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家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和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谱”、“族谱”等,古文典籍中则称“谱牒”、“家牒”、“族牒”等。它既是传统社会中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表现形式,又是我国漫长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宗族民俗标志物之一。

家谱的出现可溯源至夏、商、周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也就是说,秦汉之前三代(夏、商、周)的“谱牒”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是信史中“谱牒”一词的最早记述。史书记述,周时施行宗法世袭制,这是一种以嫡、庶为宗,确立不同等级贵族子孙世袭封地、爵位的制度。而谱牒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便成为世袭制的主要依据。为此,周代设史官专司“掌谱牒,定世系,辨昭穆”之职。此时的“谱牒”只是帝王世家的专利。

秦汉时期,修谱之风渐盛,谱牒应用的对象开始下延至官宦之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的核心是重视门阀、郡望,由此谱牒成为选官、婚姻的主要凭据。此时为标家世清高,私家谱牒开始出现。

隋唐时,始开科取士,科举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条跻身上层社会的途径,由此撼动了前朝承传下来的官宦世袭制。这一态势从唐时再修《氏族志》上就能显现出来:唐代第一部大型官修谱牒《氏族志》成书于太宗时,至武则天时,重修《氏族志》,“以仕唐官至五品者皆升士流”为编纂原则,并更名为《姓氏录》。前后二志虽然仍以当朝高官为谱牒记述主体,但间杂士(魏晋以来的旧家)、庶(唐代兴起的豪门),反映了唐代士、庶合流的客观趋势。

延至宋时,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此时的家谱才真正成为“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这个时候的家谱,从性质、作用、内容、体例到编纂与管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家之婚姻”的依据,衍化成以“敬宗睦族”为宗旨,以记述宗族内部事物为主体的血亲之谱。这类家谱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促进了族权的形成和发展。宋代以后,统治者虽然仍以封建伦常对谱牒的编修加以引导,但此时谱牒的修撰已纯属民间自发行为。其后历经元、明、清直到民国,循数十年一修的惯制,家谱绵延不绝并呈鼎盛之势。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家谱,主要是明清以来这种以敬宗聚族、感念先贤、启迪后人为编修目的家谱。

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上)

1.下列各项中关于“家谱”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家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宗族民俗标志物之一。

B.家谱最早产生于夏商周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历经隋唐、宋代,到元明清时期直至民国,绵延不绝并呈鼎盛之势。

C.家谱从出现开始到宋代之前都是由官府修订,到了宋代,家谱开始由私家编修,变为民间自发行为。

D.家谱从产生开始就不断地演变,在每一个时期从性质、作用、内容、体例到编纂与管理都在发生质的变化。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各时期家谱产生的作用或编修家谱目的的一项是

A.在周代,家谱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是当时施行宗法世袭制的主要依据。

B.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家谱成为选官、婚姻的主要凭据。

C.隋唐时期修订的家谱,反映出了当时士庶合流的客观趋势。

D.明清时期修订家谱主要是为了敬宗聚族、感念先贤、启迪后人。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谱牒”曾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提供了重要依据,《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谱牒”一词是历史中关于家谱的最早记述。

B.到宋代,家谱才真正成为记述宗族内部事物的血亲之谱,使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强化,对族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C.家谱从帝王世家的专利到演变成“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有一个漫长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D.家谱是一种文化形态,但有其特殊性,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B      2.C     3.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①昨夜下了一场小雨,难怪夜里耳畔总“沙沙”地觉得有人说话。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一片莹莹的新绿,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②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着生命的生机来;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是昨夜黄花今日出阁的嫁娘。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③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骨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均匀而敏捷的速度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的。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鲜花的怒放,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④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整个一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⑤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

⑥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

3.文章第6段两次提到人们的“错误”,“错误”指的是什么?

4.对于雪莱的诗句,历来有传统的解读,而本文作者在最后一段却作了另一种解读。你认为本文的解读有道理吗?为什么?

