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星系上演“太空华尔兹”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一张令人惊叹的新照片:两个巨大的星系上演了一场壮观的“太空华尔兹”。一个星系的“手臂”轻轻地抱着另一个星系的“身体”,这对星系在相互引力的牵引下以优美的舞步缓慢旋转。

据英国《每日邮报》l0月31日报道,这对被合称为Arp 87的巨大双星系距离地球约3亿光年,远在银河系的边缘之外。右边看起来较大的一个编号为NGC 3808,而左边看似较小的为NGC 3808A。两个星系都含有数十亿颗恒星。虽然NGC 3808A只显出了侧面,但可以看出它们两个都是螺旋状星系。从NGC 3808向左边“舞伴”伸出的一支“手臂”可以判断,一些恒星、气体和尘埃正被NGC 3808A吸引过去。

尽管天文学家们过去已经发现了数百个正在融合中的星系体,但Arp 87无疑是最漂亮的一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位发言人说:“哈勃拍到的这张照片的分辨率展现了精致的细节和优美的结构,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次发现Arp 87时并没有观察到。”两个星系的形状也因为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引力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扭曲了。

NASA表示,这两个星系的“繁殖能力”令人难以置信,它们已经造就很多体积巨大的新恒星。一位发言人说:“在我们附近的宇宙中,有些正在融合的星系体造就新恒星的能力是最高的。”

这张“星系之舞”是哈勃望远镜拍下的一系列壮观太空照片中最新的一张。自从1990年一架航天飞机搭载它升空后,这架绕地球轨道运行的望远镜已经发回了很多照片,其中包括我们的太阳系、遥远的恒星和星系、广阔的恒星诞生地等,有些天体的光都要花上100亿年的时间才能抵达地球,这些都是我们在地球上观测不到的。

哈勃望远镜有望在太空继续工作到2013年,到那时,它将被耗资23亿英镑、功能更强大的詹姆士一韦伯大型太空望远镜取代。

1.对“太空华尔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两个巨大星系的旋转运动。

B.它们的旋转有着华尔兹般的节奏。

C.这对星系在相互引力的牵引下慢慢融合在一起,像是两个人在跳舞。

D.它们的旋转观察起来是优美的。

2.对文中所提到的“两个巨大的星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把它们两个看作一个巨大的双星系,并为它们取名为Arp 87。

B.这两个星系远在银河系的边缘之外,距离地球都非常远。

C.两个星系都含有数十亿颗恒星,都是螺旋状星系。

D.编号为NGC 3808的大一些,因此吸引力也大一些,把对方星系的许多恒星、气体和尘埃吸了过去。

3.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拍的这张新照片的“令人惊叹”之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照片中显示的两个巨大的星系如同正在跳“太空华尔兹”舞,非常壮观。

B.照片中这对星系在相互引力的牵引下正在融合,而它(Arp87)又是数百个正在融合中的星系体中最漂亮的一个,这与拍照本身有关系。

C.这张照片本身拍的效果也非常好,它的分辨率展现了精致的细节和优美的结构。

D.两个星系的形状也因为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引力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扭曲了。

4.根据文章已有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Arp 87在相互引力的牵引下以优美的舞步缓慢旋转,可见所有的星系的融合都要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

B.星系在融合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一些恒星、气体和尘埃等都会被一方或另一方吸引过去。

C.正在融合的星系体造就新恒星的能力通常比没有处于融合状态的星系体要高。

D.目前,哈勃望远镜的功能是所有太空望远镜中最强大的。

1.B   2.D   3.D   4.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看不见的城市

谷 禾

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凶猛吞噬着我们曾经赖以存身的田园,但我们却看不见它,这头千手千眼的庞然大物正被更大的喧嚣,更辉煌的灯火,越堆越高的垃圾一点点淹没。

