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2.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3.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

1.B(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非韩愈柳宗元开创)

2 .C(宋代古文家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3.①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②照应上文“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

4.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而且“愈古愈好”。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__。

C.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 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2.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

B.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C.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钱玄同作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反传统”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条归纳。

4.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

1.B (“其因素完全在于”不对,只是“促成”因素)

2.C(两者之间无直接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①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②反文学传统,③反中国戏曲,④反中国古典小说,⑤“废除汉文”。

4.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①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②催生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③率先提出运用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

对其全盘欧化主张的理解:①全盘欧化不表明钱玄同崇洋媚外;②钱玄同的全盘欧化主张是指要向西方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并最终赶上西方;③钱玄同的全盘欧化主张是钱玄同强烈的爱国心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奥运经济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奥运后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结束后,受需求不足制约,举办地出现的经济不景气现象。奥运后低谷效应的案例较多,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轨迹差异较大,奥运后低谷效应难以得到明显验证,故不能把奥运后低谷效应看作是规律性现象。

有必要采取策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奥运后低谷效应,熨平北京奥运会前后的经济波动。政府要研究奥运经济规律,努力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使奥运会产生的投资和消费在年度发布上相对均匀,使奥运会的“乘数效应”影响尽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政府要转变思路,在公平、公正、效率优先中放手让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奥运场馆和体育设施。可以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有效避免单独经营、单独消费的情况。北京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体育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体育品牌企业集团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产业,走以体育创意产业为主导,带动其他分支门类产业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增加服务项目与吸引点,提升北京旅游产业水平。北京旅游产业要抓住奥运机遇,把旅游定义在发展产业这个层面上,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项目。随着场馆的综合利用和后奥运旅游的发展以及全国奥运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奥运后经济的支柱产业。

1.奥运后低谷效应有何特点? 请分条概述。

2.分析文本,说说政府应采取哪些策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奥运后低谷效应?(每条不超过15字)

1.①奥运后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结束后,受需求不足制约,举办地出现的经济不景气现象;②奥运后低谷效应的案例较多,但难以得到明显验证;③奥运后低谷效应不是规律性现象。

2.①使奥运“乘数效应”尽量延长;②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管理;③大力发展北京体育文化产业;④提升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1.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2.(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zōng jiāo 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jī dū jiāo ),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fó jiāo )。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zōng jiāo 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3.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4.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1.C   

2.C(A项,应为“通常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D项,应为“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3.“存在的挫折”是指发生在人生各种逆境或困境中的、对生命意义内寻求有了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所产生的受挫的感觉。

4.示例:苏武牧羊,茹毛饮雪,苦难至极,但他没有屈服,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质,还看到了高扬的人类尊严;苏武因此也深受后世景仰。(举布鲁诺、圣雄甘地等为例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不必兵贵神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2.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当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3.说说你文中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说说相对于X.射线和C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疗上的优越性。

1.C             

2.B

3.当处于特殊磁场中的人体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这种图像能帮助医生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4.①X射线和CT对人体细胞伤害明显,故要兵贵神速,相比之下磁共振比较安全,特别是对颅脑、脊椎、脊髓等娇贵部位的检测,更适用磁共振。②它可以不用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③X射线和CT等提供的是平面的图像;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一些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是现实问题。一些人一踏进政府机关的门槛,只要手中有了一些小小权力,就有些飘飘然,办起事儿来就喜欢摆谱,打官腔,摆架子,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这也是公仆少了官多了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们把解决这一问题寄托在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上,很可能会失望。一是在我们这些公务人员面前,民众的声音还处于相对的弱势。虽然我们强调民众有问责权,有监督权,可这种权力如何去表达,去体现。谈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比较模糊,很显然这要依赖我们监督环境的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民众能决定那些混在“公仆”队伍中的“非公仆”的去留吗?在现行制度下,公务员被很多人当成“金饭碗”,只要进了政府的门,不犯什么大错,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干到退休。民众的意见并不能决定公务员的去留、职务晋升。所以,要想公务员成为“公仆”,既要把住“公务员”的入口,坚持“逢进必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应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公仆才能多起来,公务员的形象才能好起来。

1.为什么不能把解决“公仆少了官多了”的问题寄托在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上?试从两个方面加以归纳。(答案不超过40个字)

2.解决公务员“有权无责”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不超过60个字)

1.(1)在公务员面前,民众的声音还处于相对弱势。

  (2)在现行制度下,民众的意见不能决定他们的前程。

2.(1)健全选拔考核任用机制,严把“入口”关。

  (2)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3)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公务员摆正自己的位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河声如梦来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的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娇吟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儿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泡?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答: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答: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答:

4.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还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

答:

1.答案:第一问:①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②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

第二问:①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 ②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

2.答案:①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②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

3.答案:(l)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2)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

