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周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太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二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 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 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牟。县官市木关中,同州 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矣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选自《宋史•张美传》)
1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B.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C.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D.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1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B.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悤。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 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D. 致仕,即 “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 给皇帝,称“致仕”,而“乞骸骨”则是指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美年轻有为。他从小擅长做文书会计工作,初任左藏小吏时,就以能力强、工作干练而闻名。
B. 张美料敌于先。李筠镇守上党,常干不法之事。张美料想到他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为世宗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C. 张美廉洁疏财。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退休之前,他还捐献出了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
D. 张美机敏警觉。任大内部署时,内酝署起火,因有准备,大火很快被扑灭,后被正式授任三司使。
16.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3.B
14.B
15.B
16.(1)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解析】
13.试题分析:原文标点为: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14.试题分析: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15.试题分析:应是为“太祖”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应是为“太祖”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选项人物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洎”“诛”“终”“忽微”“智勇、”和被动句式的翻译。
参考译文: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年轻时善于做会计工作,初时担任左藏小吏,以办事干练闻名。三司上奏推荐,特补任本库专知,出任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守澶 渊,每次求取,张美一定委屈自己,设法为他提供给养。周太祖听说后大怒,准备遣人去斥责他,又恐怕伤害世宗之心,改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枢密承旨。当时宰相景范兼管三司,有病,世宗任命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暂代主管三司。世宗征讨淮,留张美任大内部署。 一天,正在午睡,忽然感觉心有所动,急忙起巡视宫城中。不久,内酝署起火,因为有准备,马上扑灭了大火。不久,正式授任三司使。
显德四年(957),世宗再次到淮南,任命张美为大内都点检。世宗北伐,又任命他为大内都部署。__回朝,任左监门卫上大将军,充任宣徽北院使,主 管三司。张美强力有心计,能全面理解事情的利弊,每次上奏条列改革主张,皇上常常同意他的意见,常以干敏著称。世宗逢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乏,实在依赖他 的努力。但因为在澶渊时作假逢迎,非常看不起他,张美也自感惭愧,恭帝即帝位,加任他为检校太傅。
当初,李筠镇守上党,招募亡命之徒,常干不法之事,渐渐倔强难以制服。张美料想到李筠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 食。后李筠果然叛乱,太祖亲自率兵讨伐,大军十万从太行出发,经费不缺,是张美的功劳。授任定国军节度。朝廷在关中买木材,同州每年拿出缗钱数十万借给百姓,长吏取走十分之一,称为率分钱。每年达数百万,只有张美不收取此钱。不久,别的郡里有人到朝廷告发长吏受率分钱,朝廷命令长吏们都偿还出。
乾德五年,改为镇守沧州。太平兴国初期京朝见,改任左骁卫上将军。张美献出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太平兴国八年,请求告老,以本官衔退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给事中蕃孙也。登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刑部。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随州知州,擢陕西佥事,历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逾月,资遣还乡。初,镇守中官廖堂党于刘瑾,假进贡名,要求百端,继者以为常。充嗣言:“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及侵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①十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宁王宸濠反,充嗣谓尚书乔宇曰:“都城守御属于公,畿辅则充嗣任之。”乃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遣使入安庆城中,令指挥杨锐等坚守。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贼果疑惧。事定,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言其功。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乃赐敕嘉劳。有建议修苏、松水利者,进充嗣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如翙佐之。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六阅月而讫工。语详《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平宸濠功,加太子少保。苏、松白粮输内府。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粮亦加十三万石。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寻改南京兵部尚书。七年致仕,卒。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无虑:大约,总共。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B. 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C. 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D. 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 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 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__,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李充嗣为官一方,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并多次被提拔;又因为平定朱宸濠有功,得到朝廷嘉许慰劳,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B. 李充嗣直言敢谏,不阿从权贵。刘瑾的党羽假借进贡的名义向地方百般索求,李充嗣直陈其弊端,但朝廷只是下诏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的行为。
C. 李充嗣勇救国难,竭尽臣责。宁王朱宸濠谋反,李充嗣亲率军队,抵御叛军,并巧用计谋使叛军疑惧,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D. 李充嗣督治水利,卓有成效。兴修苏州、松江水利时,李充嗣开掘白茅港,疏浚吴淞江,仅用六个月就顺利完工,并写下《河渠志》加以纪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
