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象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采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语很流利地说出来了,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生长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他说:“我曾以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的眼光看我,我觉得痛苦……”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土,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的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第一段作者写到费城一个大学里看花,用了三个比喻,它们分别突出了怎样的内容?三个比喻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第四段,作者写自己“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没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时,写了那两种感觉?为什么这样写?

3.怎样理解倒数第三段作者说的“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和余光中的诗《乡愁》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具体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B.作者在第三段写到“来今雨轩”“谐趣园”“宫殿阶台”“亭阁栅栏”令读者联想到北京的中山公园、颐和园、故宫、及其他中国的园林,正触动了自己的乡愁。于是,泪,就不可抑制地流下来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C.作者在未离开祖国时,可以做到“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变得到处都不可以为家了,可见人的情感变化之大,有时很难说清楚。

D.文中倒数第四段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竹篱茅舍,写笨重的老牛,写故事诗歌,写儿童笑语与祖宗的墓庐,都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的文化、风景、人民、风习、过去、未来的关爱与眷恋。

E.本文以记叙为主,以花为线索,编织了一曲祖国的颂歌。写出了海外赤子的心态与情感。

1.“像诗”,突出大学校园美得含蓄,有变化,令人动情;“像画”,突出校园里的色彩丰富,鲜明,景物有层次感;“像梦”,表现作者看花时进入了一种沉醉,朦胧的回忆,三个比喻共同引出作者在全文中要表达的深深思念祖国的感情和“国不可忘”的思想。

2.一种是在异乡见到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没有感到陌生;一种是在异乡看到与家乡相同的事物,并未因而想家。这样写为的是表达作者“到处可以为家”的抱负;更是为了表达正是因为在自己的祖国,才可以有这样处处为家的感受。反衬异国看花落泪的爱国情怀。

3.表达作者身在异国,越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越是感觉到离国之苦,越是感到心灵失去了依靠。用飘飞的絮,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眷恋和离开祖国后内心的孤寂与痛苦。

4.CE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1.以下不属于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 ( )

A.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

B.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

C.能充分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D.语言通俗化,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词之所以又称“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最终会使词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C.“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D.词一般只宜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对于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题材则不相宜。

1.C(错在“充分”)  

2.C  (A、错在“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B、应为“否则,词……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D、错在“则不相宜”,应为“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电子垃圾被丢弃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找到处理方法的速度,到今天,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一般家庭垃圾的三倍。

  让我们看看电子垃圾处理情况:一个普通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中含有1到4公斤铅,而电子垃圾,包括废弃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是这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在市政垃圾中最主要的来源。电路板上星罗棋布的金属连接点包含锑、银、铬、锌、锡和铜等金属。电脑在垃圾处理中心被碾压成碎片,再掩埋进地下,但其中的金属元素可能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如果进行焚烧处理,它们又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气体中不但含有有毒的金属化合物,还包含了塑料燃烧后产生的一系列致癌物质。尽管处理厂的过滤设备和除尘设备会捕捉到这些有毒物质中的大部分,但哪怕是一点点,只要扩散到大气当中,也会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聚氯乙烯(PVC)通常被用作导线的包裹材料。它是有毒的塑料,燃烧聚氯乙烯会产生含氯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的燃烧温度范围内,它甚至可能产生臭名昭著的致癌物质——二恶英。

  生产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过程同样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国来说,开采用于制造电子零部件的稀有金属已经成为对这个国家环境危害最大的工业产业,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列出的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企业中,大部分是金属矿石开采企业,而这些矿石基本用做生产电路板中必须的稀有金属。美国有自己的环境保护法,这些法律非常严格,于是其他国家成为替罪羊。为了满足对铜、金、银和钯日益扩大的需求,为了满足美国人“电气化的生活方式”,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撕裂了自己的国土。在刚果(金)的密林部落中生活的土著人口已经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因为他们的家园被砍伐清理出来,为了在那些土地上开采含有铌和钽的矿石,这两种金属是生产移动电话不可或缺的原料。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已经宣布它们会在未来几年中尽量避免使用刚果(金)生产的金属原料,以此来保护热带雨林,并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节选自《读者》2006年第12期)

1.下列对电子垃圾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垃圾的电脑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和阴极射线管电视是市政垃圾中有毒重金属元素

铅的主要来源。

B.废弃电路板上金属连接点之中的锑、银、铬、锌、锡、铜等金属元素在处理中渗透

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会产生危害。

C.焚烧处理电子垃圾会产生有毒气体,其中含有毒金属化合物、致癌物质,一旦扩散到大气中,就会给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电子垃圾当中的有毒塑料含有氯等有毒物质,燃烧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二恶英。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垃圾主要指的是被丢弃的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对于这些电子垃圾处理的不当,将导致它们对于环境的威胁。

B.美国生产的电子产品所使用的稀有金属大多是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百姓因此而饱受环境破坏引发的生态灾难之苦。

C.开采铌、钽两种稀有金属原料,使刚果(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出于保护热带雨林,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目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开始拒绝使用那里生产的金属原料。

D.电子产品在生产当中的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原料的开采上。在美国,对国家环境危害最大的工业产业是开采用于制造电子零部件的稀有金属的矿业。

1.D(文中是说“燃烧聚氯乙烯会产生含氯”,不是“聚氯乙烯中含氯”)

2.C(文中是“会在未来几年中尽量避免使用”不是“开始拒绝使用”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的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 ——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作者说:“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请简要概括使作者“震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2.作者说“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3.“这一代代的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一句中的“个性基因”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4.简要回答,作者描写绝壁松共用了几处对比,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1.它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历经磨砺,强化出坚韧的性格。它身处绝境却卓立不群,志怀高远。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

