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面临的气候资源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我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资源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由于我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我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甚至是灾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其三:我国在气候系统探测和气候要素精细观测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与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对支撑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在探测范围、要素、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专业服务的需求;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观测手段和设备落后;观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规范、标准不统一,既有一些交叉重复,也有诸多空白,如海上、荒漠和高山等地区和交通等行业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观测领域亟需拓展与整合。如现在我国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还没有开展亚米级的风场观测,无法为风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精细的气候资料与气象保障服务。我国在针对冰雹、强降雨、强风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测能力上述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针对上述特点,合理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提高与改善气候科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1.下列各项属于我国未来面临的气候资源主要问题是

A.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使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B.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C.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D.针对冰雹、强降雨、强风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测能力上还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B.未来的气候变化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可能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几率大增

C.气候资源利用类型决定于气候类型,应根据其特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D.解决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的问题,会解除那里生物生产的限制

3.不属于目前迫切待研究开发项目范围的一项是

A.我国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亚米级的风场观测,为风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精细的气候资料与气象保障服务

B.为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在气候观测方面需要统一规范与标准

C.海上、荒漠和高山等地区和交通等行业的观测资料亟待填补空白。

D.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变异,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1.B       2.D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淡的境界(有删改)

周国平

很想写好的散文,一篇篇写,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积了厚厚一摞。这样过日子,倒是很惬意的。至于散文怎么算好,想来想去,还是归于“平淡”二字。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令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一都可以拿来卖弄。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有一年我到云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心中异常宁静。这景色和这感觉千古如斯,毫不独特,却很好。那时就想,刻意求独特,其实也是一种文人的做作。

活到今天,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不是完全)看淡了功名富贵,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虚荣心,我想我一定会活得更自在,那么也许就具备了写散文的初步条件。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当然,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

换一种比方,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后,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1.本文以“平淡的境界”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题目具体包含哪几层意思。

2.作者举“到云南大理”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

4.作者的文题是“平淡的境界”,请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1)散文内容的平淡(2)物质的平淡(3)精神的平淡(4)文字功夫的平淡或(1)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2)看淡功名富贵(3)放下虚荣心(4)文字功夫的平淡

2.要想写好散文。不能刻意追求独特,要如实记下自己人生的平凡境遇和普通感触。/ 人生最本质的东西是单纯的,毫不独特,永远不会消失。

3.(1)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2)有了真感受,就要用平淡有味的文字来写出来(3)文字贵在凝练。

4.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它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它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德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他们研究了三万名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扣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

1.“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这样说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直到70年代,“基因”才得以承认。

B.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基因因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C.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很难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D.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基因组图。

2.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一张基因组图,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这主要是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方面说的。

B.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由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因为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基因是有差异的。

C.虽然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它能导致有自杀动机的人发生自杀的行为。

D.如果一个人体内带有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长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的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是一个长寿者。

3.下列说法和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A.孪生兄弟在长相方面是极其相似的,以至我们常常难以分辨。但是他们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他们的基因信息是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B.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离婚的原因是他们的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如果母亲先天就有离婚的遗传因子的话,其子女婚后离婚率就更高。

C.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声纹,这个独特的声纹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而只能做到相似他人的音色。

D.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基因记录了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它是表现生命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决定生命的个体差异性。

1 .D(A说的是对“基因”的态度。B说的是“基因”的重要地位。C说的是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的特点)

2.C(原文的“某些人”不等于“有自杀动机的人”,应该是“带有自杀基因的人”)

3.B(“人们离婚的原因”不能完全是离婚者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原文还说父母离婚的子女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题。

渴望苦难

登上别号“小唐古拉”的桃儿九山,视线尽头就是东西走向的唐古拉大山脉了。那里雪封雾障,莽莽苍苍。在这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青藏公路上,面迎恒久的大自然,处于意识的直觉状态,可以尽兴体验强烈的沉雄力度,体验巨大的空间感受。

多年来,弄不清楚藏北高原以怎样的魅力,打动了我,__了我,感召着我,使我长久地投以高举远慕的向往和挚爱。此时此地,我才恍然悟出了这谜底:那打动我、__我、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

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风干了。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

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以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而这种痛苦无疑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这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渴望苦难。

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绵而至,疾病蜂拥而来,渴望历经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坚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一位学者曾断言,安宁与自由,谁也无力兼获二者。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宁肯受苦受难。我们超乎常人地渴望和追求自由,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不幸又大清醒地意识到毕竟还需栖落于大地,并明确知道对于人类苦难仅有伤感情调还很不够,仅有伤感情调远不能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西藏。于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只好力所能及地尽着自己那份义务和责任,只在精神世界里,珍存着作为自然人的飞翔之梦。

