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以勤,字选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B.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C.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D.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辅。

D.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以勤不畏权势,义正辞严。严世蕃询问高拱、陈以勤太子向他们如何说当今皇帝的,高拱用戏谑的语言责难严世蕃,而陈以勤态度严肃地反问严世蕃从哪里听到的这些话。

B.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的功劳,但陈以勤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些,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赠给陈以勤。

C.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陈以勤在穆宗即位后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的建议,都得到皇帝嘉许。

D.陈以勤洞察局势,辞官回乡。相互倾轧的高拱是旧僚、赵贞吉是同乡,加上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5分)

(2)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5分)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使用排除法,比如判断“常禄外例/有  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从“常”“外”的对比可以知道“例”后要有停顿;这就可以排除A、D  两项,从表存在的“有”分析,动词谓语是“给赐”,“赐”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王”分析,动词谓  语是“请”,这个词语后要停顿,由此可以排除C项。最后得出答案是B。

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后来指朝中官员恭  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错误,不是“恭请”,就是一般的会见。

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案】A项,“高拱用戏谑的语言责难严世蕃”错误,原文有“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这里的    “谑语”是高拱用戏谑的语言回答严世蕃太子是如何说他的父亲的,而不是责难严世蕃。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采分点:“修政”‘心动”“中”各1分,大意2分)

    (2)高拱掌管吏部,憎恨陈以勤的奏请侵害了自己的职分,搁置了他的奏疏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而已。(采分点:“侵”“寝”“行”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耐,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金贿赂严世番,严世番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番常暗自怀疑,一天使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皇上父亲什么吗?”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严世番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 “忠贞”两个字赐给他。父丧期满服除,回来后仍担任侍讲学士,掌管翰林院。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他陈述收揽权利、听取谏言尤其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心诚恳。穆宗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为宫内的降旨获得厚恩。陈,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时政因循守旧的弊端,请求慎重提升任用。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厌恶陈以勤说的侵害自己的职分,停止了他的奏疏  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而已。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刚被任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击。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人,直到徐阶和高拱离去,没有诋毁他的人。到高拱再次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间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罔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极力称痛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的儿子陈于陛担任编修侍奉皇上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皇出国都城门,慨叹说:“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

  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于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累迁侍中、殿中尚书。于时孝文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帝问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深远,非愚管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镇代,留台庶政,一相参委。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烈表引己素无教训,请乞黜落。帝曰:“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子。宣武即位,宠任如前。咸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求旧羽林武贲执仗出入。烈不许。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烈厉色答曰:“向亦不道王非天子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若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也!”禧恶烈刚直,出之为恒州刺史。烈不愿籓授,遂以疾辞。宣武以禧等专擅,潜谋废之。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斋于庙,帝夜召烈子忠谓曰:“卿父明可早入,当有处分。”及明,烈至。诏曰:“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烈曰:“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识。今日之事,所不敢辞。”乃将直阁以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帝前。诸公各稽首归政。以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进爵为侯。自是长直禁中,机密大事,皆所参焉。咸阳王禧之谋反,宣武从禽于野。左右分散,仓卒之际,莫知其计。乃敕烈子忠驰觇虚实。烈时留守,已处分有备。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帝甚以为慰。车驾还宫,禧已逃,诏烈追执之。顺后既立,以世父之重,弥见优礼。及卒,宣武举哀于朝堂,给东园第一秘器,赠太尉,封钜鹿郡公。

