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B.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C.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D.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1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D.“度支尚书”是官名,三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上的高度重视。
B.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
C.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
D.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5分)
(2)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5分)
10.D(3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11.C(3分)(“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12.C(3分)(“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错。)
13.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进入太学就读(学习),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聚精会神、用心专一),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
(重点词:异1分;专精1分;推伏1分;大意2分)
(2)杨尚希心性(天性)宽宏敦厚(宽大忠厚),加上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声望),被朝廷重视(尊重)。
(重点词:弘厚1分;兼1分;雅望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父名承宾,历任商、直、淅三州刺史。杨尚希童年丧父。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就学。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就读,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周太祖宇文泰曾亲自到太学奠祭先圣先师,杨尚希当时十八岁,令他讲论《论语》,言语意义都可观。太祖视为奇才,赐姓普六茹氏,提拔任国子博士。任官于明帝、武帝之朝,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迥在官署发布丧讯准备祭仪。杨尚希出来对随从人员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从小道逃跑。天大亮后,尉迥才发觉,派几十人骑马从官道追赶,未能追上,杨尚希于是就回到京城。隋高祖杨坚因为杨尚希是宗室素有声望,又能背弃尉迥返回京城,于是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迥在武陟屯驻兵马时,高祖就派杨尚希督率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高祖接受北周禅位登基后,授任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升爵位为公。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设置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统一天下,废除诸侯设置郡守,由汉代、魏朝到晋代,国家郡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当今郡县数量,比古时成倍增多,有的地方不满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同时)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由两个郡分开管辖。备员充数的僚佐太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下吏走卒人数倍增,租税调赋逐年减少。清廉能干的优秀人才,百中无一,动辄需要数万,到何处寻觅?正是所说的民众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正是所谓琴可以改弦更张,瑟不应胶柱而鼓的道理。现在要保存重要的郡县去除虚设的郡县,合并小郡成为大州,国家就不用虚耗仓粮官帛,推选举荐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斗胆陈述一孔之见,恭听圣断裁处。”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于是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
杨尚希心性宽宏敦厚,加之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当时每天清晨临朝,到日过中天也不倦怠,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国勤政而折损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年益寿。希望陛下条举朝政大纲,责求宰相去完成。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君主所应亲自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养病,委屈您轻松治理蒲州。”于是杨尚希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修立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开皇十年杨尚希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转鲁郡太守。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
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莅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者为天下第一。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淮安王神通围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乃奔相州。
神通送于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
(摘自《旧唐书》六十二卷)
10.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果笃慎 笃:忠诚
B.从幸江都 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C.多所匡谏 匡:辅助,帮助
D.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 嗔怒:发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给予的带有评判性的称号,可褒扬可批评,按照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炀”表示批评。
B.公: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位,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各王朝都有封爵制度,并且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以世袭。
C.拜、转、出:表示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拜沂州刺史”指授予沂州刺史一职,“转鲁郡太守”指调动到鲁郡担任太守。“出为岐州刺史”,指从京官外调到岐州担任刺史。
D.弑:杀。古代专指子杀父、下杀上为“弑”。宇文化及本为隋炀帝近臣,他杀死隋炀帝自立为帝,故文中称其为“弑君之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善果为名门之后。郑善果的祖父郑孝穆和父亲郑诚都曾担任重要官职,父亲郑诚在大象初年攻打尉迟迥时,奋力作战阵亡殉国。
B.郑善果知错能改。郑善果的母亲精通治家治国的道理,她因郑善果处事不合情理而教导他为官之道,郑善果自此励己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官。
C.郑善果仕途多有起伏。郑善果一生经历多个王朝,担任检校大理卿时因选举不公被除名,担任岐州刺史,也因公事被免职。
D.郑善果为官清廉。他秉承清忠的家训,清廉为政,任职时多有政绩,得到百姓和皇帝的肯定,隋炀帝称他和樊子盖为官“天下第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
(2)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
10、C(匡:纠正)