此刻,寒气逼人的唐古拉山顶,火红的橘黄的深蓝的经幡在玛尼堆上招摇。这是环境世界的超人力量和神秘的原始zōng jiāo 遗风的结合,可以理解为高寒地带人们顽强生存的命运之群舞,是与日月星光同存于世的一种生命意象,具有相当强的美学魅力。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我们的丰田终于没能到达山那边,我在这冰天雪地里的感悟,却使灵魂逾越了更为高峻的峰岭,去俯瞰更为广阔的非环境世界,心灵在渴望和呼唤苦难,我将有迎接和承受一切的思想准备。而当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寻求到了非我莫属的精神美学,将会怎样呢?也许终于能够高踞于人类的一切苦难之上,去真正领受高原的慷慨馈赠,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华,果杲朝日的丰神,山川草野的壮丽。到那时,帐篷也似皇宫,那领受者将如千年帝王。

(本文作者马丽华,原文有改动)

1.(1)“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从文章第三段看,藏北的苦难指的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类的苦难还有哪些?

2.围绕“渴望苦难”这一中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3.作者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那么苦难之于人生有怎样的价值?请根据文章分点概述。

4.本文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论述,试从下列两词中选择一例,简要阐述文句含义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①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

②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

含义:

好处:

1.(1)藏北的苦难:荒滩戈壁居多,即使是草原也是风、雹、雪、旱等灾害不断,牧民生活极端艰难。

(2)作者认为人类的苦难,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和个人的不幸。

2.登上桃儿九山,明白了藏北高原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由藏北的苦难联想到人类的苦难,理解了渴望苦难是自己内心的追求,意识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虽没能到达山的那边,但我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精神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3.①苦难充实了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

② 苦难激发了我们生活、创造的热情,教会了我们坚韧;

③苦难使我们意识到并尽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④苦难使我们的精神到达更高的境界,享受精神世界的快乐。

4.含义:①表达了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美好人生的愿望;②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展示超卓才能的幻想。好处:化抽象的思想为具体形象,表达深入浅出,熟悉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增添了文采和意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疑与激变

张炜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是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的咀嚼一品咂之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成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能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声域出奇地宽广,既可以放声嚎唱也可以浅唱低吟。当他停止创造的时刻,也就是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刻。他们几乎无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的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止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这个稚嫩的生命竟然对人生和世界的苦难、对世间奥秘知道得那么多那么早,这难道仅仅是“学而知之”吗?面对这样的人物,我们使用惯常的和耳熟能详的、已有的那点儿知识和经验去加以解释,够用吗?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嘉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使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他们也过于认真: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摊斑驳灿烂面前也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在甚至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这种悲剧正没有个终止。毕加索的悲剧正没有个终止。

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这似乎是一个事实。但所谓的“潮流”和“流派”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是的,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这些就是无可置疑的成就,或者干脆就是最重要的成就吗?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

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我们的确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秩序、道德混乱,一切都失去了标准的商业和技术的时代。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人类对于这个时代的最好最有力的__,大概也就是像当年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般纠结而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最盛的生命力,最深的牵挂,最长的忧虑,还有最强的悟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旦面对着捉弄人的上帝,又能怎样呢?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仙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蕴涵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中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一个天才的生命在大限面前,在那个残酷的必要来临的狰狞面前,也只有报以相同的狰狞——不,是鬼脸,是苦笑,是喜上眉梢的大快意。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发出悄悄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1.文章第4段结尾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其中的“双重悲剧”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在段落的内容,说说“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更有惊涛骇浪”一句的含义。

3.毕加索一生都深陷在“矛盾与痛苦”中而无法摆脱并最终“表达了自己的屈服”,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毕加索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1.答: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是指毕加索的作品让后人难以辨析,理解;从受众的角度看,是指后人对毕加索的作品没有能力鉴别,甚至要冷静丧失,视听失灵。

2.答: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毕加索的生命的全部,包含着毕加索的种种倾向和各种情绪,让人贪图不光也诠释不尽,有着动人的美。

3.答:他面对的时代没有秩序,到的混乱,使个体生命备感孤寂,而且黑白颠倒,充满了虚荣。在它面前,毕加索最好最有力的抗争也显得苍白无力。

4.(1)很早就成了非凡的艺术天才

   (2)一生创作了无数充满各种倾向各种情绪的美的作品

   (3)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4)对物化异化时代以嘲讽手段作最有力的__

   (5)面对黑白颠倒的虚荣时代保持自觉与清醒。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概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不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也可以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好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之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无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zōng jiāo 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做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zōng jiāo 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兄;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兄,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世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因此,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故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之配合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1.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 )

A.与现实保持距离,重要在神韵,在意境

B.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把人生世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2.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京剧把人生世象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因为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

C.中国京剧的抽象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与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抽离现实,重在神韵,是上乘作品

B.西方的戏剧文学就像严肃的父亲一样,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所以它叫做假戏真做。

