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__的意图,虽遭受__,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唯恐他们仕途不通达,有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的,他连上奏章推荐。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9.A

10.D

11.B

12.(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解析】

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人名官名不能分开:“世宁”“ 福建按察使”“浙江巡按”“潘鹏”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中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B项中“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第二句中,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__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桡,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选自《新唐书•郗士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李邕数称之 数:多次
B.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 不回:正直

C.未冠为阳翟丞 冠:帽子
D.改詹事,听致仕 致仕: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

/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

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

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

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

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

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将逗留不前的前

锋王献斩首,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答:

(2)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

答:

4.C(冠:弱冠,成年)

5.C(原文标点: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6.A(“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错误。赞赏他的是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不包括他的父亲)

7(1)当即到元载那里请求迅速论处李琮的罪行,元载没有采纳,于是郗纯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东都。(即、诣、辞疾各一分,句意2分)

(2)当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他的儿子伊宥主持后务,很傲慢,母亲死在京城他不发丧,想要巩固他的权位。(主、偃蹇、京师各一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亲郗纯,字高卿,参加进士、拔萃、制策科举考试都取得高等级,张九龄、李邕多次称赞他。自拾遗七次升迁做到中书舍人。他处理事务正直,被宰相元载所忌恨。当时鱼朝恩派牙将李琮任两街功德使,李琮依仗势力凶暴蛮横,在禁中当众污辱京兆尹崔昭,郗纯说:“这是国耻啊。”当即到元载那里请求迅速论处李琮的罪行,元载没有采纳,于是郗纯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来任官。德宗即位,崔祐甫任宰相,召郗纯担任大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他不接受官职,以年老请求退休。改任詹事,听任退休。皇帝召见他,褒奖赞叹很久,赐金紫,世人崇尚他的名节。
    郗士美十二岁时,精通《五经》《史记》《汉书》,并且都能背诵。父亲的友人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他讨论,曾经说:“我们以后应当交往于二郗之间了。”郗士美未成年时担任阳瞿丞,为李抱真潞州幕府佐僚。因为他有才干,先后在王虔休、李元那里任职,都留用不迁徙。很久才晋升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率领八千人依据山险进行剽劫,郗士美讨伐平定他们,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升任京兆尹,天子多次向他征询。
    郗士美出任鄂岳观察使。当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他的儿子伊宥留守,很傲慢,母亲死在京城他不发丧,想要巩固他的权位。郗士美知道这件事后,派幕府属吏到他的境内,伊宥出迎,于是把他母亲去世的事情告诉他,当即为他置办行装,伊宥十分惶恐地上了路。
    郗士美改任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担任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都是武臣担任节度使,私厨每月花费米六千石、羊一千头、酒几十斛,潞州百姓很困乏。郗士美到任以后,全都废除,拿出俸钱购买物品自己供给。另外,卢从史在位时,每天准备三百人的饭菜来慰劳卫兵,郗士美说:“士兵护卫官府衙门,本来就是应尽的职责,怎么能大肆花费作为私恩?”也废除了。讨伐王承宗时,他派遣大将王献督领一万人作为前锋,王献恣意横行逗留不前,郗士美就斩杀他来示众,下令说:“胆敢落后的人斩!”他亲自击鼓,大败贼兵,攻下三营包围柏乡。这时,诸镇兵力合并十余万包围贼兵,大多玩忽敌寇违犯法令,唯独郗士美的军队精锐肃整,最先有功。宪宗高兴地说:“本来就知道郗士美能为我办事。”王承宗十分震惊恐惧。不久,适逢皇帝下诏班师,然而他的声威震慑两河。郗士美因病召入授任工部尚书。后来为检校刑部尚书,担任忠武节度使。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叫景。他平生与人交往,许诺的事情都能办到,因此在当时很有名望。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4.答案D

5.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6.答案B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7.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给分点(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

(2):“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这种自始至终的恩遇,从来就没有过。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颙,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赁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讲于无锡,于江阴,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③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进,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改)

