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尚书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奂曰:“都官尚书王廓,世有懿德,识性敦敏,可以居之。”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__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尚书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15.C

16.A

17.D

18.(1)当时贼寇剥削掠夺男人和女子,拘押逼迫士族和平民,孔奂常常保护他们,得以保全的人很多。(2)太守有优厚的俸禄,怎么会不能置办这些东西,只是老百姓还有周济不到的,不允许我独自享受温饱罢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腹心”“卑俯屈折”连接较紧不要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腹心”“卑俯屈折”连接较紧不要断开。

16.

试题分析:“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17.

试题分析:最终高宗没有同意孔奂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后主的意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最终高宗没有同意孔奂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后主的意见。

18.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子女”“庶”“保持”“济”“何为”“但”“周”“容”。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子女”“庶”“保持”“济”“何为”“但”“周”“容”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孔奂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虔孙收养,很好学,善于写文章,经史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未通读过的,州里荐举孔奂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成绩优异。后进入朝廷为尚书仓部郎中,转任仪曹侍郎。当时左尚书沈炯被匿名信所诽谤,将要判重刑,事情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孔奂在朝廷上发表议论辫审这件事,最后终于弄清楚了。丹阳尹何敬容因为孔奂刚直不阿,请求补孔奂为功曹史。京城被侯景攻陷后,侯子鉴命令把孔奂的脚镣手铐去掉,给他好待遇,命他主管文书工作。有人劝说孔奂道:“现在是乱世,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免于灾祸,这些异族之徒全不懂得道理,您又怎能以节义来抗拒他们?”孔奂说:“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为大义而死.但又怎么可以献媚讨好凶恶不善之人,以求得保全自己?”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悲伤异常以至于毁损身体,超过了礼法的要求。高祖受禅即位后,孔奂转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校为晋陵太守。孔奂清白自守,妻子儿女都不赴任所,唯自己一人乘单船到达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随即分给赡养孤寡之人。当初,世祖在吴中,听说孔奂能妥善地处理政务,等到继承帝位后,征召他为御史中丞,兼领扬州大中正。孔奂性格刚直,善于推理,多次弹劾官吏的过失罪责,朝廷官员对他是很敬怕。孔奂深晓治国的纲领要旨,每次陈述上奏,皇上没有一次不称好的,朝廷百司积压或难解决的事,都托请孔奂决断。天嘉四年,重授他为御史中丞,不久又任五兵尚书,散骑常侍、大中正不变。这时候世祖患病,朝廷的很多事,都委托仆射仲举同孔奂一起决定。世祖曾对孔奂等人说:“现在三方鼎立对峙,人民未得安宁,天下的事很多,应该要有一位年长的君主。我想近则效仿晋成公,远则弘扬商朝的方法,你等必须遵照我的意思去做。”孔奂流着眼泪抽泣着说:“陛下只是饮食不大正常,很快就会痊愈恢复,皇太子正当盛年,圣明的品德一天天隆厚,安成王有皇弟的地位尊严,足能够像周公旦那样成为皇帝的辅政大臣,陛下若有废太子而立他人之心,恕臣子们知道忠诚而不明事理,不敢按照您的意思去做。”世祖说:“古代坚持正道坚守规则的遗风,又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天康元年,遂起用孔奂为太子詹事。世祖驾崩后,高宗即位。孔奂在职任上清廉俭朴,对不当之处进行了很多改正,高宗对此很赞赏。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瞩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太子,重臣如公候,对他感情相加,也不为此屈服。至德元年去世,当时七十岁。

