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弟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左右或以进谏,确曰:“听吾为国家破贼,使汝知之。”除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确每临阵对敌,意气详赡。带甲据鞍,自朝及夕,驰骤往反,不以为劳,诸将服其壮勇。及侯景乞盟,确在外,虑为后患,启求召确入城。诏乃召确为南中郎将、广州刺史,增封二千户。确知此盟多贰,城必沦没,因欲南奔。携王闻之,逼确使入,确犹不肯。携王流涕谓曰:“汝欲反邪!”时台使周石珍在坐,确谓石珍曰:“侯景虽云欲去,而不解长围,以意而推,其事可见。今召我入,未见其益也。”石珍曰:“敕旨如此,侯岂得辞?”确执意犹坚,携王大怒,谓赵伯超曰:“谯州,卿为我斩之,当赉首赴阙。”伯超挥刃眄确曰:“我识君耳,刀岂识君?”确于是流涕而出,遂入城。及景背盟复围城,城陷,确排闼入,启高祖曰:“城已陷矣。”高祖曰:“犹可一战不?”对曰:“不可。臣向者亲格战,势不能禁,自缒下城,仅得至此。”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乃使确为慰劳文。
确既出见景,景爱其膂力,恒令在左右。后从景行,见天上飞鸢,群虏争射不中,确射之,应弦而落。贼徒忿嫉,咸劝除之。先是携王遣人密导确,确谓使者曰:“侯景轻佻,可一夫力致,确不惜死,正欲手刃之;但未得其便耳。卿还启家王,愿勿以为念也。”事未遂而为贼所害。
《梁书·列传第二十一》
15.下列句中对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后从景行,见天上飞鸢 从:带领
B.除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除:排除
C.带甲据鞍,自朝及夕 及:到
D.臣向者亲格战 亲:亲自
1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B.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C.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D.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弟确经常在家中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兵法,但不被人们理解,被认为是一个狂人。他没有听众别人的劝谏,因此被免除了官职。
B.弟确认为,侯景表面上说要离开,却不撤军,因此推断侯景一定会攻陷城池;入城与侯景结盟,没有任何好处。
C.石珍要求弟确入城去订立盟约,被拒绝后,又以斩首相威胁,直到伯超挥刀相逼,他才流着眼泪进入城中去。
D.侯景十分欣赏弟确的体力。他射中高空飞翔的鸟,招致嫉妒;他还表示要亲手杀了侯景,最后被敌人陷害致死。
18.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确知此盟多贰,城必沦没,因欲南奔。
事未遂而为贼所害。
15.B
16.C
17.A
18.(1)弟确知道这次结盟,侯景怀有二心,城必定沦陷没落,就想向南边逃走。(1分“贰”有二心;1分“奔”逃亡之意;1分“南”向南;2分句意)(2)事情(杀侯景)没有成功,然而弟确被敌贼害死。)(1分“遂”完成;1分“而”表示转折,然而,但是;1分“为…所”表示被动;2分句意)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B项中,除,授官。①<名>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②<动>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③<动>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④<动>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⑤<动>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⑥<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⑦<动>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该题考核的都是课内实词,应做好归类整理。如A选项,译为“排除”时,不合语境。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同二年,被封为正阶侯,食邑(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五百户,后迁徙封在永安。他经常在家中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兵法,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这些行为狂妄。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正阶侯”“ 五百户”“ 永安”。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7.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错在“因此被免除了官职”,原文为“左右或以进谏,确曰:“听吾为国家破贼,使汝知之。”除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题干中为“因此被免除了官职”,原文中第一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1分“贰”有二心;1分“奔”逃亡之意;1分“南”向南;2分句意;(2)1分“遂”完成;1分“而”表示转折,然而,但是;1分“为…所”表示被动;2分句意。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弟确,字仲正。年轻的时候很勇猛,有文才。大同二年,被封为正阶侯,食邑(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五百户,后迁徙封在永安。他经常在家中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兵法,
