何。它们身上遍布着伤痕,其中有不少肯定是与斧子较量留下的吧。伤口结痂了,勋章似的缀在树木胸前。然而,因锋利而狂妄的斧子呢?因莽撞卷刃了吧。卷刃了的斧子肯定躲在某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黯然神伤,任凭时间的锈迹慢慢湮没。

③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这些给人桀骜不驯印象的树木,这些有着坚硬外表的树木,有着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把它们打开,像展开一幅世界地图那样。我仔细端详并试图破译它们的纹路。纹路是一棵树成长历程的记载,是一棵树的密码。一圈圈如同涟漪的纹路,不知沉淀着一棵树多少记忆在其中。自然,我是一次次徒劳无获。

④站在窗前凝望,我有时想,它们也在注视着我吧。但它们习惯了缄默不语,太深太深的沉默阻隔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这些高大的树木怎比得了那些花草呢?花草是温情而不是冷漠的,是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性情之物。

⑤站在窗前,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草地上打滚,满含汁液的嫩草把他们的衣服弄出一道道淡绿色的渍印;一些人把花摘下来,插在头上,或凑在鼻前细细地闻着,陶醉在其中。这些高大的树木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个人如果遭到这样的境遇,是免不了嫉妒甚至愤愤不平的,一棵树会怎样呢?也会心生妒忌和落寞吗?

⑥时光流转,到四月的时候,春天呈现蓬勃之势。站在窗前,我感到无限惊讶,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些桀骜的树木也会开花,在我的意识中,开花的应是那些枝条柔蔓,楚楚依人的植物。

⑦我不知道这几棵树的名字,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也不知道它们的花叫什么名字,动听或不动听,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的花朵雪白,堆积在枝头,像一堆过去岁月里未融化的雪。

⑧我突然想起岩缝里涓涓渗出的泉水来。那是水滴在岩石的内心聚集得太多的缘故,多到无法盛下,便由不得控制流了出来。那么,这些雪一样的花朵也是从树的内心渗出来的吧。这些树木不愿倾诉,习惯了沉默,如果不是过去岁月的雪在内心堆积得太多,多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的话,哪会有这样一番景象呢?

⑨我站在窗前,看着这几棵内心积雪的树和它们雪一样的花朵,我想,它们绝不是因为妒忌而开花的。它们的花朵没有精美的造型,没有纷呈的色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味道。

⑩阳光下,人们依旧在草地上流连,依旧和温情的花朵厮磨,对身边的这几棵树却无暇顾及,或者不屑一顾。

⑾仅仅过了短暂的几天,枝头的花朵开始接二连三地凋落,就像一堆雪开始慢慢融化,时不时传来花朵砸在泥地上的梆梆的声音。

⑿仔细听着,便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

1.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⑥段中“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些桀骜的树木也会开花”一句里“桀骜”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第⑤段末说到“一棵树会怎样呢?也会心生嫉妒和落寞吗?”简述后文是如何回答的。

2.第②段写“斧子”与第④段写“花草”是在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结尾“便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的含义。

4.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对本文题目“内心积雪的树”的理解。

1.(1)高大粗壮,皮肤粗糙,枝干遒劲

  (2)它们绝不是因为嫉妒和落寞而开花的。这些树木不愿倾诉,习惯了默然,过去岁月的雪在内心堆积得足够,并也开出雪一样的花朵;他们的花朵没有精美的造型,没有纷呈的色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味道。

2.对比(反衬)。以斧子反衬树的内在精神的稳定、坚韧和恒久;通过花草与树的对比,突出树的内在精神的淡泊、从容和深邃。

3.花朵是树的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升华,使人联想起饱经磨难而毫不张扬的人们,心灵世界蕴涵着高贵,生命过程沉淀了哲理。(意思对即给分)

4.以雪的纯洁高雅比喻树的品质:坚定不动摇,沉默不张狂,高贵不俗气,丰富不浮艳。以这样的树的形象象征人的精神品质。(意思对即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