2.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

3.绝壁之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里,在风雨经和磨难中形成的强劲而富于弹性的特点。

4.①绝壁松与草木和苍鹰的对比,突出绝壁松顽强的生命力:②绝壁松与山谷松的对比, 突出绝壁松强悍的精神;③绝壁松漂亮的树形与断枝残干,枯骸的对比,突出绝壁松永不言败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fó jiāo dào jiāo 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fó jiāo dào jiāo 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dào jiāo 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fó jiāo 、dào jiāo 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 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 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 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C.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和“理学”却空前兴盛, “饮茶论道” “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 《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1,3,5

 
1. D(“唐宋以后”错,从原文看,“茶马互市”从唐代就已开始;“我国少数民族”范围扩大,应为“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

2. B(“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只是开始“出现’,不能说“进一步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 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效果了。

B.虽然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对它的治疗显得更为困难, 这是因为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

C.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有可能引发死亡率高达20%的伪 膜性肠炎或凶险的败血症。

D.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而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有一种被称为PVL的 毒性较强的毒素,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人类不改变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与耐药病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现状必然得不到改观,甚至还将陷入恶性循环。

B.青霉素从“细菌的克星”到“廉颇老矣”的变化,很可能是现在很多特效抗生素类 药物将要面对的共同的尴尬命运。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病菌”蔓延,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应该尽量少用 甚至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D.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 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1. A(“廉颇老矣”是说青霉素的药效已大不如从前,并不是完全“没有什么效果”)

2. D(结合全文看,确定这一原则的出发点应该是: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 疑 与 激 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怎样联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

1.因为毕加索不断地怀疑自己,使他的创作产生无数的激变。

2.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却得不到受众的赏识。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

3.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4.开头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结尾以“伟大”照应“惊叹”,以“屈服”照应  “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节水潜力巨大

中国是缺水大国,国家对生物节水这一新兴学科学非常重视。“生物节水”一语是中科院山仑院士1991年提出的。生物节水概念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节水三个阶段。广义的生物节水是指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物品种,特别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物节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才能使中国农业走向世界,才能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水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水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2000年以色列的Uri Shamir等提出了“蓝色水”“绿色水”“灰色水”的新概念。“蓝色水”指地上海、江河、湖泊、冰川等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包括土壤水)的总和。“绿色水”一般也称为“虚拟水”,指指生的界生物体内的水分,包括森林、草地、海洋生物、农作物里的水,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文件中指出,全还需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总水储量的0.0001%,淡水量的0.003%。“金色水”指水资源的价值和水资源利用及循环利用后的效率及经济价值。“灰色水”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调配管理及加工改造的水资源。

我们需要保护更多的“蓝色水”资源,通过人工调配和管理及加工改造,将更多的“蓝色水”转化为“灰色水”和“绿色水”(生物水),建立“绿色水”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产生更多的“金色水”。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

生物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利用生物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多保持水分;另一层意思是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减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地灌溉用水的需求,即节约用水;第三层意思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生物节水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生物水转化为中心的五水转化体系。“五水转化”指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分之间的转化。但目前对植物水在“五水转化”中的功能及机理研究重视不够,更没有重视动物水和微生物水转化,因此,生物水转化作用和机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缺陷。水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资源,是一个循环系统,应该加强生物自身对水分的及时、高效利用研究特别是利用生物改良不良水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沙产业”,这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

二是植物高效用水研究。通过不同植物有布局与种植制度的改变和生物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三是作物自身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研究。通过自然进化和人工改良进化。特别是现代的分子遗传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猪”(如水牛、水稻等)驯化和改良成“水吝啬鬼”(如骆驼、谷子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每13期,有删改)

1.对“生物节水”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的生物节水是通过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产生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作物节水。

C.生物节水概念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到生物节水的发展阶段,即由工程措施节水发展到生物措施节水。

D.生物节水有利用生物覆盖保持水分、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节约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三层含义。

2.对“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生物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供人们使用,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供人们操控。

B.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管理及加工改造,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成生物水,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具有贮蓄功能。

C.1977年的联合国水__,全球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淡水储量0.003,生物就像一座水库,拥有一定的淡水资源。

D.人类可以利用生物节水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不良水资源,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调节水资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节水”一词是中科院的山仑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可见,目前中国的生物节水研究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B.要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高水效农业,因此,抗旱耐旱节水植物的研究,将成为农业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C.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可见,我国的生物节水由理论研究进入了实践检验阶段。

D.一旦我们培育出抗旱节水高效利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我们就能解决水资源危机。

1.D(A项错在“植树种草”,原文是“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B项原文信息只说“农作物为主”C项错在“工程措施节水”)

2.A(“生物体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3.B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中国的月亮

(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听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答:

2.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答:

3.第(7)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答:

4.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1.现代科学的观点把月亮只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使月亮失去了温情、人性和美感,失去了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不朽生命。

2.(大意对即可)(1)李白:皓月当空,普照四方(2)杜甫:江月涌动,充满活动(3)白居易:月光如水,静谧温婉

3.①对中国人来说,月亮是美的化身,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文学上不朽的名画。②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把月亮当作朋友和倾诉的对象。③月亮通人性,月亮会关心人,通过月亮表现文人们的品行、情怀。

4.(1)赞美月亮的古代诗文不胜枚举。(2)独有与月亮相关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1.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B(“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应为“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1,3,5

 
2.D(文中说:“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可以表明古铜矿对现代矿山没有产生影响,更谈不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