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这些行为狂妄。身边的人有的把这些说法对他进行劝谏,他说:“将来我为国家破除敌贼,让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后被任命为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钟山一场战役,弟确艰苦作战,所向披靡,敌人都害怕他。弟确每当上战场面对敌人,精神.充盈饱满。披挂铠甲,骑在马上,从早上到晚上,驰骋往返,不认为这是劳累的事,众多将领佩服他的强壮勇敢。等到(叛军)侯景结盟(请求停止军事行动),(当时)弟确在外地,认为这是后患,请求召自己入城。皇上下诏书,就任命弟确为南中郎将、广州刺史,增加封地二千户。弟确知道这次结盟,侯景怀有二心,城必定沦陷没落,就想奔向南边。携王听说之后,逼迫弟确入城,弟确还是不肯。携王流着眼泪对他说:“你想反叛吗?”当时台使周石珍在座,弟确对石珍说:“侯景虽然说想离开,却不解除对城的包围,用他的这种打算来推测,结果可想而知。现在召我入城,我没有看到这样做的好处。”石珍说:“皇上的圣旨象这样,你难道能推辞吗?”弟确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携王非常愤怒,对赵伯超说:“谯州,你替我杀了他,我要带着他的头颅上朝廷。”伯超挥刀,看着弟确说:“我是认识你,这把刀难道也认识你?”弟确于是流着眼泪走出去,就进入城中。等到侯景背弃盟约又围困城、城陷落的时候,弟确推开门,启奏高祖说:“城已经陷落了啊。”高祖说:“还可以作战不?”回答说:“不可以。我之前亲自与敌军格斗,形势危急,不可阻挡,亲自用绳索从城上往下吊,才得以到这里。”高祖感叹说:“我得到这城,也由我失去这城,又有什么后悔的呢。”就让弟确写慰劳将士的文书。
弟确出城见侯景,侯景喜爱他的体力好,常常让他在身边。后来跟从侯景出行,见到天上的飞鸟,很多人争相射击,都没有射中,弟确射向飞鸟,随着弓弦一响,飞鸟下落。敌贼们气愤嫉妒,都劝说侯景除掉他。在这之前,携王曾派遣人暗中劝导弟确,弟确对使者说:“侯景举止不稳重,我一个人就可以把他抓过来,我不怕死,正想亲手杀了他;只是没有得到适当的时间罢了。你回去告诉你们大王,不要再把这种想法(投靠侯景)放在心上了。”事情(杀侯景)没有成功,弟确被敌贼害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深被眷接 器重 B.此子宜置丘壑中 弃置
C.了无怪色 明白 D.恺之矜伐过实 庄重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B.尝以一厨画糊题/ 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C.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D.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1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比如他画邻女像,“图其形于壁”;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具有先贤的风范。他曾在月色下高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赞赏,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2)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17.A
18.D
19.B
20.
(1)不懂鉴赏的人一定会因为(《筝赋》)后写成而遗弃它,有鉴识能力的人将会认为它高超奇妙而推重它。
(2)谢瞻准备去睡觉,让别人来代替自己,顾恺之不觉有异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解析】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此子宜置丘壑中”置根据前文应该译为“放置,摆放”。C项“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的“了”应译为“完全”,译为副词,修饰“无”。D项“恺之矜伐过实”的“矜”应译为“自夸”,根据“伐过实”可知“攻伐超过实际情况”,显然译为“庄重”不合适。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桓玄”“玄”指“桓玄”,“恺之”“还之”的“之”指“顾恺之”;虚词“者”“以”;连词“但”;动词“寄”意为寄放;“发”意为打开,“窃”即窃取,“缄闭”即封闭,“绐”即欺骗;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顾恺之曾经在装满画的柜子前题上字,贴好封条,把柜子寄放在桓玄那里,那些画都是他非常珍爱的。桓玄竟然从后面打开柜子,偷走了画,再像原来一样封闭好,归还顾恺之,谎称没有打开过柜子。看到封条题字跟原来一样,只是遗失了画”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有误,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末端吃到根部。C项“图其形于壁”,是顾恺之用道家的法术整邻家女,不属点染。D项顾恺之自认为自己的吟咏具有先贤的风范,而不是实情。谢瞻对他的赞赏只为捉弄他。
20.第一句中,注意“后出”译为“后完成”“遗”译为“遗弃”“者”译为“……的人”“见贵”译为“推重”,结合前文“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可知翻译的时候要把《筝赋》补充进去。第二句中,也应先找出人名词,比如“瞻”“ 恺之”,“眠”译为“睡觉”“异”译为“奇异的样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申”译为“吟咏”其他的内容再逐一对译。
【参考译文】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创作《筝赋》,写成以后对人说:“我这篇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不懂鉴赏的人一定会因为(《筝赋》)是后写成的而遗弃它,有鉴识能力的人将会因为它高超奇妙而推重它。”他担任殷仲堪的参军官职,很受器重。殷仲堪在荆州时,顾恺之曾趁休假回家。他回到荆州后,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川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蒸霞蔚。”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吃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推重他,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像他这样。顾恺之谢瞻准备去睡觉,让别人来替自己,顾恺之不觉有异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人像后,有时几年也不点上眼睛。人们问他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画得美与丑,本来与画像的奇妙没有关联。生动逼真的摹画人物,就在这里。”他曾经喜欢一个邻居的女子,挑逗她而女子不同意,顾恺之就把她的像绘在墙上,用棘针钉画像的心脏部位,那女子于是患了心痛病。顾恺之借此机会向她表达了关切之情,女子顺从了他,他就暗中拔掉棘针,女子的病也好了。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顾恺之画谢鲲像,画在石岩上,说:“这先生(的画像)适合放在丘壑中。”他打算给殷仲堪画像,殷仲堪眼睛有毛病,极力推辞。顾恺之说道:“您只是因为眼睛有点毛病(而不愿画)罢了,如果(在你的画像上)清晰地点画瞳仁,用飞白往上拂描,使它像轻云遮蔽月亮,岂不是很好吗!”殷仲堪这才听从了他。顾恺之曾经在装满画的柜子前题上字,贴好封条,把柜子寄放在桓玄那里,那些画都是他非常珍爱的。桓玄竟然从后面打开柜子,偷走了画,再像原来一样封闭好,归还顾恺之,谎称没有打开过柜子。看到封条题字跟原来一样,只是遗失了画,顾恺之只说妙画通灵,变化离去,就像凡人登上仙境,完全没有奇怪的神色。