(节选自《魏书·于烈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B.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C.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D.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5.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本文“敕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烈直言政事,深受倚重。孝文帝询问他对迁都洛阳一事的意见时,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并且表达了赞同迁都的观点,深得孝文帝欢心。
B.于烈谦逊耿直,不徇私情。朝廷大选百官,他的儿子于登谋求进身为官。他上书陈说自己对儿子缺少教导训诫,请求朝廷让儿子落选。
C.于烈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咸阳王禧派家僮传话要皇家禁卫护送出入,于烈严词拒绝,招致不满,他因性格刚直被外派做恒州刺史,但他称病推辞。
D.于烈胆识过人,效忠朝廷。宣武帝不满叔父怠慢,安排于烈采取行动。于烈率人将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到皇帝面前,他们叩头交出了政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2) 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4 ~ 6.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然后把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根据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乃引见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故排除BD;再比较AC两个选项的不同之处,“谦让之表”是“行”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既要熟记课内所学,还要广泛阅读,进行整理、积累,并强化记忆。ABD三项内容解释正确,不合题意;​C.“专指”错误。​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鉴赏作品的形象(人、事、物、景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BCD三项内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A.对迁都一事,于烈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直接表达赞同。他只是给出自己心中对于“乐迁”和“恋旧”是一半对一半的观点。故选A。
7. (1)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首席辅政大臣的命令与天子的诏令有什么差别?”
(2)通过于忠上奏说:“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不。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广性缜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祺走帅 谒:阻止

B.后以太子薨,不果:有结果

C.十二年北征 再:第二次

D.广言其不可,遂不 许:允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有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2)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10.A(谒:拜见)

11.C(“会试”错,应是“殿试”。)

12.D(“做地方官时,他平冤案,修水利”是他父亲的行为。)

13.(1)他所到之处__冤狱,推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他升任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平”“德”“迁”“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胡广回答说:“安定,只是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但”“穷治”“株”“厉”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亲胡子祺,名寿昌,以字行于世。陈友谅攻陷吉安时,太祖派兵将其收复,打算杀死追随陈友谅的士兵一千余人。胡子祺前往拜见主帅,极力劝说不能这样做,这些人得以免死。洪武三年,胡子祺因为辞章修养被选为御史,上书请求定都关中。皇上赞赏说好,派太子巡视陕西,后因太子去世,此事没有结果。胡子祺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州。他所到之处__冤狱,推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他升任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胡广是他的次子,建文二年廷试时,当时正讨伐燕王,胡广在对策中有“亲近这个像陆地上的强梁一样的藩王,会使人心摇动”一语,皇上亲自提他为第一名,赐名靖,授予他为翰林修撰。成祖即位,胡广偕同解缙去迎接并归附,被升为侍讲,又改为侍读,恢复原名广,升为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升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皇上北征时,他与杨荣、金幼孜从征。他多次被召到帐殿中回答问题,有时直到深夜。经过山川险塞时,与皇上立马议论,有时他走得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有一次他迷了路,他脱掉衣服骑着没如鞍的马渡过河流,水淹没了马身以及胡广的腰部以上,皇上十分关切地慰劳他。胡广擅长书法,每有刻碑,皇上都命他书写。永乐十二年,皇上再度北征,皇长孙也从征,命胡广和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永乐十四年,胡广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前职。皇上征召鸟思藏僧人做法会,为高帝和高后求福,说见到他们所显现的各种福佑和灵异。胡广于是献上《圣孝瑞应颂》。皇上给它谱上佛曲,令宫中歌唱和编舞。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胡广说不可,皇上便没有批准。胡广性情谨慎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不过他颇能坚持原则。奔母丧回朝后,皇上问他百姓生活是否安定。胡广回答说:“安定,但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六年五月胡广去世,终年四十九岁。朝廷赠予他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文臣获得谥号从胡广开始。遗体运回时,经过南京,太子为他致祭。仁宗即位后,加赠胡广为少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乃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就:靠近,跟随

B.欲御腰舆而上 御:驾驭

C.陛下蒸人父母 蒸:是

D.卒后寻亦散亡 寻:不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上书切谏 乃有所不得已也

B.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彼与彼年相若也

C.请备而不奏 吾尝跂而望矣

D.于时持疑不定 乃设九宾于庭

16.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王方庆家世显赫,其祖随王褒入关;其父王弘直,秉性耿直,敢于劝谏;王方庆年少有为,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在任数载,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严格,政绩卓异。时人赞扬他是有史以来治理广州最好的官长。

C.王方庆学问渊博,他议政或谏言,总能引经据典,如对在皇帝忌月上报战功时究竟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坚持要奏军乐。