(2)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
13.B
14.C
15.D
16.(1)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
(2)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__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划线句上文的语境,应是针对“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粮亦加十三万石”的显示问题,皇帝采纳了李充嗣的进言加以解决,故而应是“帝用充嗣言”而非“帝用充嗣”;“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为“请”的宾语,为一整体,故不能断开;“监以科道官”为介宾短语后置句,意为“用科道官监督”,故应在此处断开;“内臣苛索”为“毋纵”的宾语,故中间不应断开;“俱从之”的主语为“帝”,故此处应断句为“帝俱从之”。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C项“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写下《河渠志》加以记录”错,《河渠志》并非李充嗣所写,文中“语详《河渠志》”意为“记载详见《河渠志》”。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关键点“大馑”译为大灾,“帑金”译为库银,“振”译为赈济,“糜”译为粥。(2)关键点“传檄”译为传令,“部内”译为辖区内,“趣”译为催促,“绐”译为欺骗。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参考译文:
李充嗣,字士修,是内江人。是给事中李蕃的孙子。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初年,被授予户部主事。因叔父李临安是户部郎中,改任刑部。受牵连定罪,被贬为岳州通判。很久后,又改任随州知州,提升为陕西佥事,历任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多次升迁至右副都御史,并任河南巡抚。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过了一个月,又给钱遣送他们还乡。当初,镇守宦官廖堂与刘瑾结党,假借进贡的名义,百般索求,接任者以此为常事。李充嗣説:“近来宦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鷄、猎狗等物,都是借名征收。另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以及侵占克扣驿站差役月钱、河工歇工钱之类,大约有十多种,苛酷摊派动辄几十万。他们左右办事的人,又私自在境内贱买东西,擅自征收商人税利。请求严行禁止。”朝廷下诏只是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罢了。正德十二年改任应天各府巡抚。宁王朱宸濠__,李充嗣对尚书乔宇説:“都城的守卫防御交给您,京城附近地区(的防卫)则由我来承担。”于是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向西驻扎在采石矶。派人进入安庆城中,命令指挥杨鋭等固守。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__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反贼果真疑虑畏惧。反叛平定后,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上报他的功劳。当时他已进升户部右侍郎,于是赐予诏书嘉许慰劳。有人建议兴修苏、松水利,朝廷进升李充嗣工部尚书并兼管水利事务。不久,世宗继位,派工部侍郎林文霈、顔如瓌协助他。开掘白茅港,疏浚吴淞江,经过六个月后完工。记载详见《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列平定朱宸濠的功劳,加封太子少保。苏、松两地的粮食输送到内府。正德时迅速增加内使五千人,粮食也增加十三万石。皇帝采纳了李充嗣的进言,减少到原来的数额。又请求在常规赋税外完全免除每年为采办而征收的多余数额,由内府征收,用科道官监督,不要放纵内臣苛酷地勒索。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年退休,去世。朝廷下诏追赠太子太保,謚号康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学於张载,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既而谍者言夏伏精骑于黑水傍,琯谢曰:“微君言,吾不返矣。”
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吐蕃寇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朝廷择可使者与边臣措置,诏师雄行,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师雄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奈何?”师雄曰:“在谋不在众。脱事不济,甘受首戮。”议三日乃定,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兕破六逋宗城,种谊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众多。捷书闻,百僚表贺,遣使告永裕陵。苏轼闻其事,作诗咏之。
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入拜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为陕西转运使。内地移粟于边,民以辇僦为病。师雄言:“往者边土不耕,仰给于内,今积粟已多,军食自足,宜令内地量转输致之直,以免大费。”报可。
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州之役,可谓隽功,但恨赏太薄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哲宗数访边防利病,师雄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之臧否,朝廷谋议之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六十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未几徙知陕州。卒,年六十。
师雄慷慨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
(选自《宋史•游师雄传》)
[注]辇僦:雇人用车辆运输,庙算: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谈判。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辟:征召
B. 百僚表贺 表:表示
C. 但恨赏太薄耳 恨:遗憾
D. 哲宗数访边防利病 访:谘询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B.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C.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D.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师雄有军事才能,运筹帷幄,任德顺军判官显露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吐蕃一战,他先发制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B. 游师雄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吐蕃熙、河一战大获全胜,他起的作用很大却没有得到重赏,他也不为自己争辩。
C. 游师雄心系国事民生。针对从内地运粮到边境一事,他向朝廷提议应该核算费用,以免造成严重的浪费。
D. 游师雄一心为国。《绍圣安边策》中陈述了庆历以来连帅处置好坏,朝廷谋议得失、当前御敌关键,却没有被朝廷采纳。
1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
(2)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
15.B
16.B
17.D
18.(1)皇上准备重重奖赏游师雄,谏官还认为他这是邀功生事,因而只升一级,升为陕西转运判官。(2)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只是当时将士的功劳没有得到论赏,这是做的不足的地方。
【解析】
15.试题分析:表,上表。
16.试题分析:“战守策”作“议”的宾语,“贼境”作“薄”的宾语,不要和前面的动词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战守策”作“议”的宾语,“贼境”作“薄”的宾语,不要和前面的动词断开。
17.试题分析:“却没有被朝廷采纳”错。
18.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言者”“犹”“止”“唯”“勋”“录”“欠”和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他跟张载学习,考中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升迁德顺军判官。当时鄜延将刘琯和主帅商议战守的策略,想要从延安进入安定、黑水,游师雄认为此地靠近敌境,担心有伏兵,请求由别的线路进攻。后来间谍说西夏在黑水旁埋伏精锐骑兵,刘琯感谢说:“如果你不指出的话,我将回不来了!”
