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16.下列对原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B.迁,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C.正朔,既指一年中的第一天,又指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初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是个少有才名的人。他十八岁遍能诵诗属书,后被孝文帝召为博士。
B.贾谊是个富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曾提出让留在京城的诸侯回到自己封地去的中肯建议,得到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受天子提议位列公卿。
C.贾谊是个命途多舛的的人。他曾因东阳候、冯敬之等人的嫉妒而遭到皇帝的疏远,加之皇帝认为他没尽到师傅的责任抑郁而死。
D.贾谊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因骑马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老师的失职,因此哭泣了一年多后便死去了。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15.B
16.D
17.C
18.
(1)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采分点:诏、老、 对、如)
(2)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的原因。(采分点:感、 本、 所以、状)
【解析】
15.
试题分析:改正朔是个动宾短语,与后面的易服色等句式相同。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C属于无中生有的设错方式。是冯敬不是冯敬之。此处与《过秦论》中的XX之属句式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年,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他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扫,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清约省素 省:检查 B.年老遭值圣明 值:遇到
C.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 除:授予官职 D.乃轻服遁归 遁:悄悄地走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孙家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整顿洒扫,以待刘公 作《师说》以贻之
C.齐悼惠王之后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以老病卒于家 不拘于时,学于余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符合刘宠受民拥戴或严于自律的一组是( )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③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④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
⑤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 ⑥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父亲刘丕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
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县令,因仁爱惠民受吏民爱戴。
B.刘宠任会稽太守时,去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官扰民,郡中秩序井然,深受老百姓欢迎爱戴。为表达感激之情,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翁送钱给他,盛情难却,刘宠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C.刘宠治吏有道,爱民有方,政绩突出,百姓拥护。却因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和测算日食有误先后两次被免官,回到家乡后,因郁郁不得志而病逝家中。
D.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时人称他为长者。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2)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
15.A
16.D
17.B
18.C
19.
(1)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乃:竟然 (1分);为……所:表被动(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反问语气(1分)何能……邪?句式(1分)勤苦:劳累辛苦。(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A省:节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项的“焉”均为兼词;B项的“以”均为连词,可译为“来”;C 项的“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的“于”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②句说明刘宠之前的情况;④句说明刘宠治理严明;⑤句叙述刘宠的经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C“郁郁不得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儿子孝王将闾,将闾的小儿子被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就迁居牟平。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是儒学大家。
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他四次迁升担任豫章太守,又过了三年,升迁担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死在家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说。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选自《南史》,有删节)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勒:统率,率领
B.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 见:被
C.去城数十里乃反 反:通“返”
D.疾卒于师 卒:最终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B.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C.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D.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
B.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 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C.杨公则所率__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
(2) 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说。
11.D
12.A
13.C
14.
(1)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很壮烈,更加地厚待于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实际)却在图谋(袭击)他。得分点:壮:意动用法,认为......壮烈 焉:代词,他。 要:通“邀”,邀请。 同事:古今异义,此处为共事。(以上各点各1分,大意1分)
(2)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一直)保持着廉洁谨慎,被官吏和老百姓爱戴。得分点:为政:做;虽...然...:虽然....但是;保己:应为“己保”,自己保持;为...所:表被动; “说”通“悦”(以上各点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卒:去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了解了这些信息,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如本题中名词“新林”“北楼”“南楼”“麾盖”“胡床”“左右”等。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原文第2段:2-3行,文中只提到他纪律严明,“得到百姓的拥护和帮助”乃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1)“壮”“焉”“要”“同事”;(2)“为政”“保己”“为所”“虽...然”“说”。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翻译
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
调任为扶风太守,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__,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让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
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中州都要效法。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溢号是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为装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B.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去:离开
C.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D.魏急而公子不恤 恤:在乎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拜访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派遣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14.翻译句子。
(1)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2)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11.B
12.C
13.B
14.
(1)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所在”:隐藏的地方或所处的地方1分,“间”:秘密1分,“游”:交往1分,全句大意1分)
(2)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具”:全部1分,“谢”:谢罪或道歉1分,“固”:坚决1分,全句大意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 C“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D“恤”在此处应该是“同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信陵君的话,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就只有C项正确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B项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所在”:隐藏的地方或所处的地方,“间”:秘密,“游”:交往。第二句中,“具”:全部,“谢”:谢罪或道歉,“固”:坚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告别夫人就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都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B.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素:平日
C.身被数十创 被:受
D.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判:兼管
1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认为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B.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C.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D.杨业20岁时成为刘崇属下,骁勇善战,为先保卫指挥使,后又多次升迁,百姓称他为“无敌”。
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
11.A
12.D
13.B
14.