顾恺之自夸自耀其功业,超过了实际情况,有些年轻人于是就以夸赞他来戏弄他。顾恺之吟咏诗赋,自认为具有先贤的风致。义熙初年,他任散骑常侍,和谢瞻官署相连,晚上在月色下高声吟咏,谢瞻总是远远地赞赏他,顾恺之更加努力,忘记了疲倦。谢瞻准备去睡觉,让别人来代替自己,顾恺之不觉有异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只要探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叶子,拿它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很高兴,拿过叶子来遮住自己,桓玄就走到他的近处,对他小便,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
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12.B
13.B
【小题3】D
14.
(1)王羲之小时候在言谈方面迟钝(不善言谈),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5分,“讷于言”2分,“奇”意动用法1分,“之”宾语前置1分,句子通顺1分)
(2)道士说:“你为我抄写《道德经》,我定当把整群鹅全部送给你。” (5分,补充省略的代词2分,“当”1分,“举”1分 ,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抗”应为“相当、匹敌。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以”,介词,因为,由于/介词,把; 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表承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小时候在言谈方面迟钝(不善言谈),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尤其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一一观察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者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说:“你为我抄写《道德经》,我定当把整群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归家,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迎接他,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终究没有去看(他),王述深感遗憾。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 “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布衣时 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与从事辨之 从事:指处置;也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去做。
C.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指示:即“指而示之”,就是指出来给人看。
D.何顿首曰 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1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暗中封秦的降将为王抗汉,刘邦很生气,想攻打项羽。他手下的大将都反对,萧何更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刘邦。
C.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刘邦即位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他为酂侯。功臣们不满,刘邦采用比喻说服了功臣们。
D.萧何先后辅助过汉朝两代皇帝。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4.B
15.D
16.B
17.①沛公到了咸阳,各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关键字“走”“府”“分之”“收”“藏”各1分。
②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关键字“治”“垣”“今”“师”,被动句,各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从事,指一般的属官。《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今异义,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意区别。如“地方”“妻子”“非常”“约束”“于是”“祖父”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解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然后注意结构一致的短语,如“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还要注意一些固定短语,如“被坚执兵,汗马之劳”等,根据这些内容,就可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
考点:理解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从“独何谏之”可知“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中的“劝”为勉励、鼓励之意。“劝”在文言文中是勉励、鼓励之意,如荀子《劝学》,即为鼓励学习之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走”译为“跑到、奔向”,《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欲亡赵走燕”;“府”译为“府库,仓库”;“分之”译为“瓜分它们,之为代词,指代金帛财物”;“收”为“收集”;“藏”为“收藏”。(2)句中关键词“治”译为“治家”;“垣”译为“围墙”;“今”译为“如果”;“师”译为“学习”;“为所”表被动,是被动句。