臣司马光说:“人臣侍奉国君,朝见的时候,就该想到应如何去顺从国君的优点,发扬他的美德;到了退朝的时候,就该想到如何去匡正国君的弱点,补救他的缺失。孔奂在陈文帝面前,被视为心腹亲信,处于言听计从,往往片言只语就能决定国家大计的地位。假如认为陈文帝的话不是真心的,那么他就该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止微隙,杜绝安成王窥伺帝位的野心;如果认为陈世祖的话是真诚的,那么就请他公开地下诏书,布告中外,使世祖享有宋宣公禅位的关誉,而高宗不致有楚灵王篡弑的恶名。不然的话既认为太子是嫡子嗣主,名分早定不可轻易动摇,想辅弼而保全他,那么就该竭己忠诚,尽己节义,像晋国的荀息.赵国的肥义。为何在国君活着的时候就揣测他的心意而去迎合他?等到他死了,权臣盗移国祚而不能挽救,嗣主失去王位而不能尽节。像这种人,真乃奸谀中之甚者,然而陈世

祖称赞他有古代直遣而行考的遗风,并将辅立六尺之孤的重托交付给他,岂非是谬悖而有违事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觖:júe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__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1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15.D

16.A

17.C

18.(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渐渐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可根据名称或官职名做主语断句,“上”“谊”等;文言标志性词语“曰”“也”等。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A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所以选A。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的称谓等文学常识。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C就是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上的文学常识。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重点词语:“书”“谯”“济”“以”“浸”“觖望”“饱”。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宾语前置句“未之有”就要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I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正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祭奠祝祷的事,有关部门不敢代理,百官都没有换穿丧服。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程深服之 推:推行

B.门不仕者十年 杜:阻塞,关闭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 事:侍奉

D.凡所论列皆于世道 切:切合

14.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书赴告同学者 ②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B.①民思不忘 ②汉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

C.①军民集数十万 ②骑能属百余人耳

D.①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 ②今某之业就孰与仲多

15.文中画线句子“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可概括为哪一个成语?请从文中另找两处能表明杨时尊重老师或求学真诚的文字。

答:

1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

译文:

(3)愈以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

译文:

(4)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13.A

14.B

15.程门立雪,从以下2句可以看出: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3.(1)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2)我听说汉王用千两黄金,万户封地(此处千金万户均作后置定语)悬赏我的头颅,我送你个人情吧!(3)韩愈因为才能很高被人嫉妒,多次被贬官,于是写了《进学解》来自嘲。(4)您如果打算想称霸诸侯,成绩一番大事?那么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解析】

14.

试题分析:推:尊崇,称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重点考查实词。

15.

试题分析:B.①民思之不忘(代词,代杨时)②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B项“之”译为“到”,把“到”带到前面的句子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之”是代词,指代杨时。

16.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筛选信息题,题干要求筛选的是“杨时尊重老师或求学真诚的文字”,通过阅读原文,不难得出以下信息: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筛选的就是“杨时尊重老师或求学真诚”的文字,注意用原文来回答。

【小题4】

试题分析:会,正逢,恰逢,正赶上;安在,在哪里,倒装句;闻,使动,使之闻,翻译为“告诉”“禀报”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会”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宾语前置句的翻译和动词使动用法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 阅读答案】文章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 阅读答案出,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

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迁任著作郎。

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的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杨时担任工部侍郎。他与陛下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杨时连续上章请求外任,以龙图阁直学士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久告老,以本官辞职家居,优游于山林名胜之地,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主要事务。去世时八十三岁,谥号“文靖”。

杨时在东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贤显达之士陈瓘、邹浩都以老师的礼仪事奉杨时。宋室南渡长江以后,东南的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氏的学问正统传人。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并且南宋绍兴初年崇尚元祐时期的学术,而朱熹、张栻的学问之所以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的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15.对文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即贬官。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卒: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C.天宝,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赞: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2)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15.B

16.C

17.B

18.(1)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王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董延光不高兴。

(2)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生是非,曾经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解析】

15.

试题分析:选项B,称刑徒死为“崩殂”错,在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官职的升降说法”“卒”“年号”和赞,涉及到古代礼俗、文化等常识。其中,“卒” 称大夫死为“卒”,“崩殂”在古时指皇帝的死亡,不能称刑徒的死。“卒”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1)士兵,如《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2)最终,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做此类题目宜采用“代入法”,把所给解释放回原句中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语境,同时主要看看是否涉及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谓语动词:“战”“攻”“论”“免”“卒死”; 再依据虚词“矣”、句式特点等来确定断句。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本语段是作者赞诵王忠嗣的才能。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17.