C.中国京剧把人生世象脸谱化、舞台化和音乐化,因此不如西方戏剧逼真。

D.中西方戏剧各有特色,表现手法、艺术追求各有差异,但表现人生、反映生活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

1.A

2.B(把“教人轻松,教人解脱”说成中国戏剧的主要作用错)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祝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呐喊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有时路旁树枝上堆积的雪太厚了。“刷”地掉下来,落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玉堕冰河,沾衣生湿”的情景。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情,油然浮上我的心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文中的“雪满”山野,与“国画里的留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文章说,“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请说明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写雪景,可第⑤段中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独钓寒江图》及其有关的内容“欢愉”的原因。

4.文章第二段说:“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欢愉”的原因。

1.都可以让人发挥想象,使意境更加深远。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简洁,意蕴丰厚;雪野的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可以让人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2.雪花使“我”感受生命的恬静与温馨,唤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心中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3.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用具体事例说明雪满山野后更能体味出凛然的生命力。

4.(1)每当雪至,环境纯粹了,空气清爽,天气清静。

 (2)心灵纯粹,听到雪地轻柔的言语,感受到诗意。

  (3)感受昂扬的生命力,激发自己的热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与写的变迁

周泽雄

①有一种“智能狂拼”的输入法,特征是可以整句输入,据说句子越长,准确率越高。按我推测,这种输入法的准确率,是以语言的平庸化为基础的。那些怀揣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的老派型作者,在这种输入法面前必将步步涉险,错误百出。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历史可以虚拟,杜甫、苏轼、张岱等人用上了这种输入法,中国文学几将面临灭顶之灾。相反,那些除了现成滥调就啥也不会的家伙,使唤起它来却能尽享“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  

②令人不安的,当然不是一种输入法,而是其中透露出的平庸化倾向:以速度谋杀质量。

③虽然一直有人赞颂那些天才的文字快枪手,所谓“洋洋万言,倚马可待”,但真正的文学大师往往心照不宣地恪守一个道理:文学是比慢的艺术,艺术的经营容不得“狂拼”的蹄子来撒野。不扯远,近当代的世界文坛也是如此,那些写得最快的,一般也是通俗程度最高的作家,如侦探小说家、武侠小说家等。而类似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的作者,写作永远是缓慢的。  

④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再以围棋为例,那些每手棋能够用半小时而不是一分钟来思考的人,棋力总是更高一些。难道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效率低下?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⑤这是一个资讯时代,信息强权派生出一种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结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竟至越来越习以为常地用对待信息的态度面对文学。这种态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种“关键词”狂潮。依我理解,对文学作品来说,隐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寻找观点,把骨肉丰满的文学作品浓缩为机械的“关键词”,其实是透露出一种对欣赏之道的不耐烦。我知道,对于志在寻找观众点的网友,他的阅读通常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基本特色的。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

⑥换个角度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这话天经地义,灌肠法是不可取的。同理,字要一个个地写,按说也顺理成章。但“智能狂拼”的设计者却告诉我们,字不必一个一个写,而不妨一句一句来。这当然无可厚非,对于技术进步,我得心存感恩才是。只是我们还应面对一个事实:写字速度的大幅提高,属于一桩计划外改良,该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文人的作业条件,但对作品的优秀,却完全没有提供承诺。我们也许没有想到,该技术也可能诱人下坠,让人误以为输入速度的提高,可以起到类似缝纫机的发明对裁缝行业所带来的迷人革新。缝纫机的作用原理是:你的脚踩得越快,那条裤线也就越笔直。但是,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  

⑦阅读的最小单位,同样呈放大之势。古人读书,最小单位是一个个文字,今人读书,最小单位恐怕已有了大幅度提高。律师调看卷宗式的阅读法,是否正在文学读者面前大肆推广呢?当然,话得分两头说,如古人那样把阅读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单个文字的审美上,也会对阅读视野造成损害,不宜培养宏阔的文学气度;但眼下这种大而化之的鲸吞式阅读法,又绝非培养文学大气度的方便法门。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导致细微处不见了精神;宏大处亦如一只断线的纸鸢,虽高高在上,终不知魂归何处。

2,4,6

(选自2007年2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第⑤段“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中的“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并分别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1)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

(2)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3.文章的标题是“读与写的变迁”,在作者来看,“读与写”有着怎样的变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4.文中作者说:“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隐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请你举一熟悉的文学作品对这一观点加以印证。(不超过80字)

1. “把书读薄”的意思是快速阅读,仅把握作品的概况和主旨。(或:以对待信息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筛选关键词和作者观点。)“把书读厚”的意思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解读,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丰富内涵。

2.(1)含意是:文学作品创作速度并不能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采用与缝纫对比的手法,鲜明通俗。