赵禼做延安帅时,游师雄被他征召为部属。
吐蕃入侵边塞,吐蕃酋帅鬼章青宜乘机胁迫诸羌部落并勾结西夏做乱,谋划分别占据熙、河二州。朝廷选择可以任使者的人与边境官吏处理,诏令游师雄到边关,听凭他们相机处置。游师雄到达后,经侦探得知西夏兵已聚集在天都山,其前锋已驻扎在通远境内。而吐蕃即将进攻河州,游师雄准备先发制人,向统帅刘舜卿请求。刘舜卿说:“敌众我寡,怎么办?”游师雄说:“用兵之道在于谋略,不在人多。如果事情不能成功,我情愿首先接受诛戮!”一连商议了三天才定下来,于是分兵二路:一路由姚兕率领,从左路出击,一路由种谊率领,从右路出击。姚兕攻破六逋宗城,种谊攻破洮州,生擒了吐蕃酋帅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众多。捷报上报到朝廷,百官上表庆贺,哲宗派使者到永裕陵焚告。苏轼听说了这事,作诗歌咏此事。
皇上准备厚赏游师雄,但有谏官还认为他这是邀功生事,因而只升一级,升为陕西转运判官。入朝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为陕西转运使。当时内地的粮食运输到边关,百姓不堪承受车辆运费用。游师雄说:“以前的时候边境土地不耕种,依仗内地供给,现在边境积累的粮食多了,军队已自给自足,应当让他们计算从内地运输粮食到达边疆所需的费用,以免造成浪费。”得到朝廷的批准。
哲宗召其进宫,慰劳说:“洮州之战 ,可以说建了大功。只遗憾的是赏赐太少了!”游师雄回答说:“这都是圣上谋划的结果,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只是当时将士的功劳 没有得到论赏,这是做的不足的地方。”于是陈述这件事的始末, 拜为卫尉少卿。由于哲宗数次询问边防利弊,游师雄详尽地陈述了庆历以来边帅处置的好坏、朝廷谋议的得失以及当今御敌的关键,共计六十条,编为《绍圣安边策》,进上。不久改知陕州。六十岁时去世。
游师雄性情慷慨豪迈,有志建功立业,议论的人为他的任用未能尽展其才华而感到遗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临漳知县。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数万顷,邻邑皆享其利。
迁工部主事,汰遣假冒世职数百人。迁淮徐兵备参议。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泰昌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抚辽东。逾月,擢兵部右侍郎兼前职,代廷弼为经略。疏言:“臣愿与辽相终始,更愿文武诸臣无怀二心,与臣相终始。有托故谢事者,罪无赦。”熹宗优诏褒答,赐尚方剑。乃戮贪将何光先,汰大将李光荣以下十余人,遂谋进取抚顺。
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而是时蒙古诸部大饥,多入塞乞食。应泰言:“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乃下令招降。议者言收降过多,或阴为敌用,或敌杂间谍其中为内应,祸且叵测。应泰方自诩得计,将藉以抗大清兵。会三岔儿之战,降人为前锋,阵死者二十余人,应泰遂用以释群议。
明年三月十有二日,我大清兵来攻沈阳。降人果内应,城遂破。应泰乃撤奉集、威宁诸军,并力守辽阳,引水注濠,沿濠列火器,兵环四面守。十有九日,大清兵临城。应泰身督总兵官侯世禄、李秉诚、梁仲善出城五里迎战,军败多死。其夕,应泰宿营中,不入城。又明日薄暮,谯楼火,大清兵从小西门入,城中大乱,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示盛饰迎门,或言降人导之也。应泰居城楼,知事不济,遂佩剑印自缢死。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B. 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C. 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D. 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B. “都御史”即御史,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长官。
C. “经略”是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一个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D. “火器”指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来发挥杀伤和破坏力的武器,明代时,又被称为神机。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应泰亲政爱民。他在做临漳知县时,筑长堤,御河水,保护百姓。崤山以东地区有饥荒,他宁可犯错误也要赈济百姓。
B. 袁应泰为官公正严明。他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总是尽力淘汰,后获得了尚方宝剑,就杀了贪官,并免了十几个人的官职。
C. 袁应泰军事才能不足。当暗中被敌人收买的蒙古人入塞乞讨时,他怜悯他们,却看不透他们的阴谋诡计,导致丢了辽东。
D. 袁应泰为国忠心耿耿。他代替熊延弼担任经略后,发誓与辽东共存亡;在清兵攻城时,他率部奋勇作战;城破后他不肯投降,自杀殉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
(2)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示盛饰迎门,或言降人导之也。
13.A
14.B
15.C
16.(1)我不赶紧救济(他们),他们就一定投向敌人,这是增加敌人的兵力呀。
(2)百姓家大多打开门拿着火炬等待,妇女穿着端庄的衣服在门前迎候,有人说这是投降的蒙古人引导的。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这句话的大意是:山东遭大灾,袁应泰开设粥厂救济灾民,甚至将额外税收及漕折银数万两,先后用来赈济。户部弹劾他擅自移动官仓(钱粮),当时他已经升为副使,袁应泰就称病归乡。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山__饥”“流民”“数万金”“官廪”“副使”,本句可以断句为:山__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祜”“江夏”“襄阳”“八百里”“步军”。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都御史’即御史,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长官”说法错误,在中国古代,都御史是御史的一种,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故选B。