①盩(zhōu)厔(zhì):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周至县。

②斩衰cuī:我国古代一种丧服名。“衰”通“缞”。

③舁yú: 共同抬东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士子多之 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B.张献忠郧西 寇:侵扰

C.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 款:招待

D.否则假途进 干:谋求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颙“操志高洁”的一组是(3分)( )

①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 ②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③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 ④所至学者云集

⑤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 ⑥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儒立言垂训本应成为后继者遵循的处世典范,但李颙认为,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与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无妨。

B.李颙知父丧,但不能留下老母独自去寻父遗骸,所以直到母亲去世,他先守孝满三年后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见其孝心。

C.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师从李颙,因颙父之祠未竣,故请李颙南下讲学,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以表对恩师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颙认为圣贤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学者能够体会于心获得内在的充盈,实践于行可以达成王道,有知有行则有补益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 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7分)

(2)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7分)

4、A 【懈题思路】“宗”应为意动用法,把他当作祖师。

5、C 【解题思路】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说很多学者听其讲学。⑤是向皇上呈献其所著图书。

6、C 【解题思路】为李颙立像的是常州人士。

7、(1)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出发了。

(2)(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

【文言译文】

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颙身着布衣,安贫乐道,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士子多把他当作祖师。他的父亲叫李可从,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扰郧西,巡抚汪乔年督导军务,李可从随军出征讨贼。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走了。战争失败了,李可从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埋葬了李可从的牙齿,命名为“齿冢”。那一年,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都讲述忠孝节义的道理督促他上进,李颙侍奉母亲也非常孝顺。李颙生活饥寒清苦,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却超脱流俗,把倡导、宣扬关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馈赠东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说:“在交往的道义上,接受礼物,孟子都不拒绝。”李颙说:“我们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学到孟子精神教义的,就算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没有害处的。”

    这之前,李颙听说父亲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寻找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侍奉母亲一天都不能离开,才放弃了寻找的想法。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结束,才徒步去襄城,寻觅父亲的遗骸,但没有找到,于是他穿着孝服终日哭泣。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曾经师从李颙,说祠堂不能马上建成,请他南下到道南书院,暂且在那里讲学满足求学之人的愿望。李颙答应并南下,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学者云集。不久,他为此事非常后悔,自语说:“真不孝顺!你此行是为何事,却在此喋喋不休?”马上停止巡游讲学赶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并仰慕他,为他在延陵书院立像。李颙到了襄城,正赶上父亲的祠堂建成,于是他哭祭父亲,并为他招魂,取了父亲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的齿冢上,穿孝服为父亲守丧,就像父亲刚刚去世一样。

    康熙十八年,李颙被举荐为博学鸿儒,他称病重,当地官员用床抬他到省府,他连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咽,才被准许回家。从这以后,他闭关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昆山的顾炎武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见李颙,当时李颙已经年老,他让他的儿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宫拜谒皇帝,陈述情况,并让儿子把自己写的《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呈献圣上。皇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褒奖他。李颙曾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写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益于世。否则,借此谋求官职,于世无补,这难道是圣贤们创立言论的本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吗?”(此时的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当时容城孙奇逢的学说在北方有盛名,余姚黄宗羲的学说在南方有盛名,孙奇逢、黄宗羲与李颙鼎足而立,并称三大儒。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à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

B.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

C.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

D.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分)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⑥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2)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3)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

二、4.D5.C6.D

7.① 仁宗皇帝准备在正月十五日夜晚再次陈设彩灯,被曹皇后进谏阻止了。(“以”1分,语意被动2分)

② 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是怨恨他的人很多,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让他到外地去做官。(“诚”“然”各1分,“出”2分) 

③ 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难道不是受到仇人的诬陷吗?(“以”“系”各1分,“得非……乎”表反问的结构1分)

【解析】4.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5.试题分析:② 是曹皇后激励侍从护驾的办法,与“仁慈”无关,因此可以排除A.B两项;⑤ 是说她因循守旧,可以排除D项。6.试题分析:选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阴险与毒辣”不恰当; C项没有依据。