人们在街上走动,彼此都互不相识。初看上去,能想像出他们的各种境况,相遇、对话、惊奇、爱抚、痛苦,可是竟然谁也不和他人打招呼。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仅仅彼此对视一秒钟,然后转移视线,去继续寻找其他的目光,永远不会停留下来。不管比邻的屋子里发生了什么,都和我没有丝毫的关系,很多年就这样相安无事地住了下来,一架全封闭的电梯驮着我们上上下下,一次次不期而遇后,再相遇我们会互相笑一笑,点点头,却绝不攀谈一句。是啊,说什么呢?打开电梯后要进入的是另一个排他的世界。我不愿意既有的平静和平衡被打破,你也不希望吧。

一条街从城市的中心出发,轰隆隆驶向郊外,带着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带着它喷溅着热辣辣汽油味的汽车,带着它的图纸、塔吊、红色打桩机,带着它草莓颜色的公园、超级市场和孤儿院。带着它灯红酒绿的欲望和遮天的尘埃,它的终点难道是破落的乡村墓地?

站在任意一座立交桥下,你都能感受到头顶的钢筋和脚下水泥的颤栗,渐渐地,这种颤栗竟然带动了你整个肉体和内心的颤栗。我逃开的瞬间,迎面的汽车急刹和车窗里伸出的那张因为愤怒而变形的脸,和你一起上演了活生生的马路惊魂。你再顾不得体面,失魂落魄地闯进了另一座熟悉而陌生的建筑。

但在这里,你却再一次迷失了方向(当然,对你来说,这已经是第N.次的迷失)。完全相同的格局,完全相同的门和窗户,完全相同的紧张工作着的人们,他们身着相同的服装,脸上带着相同的职业微笑和疲惫。他们都对你摇头,没有人告诉你哪里是出口,你我只能没头苍蝇样乱撞,一次次迷失自己。

夜幕降临,无边无际的喧嚣丝毫没有停息的趋势,辉煌的灯火却突然亮起来,窗帘后的灯光也次第亮起来,这个城市眨眼变成了一座烧红的海洋。举头不见星星和明月,低头也不见霜迹和故乡,只有疏忽闪过的车窗里那一排排模糊的面孔,闭目养神的,昏昏欲睡的,也有的为了躲开车窗内外的喧嚣,干脆用耳机把耳朵塞了个严严实实。

比太阳起更早的清洁车里装载着霉变的食物和菜叶,用过的包装纸和垃圾袋,废旧书报、拆开的信函和扔掉的电池,牙膏皮、废灯泡、玻璃瓶。嘀嗒的污液从铁皮缝里溢出来,几只苍蝇兀自岿然不动。我们总是看见一辆辆清洁车满载着这个城市制造的垃圾穿过黎明的寂静飞向郊外。至于清洁车把这些垃圾运到哪里,似乎从没有人问过。但我想肯定是运到城外,城市在不断扩大,清洁车就得越走越远。更多的高楼大厦无可选择地建在了垃圾之上。两座城市之间的村庄已经被夷为平地,一望无际的田园变成了垃圾山,互相支撑、重叠、混杂在一起。

在这座看不见的城市里,你像一粒尘埃一样快乐地活着,靠吞噬垃圾成长,在轰隆隆的喧嚣里把满城的灯火烧向灰蒙蒙的天空,把铁甲长龙的清洁车赶向遥远的大海里去。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在作者看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那些变化?请分条概括说明。

2.文章在行文之中使用第二人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章标题为“看不见的城市”,有何含义?作者这样说流露出什么情感?

4.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人际关系日渐淡薄  (2)城市的版域日渐扩大,压缩着农村

(3)城市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4)城市制造的大量垃圾,侵蚀着洁净的农村。

2.面对面地交流、促膝谈心似的行文方式,更易于激发读者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生活感受感知文章内容,更易于引发共鸣,便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城市化的盲目发展,让城市在变得繁华喧闹的同时,也让人倍感污秽、冷漠;身处这样的环境,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地迷失方向。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城市就是看不见的城市。作者这样说,流露出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更蕴含着深深的忧虑之情。

