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①,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范氏、中行氏:春秋时晋国大夫,与智伯、赵、韓、魏合称“晋国六卿”。

15、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则虽死不 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 容:打扮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臣闻明主不人之美 掩:遮掩

1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编订而成。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史记》与《左传》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D.五声:也称“五音”, 最古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B.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C.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D.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4分)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4分)

20、课内句子翻译(8分)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4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15.A,遗憾

16C,《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17B

18C  他的朋友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她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9.20.参照译文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B.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C.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D.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来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B.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C.古代表示贬官降职的情况都有一些专有词语,如:罢、免、解、黜、夺、除、徙等。表示升迁则有擢、升、进等。

D.太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5.C  “除”和“徙”不是贬职,如除臣洗马。

6.B   文中无口头表扬,深受器重,是因为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

7.(1)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来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5分)(关键点:贤、贻、欲,省略句式)

(2)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命令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能够听闻。(5分)(关键点:居、辄、御、语、得)

7.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贤”译为“贤才”、“贻”译为“留下来”、“欲”译为“想要”。(2)句中关键词“居”译为“担任”、“辄”译为“总是”、 “御”译为“御临”、“ 召语”译为“召夏原吉来谈话”、“ 得”译为“能够”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夏原吉,字维喆,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赡养母亲。因为获得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建文初年,升任户部右侍郎。第二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移驻蕲州。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的事务。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一天,皇上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后来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国家各项开支足够使用。

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夏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他们全放了。谷王㭎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4.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5.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dào jiāo 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5分)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5分)

4.       C.“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5.       B.“左迁”贬官。

6.C(“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7.(1)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每项1分,全句通顺2分)

  (2)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数部族或少数民族部落;匮:匮乏;每项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

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公讳之焕”中的“讳”就是名的意思,意思是说“梅公的名字叫之焕”。

B.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俗曰秀才),统称诸生。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本文中“年十四,为诸生”中的“诸生”是说梅长公十四岁时进入学馆读书,成为了在学读书的学生。

C. 同举于乡。意思是乡试中一同中举。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 翰林院庶吉士,官名。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B.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C.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D.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后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C.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D.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5分)

4. B

5.B(“年十四为诸生”是说梅长公在十四岁时,通过了院试考试,成为了生员,也就是秀才。)

6.D(袁八老俯首谢罪在登州)

7.(1)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大意2分,“角”“腰”“辄”各1分)

(2)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其”“抑”各1分,“出而生”“匿而死”各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 常:依据

B.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除: 任命

C.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称: 适合

D.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殆:危险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 以献。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

阁读书。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

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

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

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4.A  5.B 6.C

    7.(1)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他的)文章深受当时推崇。

    (2)太祖曾经说唐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终,代李从易为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监军市舶使 领:兼任B.、因而物 故:死亡

C.、潞卒素 骄:骄傲D.、当辅弼 谓:以为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B.、己一不干预

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D.、钧践历中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对比。

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

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__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

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一趟。

三、翻译(9分,每小题3分)

10、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7、C 8、B9、B

三、翻译(9分,每小题3分)  10、略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选自《史记.列传.魏公子列传》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公子乃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士也 求:寻求

C.乃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公子 归:归附

5.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子遂□ ②公子□使遍告诸侯 ③各□将将兵救魏 ④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A.使 遣 率 将 B. 使 率 遣 将C.将 使 遣 率D.将 率 使 遣

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3分)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子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始闻吾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5分)

(2)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5分)

4.A5.C6.C

7.①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来让平原君称心如意。得分点点:“负(违背)”1分、“以(来,表目的)”1分、“称1分,句意两分。

②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在诸侯中闻名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

得分点:“所以1分、“重1分”、“于赵”1分、“以”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B. 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 虞:担忧

C. 通判周二南攸县事 摄:代理

D. 道宪被执,贼以官 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D.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5分)

⑵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5分)

4.A (收:逮捕)

5.D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6.C (C误解文意。四卒是希望贼寇允许他们将主人的尸骸掩埋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四卒解下衣服裹了道宪尸骸,将其掩埋,然后,四人自刎而死。)