15.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C项,说法错误。从文中看,蒙古人并非全被敌人收买了。故选C。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急”,“归”,“益”。第二句中,“启”,“张”,“导”。翻译时,可根据语言环境对这些词语的含义进行准确的分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我”“妇女”。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怀慎,滑州人,盖范阳著姓。及长,第进士,历监察御史。神龙中,迁侍御史。迁黄门侍郎、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领东都选。开元元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帝悼叹之。
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予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见敞箦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菜数杯而已。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奸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及治丧,家亡留储。帝时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还京,因校猎鄂、杜间,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
子奂、弈。奂,早修整,为吏有清白称。历御史中丞,出为陕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帝西还,次陕,嘉其美政,题赞于听事曰:“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选文有删节)
注:父、母丧后一周年(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见敞箦单藉 藉:草垫
B. 家亡留储 亡:通“无”,没有
C. 无以劝善 劝:劝说
D. 停跸临视 跸:帝王出行的车驾
14.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汉武帝即位后首创。文中“神龙”是古代年号纪年方法。
B.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用以表示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C.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意思与之恰好相反。
D. “四门博士”是学官名。北魏时置四门小学博士,选用儒生充任博士,以传授儒家经典。它初设于京师四门,故名。后与太学同在一处。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怀慎与姚崇共同执掌朝政,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凡事推重姚崇,概不专断。这种让贤用能、甘当陪衬的精神难能可贵。
B. 卢怀慎并非凡庸之辈,他有着对“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奸人乘间而进”的预见。他敬重的姚崇,推荐的宋璟等人,皆一代英才,宰相重在为朝廷选用人才,他堪为称职。
C. 卢怀慎虽然没有干出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身居高位,甘于清贫,这种为官清廉的美德却得到世人的推崇。
D. 卢怀慎的两个儿子做官都有“清白”的美誉,深受皇帝的称赞,认为他们“不坠家风”。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
⑵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奸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
13.C
14.C
15.D
16.⑴薛王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审查核实。⑵皇上急于求得天下政治清明,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奸诈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
【解析】
13.试题分析:劝:勉励。
14.试题分析: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5.试题分析:“两个儿子做官都有‘清白’的美誉”错误,“奂,早修整,为吏有清白称。”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人物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暴”“按”“申列”“覆”“治”“享国”“第志”的翻译。
参考译文:
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望族。长大后,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 、黄门省审查核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留下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皇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奸诈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的墓时,石碑尚未树立,玄宗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诏命官府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玄宗亲自书写。
儿子卢奂、 卢弈。卢奂早年正直,做官有清白名声,历任御史中丞,出任陕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回长安,在陕州停留,赞许他的善政,在他办公的厅里题写赞词说:“身负刺史重任,分掌陕地大州。也已利沾万物,心怀忠君忘身。真是国家珍宝,不失卢公家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后方营明堂,雕饰谲怪,侈而不法。求礼以为“铁鸑金龙、丹雘珠玉,乃商琼台、夏瑶室之比,非古所谓茅茨棌椽者。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今辇以人负,则人代畜”,上书讥切。久不报。