1.因为速度太快,本应腼腆不好意思的春姑娘让人感到风风火火;因为速度太快,人们还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感到了局促不安。

2.春天的风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花花草草上有了一日比一日更蓬勃的生命气象;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春水泛滥。

3.只看到春天的美丽,没有想到美丽会迅速远去。

4.(1)没道理。雪莱的诗句意思是说困难来了,胜利也就快来了,启发人们在困难时看到胜利,增强信心,坚持奋斗。本文却说成让人提防春天的速度,好像是提防着胜利的到来,与原诗句毫不相干,所以没道理。

(2)有道理。既然冬天到了春天不会远,那么春天来了以后夏天也就不会远,春天也会很快过去。作者的意思是,无论是困难还是胜利都会很快远去,特别是在胜利的时候,人们往往只醉心于胜利的喜悦,却忘记了它会远去,因而不珍惜它,不做应有的准备。所以作者这样解读,意在提醒人们注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想起王国维

王和声

我将历史之舟的缆绳系在颐和园那座冰冷的石舫旁,手伸到昆明湖里探了探,已经是入夏的六月,湖水竟然是如此的冰凉。于是就想起了王国维。

王国维,字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虽受传统封建教育,却不喜科举时文。1898年初,21岁的王国维只身来到上海,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充校对之役,业余时间在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1901年由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后因病回国任教于苏州、南通。这一时期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1906年,由罗振玉推荐,到北京任职。享誉中外的《人间词话》和《宋元词曲考》于这个时期灿烂问世。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亡命日本,1916年回国后在大学任教。1923年受清废帝溥仪征召,任南书房行走。这一时期,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和殷周金文研究上成绩辉煌,成为誉满中外的学者。

我们不难发现,在他几十年学旅生涯中,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人如影随行。当然,这个人就是罗振玉了。罗振玉长王国维11岁,说罗振玉是引路人、兄长、伯乐乃至恩人都不过分,没有罗振玉处处帮困引见,没有两次东渡日本,王国维决不是这个王国维。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是罗振玉那双无形的手将王国维“推”入了冰冷的昆明湖也不为过。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为了报答这份恩情,最初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义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的代价。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进昆明湖。”而在此之前,罗振玉已以一纸绝交书将亲家脸面撕破。

昆明湖畔,王国维留下了16字绝命辞:“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一个“辱”字,把一个七尺男子说得让人多么寒心!还有比“死”更骨气的词么?

王国维之前的屈原和之后的老舍都是这样的赴水者。中国的文人真是太难了!80个春寒冬酷已经过去,我依然时常想起王国维,不仅仅因为他的学术,而且还有其它更为让人崇敬之处。当然于学术而言,不论在史学方面哲学方面还是美学方面,他都是代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最高成就的重要学者之一。仰望大师,吾辈不识甲骨文不谙金文,《人间词话》倒还能读个皮毛。先生继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在理论上表现出独特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境界说、诗人修养论和文学发展观。《人间词话》深邃的美学哲理和绚丽的艺术表达让接踵而至的一代代青青学子为之倾倒,为之忘魂。

读了几十年王国维的书,深憾不知观堂先生竟是在如此逼仄的生活中推敲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晶体。在那凄苦艰难的日子里,哪有几许笑颜哪有几多开心?他却把人世间的美点评得让人魂不守舍。苦中说美,此种境界问谁领会得来!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无我品格吧。

尊观堂先生为国学大师,莫如说他是一尊国宝,一尊价值连城的薄胎白瓷。是谁说过,悲剧是将花瓶摔碎给人看。是谁将观堂先生这尊花瓶摔碎了?是罗氏还是这个世道?

1.文章第1段写到石舫“冰冷”、湖水“冰凉”,其作用是什么?

2.文中写到的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哪些?

3.文章说王国维“还有其它更为让人崇敬之处”,指的是什么?

4.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是谁将观堂先生这尊花瓶摔碎了?是罗氏还是这个世道?”你认为是谁,并说明理由。

1.一是衬托王国维的凄冷身世,二是烘托自己的清冷心情。

2.写成《人间词话》和《宋元词曲考》;在甲骨文研究和殷周金文研究上成绩辉煌;不论在史学方面哲学方面还是美学方面,都是代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最高成就的重要学者之一;提出了境界说、诗人修养论和文学发展观。

3.敢于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在艰难环境中研究学问的无我品格。

4.观点一:罗氏。罗振玉作为引路人、兄长、伯乐、恩人和亲戚竟然如此苦苦相逼,使王国维感到寒心和绝望,只好以死抗争。

观点二:世道。社会不公,文人缺乏应有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有苦无处诉,有难无人帮,只好赴死。