D.王方庆正直敢言,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山路危险,她想让人用轿把她抬上山,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应该为天下苍生着想,不能去冒这个险。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4分)

(2)军乐乃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14.C:蒸,众,多

15. D (A于是,就;是,表判断。B跟、和,介词;和,连词。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介词,在。)

16. B (“有史以来”错,原文的意思是唐朝以来治理广州最好的官长。)

17. (1)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恳切地提意见。(采分点:“为”,“度”,“切谏”,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军乐是军容,与平常的音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军乐奏响对于事情没有什么犯嫌的。(采分点:“乃”,“等”,“振作”,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8. 答案: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断对两处给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原籍琅笽,后南迁居丹阳,为江左名门望族。王褒北迁入关,才家居咸阳。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中(683),王方庆任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物珠之类货到中国做买卖。旧都督路元容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杀了。王方庆在任期间,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广州的官长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  
      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多才,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据,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汇编在一起,取名为《礼杂答问》。他家藏书多,不少于秘阁,至于图画,也多异本。但他的子孙没能守住他的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多散亡。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原创】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怨是用希 希:少

B.行不由径 由:经过,通过

C.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拉住,牵住

D.欲砥行立名者 砥:磨练

【原创】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饿且死 臣死且不避

B.盍往归焉 风雨兴焉

C.岂以其重若彼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而终身逸乐 赂秦而力亏

【原创】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颜渊、盗跖作对比,驳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对伯夷叔齐之死的悲悯的同时,自寓不平之意,表达幽愤之思。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他们劝谏不成后便决定在首阳山隐居,不问世事。

C.本文虽为伯夷叔齐列传,但关于人物生平的史料记载少,多作者的赞论,和凭翔实史料说话的传记不一,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D.文末,作者感叹伯夷叔齐虽然贤能,但也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昭著。表达自己羡慕伯夷,遗憾自己没有圣人赏识而名没的内心情感。

【原创】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伯 夷 叔 齐 虽 贤 得 夫 子 而 名 益 彰 颜 渊 虽 笃 学 附 骥 尾 而 行 益 显岩 穴 之 士 趋 舍 有 时 若 此 类 名 湮 灭 而 不 称 悲 夫

【原创】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3分)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希”是“少”的意思。

1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副词,表将要,将近/连词,表让步,尚且,还;B.动词,帮助/动词,亲附,结交C.都是介词,意为“因为”;D.连词,表转折,意为“但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1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根据“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可知,两人是在武王建立周朝后隐居的,而不是在武王发兵时,对其劝谏不成就隐居了。

17.答案: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关键是要读懂文意,先根据一些语气词,划分大的区域;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结构,明确分句间的停顿。

18.答案:(1)有道德的人最担心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

     (2)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1)注意“疾”“没世”“称”等词的解释(2)注意“求”“虽”“为”“从”等词的解释。从也可翻译为“顺从”“听从”等,翻译的文句要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秩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谁!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竟然活到高龄而死。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我是非常怀疑的,如果说这便是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14【命题意图】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要求考生能根据上下文辨析、推知实词词义。

15【命题意图】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要求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例句作比较。

16【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

17【命题意图】考查对文言句子内容和句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要求考生在理解语段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言句子表达特点,利用语言标志断句。

18【命题意图】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一般指姓名,成年后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C. 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D. 谥忠襄,忠襄指生前忠心并有功劳,死后皇帝为其追封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 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 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 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10-12 AAD

13(1)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説:“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爲我的缘故而有贰心。”

(2)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而形势又不可孤立,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塬吗?爲何如此阻挠呢!”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原创)

A.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引:引进,荐举

B.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率:大致,一般

C.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贻:遗留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 籍:登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原创)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约以连兵大举

B.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其险也若此

C.而不知养材之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原创)

A.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B.刘禹锡因才能出众而得到王叔文的重用,又为王叔文变法失败所累而被贬,十年后被朝廷召还,又因诗作触怒新贵得罪当政者,再遭贬谪。

C.刘禹锡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为了不让他的老母亲伤心,改授连州刺史。

D.刘禹锡认为要改变“天下少士”的状况,必须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原创)