(1) 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受惨败。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间,从小路走。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 王侁使人登台望之,以为契丹已败,欲争其功,领兵离去。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想出重金收买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最终到达谷口,望见无军队接应,捶胸大痛,只好又率领军士死战,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__三天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①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及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①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dú 弓袋), 惊马,马尽佚。②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③,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①谍报: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的情报。
②韣 (dú):弓袋。 ③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10.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充:担任
B.阿台寇甘、凉 寇:侵犯
C.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 引:退却
D.副将李安沮之 沮:阻止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B.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C.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D.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士兵升至昌国卫指挥同知并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的责任,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最终平定了西部边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2)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 ,惊马,马尽佚。
10.C
11.D
12.C
13.
(1)(他们)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
(2)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袋而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引:率领。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C“英宗很生气”系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被提拔为都指挥佥事,执掌彭城卫的事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他们)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①(蒋贵)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被)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第二年升任为都督佥事,担任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再次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士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蒋贵)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军队,按次序讨伐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人头一千七百颗,跳崖坠水死了的无法计算。捷报(被皇上)听闻后,升任(蒋贵)为都督同知,担任总兵官,佩戴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蒋贵被)召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凉州,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率军队讨伐叛军。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力战而死,阵亡的士卒有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委的罪责,(但是)对蒋贵不予追究。
第二年春天,刺探到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从大同出发向西行,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边关与其会合围剿(叛军)。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于是蒋贵)率兵返回。镇守陕西的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处理边疆事务,斩杀了安敬,责令蒋贵戴罪立功。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遣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才)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两千五百人作为先头__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大军)出了镇夷。(从)小路飞快地奔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袋而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②敌人失去了战马,引弓步行(进行)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蒋贵)又把士兵分为两翼,另外派遣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辗转巡回作战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汉书•贾谊传》)
【注】①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②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写 B.悉更秦之旧法 悉:全部
C.乃短贾生曰 短:诋毁 D.谊数上疏陈政事 数:指责
1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
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
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
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
15.把下列课本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12.D
13.A
14.A
15.(1)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 仓放粮去赈救饥民。(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解析】
12.
试题分析:数:多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④是说贾谊觉得自己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⑤是间接表现 ⑥是说贾谊子孙的情况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贾谊应改为“吴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同时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本题得分点(1)第一个“食”活用作动词, “涂”通假字,“检”“发”准确翻译。(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假字,“小学”古今异义,“或”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淫:淫靡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中
C.以旌其直 旌:表扬
D.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 昏:模糊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3)(课本翻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在?
10.A
11.D
12.B
13.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3)若是乘着天地间的正常现象,驾驭着六气的自然变化,遨游在不受时空限制的道的领域,这还有什么需要凭借的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中的“淫”解释为“过多”。本题可采用带入原文法,结合语境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是祠堂的意思,这里应该是多余的祠堂废除,不耗费民力,所以后文中“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本题可采用代入原文法,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短句为“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虚词“者”“ 之”,以及指关键词“即”,对句“饿者则赈之”“ 死者则葬之”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题目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结合虚词“者”“ 之”,以及指关键词“即”,对句“饿者则赈之”“ 死者则葬之”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断句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本题中的“对曰”我们可以抓住“曰”来断句。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原文第三节中“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可以推测B项错在原文中的张养浩并非是直接向皇帝进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13.翻译句子,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第一句中“既”“加之以刑”壮语后置句式、“目”“是”“绝”;第二句中,“以……为”“戒”;第三句中“若夫”“乘”“御”“六气”“以”“恶”。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张养浩)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独自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听说了这件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①,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靳尚:楚上官大夫
21.下列对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往如楚 如:好像
B.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
C.冀幸君之一悟 冀:希望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2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既咎子兰以权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B.不复在位,使于齐 急于星火
C.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竟死于秦而归葬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3.下面各句全部直接体现屈原“忠君爱国”的一项是( )
①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②竟死于秦而归葬
③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④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⑤顷襄王怒而迁之
⑥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听说楚王点名要得到自己,就欣然去了,并且用厚礼贿赂大臣靳尚,在楚王的宠妃郑袖面前说假话。
B.秦昭王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想利用婚亲关系与楚怀王会面,进而扣留他。楚怀王却没有听从屈原的劝阻,结果正中亲王圈套。
C.屈原怀想君王,想振兴国家,打算把国家衰弱的局势扭转过来,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D.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怀王却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被郑袖所迷惑,被张仪所欺骗。
21.A
22.C
23.D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21.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A项,“臣请往如楚”中“如”动词,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22.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C项“焉”都是语气助词 无实际意思。A项“以”分别是“因为”/“把”。B项“于”分别为“到”/“比”。D项“而”分别是“表顺承”/“表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23.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屈原”性格特征是“忠君爱国”, ②不能表现他忠君爱国; ③是表现他有计谋,⑤是侧面烘托。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点:
1.人物。要明白其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明白其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传记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应特别注意这些方面。
24.本题解答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可以根据选项中罗列具体材料,从中筛选。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观点对应题干选择。B项,曲解文意,“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__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