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特殊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萧何,沛地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监郡的秦御史,和属官一起考察他,萧何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职,考核成绩第一。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汉王很生气,要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鼓励汉王,唯独萧何劝谏说: “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 《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汉五年,刘邦登上帝位,按功劳封赐。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披着锁甲,拿着兵器,多的经历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皇上说: “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出野兽处所的是人。现在各位只能追逐获得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操纵指挥,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各位只是以己身跟随我,多的三两个人,萧何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功劳不可忘记!”以后群臣都不敢说了。
高祖崩,萧何事奉惠帝。萧何病重,皇上亲自去探望他,于是问道:“百岁之后,谁可以代替您呢?”回答说:“没有比主上更了解臣下的了。”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顿首说:“皇上得到贤才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孝惠二年,萧何薨,谧号文终侯。
文言文阅读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人。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人颇壮之。迁东头供奉官,历干当御药院、鄜延、环庆路公事,分治河东边事。破西人有功,带御器械。
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吐蕃围茂州,诏率陕西兵援之,围解。自石泉至茂州,谓之陇东路,土田肥美,西羌据有之,中正不能讨。乃因吐蕃入寇,言:“其路经静州等族,榛僻不通,迩年商旅稍往来,故外蕃因以乘间。县至绵与茂,道里均,而龙安有都巡检,缓急可倚仗。请割石泉隶绵,而窒其故道。”从之,陇东遂不可得。还,使熙河经画鬼章,进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元丰初,提举教畿县保甲将兵捕贼盗巡检,献民兵伍保法,请于村疃及县以时阅习,悉行其言。复往鄜延、环庆经制边事,诏凡所须用度,令两路取给,无限多寡。既行,又称面受诏,所过募禁兵,愿从者将之,主者不敢违。
问罪西夏,以中正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诏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中正失期,粮道不继,士卒多死,命权分屯鄜延并边城砦,以俟后举。自请罢省职,迁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坐前败贬秩。元祐初,言者再论其将王师二十万,公违诏书之罪,刘挚比中正与李宪、宋用臣、石得一为四凶,又贬秩两等。久之,提举崇福宫。绍圣初,复嘉州团练使。卒,年七十一。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B.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C.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D.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1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御器械”,官名。宋初,选三班以上班干亲信官员佩櫜鞬,带剑,侍卫皇帝,或以宦官充任,称御带。咸平元年(998),改称带御器械,为武臣荣衔。
B.提举,文中多次出现,原意是“管理”,后为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 “提举宫观”(宋)等官号。
C.“仁宗”、“神宗”为皇帝年号,“元丰”“元祐”“绍圣”属于皇帝庙号。
D.“问罪西夏”中的“问罪”指的是古代两国交战时,一方宣布对方罪则,加以谴责,以为出兵进攻的理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中正是一个宦官,凭借其父的恩荫入宫,宋仁宗看其才华,将其留在身边。
B.王中正筹划恢复熙河,他进入熙河,修城墙,准备守城的器械,因功被封官。
C.茂州被围困,王中正主动请缨解围,后又积极建言并被采纳,因功得到升迁。
D.在讨伐西夏的战斗中,王中正因粮草误期自请罢官贬禄,后来又再次受重用。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人颇壮之。
(2)诏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中正失期,粮道不继,士卒多死,命权分屯鄜延并边城砦,以俟后举。
11.A
12.C
13.C
14.(1)庆历时卫士反叛,王中正拿着弓箭到宫殿西边督促捕射反叛者,反叛者都被抓住当时他刚十八岁,人们认为他年轻有为。(2)皇上命令五路兵马都到灵州会师,王中正超过规定的期限,粮草运输接续不上,士卒死了很多,皇上下令各军暂时分屯到延路沿边各城寨,等待时机出兵。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本句的意思:“神宗将恢复熙河,命令王中正筹划。他回京上奏说 ‘:熙河就像处于吃奶时的虎抱着的宝玉一样,乘乳虎的爪牙没齐全时可以夺取它。’于是就跟随王韶进入熙河,修城墙,备守城的器械,王中正因功升为作坊使、嘉州团练使,升任内侍押班。”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动词判定句读。也可以抓句中的人名,比如” 熙河”、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比如”坊使”” 嘉州团练使”虚词“也”“ 以”,动词“言”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抓句中的人名,比如” 熙河”、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比如”坊使”” 嘉州团练使”虚词“也”“ 以”,动词“言”等初步断句,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应该改为:“仁宗”、“神宗”为皇帝庙号,“元丰”“元祐”“绍圣”属于年号。
