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枝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他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2007年7月17日《文汇报》,有删节)

1、文中实写和虚写了哪些“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原文分条概括。

答:

2、第④自然段是如何承上启下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3、从内容上看,引用郑愁予的诗歌作结有哪些好处?

答: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看花的姿态”的深刻含义。

答:

1、实写的花: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中的樱花,开得茂盛;崂山太清宫的牡丹,鲜润,飘洒,浓艳,馥郁。  虚写的花:尹雪艳像梅花,金大班像夜来香;白先勇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郑愁予的歌声像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2、这一段承接上文白先勇希望到哈尔滨来而写到哈尔滨,因为酷热而以读书解凉,开启下文读郑愁予的诗歌,引出与郑愁予的交往。

3、在内容上,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及其原因:“我们”用眼睛看花,而他们则是用寂寞沧桑的心看花;“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浅,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4、在文中,“看花的姿态”有以下含义:(1)白先勇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内心的苍凉之情也在春光中超然、安详。(2)白先勇看花时眷顾的神色。(3)在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到白先勇和郑愁予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趋时——周易的大智慧

曲庆彪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

包裹在卜筮大氅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的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中的把握。

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

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

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矣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宇宙的演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

“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校长)

1.下列各项是对《周易》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易》是对易卦象征意义作解说的卜筮书,同时又是一本哲学著作。

B.《周易》中每一卦都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C.《周易》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

D.《周易》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这一观点超越了宿命论。

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都是在《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B.要实现“趋时”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要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努力让这种感觉成为悟性。

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我们要坚持“时”与“势”的一致性,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

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

3.文章说“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这个辨证性包括哪2个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

4、说说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3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趋时”的深刻含义的。

答:

1.D(这恰恰是“宿命论”的观点)   

2.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3.(1)“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答“‘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或“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也可。(2)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4、(1)论述《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含义;(2)《周易》中的“趋时”的意思是怎样的;(3)《周易》对趋时的要求是辨证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医生不应该是天使吗(访谈录,节选)

问: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吧?看来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大大地下降了。

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滑坡这回事。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在经济学看来,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为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有人称之为“人性自私”假设。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人性自私”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说穿了,这一假设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个人事事无私。既然如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把制度安排建立在人性永善的高调假设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制度安排决定收益分配规则,收益分配规则决定了个人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有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决定了全社会的经济绩效。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当事人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极大化的结果。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个人行为选择。

因此,不是医生的道德水平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问: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不应该道德高尚吗?他们不应该是天使吗?

答: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政府官员不应该是吗?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份责任比救死扶伤轻吗?法官的判决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媒体的报道或广告事关人们是否了解真相,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些人的名誉、尊严甚至命运,这份责任轻吗?大巴司机的行为决定了几十个人的安全乃至几十个家庭的幸福,这份责任轻吗?农民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如果医生应该是天使,谁又可以不是?

问:你的意思是?

答:我不否认道德的巨大作用,但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相信这样的信条: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我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是我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即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规范的医生过的却是清贫的生活,而一个损害患者利益、拿回扣、收红包的医生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你怎么指望医生像天使一样工作?

一般地说,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什么?是那些行为增进社会福祉的人过着更为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大家做道德高尚的人!

(节选自《书摘》2007年12期《折翼的天使——医生怎么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能认为医生拿回扣、收红包,就表明医生道德水平大大地下降了。

B.、法律和道德,都是为协调人际交往和合作中的相互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

C.、为了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

D.、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是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个人的行为,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激励机制、收益分配规则、和制度安排的制约。

B.、全社会的经济绩效,由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所决定。

C.、任何人都可以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的极大化。

D.、天使意味着道德高尚,因此不仅是医生,包括政府官员、法官、媒体从业者、大巴司机和农民在内,都应该是天使。

3、如何理解经济学有关“人性自私”的假设?

