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音色;振动.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事件的时间。 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渲染环境,写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主人下马客在船”描写了主人和客人在岸边告别的场景,表达两人依依惜别之情。 D:“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饯行时的无限凄凉。

1.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3.下列对《琵琶行》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六句描写冷月映照茫茫江水之景,烘托主客相别时凄凉、伤感之情。 B:第四句中“无管弦”呼应“忽闻水上琵琶声”,并为下文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三、四句交代人物活动:主客二人下马到船上,主人设宴饯别客人。 D:第二句用“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2)、,,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3)、,。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解析:

阅读下面的《琵琶行》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全诗的开头两句仅14个字,却容量很大。你认为,这两句有哪些表达作用?(3分)

(2)“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3分)

(1)首句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送客)、时间(夜晚)一一做了概括介绍。第二句作环境的渲染,“暗夜”“枫叶荻花”的冷色调与“瑟瑟”的秋声烘托出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寓情于景,传达出了秋夜送客的凄凉落寞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2)无边夜色中,茫茫江水浸着一轮动荡的模糊的月影,烘托出了送客不能尽兴的怅惘的心境,这也是作者出官、政治上不得志的心境的反映。

10.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三四两句以凄凉景引出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