4.作者对于安于现实、麻木不仁的现代人有着一种深切的痛惜,并包含着少许调侃、委婉批评的复杂情感。

阅读一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瓦斯——开发中的新型能源

提到瓦斯,人们便会想到接连不断的矿井事故。资料显示,近年在我国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中,因瓦斯爆炸的事故约占71%—80%,那么,瓦斯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中文“瓦斯”一词是根据英文“GAS”音译而来,一般泛指气体,有时专指煤气,是宝贵而洁净的气体能源。煤矿俗称的瓦斯则是指煤层气,是蕴藏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是通用煤气的2—5倍,燃烧后很少产生污染物,属于优质洁净气体能源。瓦斯爆炸的破坏力,源于它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于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减灾措施就是把瓦斯利用起来。这样,不但对人类的危害减小了,同时还可以为人类造福。

能源专家预测,瓦斯是世界上正在崛起的新型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最大的接替能源。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可以用来带动发动机和涡轮机发电。据报道,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开始对瓦斯进行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率先进行瓦斯开发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瓦斯产量最高的国家。目前,美国每年抽出瓦斯总量接近400亿立方米。英国矿井的瓦斯抽取率达到45%以上,抽出的瓦斯全部被利用,大多用于发电,获取新的洁净能源,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1979年以来,就也没有发生瓦斯爆炸死人事故。德国斯德格公司的矿井瓦斯发电设备,每年生产的电力6亿度。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之一,对瓦斯的抽取极为重视。澳大利亚阿平煤矿是有名的就瓦斯矿井,每年抽放量可以达到3500万立方米,抽放率为90%,利用率为50%,主要用于发电。坑口电站现有54台机组,共投资5400万澳元,装机容量5.4万千瓦。

我国瓦斯资源蕴藏丰富,是世界上第三大瓦斯储量国。根据目前我国煤层气资源预测显示,资源总量超过31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我国煤层气资源以陕西、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蕴藏量最多,达17万亿立方米。瓦斯的年抽放量可达42亿立方米。如果这些瓦斯全部利用,相当于增加570万吨标准煤,对缓解能源紧张局势大为有益。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6750万吨,极大减少大气污染。对于部分已探明煤层气富集的煤田,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开采,目前年产量约1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规模进行地面煤层气开采的国家。其中在山西省的沁水,2002年度建设的枣园煤层气压缩站已将当地的煤层气运往100公里之外的长治市使用,首次实现了陆上开采煤层气的商品化。

但是,我国开发利用瓦斯的水平还很低。目前,我国瓦斯含量高的矿井平均瓦斯的开发率为10%左右。专家分析认为,瓦斯开发利用率不高,是造成瓦斯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更令专家忧虑的是,随着开采浓度的延伸,煤层瓦斯含量逐渐增加,每增加10米,作业面温度就升高1摄度,煤与瓦斯突发的危险性增高,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由于我国煤层气开采多为煤矿井下抽放,像天然气开采那样的陆上石油钻井并将气体收集储存输送给用户还很难实现。

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在注重煤矿采掘的同时,一定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到煤矿安全设施改造以及技术升级之中。只有这样,煤矿安全现状才能够有极大改善,矿工兄弟的生命得以有效保障。

(选自《青年科学》)

1.对文中“瓦斯”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是根据英文“GAS”音译而来的、宝贵而洁净的气体能源。

B.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爆炸时具有很大破坏力的气体。

C.是蕴藏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属于优质洁净气体能源。

D.是一种燃烧后很少产生污染物的优质洁净气体能源。

2.下列句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美国是世界上率先进行瓦斯开发的国家,也是现在世界上瓦斯产量最高的国家。

B.英国矿井的瓦斯抽取率达45%以上,抽出的瓦斯大多被用于发电,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C.澳大利亚阿平煤矿是有名的高瓦斯矿井,每年抽放量可以达到3500万立方米,其中50%用于发电。

D.我国瓦斯资源蕴藏丰富,但煤层气资源分布不平均,其中大部分分布在陕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

3.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瓦斯水平的逐步提高,不久的将来,瓦斯将取代煤炭、石油、天燃气,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B.在注重煤矿采掘的同时,如果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到煤矿安全设施改造以及技术升级之中,就完全可以避免瓦斯爆炸事故。

C.我国瓦斯的年抽放量可达到42亿立方米,如果这些瓦斯全部利用,就能改变我国能源紧张的局势。

D.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居高不下,这与我国开发利用瓦斯的水平很低,瓦斯开发利用率不高有很大关系。