试题分析:B项,“皇帝不听劝谏”与文意不符;“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是因为王忠嗣消极备战,对士卒没有形成奖励制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对应的句子是“帝意不快……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皇帝不听劝谏”与文意不符;“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是因为王忠嗣消极备战,对士卒没有形成奖励制度。

18.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建言——上书,赏格——奖励制度。(2)负——自负,持重——做事稳重,竭——竭尽、倾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竭”在此处是一个动词,根据前面“欲”,可以推断“竭”是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倾尽”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建言”“赏格”“负”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忠嗣这一年九岁,入宫见皇帝,伏在地上大声哭号,帝皇抚摸着他说:“这是像霍去病一样的遗孤啊,等成年后须任命为将军。”又赐给现在的名字,养在宫中。当时肃宗为忠王,皇帝让忠王与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谈论用兵之法,应对流畅自如,滔滔不绝,皇帝器重他。试着让他任代州别驾,豪强恶霸闭门不出,收敛行迹,不敢犯法。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对皇帝说:“忠嗣勇猛善战,恐怕会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阻挠进兵。

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忠嗣先期到达,不见禄山而返回。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皇帝大怒,贬忠嗣为汉阳太守,四十五岁去世。后来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领了它,死亡将尽,像忠嗣所说,因此当世号称忠嗣为名将。

当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时,忠嗣总是把买马的价钱给的很高,众蕃人争相前来交易,因此蕃马渐渐减少,唐军战马精壮。到天宝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赞曰:凭忠嗣的才干,攻战必破,攻取必克,预计攻取石堡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谗言,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贤良,精通谋划国事就拙于谋身,这样的例子多了,可以说得尽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详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 恩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日:“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事如故 案:查究

C.今一旦人如此事 赞:赞同

D.卿可数王思远 诣:拜访

1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祥日,又固陈,世祖许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B.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耶

C.亦缘陛下以德御下 不出,火

D.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 )

①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②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

③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

④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⑤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

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恩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1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

11.C

12.B

13.B

14.C

15.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王思远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

【解析】

11.

试题分析:赞,辅助,帮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因为。A.才,副词/竟然,副词; C.况且,表递进连词/将要,副词; D.如果,表假设关系连词/你,代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是文言文阅读考核的难点,考的虚词一般在课本中出现。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必修课本中的虚词,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因为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篇目都是要求背诵的,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所含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文语例又较少句子,并加以牢记。常考文言虚词主要“而”“之”“以”“于”“因”“为”“若”等18个。

13.

试题分析:③说的是竟陵王子良推荐思远和吴郡顾暠之,⑥说的是王思远过分爱干净,都不表现王思远的美德,可以用排除法。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要注意是不是张冠李戴,把另一个人的事迹放到另一个人身上,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体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本题③陈述的是王子良的事,⑥说的是王思远的生活习惯,可排除这两句。

14.

试题分析: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15.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翻译:辟:征召。见:表被动。礼遇:以礼对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琊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助养活她。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远很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思玄死,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求,世祖这才准奏。

世祖下诏推选人才,竟陵王萧子良举荐了王思远及吴郡的顾暠之。王思远和顾暠之很友好。暠之死后家中贫困,王思远把他的儿子接来,照顾得非常周到。邵陵王萧子贞为政吴郡,世祖任命王思远为吴郡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舆论都认为他是最适当人选。(思远)后因病辞职,还京任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便据实弹劾,高宗和思远堂兄王晏以及昭略叔父沈文季都请他别这样做,思远不从,依然像以前一样调查此事。

建武年间,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他说:“陛下对我的厚爱,古今难比。只是因为我和王晏关系亲密,的确不宜都居要职。而且也是因为陛下以德统率臣下,所以臣下才敢以礼选择进退。”皇上理解他的心思,于是改任王思远为司徒左长史。