答:

4、以医生为例,说说这位经济学者“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这个信条的含义。

答:

1、B(漏落“在经济学看来”这个限制语)   

2、C(A、将原文如此混杂,表述不准。B、“个人”前缺了“所有”。D、原文说“天使”意味着责任重大,而不是道德高尚)   

3、这一假设认为,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但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因为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事事无私,所以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只能从这个低调假设着眼。   

4、这个信条的含义是:因为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能够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即理性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就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那么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可见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而利益取向源于他的利害得失计算,即理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确定政府的合理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该管的事情坚决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坚决放手,着力管好企业、社会、市场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情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活力与效率。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决策的原则,建立并形成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决策机制,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依法决策,在制定产业、投资、财政、信贷、价格、税收等方面的重大规划和政策时,开展物质流分析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估。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和最低利用效率标准,为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应切实贯彻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度,对于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建立档案;决策者应对自己的决策终身负责。对于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领导责任。落实节能环保责任制,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1)本段文字论述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分条概括。(每个观点不超过20字)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建立责任追究制的认识。

(1)①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自律、高效的管理体制。②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③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促使领导干部在决策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依法决策;避免盲目决策,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地面应用系统: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嫦娥一号卫星要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就需要在地面上有一个“管家”,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科学探测仪器;当探测的信息源源不断从天外发回地球时,地面上的这个“管家”还要

接收、处理和管理这些信息。

这个连接着“天”与“地”的“管家”,就是探月工程中的地面应用系统。

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数据处理。以数据为纽带,地面应用系统分为五个分系统,即运行管理分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数据预处理分系统、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运行管理分系统负责指挥调度数据采集。通俗地讲,运行管理分系统就像地面应用系统这位“管家”的“大脑”。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就如各种“器官”听从“大脑”调度。研究人员通过运行管理分系统,协调测控系统和整个地面应用系统的任务,完成预定的科学探测与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各种探测产品的生成,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数据接收分系统负责数据收集。在运行管理分系统的调度下,探测仪器采集的数据经过数据传输天线发回地面。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了两座大口径天线(射电望远镜)用于接收数据,一座建在北京密云,口径达50米,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数据接收天线;另一座建在云南昆明,口径为40米。这两座天线把从嫦娥一号卫星传送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通过与天线配套的接收系统,送到落地存储系统中保存。

数据预处理分系统负责数据预处理。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是二进制的,不是广大科学家能使用的图像、谱线等,还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先处理。这个系统最大特点是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产出合格的数据产品。这些产品就像工厂里的标准件一样,称为标准数据产品。

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负责数据深加工。通过预处理的数据是广大科学家都能识别的标准数据,但还不能为公众所理解。需要对这些数据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直观地反映月球表面各种特征的图。这个系统是整个探月工程数据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信息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生动的图件和文章。

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数据管理。从数据接收开始,到数据预处理和深加工,每一小工序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文件,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存储海量数据以便随时调用和长期保存。经过“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后,“数据取出”是数据管理中更为核心的内容。在“取”的过程中涉及“身份认证”,用户只要通过身份认证,确认登记,就能根据自己的权限,获得相应的数据。

1.下列有关“地面应用系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面上负责接收、处理并管理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有关月亮宝贵信息的控制系统。

B.地面上控制嫦娥一号卫星并负责对卫星探取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以及管理的数据系统。

C.地面上指挥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球信息并对月球信息进行预处理和深加工的数据系统。

D.地面上对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月球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和机器。

2.下列不属于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管理范围的一项是 ( )

A.采集、传输并保存探测仪器从嫦娥一号卫星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

B.把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进行预先处理,使这些数据转化为科学家能用的图像、文章和谱线等。

C.转化成研究需用的各种图象、文章、计划,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D.除了对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外,还负责“数据取出”过程中用户的“身份认证”等。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卫星可以自行使用携带的各种科学探测仪器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

B.地面应用系统的五个分系统的关系是分工合作,自成体系,各个独立,没有主次。

C.地面应用系统处理数信息的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不需要科学家们参与。

D.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应用。

1.B

2.C(“转化成研究需要的各种计划”属于无中生有)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悠悠楠溪江

陈鹏举

①楠溪江生长在永嘉。它使当时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成了山水诗的第一人。

②我大概是为了看望谢灵运,才到楠溪江的。因 在我记忆里,许多诗写过的山水本来未必好。到了楠溪江,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诚有着谢灵运

③在楠溪江的半腰渡头村,去乘漂流的竹筏。一团青葱中,流水无声,村口树上那悠长的蝉声,把这没有尽头的安宁,唱成了舒坦和慵懒。三两顶竹做的斗笠,让两岸的山形稍稍闪过了一番坚挺。据说这水边的小路很漫长,可以到达山的心坎。一位永嘉的有友,曾经一次次从这儿步行十多小时去深山的丛林中讨生活。他说这儿的山水太静,静到会让人从心中渗出苦味。于是,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