【考点定位】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我国古代的皇帝有年号、庙号和帝号之分。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始与汉武帝时期。在此之前,或用甲子纪年,或以帝王名号纪年,如周平王三年。 汉武帝时始建年号,如公元前116年,称元鼎元年。帝王的年号在实行初期,常常出现一帝多元的情况。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了11个年号。到了明清两朝,采用了一帝一元制,并逐渐形成了以年号来称呼皇帝的习惯,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是以年号来称呼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表示对死者的追忆和崇敬。如高祖、太宗等。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明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每个朝代的末代皇帝都很少有庙号,因为当王朝覆灭时,皇室成员要被治罪或诛杀。帝号是指帝王在开始称帝时给自己取的称号。在我国帝号始于秦始皇,他的帝号是始皇帝。但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帝号,如明清时期,帝号逐渐被年号代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王中正主动请缨解围”错误,原文“吐蕃围茂州,诏率陕西兵援之,围解。”由文意可知,率陕西兵是下诏而非主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诏率陕西兵援之,围解”然后进行比较选项“主动请缨解围”即可发现是曲解文意的错误。
1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即(到,就在),就擒(被擒拿,受擒,被抓住),壮(意动,认为……年轻有为、勇猛强壮)(2)会(会和),失期(超过规定的期限),权(暂且)。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比如(1)句中的“十八”翻译为“十八岁”;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比如(1)“庆历”(2)“五路”。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人。因父亲的官职而补充进入宫内当宦官,转到延福宫学习诗书、历算。仁宗赏识他的才华,下令安排在身边。庆历时卫士反叛,王中正拿着弓箭到宫殿西边督促捕射反叛者,反叛者都被抓住,当时他刚满十八岁,人们称道他年轻有为。王中正升为东头供奉官,历任干当御药院、鄜延、环庆路公事,分管河东边防的事。他因攻破敌人有功,任带御器械。
神宗将恢复熙河,命令王中正筹划。他回京上奏说“:熙河就像处于吃奶时的虎抱着的宝玉一样,乘乳虎的爪牙没齐全时可以夺取它。”于是就跟随王韶进入熙河,修城墙,备守城的器械,王中正因功升为作坊使、嘉州团练使,升任内侍押班。
吐蕃包围茂州,皇上诏命他率陕西的兵马去救援,茂州解围。从石泉到茂州,称陇东路,土地肥美,西羌据有这里,王中正不能讨伐。就乘吐蕃入侵之机,上奏说:“陇东路经过静州等族,荆棘多,偏僻不通,近年商旅稍有往来,所以外族才得以从此进入。石泉县与绵、茂二州距离相等,龙安有都巡检,缓急时可以倚仗。请割石泉县隶属绵州,以堵塞这条旧路。”皇上允许,陇东就不能得到。王中正回来,出使熙河,处理鬼章的事物,升为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元丰初年,王中正为提举教畿县保甲将兵捕贼盗巡检,献上民兵伍保法,请求在村旁空地和县中按时检阅训练,意见都被采纳。他又去鄜延、环庆管理边境事物,皇上下诏凡是边事所须费用,都由这两路提供,多少不限。出发后,他又声称是得到皇上的当面允许,在所过之处招募禁兵,愿跟从他的他就带走,主帅不敢违抗。
宋讨伐西夏,任用王中正为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皇上命令五路兵马都到灵州会师,王中正超过期限,粮草运输接续不上,士卒死了很多,皇上下令各军暂时分屯到鄜延以及沿边各城寨,等待时机出兵。王中正自己请求罢去内侍省官职,转为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因前次兵败被贬官禄。元祐初年,言官又论奏他率二十万军队,公开违背诏书的罪状,刘挚把王中正、李宪、宋用臣、石得一列为四凶,王中正又被贬官两等。后来,王中正为提举崇福宫。绍圣初年,起用他为嘉州团练使。王中正去世时七十一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 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1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2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11.D
12.B
13.C
14.(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解析】
11.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12.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C。
13.B“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文中无据。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
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后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选自《苏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B.故使陵来说足下 足下:是对对方的敬词
C.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忍让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在苏武出使匈奴的前一年就投降了匈奴,单于派遣他去北海劝说苏武投降。
B.李陵劝说苏武,通报了苏武家人及大汉国内的情况,想断了苏武回汉的念想。