当初,高宗施行废立君主的时候,王思远和王晏闲聊,他对王晏说:“哥哥蒙受世祖厚恩,今日一旦帮助别人做这种事情,他也许可以权且任用你,但不知你将来如何立身。如果现在自杀,还能够挽回以后的名声。”王晏没有采纳。王晏后来当上骠骑将军时,集会本家子弟,对思远之兄思微说:“隆昌末年,阿戎劝我自裁,我如果听他的话,岂有今日。”思远立即接道:“像我所预见的那种后果,还在后头呢!”后来王晏事败,思远因此没受连累。

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虽然如此,此人走后,他还要让二个仆人用苕帚反复清扫那人的坐处。皇上的从祖弟弟萧季敞性情豪纵,皇上心里不满,就对他说:“你可以多去拜访王思远几次。”永元二年(思远)去世,当时四十九岁。

文言文阅读。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D.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15.D

16.A

17.C

18.(1)(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2)女儿后来回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

【解析】

15.

试题分析:注意“天子”做后句的主语,“义兵”做前句的宾语,“大难”做前句的宾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天子”做后句的主语,“义兵”做前句的宾语,“大难”做前句的宾语。

16.

试题分析:A.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17.

试题分析: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18.

试题分析:“就”“委”“崇”“让”“归宁”“色”“遽”“直”“乃”。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就”“委”“崇”“让”“归宁”“色”“遽”“直”“乃”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裴頠是王戎的女婿,裴頠被杀,王戎获罪被免官。齐王司马囧起义,孙秀将王戎囚于城内,赵王司马伦之子想任王戎为军司。博士王繇说:“濬冲狡猾奸诈,诡计很多,哪里肯为年轻人效力?”司马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惠帝返回宫中,任命王戎为尚书令。不久河间王司马顒派遣使者到成都王司马颖那里游说,将要讨伐齐王司马囧。讨伐的檄文到了,司马囧对王戎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在神明那里显现。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当依赖您的忠心谋略,来调和矛盾。请您用心为我筹划此事。” 王戎说:“您首先倡义兵,匡正安定晋室大业,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然而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之人,朝廷内外失望,人有二心。现在二王带兵百万,势不可挡。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司马囧的谋臣葛旟发怒说:“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难道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发此议论的人当斩。”于是百官震惊害怕,王戎装作药性发作掉进厕所,才能够免于被杀。

王戎因为晋室正处于混乱,仰慕遽伯玉的为人,顺随形式屈伸,没有忠正的节操。自从主管人才选拔授官的事务,他从未任用过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贬退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事而沉浮,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不久被任命为司徒,虽然地位总领三司,却把正事交给同僚。有时骑着小马从便门出去游玩,见到他的人不知他是位列三公的官员。他原来的属下官吏多升为大官,路上遇到他就避开。

他生性喜好谋利,大量收购四面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总嫌不足。又很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天下人说他是病入膏肓。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常拿出去卖,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因此在世上受到嘲笑。

王戎后来跟着皇帝北伐,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皇帝西迁长安时,王戎出奔到郏。在危难时期,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未尝有惧怕的样子。时常召集亲朋宾客,终日欢娱。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日:“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调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日:“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日:“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③。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三倭刀。公谛狈还之。后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日:“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众成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童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阙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澨:海滨之意。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B.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C.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D.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忤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弹劾陷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15.D

16.D

17.B

18.(1)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依法书写供状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2)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特殊句式等断句。如,句中的“圣怒”“ 夫卖直者退”等词语,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16.

试题分析: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本题考查的是地理常识、古代官职等。

17.