7.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

⑵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去”、“险”、“栅”、“毋”、“逾”须准确译出)【参考译文】: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当地多盗贼,道宪觉察到某个有势力的人家与盗贼勾结,他掌握其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逮捕的士兵已经到来。召来富家,归还他们所失去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有一些恶少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抓捕的士兵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启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承天巡抚王扬基率领所部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得住,而衡阳、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扬基说:“岳州不是我的属地。”道宪说:“如果丢弃北面而守南面,这里还不失为楚地;如果南北全都丢弃,我们的属地又在哪呢?”扬基哑口无言,这才赶赴岳州。可是等到贼兵进入蒲圻时,他就逃跑了。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聚奎不得已来到岳州,但几天后就转移到长沙。道宪说:“贼距离岳州还远,可抓紧时间修缮城池,以便防守。他们进犯岳州,还会忌惮长沙的增援;如果放弃岳州,长沙怎能独自保全?”聚奎没有听从。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当时,知府堵胤锡入朝拜见皇上还未返回,通判周二南代理攸县事务,长沙城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几个人。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聚奎假装出战,很快就领着所部逃跑。道宪独自拒守,有个贼兵绕着城呼叫:“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名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过了三天,尹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牙切齿大骂。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贼人说:“你不投降,我们将会杀光百姓。”道宪大哭说:“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贼人知道他的气节始终不会改变,就凌迟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健卒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国俊说:“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说:“你们的主人不投降,你们这些人也活不了。”国俊说:“我们这些人要是怕死,也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将并国俊与道宪一起杀害。四个健卒激奋地说:“希望让我们先掩埋主人的尸体,然后才死。”贼人答应了他们。四人解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掩埋在瘗南郊的醴陵坡后,就自刎而死。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朝廷赠与他太仆少卿之位,给予他忠烈的谥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章句,才干过人。世祖将取江南,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__都督府掾。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洁,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①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

【注】①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举大略,不章句 事:拘泥 B.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攻克

C.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郊外 D.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 宿:停留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B.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C.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D.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古孙泽才干过人。世祖准备攻取江南,丞相阿术补任他为淮__都督府的属官,与元帅唆都相识后,又作了元帅府提控案牍。

B.乌古孙泽重视教化。任职兴化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

C.乌古孙泽为官正直。郡中邪恶少年用钱买官,官吏不敢责问,乌古孙泽处死了行为特别恶劣的人,邪恶少年的贪暴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D.乌古孙泽为官清廉。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让学官发给学生以便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家人衣着简单朴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

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4.D  宿:曾经

5.C

6.C(郡中邪恶少年是用钱求得在军队列上自己的名字,不是买官)

7(1)潮州人守住城池,不被我们攻下的原因是,城外有许多防御工事作为他们的外援,只要除掉这些外援,潮州城必被攻克。(所以、下、判断句式、翦,句意通顺分别一分)

(2)又发给流离失所的贫民衣食,那些被遗弃在路旁的婴儿,他设立慈幼曹,登记收养他们(衣食、状语后置句式、置、籍,句意通顺分别一分)参考译文: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乌古孙泽泽性情刚毅,读书只求理解其主旨,不拘泥于词句,才干过人。元世祖准备攻取江南,选派乌古孙泽运送钱钞到淮南作为__,丞相阿术一见就认为他有奇才,补任他为淮__都督府的属官。元十四年,元帅唆都进军闽、越,见到乌古孙泽,与他交谈,很合得来,于是就辟任他为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元军攻打潮州,宋军守将马发防守非常坚固,乌古孙泽说:“潮州人守住城池,不被我们攻下的原因是,城外有许多防御工事作为他们的外援,只要除掉这些外援,潮州城必被攻克。”于是分出一支兵马攻击其中一个大的堡垒,将它攻下后,其他工事的宋军都逃走了。二十天后攻下潮州,马发战死。唆都率军回到福建。