7.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以”译为“在”、“ 后谏止”译为“被曹皇后进谏阻止了”,是被动句。(2)句中关键词“诚”译为“确实”、“然”译为“但是”,“出”译为“到外地做官”。(3)句中关键词“以”译为“因为”、“系”译为“关进”、 “得非……乎”表反问的结构。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慈圣光献曹皇后,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曹皇后被聘入宫中。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慈善节俭,重视农耕,常在皇家宫苑中种植谷物,亲自养蚕。

农历八年闰正月,仁宗皇帝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住了。过了三天,几个卫士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趋仁宗皇帝的寝室。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皇帝,听说事情有变,慌忙起来。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后关闭殿门,抱住皇帝,急忙呼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叫喊声响彻皇帝的住所,太监们假报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曹皇后申叱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们还敢胡说!”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这一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因此,人们都争先出力,乱兵很快被消灭。宫女参与卫卒变乱的,论罪当死,她们向仁宗所宠爱的妃嫔哀求免死,这位宠姬转告仁宗后,仁宗答应了。曹皇后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进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作乱的宫女,并说:“不这样,无法肃清宫中(的坏人)。”仁宗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过了不久,最后还是把宫女杀掉了。

起初,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变革了旧的典章制度,曹皇后在适当的机会对神宗皇帝说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应该轻易改动。熙宁年间祭祀太庙的前几天,神宗皇帝来曹皇后的住所。曹皇后说:“以前我每当听说老百姓有什么苦处,一定要告诉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减租政策,现在也还是应该这样。”神宗皇帝说:“现在没有什么事。”曹皇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对于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迭,这两种法令应当停止实行。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放他到外省去。”神宗皇帝听了很吃惊,几乎已经准备停止施行这些法令,但还是被王安石操纵了,这件事无果而终。

苏轼因为写诗犯了法,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中,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曹皇后听说此事,便对神宗皇帝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试中取中苏轼兄弟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该不会是受了仇人的诬蔑吧?从诗句中搜寻过错,即使有错也是小错。我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对苏轼一案,还要仔细审查才好。”神宗皇帝流下眼泪。苏轼因此而得以免罪。

曹皇后晚年时候患了水疾,医生都没有办法治。元丰二年的冬天,她病得很重了,神宗皇帝到她的寝宫来探病,甚至睡觉时都不脱外衣。病了十天左右,曹皇后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曹皇后死,神宗皇帝哀伤过度而消瘦,几乎坚持不到办完丧事。主管官员为曹皇后报谥号,葬在永昭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个3分,翻译每句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D.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分)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5分)

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

6.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7、(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文言文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逐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文侯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人或吴起 恶:毁谤  B.曾子之,而与起绝 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 谢:劝戒  D.子也,而将军自吮其疽 卒:士兵
5.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部符合的一项是:( )(3分)
  ①杀妻以求将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5分)

②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4分)

4.答案:C 解析: "谢"应为"辞退"。
5.答案:D解析:④⑤⑥讲吴起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卒愿为之效死。
6.答案:D解析:"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与原文意思不合,文中的内容与此刚好相反。
7.思路解析:第①句的考查点为"将"、"取"、"疑之"。"第②的考查点为"贪"、"不能过"。
①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②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但是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无法超过他。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有人诋毁吴起:“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耗尽了,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30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强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对此心有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作用他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军粮,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可是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4.C   伏:佩服

5.B 

南面即面向南。古代以北坐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面,故代称帝位。文中为即帝位之意。

6.B

 “ 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错。原文是“·····不听。凑执争,以·····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韦凑并没有“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7.(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厚禄” “顾” “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5分)

译出大意给3分;“重” “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翻译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后又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入朝担任项王府属,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那么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己见,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另外详细审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 你怎么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