试题分析:“后来是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错,根据原文,是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两台官员审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事情才停止。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原文中是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两台官员审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事情才停止,并不是后来是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18.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解释:下:交付。秉笔:执笔。雪:洗雪,辨清。 诣:动词,到,往。以:介词,把。辞:拒绝,回绝。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力求直译,做到“信””达”,“信”准确,即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把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达”通顺,要根据语境对句式调整,注意特殊句式;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苏州府推官)治理苏州,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朝廷,被召入西台(官署名)。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来,大臣们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说是‘卖直沽名’。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因直言抗疏(遭罢官)归里。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

袁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份,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自命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之责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袁可立问沈有容大将:“李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袁可立说:“我本来也知道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暂且让他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由此又一次看到袁可立处事的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袁可立任职苏州府推官时,在汛期出海(到海滨)巡查。有一个李姓军官邀请袁可立宴饮,席间出示三把精美的日本武士刀。袁可立接过刀仔细查看后返还于他。半年后,有战报说在海上擒获倭寇二十人,并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资,那个军官让袁可立看过的三把日本武士刀也在这次的上报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怀疑。不久,琉球来朝廷进贡的使者到了,说几个月前曾有船只随风漂流到这边,把那些人放出来给他看,贡使一眼便看出他们都是琉球良民。众人都称赞袁可立明智如神。

当其为苏州府推官时,太守石昆玉因为廉洁刚正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巡抚公开奏章内容对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书写文书卷宗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袁可立说:“万事由我一人承担。我怎么会因为上司的淫威来诬陷贤明的太守呢?”案件调查完毕,袁可立对李巡抚宣读供状,声音铿锵有力。巡抚十分羞愧,以屏风遮住颜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巡抚无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弹劾去职。朝野上下都称颂袁可立是一个刚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袁可立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在此之前,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奏章没有往下分发。朝廷因此事将袁可立降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文言文阅读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 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 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 觖:不满意。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1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 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__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14.D

15.A

16.C

17.(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解析】

14.

试题分析: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重点注意陈述对象的转换。

15.

试题分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16.

试题分析:“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选项时间错误。

1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1)“谯”“济”“未之有”(2)“以”“望”“饱”。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谯”“济”“以”“望”“饱”。等词语和“未之有”宾语前置句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I 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用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祭奠祝祷的事,有关部门不敢代理,百官都没有换穿丧服。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②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椎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椎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12.下列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dào jiāo 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11.C

12.B

13.C

14.(1)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2)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解析】

11.

试题分析:要做对此题,必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然句子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在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

试题分析:“左迁”贬官。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有:晋,加,超迁,拔,擢,和拜,而左迁表示贬官。

13.

试题分析:“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14.

试题分析:(1)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每项1分,全句通顺1分。(2)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数部族或少数民族部落;匮:匮乏;每项1分,全句通顺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名”“拜”“逐”“及”“招”“夷”“匮”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孝孺被执下狱。

后成祖欲使草诏,孝孺投笔于地,拒辞不拟。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孺幼警 敏:聪敏

B.燕兵久大名 顿:驻扎

C.进而之 蹴:追逐,追击

D.孝孺被下狱 执:执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吴沉、揭枢荐 请战喻

B.此庄士,当老皆出于此乎

C.国家大政事辄咨 填然鼓

D.陈瑄以战舰降燕 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1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掷笔于地,坚决拒绝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孝孺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13.D

14.D

15.A

16.B

17.①方孝孺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②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解析】

13.

试题分析:D项“孝孺被执下狱”的“执”,根据后面“下狱”可知,“执行”不合语境,应该译为逮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D项“孝孺被执下狱”的“执”,根据后面“下狱”可知,“执行”不合语境,应该译为逮捕。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4.

试题分析:D项表转折,可是,但是,连词。A项因为,介词;用,介词。B项他的,代词;表推测,大概,副词。C项他,代词;无义,音节助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项①句“而陈瑄以战舰降燕”译为代词,他;②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表示无义,音节助词。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__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难道唯独我方孝孺贫困吗?”他的父亲方克勤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本题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根据文本内容“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可知,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根据文本内容“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可知,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17.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保留“方孝孺”,末视——轻视,以……为——把……作为,致——达到。(2)济——成功,死——为……而死。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方孝孺”;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致”“济”“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 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难道唯独我方孝孺贫困吗?”他的父亲方克勤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 家乡安葬,哀伤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敬重他的才华。”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决定群臣的奏议可否施行时,皇帝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拟写批复。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天气暑热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等薛嵓到达大名府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后来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坚决拒绝不拟诏书。成祖大怒,命令将他车裂于街市。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