契丹叛,使孙万荣寇河北,诏河内王武懿宗御之,懦扰不进,贼败数州去。懿宗乃条华人为贼诖误者数百族,请诛之。求礼劾奏曰:“诖误之人无良边吏教习,城不完固,为虏胁制,宁素持叛心哉?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请斩懿宗首以谢河北。”懿宗大惧,后尽赦其人。
当是时,契丹陷幽州,馈輓屈竭,左相豆卢钦望请停京官九品以上两月奉助军兴。求礼曰:“公禄万钟,正可辍,仰禄之人可奈何?”钦望拒不应。既奏,求礼历阶进曰:“天子富有四海,何待九品奉,使宰相夺之以济军国用乎?”姚寿曰:“秦、汉皆有税算以佐军,求礼不识大体。”对曰:“秦、汉虚天下事边,奈何使陛下效之?”后曰:“止。”
久视二年三月,大雨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以为瑞,率群臣入贺。求礼让曰:“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味道不从。既贺者入,求礼即厉言:“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来哉?”群臣震恐,后为罢朝。然以刚正故,宦龃龉。神龙初,终卫王府参军。
(选自《新唐书·王求礼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B.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C.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D.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察御史,官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陆军,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轩辕,姬姓,名伯荼,号轩辕氏。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其为天子,后人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C. 钟,金属制成的响器。编钟,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万钟,概指编钟数目很多,代指大贵族。
D.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求礼直言敢谏,武后营建明堂,雕饰繁复奇异,奢侈而不合法。王求礼上书评论恳切,语言犀利。
B. 契丹反叛,武后下诏武懿帝统领孙万荣防守,懿宗胆怯不敢进军致使契丹祸乱数州。王求礼弹劾武懿宗,并请求将他斩首。
C. 当契丹攻陷幽州,后勤补给匮乏时,豆卢钦望碓奏请停发京城部分官员的俸禄来帮助军队作战。王求礼越阶而上,据理力争。
D. 久视二年三月下大雪,苏味道等人认为这是祥瑞,就率领群臣进宫祝贺。王求礼试图阻止,厉言斥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
(2)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
13.A
14.C
15.B
16.(1)武懿宗拥兵数十万,听到敌人到来,就逃跑到城池死守,现在竟然把罪过转移给无辜的人,这不也是有过错的吗?(2)宰相调和阴阳,但是春末下雪,这是天灾。如果认为这是祥瑞,那么冬季打雷,它就是瑞雷了吗。
【解析】
13.试题分析:注意“阳气偾”“阴冰激射”和“正官少”“伪官多”句式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阳气偾”“阴冰激射”和“正官少”“伪官多”句式的对称。
14.试题分析:“万钟”,代指“优厚的俸禄”。
15.试题分析:原文“契丹叛,使孙万荣寇河北”,选项“武后下诏武懿帝统领孙万荣防守”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至”“走”“过”“燮和”“季春”“渠”的翻译。
参考译文: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当时武后正在营建明堂,雕饰繁复奇异,奢侈而不合法。王求礼认为“这座金龙玉凤、富丽堂皇的明堂,简单可以与商纣王的琼台,夏桀王的瑶室相提并论了,并不是古人所说的居住在茅屋里来治理天下。从轩辕黄帝以来,人们都是驾着牛车、马车代步,现在你乘坐的车却要许多人抬着,这是把人当畜生啊”,上书言语激烈、恳切。(武后)很久都没有回复。
契丹反叛,让孙万荣侵犯黄河以北的地区,武后下诏让河内王武懿宗御敌,懿宗胆怯不敢进军,敌人劫掠了几个州郡后离开了。懿宗竟然上奏列举数百家被敌人牵连的百姓,并请求处死他们。王求礼上书弹劾说:“受连累的百姓没有好的边境官吏教育他们,城池不完善,被胡虏胁迫管制,怎么能说他们平素就有反叛之心呢?武懿宗拥兵数十万,听到敌人到来,就逃跑到城池死守,现在竟然把罪过转移给无辜的人,这不也是有过错的吗?请将武懿宗斩首来向黄河以北的地区的百姓谢罪。”武懿宗非常害怕,武后全部赦免了那些人。
在这时候,契丹攻陷幽州,后勤补给匮乏,左丞相豆卢钦望请求停止京城九品以上的官员两个月的俸禄来帮助军队作战。王求礼说:“你有优厚的俸禄,刚好可以停止,依仗俸禄生活的人可怎么办呢?”豆卢钦望拒绝,不答应。豆卢钦望把此事上奏后,王求礼越阶而上进言说:“天子富有四海,为什么这样对待九品官的俸禄,让宰相强行夺取来救济军国之用呢?”姚寿说:“秦、汉都有回收税金来辅助军事的做法,王求礼不识大体。”王求礼回答说:“秦、汉使天下虚弱来边境战争服务,你为什么要让陛下仿效他们?”武后说:“停止这件事。”
久视二年三月,下大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人认为这是祥瑞,就率领群臣进宫祝贺。王求礼责备他们说:“宰相调和阴阳,但是春末下雪,这是天灾。如果认为这是祥瑞,那么冬季打雷,它就是瑞雪了吗?”苏味道不同意。祝贺的人已经入宫,求礼就厉声说:“现在是阳气蓬勃上升时期,却阴冰喷射,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啊!主上荒淫臣下奸佞,寒来暑往推动顺序,戎狄祸乱中华,盗贼频繁起事,正官少,伪官多,各部门不贿赂就不让入门,假使天有祥瑞,那又是感念什么而来的呢?”群臣震惊恐惧,武后也为此罢朝。然而因其刚正的缘故,官员与之格格不入。神龙初年,死于卫王府参军任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 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 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 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 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13.C