    开元初年,朝廷打算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能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因他的劝谏工程停止。升任将作大匠。皇帝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一定要先确立名分。’根据礼:祖用来称有开创之功的国君,宗用来称有德的国君,他们的宗庙经过百世也不会毁坏。历代称宗的,都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在宗庙中排列,这就是所说的不毁。皇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名分。”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按照旧例,那些卫大将军与尚书应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 中说下属有罪,要处罚主帅,韦凑降任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以后,升任太原尹,兼任北都军器监,边防事务处理得当,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生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死时享年六十五岁。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①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觌(dí):相见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B.观其取 一无
C.汝故疏我 吾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吴越,致命讫即还。(3分)

(2)吾终拒之,是近名也。(3分)

(3)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4分)

4、  C(预,预先。)

5、   D(A两个“以”都是介词,翻译为“用、拿”B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构成所

字结构C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D前一个“之”属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后一个“之”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翻译为“得”,“哭得悲痛”)

6、   D(“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属于无中生有)

7、  (1)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致命”“讫”各1分,句意1分)

(2)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这就近似追求名声(“近”“名”各1分,句意1分)

(3)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遽”“所以”“以”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还是不接受。不久又说:“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酒宴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和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
    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天日,城池被攻破。又到了第二天,城池沦陷。李煜和他的臣子百余人到军门谢罪,曹彬安慰他,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请李煜进宫备办行装,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左右私下对曹彬说:“李煜或许会有自杀。”曹彬笑着说:“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能自杀。”李煜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病倒,皇帝驾临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一万两白金。六月去世,时年69岁。皇帝亲临大声痛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 ,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 ,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盗牛,庆捕得实, 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 。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召贾人曰:“ 卿钥置何处?”对曰:“ 恒自带之。” 庆曰 :“颇与人同宿乎?”曰:“ 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 ,醉而昼寝。” 庆曰 :“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捕沙门 ,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 :“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居二日 ,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 昔于公断无私,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A.好饮酒, 于占对 闲 空闲

B.卿钥置何处 恒 长久

C.昔于公断无私 狱 监狱

D.高门以待封 辟 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有告盗牛 秦王恐破璧 乃辞谢

B.缄闭不异并失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召贾人曰 项王驰,复斩汉一都尉

D.郡县按察 知贼所 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十三岁时 ,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 ,长达一千多字 ,柳庆读了三遍 ,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 ,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 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 攻心法” 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

(1)若加以桎梏 ,后独何以脱之?

译文: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译文:

4、D(闲 同 娴 熟练 熟悉 狱 案件 恒 经常)

5、B(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递进)

6、D(匿名信为柳庆所写, 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7、(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 ,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若”“桎梏”“独”“脱”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 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 ,就愿意来告发。(“首”“伏”“听”“告”各1分,大意1分)

柳庆字更兴。 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 ,博览群书 ,不咬文嚼字, 喜欢饮酒 ,擅长应对 。在他十三岁时 ,趁着家里晒书 ,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 就能背出来 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 ,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 并代理记室, 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 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 ,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 。有人告他盗牛, 柳庆查获:实情, 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 孟氏一点也不害, 竟对柳庆说 :“如果把我带上镣铐, 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 。孟氏因此更加骄横。 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 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 话一说定, 就下令将他打死。 从此以后, 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到京城, 寄居在别人家里 。他每次要外出 ,常自己拿着钥匙。不久 ,锁还是好好的 ,金子却全部不见了。 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 。郡县审讯拷问 ,房东被迫认了罪。 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 ,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 :“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 柳庆问:“ 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 没有。” 又问:“ 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 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 喝醉后白天就睡了 。”柳庆说:“ 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 。”立即派人捉拿和尚 ,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 后来抓住和尚 ,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 ,郡县官吏审问追查 ,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 ,邻居中被拘禁了许多人 。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 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 于是他写了一些匿信 ,贴好些在官府门上, 信上说 :“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 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 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 。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 ,就愿意来告发 。”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 ,过了两天, 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 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 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 :“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 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 ,倘若他这话有应验 ,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