11.B(有的爵位可以世袭,宋代之后也有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2.C(郑善果奉命出行担任招抚大使,因选举不平的原因被除名。)
13.(1)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奈何、为、殉命、伤痍 各1分,句意1分)
(2)对内败坏了你们家的家风,甚至也许会失去公爵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下的法则。(内、外、坠、亡、亏各1 分,句意1分)
译文:
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也。祖父郑孝穆,官至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亲郑诚,曾做过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拼力征战遇害身亡。善果刚刚九岁,因为父亲是为朝廷的事情战死的,所以朝廷下令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开封县公。家人因为他还是小孩子,没有告诉他这件事。隋朝开皇初年,改任为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调任做鲁郡太守。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善果每次处理政务,她都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偷听。假若处理的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善果就趴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你的父亲为官廉洁谨慎,不曾有过私心,以身报国,最后(为国)死去。我也希望你要继承你父亲的精神品格。你幼年时候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刺史和太守,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你不想想这事,却常常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你们家的家风,甚至也许会失去公爵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下的法则。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dào jiāo 导训戒,怎么可以担负忠臣留下的事业呢?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去见你的父亲呢?”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老百姓都怀念他。
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跟从炀帝游江都。等到宇文化及杀害炀帝的时候,让他代理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等到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善果替化及防守防御督促战事,被流矢射伤。等到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善果。建德的将领王琮抓获善果,讥笑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善果深感羞愧汗颜,想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前往阻止救下了他。于是逃到了相州。
淮安王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对待他非常厚爱。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善果在东宫任职,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都是匡正谏诤的言语。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卿,兼任民部尚书。端正自己,奉公守法,政绩显著。不久因公事过失被免官。等到山东平定,做了持节招抚大使,因为选举不公平的罪名被除名。后来历任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京任岐州刺史,又因为公事免职。贞观三年,被起用做江州刺史一直到死。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B.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C.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迁客、“左迁”,就是贬官。
C.诏,指上级给下级下的文书或命令。
D.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北方重要封建政权“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__而死。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4分)
(2)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4分)
1. B
2. C.诏,指黄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3. D.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以上文中语句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B.“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一句,“以"表目的,“生聚"即百姓;C.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 D.“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
4.(1)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盖、徒、责等词的落实,状语后置及语意通顺)
(2)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既、使、以为、授等词的落实及句意通顺)
(3)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 【第一个“于”:从,1分,第二个“于”:被,1分;岂:难道,1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少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以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领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带领军队)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退到了陈家谷口。当他看见陈家谷口没有伏兵时,当即捶胸大哭,随即再次率领部下奋力拼杀。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__三天而死。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__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告诫梁孝王要痛下杀手,去除毒瘤。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4分)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4分)
1. B(2分)
2. B 徙:此处意为调职。(2分)
3. C 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是想告诫梁孝王不能以私乱公。(2分)
4.(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然,通“燃”。即,就。溺,浇灭。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该当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纷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故”,所以。“纷纷”,纷乱,杂乱。“不得”,不能抓到。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__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俗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
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略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奖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B.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C.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D.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旌孝子也 旌:表彰