4.答案:第一问:①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②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第二问:①从空间上展开联想;②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大地震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地震爆发的规律,从而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现象,简单地讲,就是地壳板块之间的撞击引起的。我们知道,地壳是有许多板块构成的,每一块都有几百千米厚。这些板块下面是高温流动的地幔,在由地幔构成的“深海”上,这些板块就像巨大的木筏一样在移动。当发生撞击时,岩石就会产生黏附和滑动现象。地壳板块的运动是不可逆转的。当岩层在运动中变得扭曲变形时,压力不断聚集最终越过某一临界线,岩石就会突然滑脱,地震便发生了。

科学家们发现,地震并不在简单的循环中爆发,也不会预先向人们声明它的到来,每次地震发生前的各种情况差异显著,没有任何可靠的先兆可以被识别出来。就这样,没有循环,没有警告,没有事先的信号,只要地壳在运动,随时都会颤动。

地震这种爆发的随机性让现代科学非常尴尬,因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现在已经能够预测很多事情,比如各种天气现象。但是,即使一场地震在三分钟后就发生,人们也很难预测。尽管有研究表明,在大地震前有一些动物异动的现象,也有一些莫名的发光现象,可这些现象对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似乎很难构成研究的对象。

那么地震真的就没有规律吗?

科学家通过不懈的研究,发现了地震爆发的能量定律:地震爆发释放的能量越大,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它爆发概率之间的关系是,如果A.类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B.类地震的两倍,那么,A.类地震发生频率就是B.类的四分之一。

地震的引发过程就是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能量爆发。人们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不同,把地震分为不同的级别。而级别每高一级,释放的能量就要高出十倍。也就是说,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七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十倍。根据能量定律粗略估计,八级地震发生的概率大约为七级地震发生概率的百分之一。

事实上,三级以下的小地震一直不断发生,而这种小地震的强度只是七级地震的万分之一,人们甚至不能感觉到。但小地震时,断层上的岩石也像大地震时一样滑落,只是滑落的距离很短而已。

是什么导致了一场小地震或大地震呢?我们不能以岩石的滑动强度来解释这个问题。科学家提供的能量定律也许并没有对地震的预测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它至少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震发生的宏观规律,使我们认识到,大地震和小地震除了能量之外没有什么不同。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地壳运动,它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B.地震是浮在地幔上地壳板块移动时发生碰撞所引起的地壳震动的现象。

C.地壳板块之间的撞击使得岩石产生黏附和滑动,当出现滑脱时便会引发地震。

D.地壳中的岩层在板块挤压作用下变得扭曲变形时,当压力越过临界线,地震便发生

了。

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任何一次地震都不会完全重复此前发生过的地震的情形,包括震前出现的情况。

B.人们无法预测地震何时何地爆发,因为地震根本没有规律可言,随机性太强。

C.尽管地震前都有一些动物异动或莫名的发光现象,但都很难构成研究的对象。

D.根据地震能量定律,三级以下小地震发生的概率是七级以上大地震的万分之一。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七级以下大地震爆发的概率很低,所以很难预测何时何地会爆发大地震。

B.三级以下小地震一直都在不断地发生,所以据此可以研究出预测地震的办法来。

C.大小地震发生的原因相同,目前准确预测大地震何时何地爆发的可能性很小。

D.真正掌握了地震发生的宏观规律,就能够准确预测大地震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1.A 地震有大小之分,不是什么地震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原文第一句话:“大地震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2.A A项符合第3段的意思;B项“根本没有规律可言”说法绝对,与原文第6段的意思不符;C项缺少限制,原文说的是“这些现象对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似乎根难构成研究的对象”;D项偷换概念,应为“三级以下的小地震的强度只是七级地震的万分之一。”

3.C A项强加因果;B项、D项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地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么想,我则尤其想起自己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出欣慰,看我惭惭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飘渺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快,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去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有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着我们,习惯限制着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限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诅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在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1.作者“想起自己轻轻地来的神秘”,“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

答:

2.文章第六段写景别具特色,分析其表达技巧及效果。

答:

3.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答:

(2)答:

4.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轻轻”二字的。

答:

1.(1)天降罕见大雪;

  (2)“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我来”。

2.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是拟人。“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运河,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是比喻,而前几句的写景又构成了排比;这些描写从气味、形态、声音等诸多感觉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一方面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表现了“我”感知这个“真实的世界”的欣喜,并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3.(1)“自由的夜行”是相对于白昼的魔法而言的。作者身受病痛的折磨,失去了自由行走的能力。所以渴望冲破“白昼的魔法”,在夜晚能放松自我,摆脱病躯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这一解脱也表明了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

4.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这也是全文的文眼。(1)作者笔下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枣树、西番莲、蜜蜂、蝴蝶、树影、青苔都是轻柔的;(2)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3)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4)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对生命则用一种达观的态度应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