1.C(A、B、D三项都没有说到瓦斯的主要特征)

2.C(“其中50%用于发电”,错,是“利用率为50%”)

3.D(A“取代煤炭石油,天然气”错;B“完全可以避免”太绝对;C只能说缓解紧张局势而不能说“改变”紧张局势。)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1-4题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①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这不是我一家之言,早在数十年前,新西友人路易·艾黎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长汀,一是湖南的凤凰。”

②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③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那青石灰岩砌成的城楼,雄堞、箭垛,隐隐唱着“沙场烽火今安在,一曲芒笙对夕阳”的歌。

④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我看见它不但雄伟,而且在群山之巅飘飘忽忽,在这座山头留下一座烽火台,又在那座山肩坐落一座碉楼。望不尽的青山,望不尽的长城。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⑤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按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木拄撑起一幢幢小搂,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看一篮衣服到河边浣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的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跳着独特的舞蹈。宋祖项出自沅水沱江,却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原先也在那里浣衣,浣衣时唱着土家庭动听的歌,像沱江清清地唱。她唱红了,并唱进了北京城。我发现,宋祖英般的美女在沱江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她的歌也不是最甜的,这沱江上的浣衣女,个个都像“宋祖英”,并不是太大的夸张。吊脚楼下,沱江的歌是轻轻的,甜甜的,柔柔的,唱得满河的灯火也聚到江中来了。岂止灯呢,斑鸠和丁丁雀也在低翔高飞,绕着一江浣衣女在轻轻伴唱。

⑥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在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__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⑦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人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水的温和,水的包容;水纳百川,有容乃大,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是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彷佛他在这个世界土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不像有些文字新辈,本来只是小家,甚至连小家也未及,只是一堆黄土,就迫不及待地自视为昆仑、泰山,一览众山小。于是,每走一步路,都带着叱咤风云之势;每说一句话,都带着训世的居高临下。从文先生在他1979年写的《一个传奇的本事》中有一精彩的描述:“……那些马上得天下还想马上治天下的英雄伟人,为了寄生细菌的巧佞和谎言繁殖的迅速,不多久,都能由雕刻家设计,被安排骑在青铜熔铸的骏马上,和个斗鸡一样,在仿佛永远坚固的磐石作基础的地面,给后人瞻仰。可是不多久,却将在如同地震海啸相近而来的地覆天翻中,只剩余一堆残迹,供人凭吊。”这是他被“冷藏”30多年后的大彻大悟。从文先生始终白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⑧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zōng jiāo 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⑨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力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地光照人间。

⑩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⑾啊,沱江,我读了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上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雪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搂,看那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看清清的沱江,清得象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令的历史明镜。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1.本文的题目是《冷藏的凤凰》,“凤凰”和“冷藏”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凤凰”的含义:

“冷藏”的含义:

2.文中说“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绝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全方位”?

答:“绝美”表现在:

“全方位”:

3.阅读⑦—⑩节:沉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并分条作答。

答:

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更深深地怀恋着清清的沱江”,作者为什么更怀恋沱江? 答:

1.凤凰的含义:既指有全方位绝美的凤凰古城,又指凤凰古城中养育的诸如沈从文这样的令世人惊羡的名人。

  冷藏的含义:一指沈从文因种种不公正的对待而被封杀、受冷落;二指因社会动荡,凤凰的美不被外界了解。

2.凤凰的绝美: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吊脚楼和黄昏浣衣图、出类拔萃的男人

    全方位:两方面的绝美,景美,人性更美。

3.(1)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入世;(2)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3)包容随和。

4.答:因为沱江是凤凰古城的灵魂,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它清澈、明丽,从不混浊;它养育出了令世人惊羡的名人,尤其是沈从文先生,他的水的性格深深震撼了作者。所以,作者说“我更深深地怀恋着清清的沱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富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靠着电视成长,确实令人忧虑。

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 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1.下列对文中“靠着电视成长,确实令人忧虑”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以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提供信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电视信息出现的速率,缺乏刺激人脑合适的时间,不能与人进行心智对话。