④楠溪江见不到现代生活的景致,这是一片上古留下来的天地。水清澈到鱼以为它活在天上。江两边的滩林,半在水中,半在水上。我一直不敢去想人眼的差异。因为人眼的差异,说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我曾见过来自欧洲的油画和水彩,一些作品中的纯净和明媚,我一直以为是因了人眼的差异。直到有一天,我被告知欧洲的许多天空和大地,真是这样的纯净和明媚时,我才有了一个成年人的惊异。我甚至因此相信那种高贵的青黛,是欧洲人很荣幸的独有。然而在楠溪江,我见到了这种青黛,这种停泊在水天之间,被午后的阳光映出来的青黛。这时节,万籁俱寂;在这源头,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黛色参天二千尺”,一下子明白了这纯净明纠的青黛,绝非独独属于欧洲人。

眼中的水天出奇地空阔起来,人与这水天也出奇地感觉到了一种亲密,甚至很想在这水天之间有一个久长。撑筏人很快活,用歌声,也用他四肢的语方,叙说着他的快活。在这源头,快乐和恬淡像诗画一样氤氲。

⑥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入夜,山庄前的名为“芙蓉三冠”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那晚,高大的山表依然寂寞。山前有滩林般的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树前是一条溪流,水声很低,然而很欢快。动情的是各色虫鸣,还不时有几句蛙的情话。虫声十分精致,也十分富丽。它们与这山这水、与楠溪江一样永远,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小坐片刻,沉思相随。一位与水墨交游了大半生的画家明白了,中国画的全部美意,正在于它是用水墨描写大自然无限美妙的夜。一位用文字过滤百年孤寂的鉴赏家,明白了山、水,还有虫的歌唱,并不需要见诸文字。而我只是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

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⑧离开楠溪江之前,又去拜访了楠溪江边两个古老的村庄:关蓉村和苍坡村。这两个村庄在都有了一千个年份。村庄里的石街和屋宇都已苍老得散发出草木的滋味。鸡叫声是如此地悠长,仿佛来自久远的宋代。苍坡村有个说是建于宋代的木质凉亭。这亭里外有两圈木凳。阳光很淡然,好像弥漫着许多年月。两圈木凳上或坐或躺着七八个老人,个个慈眉善目,像是宋代翰林院中的人物;个个很健康的肤色和饱满的身子,又像是那遥远的年代退了伍的将军。阳光与他们的谐和,谱成了生活的艺术。这个村庄都姓李。听得说到李姓,老人们都扳着指头悠悠地说起李家的大业来。而楠溪江也在村前悠悠地流。

1.文章第②段说“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结合全文归纳,“真该有着谢灵运”有哪些原因。

答:

2.第⑦段写道:“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怎样理解“这一夜”“很轻”又“很重”?

答:“这一夜”“很轻”的意思是

“这一夜”“很重”的意思是

3.在艺术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文中表达了哪几条观点?请简要概括出来。

答:

4.作者在第⑤段中认为人与“这水天”有一种出奇的亲密,在第⑥段中却说“我只是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有三个原因:一是这源头有着浸到了骨头里的宁静,这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二是这源头有着纯净明媚,这也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三是这源头有着快乐和恬淡,这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

2.“这一夜”“很轻”的意思是这一夜那些永远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

“这一夜”“很重”的意思是这一夜那些美丽风景,引起了人们的沉思。(或“启发人们明白了很多很重要的道理”,意合即可)

3.(1)自然能成就艺术和艺术家。(2)中国画艺术的美意所在,正在于以水墨为形式,以美妙的自然风景为内容。(3)自然的美丽和韵味,有时难以用文字艺术表达出来。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构成了生活的艺术。

4.不矛盾。从第⑧段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第⑤段写人和自然的亲密,从全段可知,主要是讲人应该亲近自然;而第⑥段强调的是,人不要自以为是,应学会尊敬自然,并不是讲自然不与人亲密。所以人只有做到与自然既亲密又尊敬,才能和谐相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聆听如歌的月色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这段文字,妙处就在于将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来描绘,让人回味无穷。这种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叫通感。