(1)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4分)

(2)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4分)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分)(原创)

先 王 知 天 下 之 善 不 胜 赏 而 爵 禄 不 足 以 劝 也 知 天 下 之 恶 不 胜 刑 而 刀 锯 不 足 以 裁 也 是 故 疑 则 举 而 归 之 于 仁 以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待 天 下 使 天 下 相 率 而 归 于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故 曰 忠 厚 之 至 也

(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14. A(引:延请)

15. B(B项均为“像”;A项“以”分别为“用来”和“用”;C项“而”分别为“表转折,却”和“表承接,不译”;D项“于”分别为“在”和“对”。)

16. C(错在“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原文说“‘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且原文说“为人子者宜慎事”,即认为刘禹锡做事不谨慎比别人更严重。)

17.

(1)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

(评分参考:译出“圮”“徒”“病”各得1分,句子通顺1分。)

(2)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

(评分参考:译出“森然”“当”“敌”各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8.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评分参考: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处断与不断均不计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府做管书记,后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不谨慎)比别人还严重,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材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现在夔州四县每年(祭奠)花费十六万钱,全国地方州县每年(祭奠)花费共四千万钱,但对办学却没有补益。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还不止用万来计算。(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文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20分)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1)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2)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1)虓xiāo:怒吼。(2)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14.(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戎遗其一单衣 遗:赠送

B. 戎坐免官 坐:获罪

C. 博士王繇曰 博士:博通古今的人

D.寻拜司徒 寻:不久

15.(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树在道边而多子 蟹六跪而二鳌

B. 臣子之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见者不知其三公也 其皆出于此乎

D. 以此获讥于世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 (根据2016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模拟卷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17.(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18.(原创)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

14.【参考答案】C。博士: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考点对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5.【参考答案】A

    【考点对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复习文言虚词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A而且,表并列;B结构助词,的/到,往;C人称代词,他/大概;D被/在。故选A。

16. 【参考答案】C  “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不当,“容貌憔悴”主要是因母去世哀伤所致。

    【考点对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C项,“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不当,“容貌憔悴”主要是因母去世哀伤所致。故选C。

17.【参考答案】(1)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得分点:“于道侧”后置状语翻译时要前置;实:多结果实,动词;趣:前往;语句通顺1分)

(2)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他才高兴起来。(得分点:归宁,会娘家省亲;遽,立刻,赶紧;直 通“值”,此处译为钱;乃,才。)

   【考点对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翻译文中句子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固定词组的翻译、重点词语的意思、省略成分的补充。本题重点词语:“于道侧”后置状语翻译时要前置;实:多结果实,动词;趣:前往;归宁,会娘家省亲;遽,立刻,赶紧;直 通“值”,此处译为钱;乃,才。

 18.【参考答案】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

    【考点对应】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参考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裴頠是王戎的女婿,裴頠被杀,王戎获罪被免官。齐王司马囧起义,孙秀将王戎囚于城内,赵王司马伦之子想任王戎为军司。博士王繇说:“濬冲狡猾奸诈,诡计很多,哪里肯为年轻人效力?”司马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惠帝返回宫中,任命王戎为尚书令。不久河间王司马顒派遣使者到成都王司马颖那里游说,将要讨伐齐王司马囧。讨伐的檄文到了,司马囧对王戎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在神明那里显现。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当依赖您的忠心谋略,来调和矛盾。请您用心为我筹划此事。” 王戎说:“您首先倡义兵,匡正安定晋室大业,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然而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之人,朝廷内外失望,人有二心。现在二王带兵百万,势不可挡。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司马囧的谋臣葛旟发怒说:“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难道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发此议论的人当斩。”于是百官震惊害怕,王戎装作药性发作掉进厕所,才能够免于被杀。

    王戎因为晋室正处于混乱,仰慕遽伯玉的为人,顺随形式屈伸,没有忠正的节操。自从主管人才选拔授官的事务,他从未任用过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贬退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事而沉浮,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不久被任命为司徒,虽然地位总领三司,却把正事交给同僚。有时骑着小马从便门出去游玩,见到他的人不知他是位列三公的官员。他原来的属下官吏多升为大官,路上遇到他就避开。