观点三:罗氏相逼和世道冷漠联手害了王国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为了显示文化独立,提高党项族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元昊下令创造一种本民族的文字,并称之为“蕃书”,同时设立“蕃字院”,大力推广 “蕃书”。“蕃书”成为西夏的“国字”,也成为西夏王朝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蕃书”一共有6000多个字,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其结构复杂,笔画繁缛。“蕃书”在文字结构上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笔画较少;合体字笔画较多,可以是两个汉字合体,也可以是三个、四个汉字合体。为了彰显本民族的特点与个性,他们特别注意不袭用现成的汉字,竭力避免与汉字雷同,因此所造“蕃书”无一与汉字相同。然而,党项族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染,“蕃书”源于汉字,以汉字作为造字原型,无论是结构、笔画,还是书写规则,都未能完全摆脱汉字的影响,以至于让人一看“蕃书”,就会感到十分面熟,误认为是汉字,其实根本就不是汉字。

“蕃书”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西夏强盛时期,用国字“蕃书”翻译fó jiāo 经典,只用了短短50年的时间,就翻译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这在世界翻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被誉为“译经史上的创举”。此外,还翻译了汉语经典《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同时还自行编写了《文海》、《同音》、《蕃汉合时掌中珠》等字典、辞书。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蕃书”甚至和汉字一样,逐渐演绎成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体式,其书法艺术也日臻精熟,出现了不少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党项族人的文化比较开放,吸纳了汉族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便是很好的例证。活字印刷术是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发明的,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宋朝的活字印刷品竟然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却是西夏文的九卷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目前已经发现的西夏活字印刷品至少有7种、共数十卷,印刷质量上乘。发达的印刷技术与独特的文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是有印刷技术的支撑,“蕃书”才得以进一步推广。

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直捣西夏国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末代皇帝李睨献城投降。成吉思汗在投降仪式前病死在六盘山军营中,死前立下遗嘱,秘不发丧,一旦夏主来降,即行“屠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拉开了帷幕。党项族人逐渐消失了,西夏王陵被焚毁,西夏的文书典籍被付之一炬,曾经强盛的西夏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其文化核心“蕃书”销声匿迹。

在西夏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元朝,始终对西夏怀有一种莫名的、刻骨的仇恨,以至于修纂了《宋史》、《辽史》等与西夏并存的政权断代史,惟独不修《夏史》。被蒙古铁骑彻底毁灭的西夏王朝,又丧失了最后一个修史存史的机会。

西夏灭亡后,“蕃书”在少数幸存下来的党项族人中继续流传,在__之后他们依然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文字,通过文字来延续民族的文脉。

“蕃书”什么时候彻底消失了呢?在明朝。北京国家图书馆现藏的西夏文《高王guān shì yīn 经》,系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刊刻的;保定北郊韩庄出土的西夏文经幢,为明朝弘治年间刻制。这是迄今所见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时代最晚的两种用“蕃书”制作的西夏文物,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信息:至少在明朝洪武和弘治年间,还有人使用“蕃书”;至少在明朝弘治年以前,还有特定的人群能够识别和解读“蕃书”。此时离西夏灭亡的时间已经比较遥远了,作为完整民族的党项族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当元朝土崩瓦解后,党项族人一下子失去了对手,也失去了斗争和生存的动力源,斗志开始涣散,原来的进取力减弱,族群也迅速衰微。

明朝中晚期,随着党项族人口的急剧下降和不断迁徙,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强,党项族的后裔逐渐入乡随俗,放弃了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坚守,党项族及其文字“蕃书”再也难寻其踪了。

                     (节选自《文史春秋》2008年第3期)

1.下列各项中,有关“蕃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书”是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后,下令创造的西夏“国字”,是西夏王朝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B.“蕃书”一共有6000多个字,所有的字结构复杂,笔画繁缛。

C.“蕃书”源于汉字,以汉字作为造字原型,借用了汉字的结构、笔画和书写规则。

D.“蕃书”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翻译了一些fó jiāo 经典和诸多汉语经典,翻译的速度之快,在世界翻译史上极为罕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蕃书”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蒙古人对党项人的野蛮屠城,对西夏的文书典籍的毁坏。

B.西夏灭亡后,作为完整民族的党项族已经不复存在。

C.元朝灭亡,使党项族人失去了斗争和生存的动力,族群衰微。

D.明朝中晚期,党项族后裔放弃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坚守。

3.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蕃字”学习了汉字的演变,也演绎成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体式,其书法艺术也日臻精熟,出现了不少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B.活字印刷是毕昇发明的,但是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却是西夏文的九卷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正是有印刷技术的支撑,“蕃书”才得以进一步推广。

C.西夏灭亡后,少数幸存下来的党项族人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文字,通过文字来延续民族的文脉,才使“蕃书”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立刻消亡。

D.保定北郊韩庄出土的明朝弘治年间刻制的西夏文经幢可以证明,至少在明朝弘治年以前,党项族的后人还能够识别和解读“蕃书”。

1.A    2.B    3.C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阅读网》)

1.请简析小说第一句“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中“还”字的含义。

2.小说多次提到那片玉米葱葱郁郁,有什么作用?