B. 帝壮其言,许之 壮:认为……豪壮
C. 毒兴师旅 毒:毒害
D. 巍自拔南归 拔:脱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5分)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5分)
10. B
11. C(毒:怨恨)
12. C(“多次面对燕王”有错,原文为“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陛下”“书数上,皆不报。”说明高巍并未多次见到燕王。)
13.(1)不久(高巍)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应当被判死罪。(朝廷)减免他的死罪,将他谪戍到贵州关索岭。(“以”“当罪”“戍”各1分,大意2分。)
(2)__(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封地(归附)。”(“披”“晓”“归藩”各1分,大意2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高巍,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到母亲年老没有一点懈怠。母亲去世,高巍吃素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明太祖洪武年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他由太学生被任用担任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高巍向上呈疏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爱惜人才等几件事情。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不久(高巍)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应当被判死罪。(朝廷)减免他的死罪,将他谪戍到贵州关索岭。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除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大略是说:“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我又希望使爱亲族的礼节更加隆重,到了每年伏腊让人带礼品慰问。对贤能的人下诏褒赏他们。对骄纵不守法的,则告之于太庙废除他。”奏本呈上,皇帝点头称许。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国。__(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封地(归附)。”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高巍到燕国,自称本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去世,天子继位,施行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现在大王占据北平,攻取密云,攻下永平,袭击雄县,占领真定。虽然(攻占)容易得就像从高处倾倒瓶里的水,然而起兵以来,已经数月,仍不能打出你一块小小的地方。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况且大丧丧期未满,就怨恨兴起军队,这与泰伯、伯夷、叔齐求取仁义让出君位,不是大相径庭吗?高巍一介白发书生,微命如同蜉蝣,生性不怕死。洪武十七年承蒙太祖高皇帝表彰我的孝行。高巍私下认为: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于忠孝,是高巍最大的愿望。如承蒙赐死,得见太祖在天之灵,高巍也无愧了。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答复。
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相拥痛哭。赶赴济南,誓死据城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①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②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③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涖,lì,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②燹 :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③薙:薙同“剃”tì【动】用刀刮去毛发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文中“万历二十八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
B.《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但后来人们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10.(3分)D 【解析】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3分)B "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12.(3分)A 【解析】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13.(8分)⑴(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
⑵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
【解析】⑴“被动句”“乞”“提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⑵“事”“礼” “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弹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__,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同意惩办。御史李炳认为说:“张春平时疾恶如仇,故为人所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用不着提审。”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门报告说,弹劾张春的罪状,均查无实据,于是将他释放。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因为说兵机不可泄露,请准予朝见皇上,面陈战略,皇帝准许。他当面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参政。随后,张春同诸将收复了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负责兵备事,候巡抚开缺时再补任。永平大战之后,百姓贫困,张春尽心抚恤,所以人民更加怀念他。崇祯四年(1631)八月,清兵围攻大凌河畔之新城,命张春督率总兵吴襄、宋伟去援救。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经三日到达长山,距城十五里,清军以二万骑兵来迎战。两军交锋,枪炮齐发,声震天地。张春营受到冲击,诸军皆败,吴襄先失败,张春收集被击溃的军士再立营。忽然风起云涌,张春命纵火,火势甚大。又突然大雨,风向逆转,明官军士卒被烧死很多。过了一会儿雨停,两军再战,宋伟不能支持也退走了。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恭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部卒死者无数。他们见了清太宗皇太极,都行君臣跪拜礼,只有张春直立不跪。到了晚上,皇太极派人赐给他珍馐美味。张春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最终没有吃饭。过了三天,又拿酒食赏赐给他,张春仍然没有吃。看守者恳切劝解,又为清太宗的诚意所感动,才食一餐。令他剃发,不肯。住在古庙内,穿着明朝衣冠,一直都没有失去一个臣子的气节,最终死去。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朝廷虽未同意,而有关衙门把春的两个儿子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16.D 【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答案为D。(3分)