C.电视与人的右脑交流,因而它不能很好刺激人脑中理智的部分。

D.电视节目相对而言缺乏深度,长期以电视为主的阅读方式会使人肤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印刷品阅读能给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印刷品的文字和其他信息。

B.电视和互联网阅读都以口语文化为主,都弱化了识字文化的支配地位。’

C.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但显得庞杂而且质量高下不一,难以鉴别。

D.互联网阅读带来了阅读的真正革命,在于它融合了各种阅读方式的优点。

1.A(电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能成为“确实令人忧虑”的原因)

1,3,5

 
2.D(“融合了各种阅读方式的优点”言过其实)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美国阿肯色大学最近发表公告说,该校化学工程师研制出一项利用超临界甲醇将鸡肉脂肪转化成生物柴油的新工艺。超临界甲醇指的是处于超临界流动状态(压力和温度超过临界状态)的甲醇,甲醇通常被用来做溶剂或燃料。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科学家又找到了将妥尔油脂肪酸转变成生物柴油的方法。妥尔油脂肪酸是木材浆化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这两项工艺成就意味着燃料生产的重大突破,有关研究人员和石油公司已开始考虑用这种生物柴油替代石油。

领导这项研究的阿肯色大学化学专家巴布科克说:“鉴于目前的柴油价格较高,我相信这项工艺将促使能源生产商认真考虑从原始和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

物质在被加热和加压到临界点时会进入“超临界”状态,极值高温与__能使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以一种平衡状态存在。巴布科克及其工作小组使用超临界甲醇法将鸡肉脂肪和妥尔油脂肪酸溶解,令这两种物质的组成成分在高温__情况下发生反应,转化成生物柴油。这个过程无需使用催化剂,并且生物柴油产出率非常高,其中鸡肉脂肪的产出率是89%,妥尔油脂肪酸的产出率是94%。

在以前的试验中,科学家使用常规工艺加入催化剂制造生物柴油,这种方法的产出率很高,但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和大量的乙醇,而且原料通常使用成本较高的植物油,因此生物柴油生产在经济上不太可行。超临界甲醇法无需使用催化剂,并且可以避免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和产出率下降等问题,而且它使用的是更加便宜的鸡肉脂肪等原料,大大降低了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目前,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仍是汽油的两倍。

这项新工艺将为生物柴油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前景。生物柴油的生产无需使用石油产品,由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可再生材料制造而成。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使用更廉价的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便它的成本最终能和汽油相竞争。

1.下列对文中“超临界甲醇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临界甲醇法是用被加热加压到临界点的甲醇将动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工艺。

B.超临界甲醇法通过加热使植物油或动物油脂进入“超临界”状态发生反应。

C.超临界甲醇法不使用催化剂,而且生物柴油的产出率非常高,比常规工艺先进。

D.超临界甲醇法使用的原料比常规工艺的更加便宜,生产成本比常规工艺的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生产成本比汽油高。

B.超临界甲醇法的成功研制,使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

C.运用超临界甲醇法生产的生物柴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

D.利用超临界甲醇法是燃料生产的重大突破,使生物柴油替代石油成为可能。

1.B(要进人“超临界”状态“加热和加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D(A项“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有误,该工艺并未进入生产阶段。B项“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有误,能源生产商只是在认真考虑而未开始提取。C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有误,原文找不到依据。)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2,4,6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1.B  分析:答案选B。“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这句讲的是“民族色彩鲜明”。“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这句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这句直接点出了“内容十分复杂”。

2.D  分析:答案选D。“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分析这一句我们看出,作者在这里引述恩格斯的话并不是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而是强调它的“深刻的合理性”。

这一题难度较低,A、B、C三项都可以从第三段找出意思一致的原文。

A项“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精神”和“理性”都是人类独有的,因此“精神”和“理性”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

B项“他说: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这一句中“干涉”一词可以看出这种“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是负面的。

C项:“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它的认识对象就是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由此可以推导出“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3.D  分析:答案选D。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只能给我们以“启迪”,从而“防患于未然”。

