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__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日:“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翎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B.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C.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D.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家”指军事学并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 “刺史”由汉武帝设立,最初是一种监察制度,为了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唐朝时,一个州的长官被称为刺史。
C. “德宗”李适的谥号。谥号是根据王侯大臣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含有褒贬意味的称号。
D.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尔的“关东”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翎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B. 王翎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翎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 王翎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翎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 王翎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__,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13.D
14.B
15.A
16.(1)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盼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
(2)王翃察觉这件事后,(就派人)暗地弄乱他计时的漏刻,让他错过约定的时间,大家(对凌正未按时到达)感到吃惊,不敢行动。
【解析】宋祁,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13.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注意连词“因”,“王翃”“覃问”“代宗”等主语的变化,理解句意断句,句意:恰逢哥舒晃叛乱,王翃命令李寔全军驰援广州,覃问于是就纠合军队趁机前来袭击,王翃设置伏兵攻击,活捉了覃问,岭南一带叛乱从此平定。代宗派遣使节慰问他,并在京城里赏赐他宅第。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点睛:1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1)表示举荐的:举、荐、征、辟、察、召、策等(2)表示授予和升迁的: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2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3 一般调动的词语:迁、调、徙、改、转等。4 表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5 其他:表示追封官职的,如“赠”,表示恢复官职的,如“复”,补另外,还有一些词语表示不愿就职或请求离职的,如:去、不应、不就、不行、不受、辞、乞骸骨、致仕、告老、请老、 归田。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错在“一举”, 依据“卒破贼”等信息可知,他经历多次战斗才收复容州。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即”译为即使,“下书”译为下达文书,“阳言”译为谎称,“藉”译为借助,“万一”译为几率很小。(2)“觉”译为察觉,“阴”译为暗中,“差”译为错过,“发”译为行动。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青年时期他研究过军事学派的著作。天宝年间,他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匪首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是就占领了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琇等人都借藤州、梧州地安置州治机构。王翃到任后,对民众说:“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它地方进行治理?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说完话他立即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声称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勉励。没有几个月,王翃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趁着有利时机他来到广州,请求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容州陷没叛军已经很久,少数民族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迫进攻,只能自取失败。”王翃说:“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盼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李答应了他。王翃于是就送文书给义州、藤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军队三千人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李勉得知情况后下文书阻止他行动,王翃隐藏着文书不给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全部收复了容州旧地。