14.B
15.B
16.(1)(杨绘)于是把当地耍猴的叫到公堂(法庭)来盘问,一审讯,他们全都招供了,兴元府的人都佩服他(断案)英明(或“聪明”)。
(2)朝廷中央机构里的官员,都是朝廷向来用俸禄供养的人,你却不派遣他们,难道只能派这些宦官吗?
【解析】选自《宋史·杨绘传》作者:脱脱 年代:元
13.试题分析:三处地方断句时需注意:“名器视如己物”,“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用巩,私也”。“时”是“当时”,指曾公亮“官越”的同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断句时,要注意“一句一意、一事一断”的原则,断完句之后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一下,看看语意是否贯通。
14.试题分析:“卿”字用为第二人称“你”时,表尊敬或爱意,不仅仅“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还可以用于朋友、夫妻之间,表示爱称。如:成语“卿卿我我”;卫人谓之庆卿——《史记•刺客传》;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
15.试题分析:错在“对他失去信任”。由皇帝对滕甫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解除他的谏官职务,并不是对他失去了信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帝诏甫曰:“绘……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诘”“讯”“伏”“服”“素”“遣”“顾”“独”的翻译。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诘”“讯”“伏”“服”“素”“遣”“顾”“独”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和(2)中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神宗皇帝即位,诏任他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皇帝曾下诏派遣宦官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出使陕西,杨绘说:“陛下刚刚即位,天下都擦亮眼睛来关注着您的初期执政。馆阁、台省中的官员(人才济济),朝廷平素所供养这么多官员不派遣,难道独独派遣宦官吗?”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
文言文阅读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 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 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 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 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 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 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
13.D
14.C
15.C
16.(1)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
(2)早些织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这段话是讲述其他种植之人的表现,一是不用心,一是太过于用心;可以先根据句末语气词“也”“者”断开两处处,再根据句首词“若”“苟”等断开两处;最后依据具体的内容分析断开其他几处。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从句中来看,“援玉枹”是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而“击”是动词,此处的“鸣鼓”应为名词,是指“很响亮的鼓”。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文中说的是“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C项对于成功的秘诀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应是顺其自然。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业”,意动用法;“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式;“迎取”,迎接和雇佣。第二句中, “而”,你们;“字”,养育;“遂”,喂大。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 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 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B.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13.B
14.C
15.D
16.⑴(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⑵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解析】
13.试题分析: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等。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可从句子的结构的对称角度分析。
14.试题分析:“子”并非 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15.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
16.试题分析:注意文中的重点词语“造”“质”“若”“据”“恃”“乖”的翻译。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 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