    他生性喜好谋利,大量收购四面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总嫌不足。又很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天下人说他是病入膏肓。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常拿出去卖,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因此在世上受到嘲笑。

    王戎后来跟着皇帝北伐,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皇帝西迁长安时,王戎出奔到郏。在危难时期,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未尝有惧怕的样子。时常召集亲朋宾客,终日欢娱。

     王戎在职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各种事情做得很有成绩。后来升迁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离职。生性很孝顺,不被礼制约束,喝酒吃肉,有时看别人下棋,但是面貌憔悴,拄杖才能起身。当时和峤的父亲也去世,他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悲伤的程度比不上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过度,让人担忧。”刘毅说:“和峤居丧时虽然睡在草垫上,吃粥,这是用生进孝。至于王戎,是用死进孝,您应当先担忧他。”王戎以前有吐痰的病,居丧期间更加厉害。皇帝派遣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绝宾客来往。

     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③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 薄:靠近

B.斩之以徇 徇:巡行示众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

D.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类:好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且贰于楚也

B. 因收陶、奭抵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 以其无礼于晋

D. 请老而去者 吾尝跂而望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让贤。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赵概曾经因为举荐张诰而被罢免官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记恨张诰,反而对张诰念念不忘, 张诰死后,赵概对其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4分)

(2)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 (4分)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分)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14.D【解题思路】类:大抵,大致

15.B【解题思路】A.将,将要;并且,表递进。B.皆为趁机C.介词,因为;连词,因为。D。表承接;表修饰。

16.B【解题思路】  原文并未提到“心有不快”。

17.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评分参考: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⑴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掌管)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离任宿卫一职。(“典、罢、竟”)

⑵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中进士,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在殿中奏事,(因才干突出)仁宗当面奖赐他金银锦帛。
  赵概从京城到洪州任职,洪州西南靠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前任郡守都不能制住他们。洪州的归顺士兵,都是以前的强盗。饶奭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的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士兵有怨言,(如果)不给更换好米,士兵将要生变。”赵概没有搭理。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以来)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升任直集贤院。(赵概)因举荐渑池县令张诰之失而被免职,很长时间后才被重新起用。
  朝廷召赵概编修起居注。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使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被任命为章阁待制,欧阳修于是任知制诰。一年多,赵概才取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聚众宴饮被罢逐,赵概说:“参加宴饮的都是馆、阁的名士,(如果)全都把他们罢免,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生怨恨,这非国家之福。”(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任职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任御史中丞。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没能任宿卫一职。赵概被提拔为枢密使、参知政事。几次借年老要求辞职。
  熙宁初年,赵概任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任吏部尚书,这以前,由左丞升任吏部尚书,从来没有(先例)。(后来赵概)以太子少师这一身份(或:职务)辞官回家,退居十五年,曾收集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神宗赐诏说:“因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元丰六年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欧阳修对待赵概一向冷淡,(但)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认为他无罪,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搜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设计意图】文言文选用人物传记,让学生直观揣摩一些文言现象,结合教材知识,可以有效解答。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遂寝搜狩之礼 寝: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稽久不进 稽:停留

15.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原创 )

A.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B.、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C.、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D.、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马融上《广成颂》以讽谏,要求息战,得罪邓氏,而被弹劾。

B.、马融长相英俊,以儒术教授学生,隐于南山,不应征聘。

C.、马融看到羌虏扰边,边境被杀、饿死人无数,最终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D.、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原创)

 (1)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分)  

西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见 其 文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4. C      15. B         16. A

17.①‘左手拿着天下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要宝贵。(重点词:据 刎 然,和“所以”句式)

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冻结他。(重点词:除、锢和代词“之”)

18【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周室衰微后,诸侯恣意行事。仲尼痛悼礼乐崩废,追修经术,来宣扬王道,匡正乱世使它返归正道,通过他的著作学说,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给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