3.小说最后写乡长“眼睛湿润了”,乡长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

4.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1.(1)说明那片玉米还没有成熟。(2)乡长两次催促,三儿还没有刨掉玉米,突出三儿的矛盾心理。

2.(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3.(1)被三儿的行为所感动;(2)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

4.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基因组研究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地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1.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某些基因被忽略不计。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虽然十分接近,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由“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1.B(是“跟踪”不是“控制”。)

2.D(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人类属于同一物种。)

3.A(“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推断无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②壮怀:豪放的胸怀;壮志。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1.①植物成长的声间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这样写有一种品味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2.①“稻程……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工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待等内容前后呼应。

3.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4.①能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修正;文章记述了一个城里人(“我”)与一位放弃城市繁华生活回到乡村皈依土地、阳光,返璞归真的原本是大学生的农夫一起翻晒稻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表达了对人类远离自然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shèng jīng 》,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读者》2008年第10期)

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

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1.①最早是一盏悬在屋顶上的大号煤油灯,后来换成了汽油灯,后来又换成了电灯。②都悬在屋顶上,且都通过隔板与桌子相连,是一种“连桌灯”(或“桌连灯”)。

2.它喻指托尔斯泰高明而独特的教育方法,是托尔斯泰的智慧之灯;它又喻指托尔斯泰用来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灯——人类的智慧——书籍。

3.起初全家人必须坐到灯下阅读,这是生活习惯的有意培养;后来这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孩子们常常充满期待地等着全家的共同阅读,形成了热爱阅读享受阅读以此为乐的性格;至今托尔斯泰的后人们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的其它地方,这是性格决定人生。(原文中有“必须”“充满期待”“兴旺发达”等词语,可作为答题依据。)

4.若干年如一日,托尔斯泰家的灯下阅读从不间断;托尔斯泰自己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70年写日记不缺一天。

启发:可以围绕“坚持不懈,必有所成”或“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优良的环境,科学的方法及持之以恒”等方面来写,内容合理,语句通顺即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世界观(节选)

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我们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铭言:在我自己和别人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种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的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德、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可鄙。

1.对“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坦然改变决定自己努力和判断方向的德、美、真的理想。

B.主动放弃脱离实际或超越个人能力的难以实现的目标。

C.适当消减因为不能达到目标而消沉懈怠的心理负担。

D.毅然摒除贪图个人享乐、追求名利虚荣的俗念。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别人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我们的精神、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

B.生活中必须学会宽容,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应树立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C.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崇高的理想能给人新的勇气去愉快的正视生活,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D.鄙弃“猪栏”理想,重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生活才不会空虚。

3.文中加点的三个“它”,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作者说“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你认为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1.C

2.B(原文中并没有说“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

3.①叔本华的话;②这种体会;③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

4.①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②在内容上,巧妙地转入到对人生中需要具有宽容、幽默等人生观的论述上;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领起下文的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动漫也需“中国特色”

苗苗

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漫画—动画—衍生产品一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购买少数动漫形象—消费者”赚钱。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转变。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行为。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

1.下列对制约中国动漫发展的瓶颈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元素来看,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B.从产业链条来看,各自为阵的企业行为破坏了产业的完整性。

C.从经营理念来看,动漫现在还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D.从运作方式来看,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

2.下列不属于中外专家为中国动漫提出的出路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应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B.中国动漫产业应该将发展的重心定位在创意上。

C.中国动漫应打破产业壁垒,形成通畅的产业链。

D.中国动漫在投拍前应先在儿童刊物上连载漫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出版物连载漫画.为动画片造势.并根据读者反应,改造形象,提升形象的接受度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B.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文具、玩具等各种动漫衍生品,打造动漫的产业链,做动漫下游产品的文章,也不乏成功的先例。

C.在“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生产。而在国外,都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

D.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的内涵在于创作内容上要展现中国现代社会图景,创作重点上要关注平常人的生活。

1.A.原文说“‘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它的意思是不能把取材范围仅仅局限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但它并不排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2.D.以偏概全,这只是动画片《海气鬼马小跳》所采取的举措,而非整个中国动漫都要采取的举措。 

3.C.“都是先出漫画书”错误,过于绝对,应该是“常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