②或许有人认为,这种不同感觉的混杂现象,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的感觉确实交织在了一起,并且这种交织还五花八门。比如,握着一个桔子,普通人会感知它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而对一个感觉混杂的人来说,除了感知这些特点外,他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也许桔子的橙色会让他有刺痛的感觉,也许抚摸桔子的表皮时他会听到奇特的音符,也许桔子的味道让他眼前出现跳动的色彩……总之,他的大脑里产生了许多跟桔子毫不相关的信息。这就是一个感觉混杂的人与普通人的不同。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很多类似的奇异感受:a、b、c等普通的字母都有各自独特的颜色,听音乐时感觉到不同的色彩,汽车的喇叭声让他们觉得味道很甜……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共同感知”或“牵连感觉”,简称为“联觉”。

④联觉者与普通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带给联觉者的却是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因此,多数的联觉者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比普通人更多姿多彩。
⑤联觉者是在故弄玄虚、耸人听闻?他们是神经病、臆想狂?或者五官出了什么问题?现代的脑电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的回答。越来越多的试验推翻了以上猜测,证实了联觉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在一个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其他的感觉器官也会起反应的现象。科学研究还发现:联觉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在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甚至隔代亲属间,都有可能有联觉者;并且,产生联觉的过程都是单向的。

⑥那么联觉现象最初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基因突变导致联觉者大脑内神经通道发生故障造成的。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系统在大脑内都有各自的神经通道,不同的感觉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大脑中枢,而联觉者的神经通路可能出现了故障,使得一种感觉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大脑,在大脑内产生了两种或多种的信号。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联觉现象是人类进化留下的痕迹。在原始人的感觉系统还没有完全分工的时候,他们感知事物可能都是采取联觉的方式。现代人出现的联觉,很可能就是沉睡在大脑里的古人类的能力苏醒的表现。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都有联觉的功能。一个婴儿感受外部环境的时候,很可能是各种感觉混乱交织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这种功能逐渐减弱并最终丧失,他们的每一种感觉器官都只会接受特定的信息,只有少数人意外地保留了下来。
⑦到底是哪种原因产生了联觉现象?联觉者究竟是如何感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科学家们莫衷一是。也许随着对人类大脑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联觉的秘密才会最终被揭开。

(节选自2007年2月《科学之迷》)

1、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联觉是指人的某个感官受到刺激时,其他感官也会起反应的生理现象。

B.、科学研究中说的“联觉”与文学修辞中说的“通感”,其实是一个意思。

C.、联觉者产生的多种感官感受,与刺激源之间大多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D.、联觉者的多种感觉经常交织,导致某些感官感觉已失去正常的功能。

2、依据文意,对联觉现象怎样产生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突变导致大脑神经通道发生故障。

B.、大脑因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了两种或多种信号。

C.、古人类联觉能力在现代人大脑中苏醒。

D.、成人大脑中遗留婴儿期的联觉功能。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觉者听某首乐曲时可能会绘出一幅图画,而在看到同样的图画时也能听到同一首乐曲。

B.、按照遗传规律,一个联觉者的直系、旁系甚至隔代亲属中,至少会有一个联觉者。

C.、现代科学技术让人们能正确认识联觉现象,否则,联觉者会被人们视为神经不正常者。

D.、联觉者比普通人更能丰富多彩地体验世界,可见,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感知事物本质的内涵。

1、D (此题考查理解能力。第⑤段“现代的脑电波技术”和“越来越多的试验”推翻了认为联觉者是神经病、臆想狂或五官出问题的猜测,证实了联觉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故D项理解有误。)

2、B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 B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3、C (此题考查推断能力。 C项推断可从第⑤段中得出。A第⑤段“产生联觉的过程都是单向的”,此项则推断为一个双向对开的过程;B第⑤段“在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甚至隔代亲属间,都有可能有联觉者”,此项将原文的推测语气用肯定语气表述;D联觉者只是在感受上比普通人更丰富,而感知事物的本质内涵更多需要用心领悟、深入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象力,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1日第二版,有改动)

1、从全文看,作者对春天有哪些感悟?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写江南春天,请用三个短语来概括江南春天到来和离去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中,“哲学的命题”“诗人的想象” 在文中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1)哲学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说明第⑤段中加点处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春光难觅,值得珍惜;②珍爱春天就是热爱生活;③春天是美好的,是大众的;④春天可以感召人性( 或“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⑤春天可以开启心灵;⑥自然的春天易逝,应永葆精神的青春。
2、悄悄来临 来得不易 匆匆离去。
3、(1)、“哲学的命题”在文中指的是冬天对于世界的意义(或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 。