捷报传到朝廷,朝廷下令重建顺州,以便平定残余的叛乱。王翃总共参加了一百多次战斗,捉拿了叛军首领七十人,覃问战败后逃走,王翃就派遣将领李寔等人分兵进讨西原,平定了郁林等各州叛乱。王翃多次升迁后兼任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恰逢哥舒晃叛乱,王翃命令李寔全军驰援广州,覃问于是就纠合军队趁机前来袭击,王翃设置伏兵攻击,活捉了覃问,岭南一带叛乱从此平定。代宗派遣使节慰问他,并在京城里赏赐他宅第。
当时吐蕃入侵,郭子仪全部调动河中__去防守边境,朝廷命令王翃担任河中少尹,并任节度后务一职。悍将凌正屡次冒犯法规没有得逞,就约定他的党羽在晚上攻破关门驱赶王翃。王翃察觉这件事后,(就派人)暗地弄乱他计时的漏刻,让他错过约定的时间,大家(对凌正未按时到达)感到吃惊,不敢行动。不一会儿王翃就擒获了凌正,将他诛杀,全军将士都极其恐惧。
王翃曾经担任汾州刺史,做过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王翃入朝后被授予京兆尹。时逢朝廷调动泾原军队讨伐__烈,军队就驻扎在浐水岸边,京兆府掌管军需供给,但早饭和肉都是腐烂的,将士们发怒说:“吃这样的食物却让我们去讨伐叛军?”于是军队就哗变。王翃独自脱身逃到奉天,被授予太子詹事。德宗回到京城后,再次提拔为大理卿,不久出京任福建观察使。后来王翃又调任东都留守,到任之后,他开辟田地二十多屯,修理守城的军事器械,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金属、皮革;他训练士兵,号令精要严明。不久(朝廷)就遇到吴少诚叛乱,(这时)唯独京城东郊地区是有防备的,函谷关以东完全依靠东都防守。
贞元十八年王翃去世,朝廷赠官尚书右仆射,谥号叫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__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纯仁敬谢”一句中,“谢”应解释为“为自己的错误向别人认错道歉”。
B. 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C. “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D. “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 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 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 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
3.B
4.C
5.C
6.(1)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得分点:“每、数、慢、报”)
(2)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邹浩)又任职龙图阁。(得分点:“及、易、稍”,补充第二句主语)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然兵家之事/未 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上”“政事”“九龄”“林甫”。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本题C项,“教授”,官职名,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项,“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故选C。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得分点:“每”、“数”、“慢”、“报”。第二句得分点:“及”、“易”、“稍”,补充第二句主语。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通顺。
参考译文: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他考中进士,调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臣,都对他以礼相待。范纯仁嘱咐他撰写乐语,邹浩推辞了。范纯仁说:“翰林学士也写这个。”邹浩说:“翰林学士能写,祭酒、司业不能写。”范纯仁为此道歉。经过几年,宋哲宗亲自提升他为右正言。有人请求用王安石的《三经义》出题考试,邹浩论述不可而停止。陕西报告守边的功绩,朝廷内外都祝贺,邹浩说:“先帝的志愿由陛下成就了,是好事。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京东发大水,邹浩上奏:“连年水灾发作,虽然是自然的盈亏不能逃脱,但消灾的方 法应当谨慎。不能认为是天理所致,这是消除灾异的关键。”章惇独揽大权,威势显赫,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章惇诋毁他狂妄,邹浩被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接着请求惩治那些为邹浩饯行的王回等人。徽宗即位 ,很快把他召回,又为右正言,升任左司谏。改为起居舍人,进升中书舍人。他上奏说:“陛下很好地继承神宗的遗志,继承神宗的事业,孝德已经很高。尚且还有五朝的圣政盛德,希望陛下查考而继承,发扬七代的光彩,造福万代。”升任兵部、吏部侍郎。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邹浩去世,年五十二岁。宋高宗即位,下诏说:“邹浩在元符年间,任谏诤之职,正言直论,朝野推崇敬仰。”追复为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号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忧归。刘瑾斥诸服除久不赴官者,坐夺职。瑾诛,召用,以母老不出。嘉靖初,起故官,请为宋死节臣赵与珞追谥立祠。进员外郎,迁广西提学佥事。令土官及瑶、蛮悉遣子入学。土酋莽信虐,计擒之。木邦、孟养构兵,胄遣使宣谕,木邦遂献地。屡迁广西左布政使。官军讨古田贼,久无功。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十五年进左侍郎。
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臣考马援南征,深历浪泊,士卒死亡几半,所立铜柱为汉极界,乃近在今思明府耳。先朝虽尝平之,然屡服屡叛,中国士马物故者以数十万计,竭二十余年之财力,仅得数十郡县之虚名而止。况又有征之不克,如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故事乎?此可为殷鉴。今四川有采木之役,贵州有凯口之师,而两广积储数十万,率耗于田州岑猛之役。兴师数十万,何以给之?今北寇日强,据我河套。边卒屡叛,毁我籓篱。北顾方殷,更启南征之议,脱有不测,谁任其咎?”章下兵部,请从其议。得旨,待勘官还更议。明年四月,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两广总督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谏,皆不纳。后遣毛伯温往,卒抚降之。