  (2)含意是:粗略而快速的阅读方式,有可能导致文学作品的丰富精妙之处与作品的主要信息两方面都没有把握的后果。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3.由过去的“慢”变为现在的“快”。作者意在批语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领域只注重速度,不顾质量的平庸化倾向,倡导精心创作,认真品读。

4.示例:鲁迅小说《祝福》,文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的句子与段落,但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形象的刻画,让我们体会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体现了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电子大脑”解读人脑

科学家在7000名志愿者的协助下,联合研制成功了“电子大脑”。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制成能够“解读”思维的“人脑图”。设计者说,这是一项未来技术,将帮助人类理解人体最复杂的“机器”的工作原理。

美国洛杉矶大学神经细胞扫描实验主任阿图尔·托加说,学者们的目标是绘制一张既含有人脑结构信息也反映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确定不同人大脑结构的差异程度。这将有助于诊断哪些情况可能是病态,哪些现象是正常的。托加博士说,新发明将帮助医生找到精神疾病的根源,为此,他们只需把患者的脑部扫描图和人造“大脑图”进行一下比较。“人脑图”是根据几千名精神健全者的基因绘制而成的,在各国学者的帮助下,托加对7000个健康人进行脑部扫描后,总结得到了所有信息。

人造脑将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在显示器上,图象是立体的,清晰明了,可以把感兴趣的地方多倍放大。如果有疑问,点击一下“搜索”,一分钟后屏幕上就会给出专家的解释。任何一位医生都可以使用。如有电脑,只要接入因特网就可以了。英国皇家学院放射学教研室的德里克·希尔博士认为:“动感人脑图是医学走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遇到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医生只能依靠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而现在可以发现扫描发现不了的最细微的病变。这对诊断精神疾病极为重要。”大不列颠医学研究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乔·哈伊纳尔教授说:“这项设计对那些用普通手段无法诊断的病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而这项发明不只是对病人来说很重要。此项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生物学博士、美籍俄罗斯人阿尔缅·加斯帕良说:“规模庞大且极其复杂的工作才刚刚开始,2008年以后才会得出具体的结果。但对学者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兴奋的期限。因为迄今为止,对于人脑这一人体中最让人迷惑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直到今天,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用 的最‘直观的教材’是一个60岁法国女人的脑。而每个人的身体各不相同,这样的标本并不能作为整个人类的范例。”

加斯帕良说,这项计划完成时,人们将看到一幅三维人脑图,人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尽显其上,每一个在线的因特网用户都可以观看。届时生物学家将根据年龄、性别、基因绘制专门的图表。他还指出:“此前的研究表明,人脑中灰质的多少往往是由遗传决定的,而非年龄和性别。但这些问题仍是个谜。我们知道,一些‘大头脑’有时会遗传,但谁都不知道,究竟是怎么遗传的。新发明将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同时我们将搞清楚做梦等边缘意识状态的机制,了解潜意识的奥秘。”

1.对“电子大脑”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电子大脑是一项将帮助人类理解人体这一最复杂的“机器”的工作原理的未来技术。B.电子大脑是一张含有人脑结构信息,反映其工作原理并能确定人脑结构差异的示意图。

C.电子大脑是根据几千名精神健全者的脑部扫描后总结获得的所有信息而研制成功 的人脑图。

D.电子大脑是指能再现人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以电子化形式出现在显示器上的三维 人造脑。

2.下列表述不属于新发明是“医学走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理由的一项是

A.将帮助医生找到精神病的根源。

B.可以帮助解读人类大部分意识活动。

C.可以发现扫描发现不了的最细微的病变。

D.将帮助解开“大头脑”的遗传之谜。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子大脑可以诊断人脑的哪些情况可能是病态,哪些现象是正常的。

B.人造脑的立体图象清晰明了,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获得专家给定的信息。

C.迄今为止,我们对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还知之甚少。

D.人脑中灰质的多少往往是由遗传决定的,个中奥秘仍令人迷惑。

1.D(信息整合最全,且合乎定义的要求。)

2.B(不属于“医学走向未来”的内容,答非所问。)

3.A(见第二段,不能省略“有助于”。)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l~4题。

对 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尘土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 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月亮,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小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为失败所惑了,再不为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第二段,作者将月的圆缺与人的悲欢对照着抒写,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2)老和小是圆的接榫。

3.这篇散文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月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对月悟出了哪些哲理?

1.在对照中,突出了月之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为后面的行文张本(或:是后文展开的依托、依据)。

2.(1)月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得到了永恒;人常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患得患失不能停息。

(2)人生的不同阶段往往呈出现某些相似之处。(言之成理、符合语境,酌情给分)

3.采用第二人称,作者似与月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有利于抒发情怀,阐发哲理。

4.夜愈黑愈美;月圆得丰满亏得缺陷;谜一般永恒;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作者悟到了:①万事万物,就像月之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②人生应踏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圆,为完成天地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