17.C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8.D 【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19.(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__,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D.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2分)(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等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D.魏德深深受百姓的爱戴,为了能拥有魏德深这样的好官,贵乡百姓和馆陶的百姓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终魏德深被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4.C 动:总是常常。
5.D 采用排除法,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6.C C项“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赵君实之流。
7.(1)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2)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人规模达到了几百家。
【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也。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及魏孝武西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将以为戮。乃遣人告雄曰:「若雄至,皆免之。」雄与其所亲谋曰:“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于是,遂诣贤军,即随贤还洛。乃潜引贤党,谋欲袭之。事泄,遁免。
时太祖在弘农,雄至上谒。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雄乃招集义众,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俄而领军独孤信大军继至,雄遂从信入洛阳。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雄击走之。又从太祖战于河桥。军还,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颇为边患。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服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雄自后射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除河南尹,进爵为公。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践阼,进爵新义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不避艰难。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天和三年,卒于镇。赠大将军。谥曰威。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B.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C.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D.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雄有立功的志向。他在孝武西迁的时候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就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犄角之势。
B.韩雄为人有担当。在他与韩贤交战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即将被杀掉,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
C.韩雄在军事上很有才干。他派都督韩仕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使得郭叔略骑马出城,乘机杀死了郭叔略。
D.韩雄深受太祖赏识。韩雄拜谒太祖后被封为武阳县侯,并被派遣返回故乡图谋大举动,后又随从太祖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5分)
(2)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5分)
10. D【解析】原文标点: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11. B【解析】大统不是庙号,是年号
12. B【解析】“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与原文不符。
13.(1)每次袭掠东魏,所到之处皆有所获。 部众势力一天天强大,州县无法抵挡。(得分点:“抄掠”“所向”“日”各1分,大意2分)
(2)韩雄暗中算计,轻装率领十名骑兵,乘夜潜入郭叔略的境地,埋伏在路边。(得分点:“密图”“轻将”“夜”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韩雄少年时果决勇敢,膂力过人,善于骑马射箭,有将帅之才。当魏孝武帝西迁时,韩雄就慷慨激昂,有立功的志向。大统初年,韩雄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聚众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掎角之势。每次袭掠东魏,所到之处皆有所获。 部众势力一天天强大,州县无法抵挡。东魏洛州刺史韩贤将情况上报,邺城派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韩贤合势讨伐韩雄。交战数十次,韩雄兵马越战越少,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准备杀掉。 韩贤遣人对韩雄说:“如果韩雄来,全部赦免。”韩雄与亲信计谋说:“我奋不顾身而博取功名,本来希望向上表达申明忠义之心,下使亲人外戚荣耀显贵。如今如果忍心而不去,人们将会说我呢?亲人被赦免之后,再思谋计策,还不算晚。”于是到韩贤军中,当即随韩贤回到洛阳。暗中招引韩贤党羽,打算偷袭韩贤。事情败露,只得逃跑。
当时太祖住在弘农,韩雄前去拜谒。太祖嘉许了他,封他为武阳县侯,食邑八百户。派遣韩雄返回故乡,图谋更大举动。韩雄于是招集义军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丢下州城逃向河阳,长史孟彦举城归降。不久,领军独孤信率领大军开到,韩雄随独孤信入据洛阳。当时东魏将领侯景等人包围蓼坞,韩雄将其击退。又随从太祖战于河桥。大军撤回后,仍然镇守洛水以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韩雄边境相接,是个很大的祸患。韩雄暗中算计,轻装率领十名骑兵,乘夜潜入郭叔略的境地,埋伏在路边。 派都督韩仕在郭叔略所据之城以东,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投奔关西。郭叔略骑马出城,韩雄从后面射他,连射两箭皆中,于是砍下了郭叔略的脑袋。被授为河南尹,晋封公爵,随即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登基,晋封新义郡公,食邑增至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560),授为使持节、都督以及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韩雄久在边境,全面了解敌人虚实。每次率军深入,不惧艰难险阻。前后经历四十五次战斗,虽然有胜有负,而韩雄志气愈加豪壮。 东魏十分害怕他。天和三年(568),在任上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为“威”。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慰劳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田:在野外
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北:失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徒以吾两人在也
B.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④⑥B.②④⑥
C.③④⑤D.②③⑥
7.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
4.解析:选C。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5.解析:选C。乃:副词,才。A.动词,认为/连词,因为。B.假设连词,即使/转折连词,虽然。D.代词,这/代词,自己。
6.解析:选B。①③⑤不是直接原因,②④⑥是直接原因。
7.解析:选C。A项,错在“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文中无此意。B项,说“害怕匈奴”不妥。D项,说李牧“迫不得已”不妥。
8.见译文。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市场贸易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量放牧牲蓄,让百姓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