C.苏武严词拒绝了李陵的劝降,并表明自己愿以死效忠君王、效忠大汉的决心。
D.李陵被苏武的忠心深深打动,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9.C
10.B
11.A
12.(1)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6分,6个得分点:“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
(2)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个湖泊边上。”(4分,4个得分点:“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解析】
9.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让,责让,责备。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今年新课标的新题型。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要注意关键词“皆”及一些主谓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1.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原文“武使匈奴明年,陵降”,明年应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白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白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白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白是皆惕息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15.D
16.A
17.B
18.(1)抓住为首策划的人斩首示众。县里人感激他,甚至为他画像建立祠庙。
(2)皇帝估计不能改变周执羔的想法,赐给他茶叶、药品、御书,恩遇特别丰厚,士大夫以他为荣。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主要找标志词:“曰”“尔”“也”都是非常显性的标志词。再者要找主语:“朝廷”“豪”“夷人”等都是断句的关键。原文标点为: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白是皆惕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段中的虚词“曰”“尔”“也”,结合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朝廷”“豪”“夷人”初步断句,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A项中的“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官名.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至战国末,齐、魏、秦三国设为官,始充当君主的参谋或顾问,与议政事.秦代沿置,兼有礼官性质,并典守图籍.汉文帝时,博士分诸子专书博士与儒家专经博士.武帝时设置五经博士及弟子员,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乃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其职掌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东汉以后历代多置之,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有国子博士.唐文学家韩愈曾为四门博士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能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参阅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附录张汉东《论秦汉博士制度》.②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茶博士|酒博士.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根据原文“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可见不是“被秦桧弹劾罢免”,而是被御史弹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张冠李戴的错误。
18.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执:抓住;徇:示众;德:感激。(2)度:估计;夺:改变;荣:以……为荣。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题中的“邑人”“ 茶、药、御书”;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考中进士。授任湖州司士曹事,不久授任太学博士。
建炎初年,皇帝南迁。调任抚州宜黄县丞。当时四方边境动荡不宁,散乱的士兵互相聚集__,县令很害怕,不知怎么办,周执羔把祸福利害告诉他们,都停手听从命令。抓住为首策划的人斩首示众。县里人感激他,甚至为他画像建立祠庙。
提升代理礼部侍郎,充当贺金国君主生辰使。往年奉命出使的官员可以自己征召部属,赏赐也很丰厚, 愿意去的人大多要交钱作为请求,周执羔才开始就拒绝这样做。掌管贡举考试。以前的惯例,进士参加礼部 考试落第,经过十八年才能免试举人。秦桧因为把科举考试名次私自给他的儿子,学子议论纷纷,秦桧给减去三年来取悦大众。周执羔上言祖宗的法规不能乱改,因此得罪了秦桧,御史弹劾罢免了周执羔。
起用担任眉州知州,改为夔州知州,兼任夔路安抚使。夔部辖地连接不开化的獠族,容易发生事端。有人报告溱、播地的夷人叛乱,那里的豪门首领请求派兵去讨伐,周执羔对豪门首领说:“朝廷任用你做长官,现在这一带骚动,责任该谁负责?能尽力就饶恕你,一个兵也不派。”豪门首领害怕,斩了叛乱的人的头献来,夷 人从此都恐惧屏息。
召还朝廷,又担任礼部侍郎。孝宗担心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说:“现在一个小民希图进用,也能获得皇帝召见,用言辞互相抬高,已经成了风气,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得逞呢?”皇帝说:“您说得对。”一日侍候经义讲席,自己说“学习《易经》懂得命运,我侍候陛下的日子不长了”,说完流泪,皇帝很难过。就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