A项是永远也不会错的真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西文化自然各有优劣。在新国粹派的眼里21世纪文化的真理要从东方古代文明去寻找,因此盲目自大的认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且不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其局限性,这一思想竟然优于整个西方文化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就足以看出新国粹派缺乏起码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项作为正确项对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一种误导。

B项也是正确的。“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从这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C项也是正确的。“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从这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孛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技”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__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寞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 B(“充分体现”的说法在原文中无依据)

2. D(据原文,“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构不成因果关系)

3. A(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根据。C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窦娥悲剧的原因。D据原文,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灯照我回家

车前子

那天,我到千灯镇,站在镇口桥头,忽然有惊奇。江南小镇我见得多了,想不到还会有惊奇。千灯镇的气息,不一样。打个比方吧,江南小镇如果说它是戏剧演员,那么大多是花旦。气息古穆一点的也无非为青衣;而千灯,却宛如老生——还是麒派老生,咬字有力。喷口苍劲:“湛湛青天不可欺……”我顿时觉得千灯壮美。有英雄气,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尽管此刻天空是灰白的,要在我头顶酝酿一场初夏之雨。

我让同行的人先走,我于桥头看了一会儿水,只见河面开阔,河水很湍急的样子,对岸的粉墙投影水中,河水带着它们融动、漾动,漾动、融动,又带着它们向前,似乎是连成一天片一大片的耀眼白帆。我好久没见、翻白帆了。我的视线随即升起,越过黛瓦,不妨说成甲板吧。就见到那座塔——后来我知道它叫秦峰塔,是千灯的“镇标”。但秦峰塔在我看来,更像一根桅杆,日月星辰,若在左右。于是千灯有动感,光影化风,白帆变烛火。时间的长廊中逶迤摇红。

这时,已经由不得我认为不认为千灯壮美了,它一扫我一路上的胸中闷气,这几天欲雨不雨。空气仿佛阁楼窄小,燕子把它深紫色的蘸水钢笔戳在了尘封的墨水瓶里。记忆倒能脱颖而出……

如梦似幻地我看到两只燕子从对岸人家的窗口飞出,我也好久没见到燕子了。

说起来我与千灯的缘分不浅,而那天,却是我第一次来千灯。

千灯是我的祖籍。

看着朋友们在前面长廊里等我,我就下了桥。长廊里的风刚烈,毕竟夏天了,刚烈之中也就婀娜。这和千灯差不多。我在前面说过,千灯是壮美的,壮美者,刚烈也。千灯也是婀娜的。在千灯的小巷里走走,这种感觉会越来越生动。千灯的丰富性在这里,刚烈如顾炎武与气节是千灯结出的果;妍娜如顾坚和昆曲是千灯开出的花,千灯这一棵大树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根深叶茂,自然花红果大。

花婀娜,果刚烈,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一班人马在小巷里走走,我忽然又惊奇了。现在的江南小镇作为旅游景点风花雪月是风花雪月,但它的缺点也已逐步暴露,过度的旅游开发抹煞了镇上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古镇,如果仅仅只给旅游者提供旅游景点,而不能让旅游者触摸到镇上人的呼吸、行为、梦想……最后旅游者终究会发现原来是在一个大布景前面玩啊,会厌倦的。但为什么这样的一些古镇还有如此多的游客呢?原因多方面,一言以蔽之,可这都是眼前利益啊!我想江南古镇是有未来感的,不能在当代这样急功近利!如果把江南古镇的人文环境破坏掉了,就再也不能可持续发展了。我惊奇的正是我在千灯看到了千灯人的日常生活.这让我感动。

一个老人从井里打上来一桶水,轻轻倒进盆里,给玩泥巴的小孩——是他的孙子吧。他一边给他孙子洗手洗脸,一边笑着骂着,然后把那一盆脏水瑞到离水井远远的下水道旁,慢慢地灌了下去。这就是镇上人的修养,他们决不会大大咧咧把脏水倒在井边,更不会唏哩哗啦地随便朝路上一泼。也就在那个井边,另一个镇上人淘米,安静得像只停了的挂钟。我此刻回忆起来,甚至都忘了这个淘米的镇上人的性别。