“诗人的想象”指的是诗人赋予梅、松、乔木等在冬天里反衬和折射出的品格。

(2)、用意:突出春天才是大众的,是大众承认和赞美的。
4、①内容上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悟:春天是有魅力的,春天易逝。

②结构上引出了作者对人生应永葆青春的感慨。

③增添了文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2006年11月30日开始,凡欲进入美国境内的“免签证计划”成员国(例如欧盟和日本)公民不需要签证,但是他们必须拥一张特殊的生物信息护照。

生物信息护照是一种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也就是在一张电子卡上存储了有关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这些部位主要包括虹膜、视网膜、脸、手、耳、指纹等,还有嗓音、签字等信息,而且这些生物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这种新型的护照可通过光学读出方式来确认其真伪。电子卡上的机器可读区带(光学读出代码)可以将持卡人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出入境口岸的读解机器;机器可读区带上的证件持有者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性别、证件号码、证件有效期等可在读解机器上读出。检查人员将机器可读区带表示的信息与已经存放在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储存在模板中的信息进行对照,便可鉴别护照的真伪。这样一来,任何持盗窃来的或者伪造的护照的人都将被拒之国门以外。可以说,生物信息护照是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广使用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美国在2002年作了一次人口身份普查,结果发现有750万人冒充身份。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计其数的假护照、假身份证或者假驾驶证。而假身份证往往成为某些人犯罪的工具。

一个文明社会应该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提供便利。那么,生物信息证件的使用是否能方便人们进行合法的活动呢?如果某人持有的一张证件集中了他身体多部位的信息,那么他是否会成为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呢?识别生物信息证件实际上是对信息卡的处理,如果各个出入境口岸的信息处理设备不统一,或者使用的算法不一样,那么在使用识别生物信息证件时错误率是否会升高?所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今天旅客通过机场的证件检查口只需要十几秒钟,由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需要检查的项目增多,势必会让旅客延长等候的时间。由此看来,缩短证件检查时间也是生物信息证件制作技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历来如此。人们为了安全而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是不法分子也会想出蒙混过关的种种手段。例如,他们可以用明胶制作能骗过检查设备的假手指。明胶手指按出的假指纹与真手指按出的真指纹差别甚微。但是,更先进的检查设备还是能够分辨出真假手指之间的湿度、电阻率、透明度、密度等指标的不同。尽管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人复制的危险,但是只要持有者保守密码,被盗用的和复制的证件仍没有效用。

1.下列对生物信息护照的解说,最准确一项是 ( )

A.它是“免签证计划”成员国公民于2006年11月30日进入美国时必须拥有的特殊护照。

B.它以数字化和集约化的方式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的证件。

C.它是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并能以光学读出方式辩认真伪的证件。

D.它是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并可以将任何假护照拒之国门以外的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2.下列不属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的弊端的一项是 ( )

A.持证者有可能成为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

B.会刺激不法分子想出更狡猾的蒙混过关手段。

C.旅客通过证件检查口时势必等候更长的时间。

D.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传、被盗和被复制的危险。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生物信息护照日趋完善并广泛使用,那么“免签证计划”的成员国将会更多。

B.一旦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信息遗失或被恶意更改,就难辨生物信息护照的真伪。

C.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物信息护照使用的过程将是与不法分子长期斗争的过程。

D.要想使生物信息护照更加安全,既要改进证件制作技术,又要有更先进的检查设备

1.C(根据原文第二段,只有C项准确概括了生物信息护照的两个本质特点)

2.B(魔与道、犯罪与安全相克相生,这不应视作使用生物信息证件的弊端)

3.A(加入“免签证计划”成员国的条件文中并未提及,故此推断无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地耐心地等我。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着我们,习惯限制着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1.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六段文字。

3.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

(2)

4.文章题为“轻轻地走现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轻轻”二字的。

1.(1)天降罕见大雪;(2)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意思对即可)

2.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动的院中景物,一方面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3.因为作者渴望冲破白昼的瘴法,摆脱病躯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参透人生,积极豁达

4.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