请求退休,皇帝告知他说:“祖宗那时,君主左右的大臣有年纪超过八十岁还留在朝廷的,您的年龄还没到。”命令退还他的奏章。再一次提出以前的请求。皇帝估计不能改变周执羔的想法,赐给他茶叶、药品、御书,恩遇特别丰厚,士大夫以他为荣。当时福建、广东、江西年成歉收,盗贼兴起,周执羔上朝辞行把这件事作为进言,朝廷下诏派太府丞马希言出使各路赈济灾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周执羔有宽宏大量的风度,在朝廷没有依附勾结。治理地方廉洁宽容,有奉公守法的官员的风格。手不释卷,尤其对《易经》精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觽,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将家属客安邑 将:带领 B.宗诣禹自归 诣:到、往
C.署其前后 署:安排 D.为流矢所激 激:袭击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D.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宗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历经王莽、更始、光武等朝,曾担任阳泉乡佐、偏将军、京辅都尉、太中大夫、谒者等官职,最后死在琅邪相之任上。
B.张宗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当众将大都畏惧敌人追击不敢充当后卫之际,唯独他不愿退缩,不顾营中老亲弱子,留在大军后面充当后卫。
C.张宗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担任后卫时以少胜多,击败赤眉大军,回到长安又夜率锐卒袭击赤眉军,后转攻各堡垒,多次濒临死亡也毫不畏惧。
D.张宗数次平叛,功勋卓著。从建武八年到建武十六年,他先后率兵平定了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颍川桑中盗贼、琅邪等地的盗贼。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
(2)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8.C
9.D
10.D
11.(1)后适逢王莽失败,义兵四起,张宗便率领三四百名阳泉百姓起兵夺取土地。
(2)张宗带兵刚出发,而赤眉军突然到来,张宗和他们开战,把他们打退了,才得以回营,因为这诸将佩服他的勇敢。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的“署”联系上文“书”故判断为“写上、题写”之意。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名词,比如“愚”“一卒”“百人”“万夫”“宗”,谓语动词“曰”“毕”“当”“死”,虚词“乎”。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宗说:‘我听说一个兵卒尽力,百人不能挡住;万夫舍得死,可 以横行天下。张宗今拥兵数千,承受大军的威力,何必马上料其必败呢’”。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平定颍川桑中盗贼在前,平定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在后。
11.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会——恰逢,率——率领,略——夺取。
(2)始——刚刚,却——打退,于是——因为这(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王莽时,做本县阳泉乡佐。逢王莽失败,义兵四起,张宗便率领阳泉百姓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帝用张宗做偏将军。张宗看到更始政治紊乱,便将家属客居安邑。
后来大司徒邓禹西征,安定了河东,张宗到邓禹那里后自己回去了。邓禹听说张宗素多权谋,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偏将军。邓禹军到了安邑,赤眉大军将至,邓禹认为安邑不足守,想带军队进而坚守城邑,可是众人害怕贼人追赶,怕当后卫。邓禹便把诸将的名字写在竹简上面,写明前后次序,乱装在箧中,叫各人抽签。张宗独不肯抽,他说:“死生有命,张宗难道是辞难就逸的人吗?”邓禹叹息道“:将军有老亲弱子在营里,怎么不考虑?”张宗说:“我听说一个兵卒尽力,百人不能挡住;万夫舍得死,可以横行天下。张宗今拥兵数千,承受大军的威力,何必马上料其必败呢!”于是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出发,张宗便督促军士,坚筑营垒,死守不退。邓禹到前县,听人议论道: “凭张将军的人力,挡百万之师,等于是把小雪投进沸汤,即使想尽力,也办不到啊。”于是派步兵骑兵二千人回来迎接张宗。张宗带兵出发,而赤眉军仓猝到来,张宗和他开战,把他们打退了,便得回营,于是诸将服其勇敢。等到回到长安,张宗夜晚 率领锐士入城袭击赤眉,被敌人射中两膊之间,又转攻诸营保,被流矢所击,差点死去。
等到邓禹被召回京,光武用张宗做京辅都尉,率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攻破了,升为河南都尉。建武六年(37),都尉官省,拜为太中大夫。八年(39),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张宗带兵击败平定了。后来,青州、冀州盗贼屯聚在山泽之中,张宗以谒者(官名)督促诸郡兵讨平了。 十六年(47),琅笽、北海盗贼又起,张宗督两郡兵讨伐之,于是定出方略,明确奖励投降者,敌人都破散了,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害怕他的威武、互相捕斩者几千人,青州、徐州之敌怕得十分厉害。后来张宗升为琅笽相,他的政策喜欢严猛,敢于杀伐。永平二年,死在官位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
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__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11.B
12.A
13.B
14.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2.该题考核文学常识。A 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3.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 项,“没费一兵一卒”错。
14.(1)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__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__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