一个阿婆在自己门里剥蚕豆,看见我们走过,望我们一眼,随即又沉浸在她的家务事里了。我的感动也在此吧。我们在镇上旅游,镇上人在做自己的家务,这真是行云在天,流水在地;这真是白帆在粉墙上,斗笠和长凳在屋檐下。

我们走过南大街,昆曲创始者之一顾坚的纪念馆就在这里,前几年我撰写电视艺术片《水天堂》的时候,专写了一集《昆曲:如梦月色背影》,现在我抄出一段,作为我对顾坚的敬意:

……背影尽管渐行渐远,但并没有消失。

渐行渐远的背影,也会有猛一回眸的时刻吧。

回眸一笑,昆剧是流水中的一片月色……

我想即使白天走在南大街上,也是能感到那一片月色的。

一班人马东走西走,我们全没有旅游路线,在江南小镇旅游,游得越没有章法就越入化境。我不知道怎么地就来到秦峰塔塔前,风铃叮铃叮铃,和两棵曾经沧海的老银杏树的树叶声色叠印,而风铃声更像是走在桥上的历史老人,走过了香花桥、凝薰桥、蒋泾桥、昊家桥……

下雨了。

一班人马又聚一起了,到得顾炎武故居,我见到庭院里的老树,心一下踏实。踏实了。就像见到家谱一样。“先生之风,山高永长”,这是范仲淹赞严光,我不妨拿来一颂。

雨是越来越大了。我辈之雨,无限遐想:

千灯照我回家。

注:①千灯镇:江南历史文化名镇,伟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

1.作者在文章开头用什么手法写了对千灯镇的第一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两处写到了“惊奇”,请分别指出两处“惊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1)忽然有惊奇:

(2)忽然又惊奇了:

3.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表现千灯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其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4.作者以“千灯照我回家”为题目,有什么作用和意蕴?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到了千灯镇的古朴、壮美,有英雄气。突出千灯镇的独特气韵,为下文写千灯镇的历史文化作铺垫。

2.(1)是因为作者第—次来到千灯镇,为千灯镇特有的古朴、壮美,有英雄气而惊奇。

  (2)是因为作者看到千灯镇的人们在面对现代旅游对历史文化的冲击时,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本色和心态而惊奇。

3.(1)自然景观:河桥、粉墙、秦峰塔组成的古朴村落,历经沧海的老银杏树、石板桥。人文景观:顾坚纪念馆,顾炎武的故居,婀娜的昆曲,人们的日常生活。(每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千灯镇历史文化的特点:刚烈、壮美,有英雄气;婀娜、古朴、有历史感。

4.作用:全文紧紧围绕千灯镇的历史文化来展开,以“千灯照我回家”为题,便于统摄全文,抒发感情。

意蕴:“千灯照我回家”一语双关。“千灯”表面看是一个镇名,是作者的祖籍,但深层看却喻指中华民族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千灯照我回家”表面看是作者借一次旅游回到了祖籍,深层看却是作者在灿烂民族文化的招引下穿过长长的历史隧道回到了自己的根,从而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作者对此的深深依恋。

   (本题在回答“意蕴”时有一定开放性,回答能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①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问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接着我向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情况,说到了古英语与《贝奥武甫》。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引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标志性的文学桂冠的未来归属。我真诚地对她说:像她这样的文学大家应该拥有这个荣耀了。她对我说: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已有12年。说这话时,她并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奖项的渴望与屡屡落选的无奈之情。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耐心地向她解释: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我还说,盗版能扩大你在中国的影响,这也是好事啊。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本文作者是《金色笔记》译者,节选自《新民周刊》)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文章开头用什么手法来写多丽丝·莱辛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拜访多丽丝·莱辛时,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其用意是什么?

3.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至少四点)

1.对比的手法,用平凡的人与之对比,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为下文作铺垫。

2.(1)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2)凸现人物性格,说明莱辛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随和、不拘小节、平易近人的人。

3.这是作者的感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  不 同。“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

4.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

      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③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④态度诚恳,治学严谨

      ⑤爽朗大气,慷慨无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