夏季五月,皇帝下诏在福建设立行中书省,以唆都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乌古孙泽为行省都事。后随唆都入京朝见世祖,世祖令乌古孙泽掌管兴化军,赏赐金织衣,来嘉奖他善于出谋划策。那之后兴化军改为兴化路,任命乌古孙泽为行中书省总管府事。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迎接等候他,说:“这个人是让我们重生的父母啊。”百姓喜极而泣。此时,兴华郡刚刚经受战乱破坏,白骨暴露在野外,乌古孙泽首先下令把他们掩埋,又发给流离失所的贫民衣食,那些被遗弃在路旁的婴儿,他设立慈幼曹,登记收养他们。郡中一些邪恶少年喜欢干不义之事,用钱求得在军队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官吏怕激发事变,不敢责问。乌古孙泽取消他们的军籍,追回授予官职,处死了其中那些特别恶劣的人,他们的贪暴行为才有所收敛。乌古孙泽又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学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仪。邻郡闻知羡慕不已。兴化原来号称名士众多,名士们都仰慕乌古孙泽。

御史台上奏说:“乌古孙泽奉命任职识大体,像汲长孺一样;为主将谋划周到,如赵充国一样。可委以重任。”于是下诏提升乌古孙泽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按照旧例,作为地方长官的祭田,到秋季才收租,后来却按月征收。乌古孙泽到任三月,民缴纳给他的租米合计五百石。乌古孙泽说:“孔子教导说,侍奉君主的人,首先是要办好事,然后才领取俸禄。我来此任职时间不久,俸禄却有四倍,内心不安。”于是他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发给学生以便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常说“:做官的若不俭朴就不能保持廉洁,不保持廉则不能修养品德。”他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妻子儿女衣着简朴,人们都说他,但乌古孙泽全不在意。

至大元年,改任福建廉访使。乌古孙泽对闽地曾有恩德,闽地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个五色灵芝生长在廉访司的“澄清堂”,官员百姓认为是乌古孙泽在此执政带来的。因母亲已年过八十,乌古孙泽就请求回长沙奉养。一年后母亲去世,乌古孙泽悲伤过度而死。乌古孙泽做官从承直郎做到中大夫。死后,谥号为“正宪”。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7—11题。(共21分)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以骁勇,累迁裨校。王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其将李建期。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显德元年,拜行逢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潘叔嗣既杀逵,遣其客将李简率朗人迎行逢为帅。行逢入城,或请以潭州与叔嗣,行逢曰:“叔嗣杀主帅,罪当死,若与武安,是吾使之杀主公也。”召以为行军司马。叔嗣怒,称疾不至。乃阳以武安与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则遣人执之立庭下,责之曰:“汝为小校,无大功,王逵用汝为团练使,一旦反杀主帅。吾未忍斩汝,乃敢拒吾命乎!”遂杀之。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与之农具而遣之。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约束简要,吏民便之。又性勇敢,果于杀戮,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大将十余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呼壮士曳下斩之,一军皆畏服。民过无大小俱死,妻勋国夫人严氏谏曰:“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滥杀?”行逢怒曰:“此外事,妇人何知!”严氏不悦,绐曰:“家田佃户,以公颇贵,不力农,请往视之。”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行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一日行逢往就之,劳曰:“吾贵矣,夫人何自苦?”严氏曰:“公思做户长时乎?民租后时,常苦鞭抶,今贵矣,奈何忘陇亩间邪?”行逢命群妾强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行逢为之稍损。

(选自《春秋十国》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骁勇,累迁裨校 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 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 绐:欺骗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阳以武安与之 / 乃敢拒吾命乎

B. 励精为治,公而无私 / 与之农具而遣之

C. 至则营居以老 / 咸以知兵名

D. 此外事,妇人何知 / 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9、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A.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 / 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田野间 / 易逃死尔

B.公用法太严而失 / 人心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田野间 / 易逃死尔

C.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 / 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 / 田野间易逃死尔

D.公用法太严而失 / 人心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 / 田野间易逃死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逢出生于低微的农家,年轻时不务正业,曾因犯法被发配充军,后凭着勇敢和谋略成了当时有名的军事将领。

B.潘叔嗣和周行逢都曾经是王逵的部下,叔嗣杀了王逵后请行逢为主帅,后因不听从安排被行逢骗离驻地加以杀害。

C.周行逢为官公正无私,以清廉正直和有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即使对自己的女婿也不例外,确实难得。

D.周行逢的妻子劝谏丈夫不要滥杀无辜,却遭责怪,后来又提醒他富贵后不要忘本,他仍没有接受意见。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3)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

7.  A    解析  迁:升迁。

8、 D     解析  均为疑问代词,什么;A于是/竟然B,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C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凭。

9、 C

10、D     解析  “滥杀无辜”错误,依据原文“民过无大小俱死”可知;“仍没有接受意见”错误,依据原文“行逢为之稍损”可知。

11、(1)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非常亲近。(“成功”“款”“昵”各1分)

(2)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状”“以”“贷”各1分)

(3)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定语后置1分,“一”“绳”各1分)【文言文翻译】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少时游手好闲,不顾家人和生产,曾经违犯法律,(脸上刺字)发配到静江充军。凭着骁勇,多次升迁后做了裨校。王逵攻打边镐时,行逢分兵攻破益阳,杀了唐兵二千多人,抓获了唐兵的将领李建期。在这个时候,隶属朗州刘言部下的指挥使有十个,他们都凭着通晓军事而知名,行逢善于谋划事情,张文表善于战斗,潘叔嗣行事果断勇敢,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等到王逵做了武安节度使,任命行逢为集州刺史,做王逵的行军司马。

   显德元年,任命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暂时管理潭州的军政事务。潘叔嗣已经杀了王逵后,派他的客将李简率领朗州人迎接行逢为主帅。行逢进城后,有人请求把潭州交给叔嗣,行逢说:“叔嗣杀了主帅,(按法律)应该判死罪,如果给他武安,这(表明)是我指使他杀害了主公啊。”拿行军司马的职位征召叔嗣。叔嗣发怒,称病不到任。于是假装把武安给他,下令让他来自己的官府接受任命。叔嗣到了就派人逮捕他让他站在庭下,责备他说:“你作为小小的校官,没有大功,王逵任用你做团练使,(你却)突然反过来杀了主帅。我不忍心杀你,你竟然敢抗拒我的命令吗!”于是杀了他。

逢以前是农家子弟,出身低微,知道民间疾苦,振奋精神进行治理,大公无私。他的女婿唐德请求补充为官吏,行逢说:“你的才能不胜任做官吏。我现在偏袒你,是可以的;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给他农具送走了他。他征召任命幕僚和下属,都选择廉洁正直的读书人。政令简明扼要,吏民都感到很方便。他的性格勇敢,对于杀戮很果决,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他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有十多个大将,阴谋作乱,行逢召集宴请诸将,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叫来武士把这些人拖下去杀了,全部军中都害怕他服从他。老百姓犯了过错无论大小都判死罪,他的妻子勋国夫人严氏进谏说:“人之常情有善有恶,怎么能够一律滥杀呢?”行逢发怒说:“这是家外的事情,你这个妇女知道什么!”严氏不高兴,欺骗说:“家里种田的佃户,因为您非常富贵,不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请让我去巡视一下。”到了那里就营造居室用来养老,过年时穿着青色的裙子押着佃户送租税进城,行逢过去阻止她,她不听从,说: “税是官府的东西,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家的租税,用什么统率下面的人?”有一天行逢去接她,慰问她说:“我富贵了,夫人为什么使自己这么辛苦呢?”严氏说:“您想起做户长的时候吗?老百姓交租税迟于规定的时间,(您)常常苦于被鞭打,现在富贵了,怎么忘了当时在民间的事情呢?”行逢命令小妾们强行抱着她登上轿子,严氏最终没有留下来的意思,趁机说:“您执法太严格因而失去人心,我不想留下来的原因,(是如果)仓猝之间灾祸发生,田野间容易逃命罢了。”行逢因为她的话而稍微克制自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