郭勋为祖英请配享,胄疏争。帝欲祀献皇帝明堂,配上帝,胄力言不可。帝大怒,下诏狱拷掠,削籍归。遇赦复冠带,卒。隆庆初,赠右都御史。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
(选自《明史·唐胄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
B. 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
C. 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
D. 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即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宗或先贤的房屋,相当于现在修建的纪念堂。
B. 蛮,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古人把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蛮、夷、狄、戎。
C. 故事,有多种含义。既可指旧事,以往的事情;也可指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D. 役,指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从事的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造桥、铺路、戍守边疆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胄孝顺友爱,侍奉双亲至孝。唐胄在父亲去世后,按丁忧制度离职回乡守丧;后来朝廷征召任用时,又因母亲年迈而不出任官职。
B. 唐胄任职地方,治政颇有成绩。当地土酋莽信暴虐,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战,唐胄派遣使者前往宣示自己意图,木邦便献地归服。
C. 唐胄尽心国事,处事勇于求实。唐胄既通过列举前朝事例,强调以史为鉴;又指出国内筹集__困难且又有外患的实际情况,劝阻出兵安南。
D. 唐胄耿介敢言,执政坚持原则。郭勋请求祖父郭英入功臣庙同受祭飨,唐胄上疏反对;皇上欲明堂祭祀天帝时附祭献皇帝,唐胄力言不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
(2)帝大怒,下诏狱拷掠,削籍归。遇赦复冠带,卒。
13.D
14.B
15.B
16.(1)唐胄派遣使者前往安抚,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2)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
【解析】
13.试题分析:“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应为“严兵待发”的主语,所以在“中外”之前断开;“宜乘乱取之”的是“安南”,而不是“中国”,所以在“近境”之前断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应为“严兵待发”的主语,所以在“中外”之前断开;“宜乘乱取之”的是“安南”,而不是“中国”,所以在“近境”之前断句。
14.试题分析: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15.试题分析:“宣谕”为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知晓明白。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抚”“魁”“即”“归”“冠带”和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因父丧回家乡。刘瑾指斥诸位服丧期满而不赴任者,因此剥夺他的官职。刘瑾被诛,朝廷召用唐胄,唐胄因母亲老衰而不出任官职。嘉靖初年,唐胄以故官起用。他疏谏内官织造事,请求为宋朝死节臣赵与珞追封谥号并为他立祠。进而升为员外郎,又升任广西提学佥事。命令土官和瑶、蛮等都送子入学。升为金腾副使。土著莽信残暴,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兵,唐胄遣派使者前往宣谕,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他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南、赣,转到山东。迁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改派到北部,升为左侍郎。
皇帝因为安南长久不进贡,准备对它进行讨伐。郭勋又很赞成。皇上下诏派遣锦衣官询问情况,中央和地方都整兵待发。唐胄上疏劝谏说:有人说中国的近境,应当乘其混乱而取之。我考察了马援的南征,深入浪泊(山名)地方,士兵死亡将近一半,所立的铜柱作为汉的边界,乃近在现在的思明府。先朝虽然尝试平安它,却屡服屡叛,中国消耗的士、马、物计有数十万,竭尽近二十多年的财力,仅仅只得到数十郡县的虚名而结束。何况还有讨伐而没有攻克的,像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就有这样的故事。这可以作为借鉴。现在四川为采集木料动用了大批兵力,贵州有凯口兵事,而两广积储数十万,一概都耗费在田州岑猛战役上。又屡次兴办大工程,积储都用在这上面,现在兴师十万,用什么来供给呢?现在北方贼寇逐渐强盛,占据我河套。边关兵士屡次叛乱,毁坏我籓篱。北方忧患正多,又启南征之议,倘若遇有不测,谁能担任这个罪过呢?奏章下到兵部讨论,兵部请求听从他的建议。圣旨说:等勘官回来再重新议论。第二年四月,皇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阻谏,都没有被采纳。然后派遣毛伯温前往,终于抚降了他们。
郭勋请求让他的祖父郭英入功臣庙同受祭飨,唐胄上疏力争。皇上意欲在明堂祭祀天帝时附祭献皇帝,唐胄极力谏言不可行。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隆庆初年,赠右都御史。唐胄忠直有孝义之心,好学而著述丰富,在朝执政有原则,是来自岭南的最优秀人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15.D
16.C
17.D
18.(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三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表述不正确。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理解错误,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故事”“以”“优诏”“畋”“从”“往往”“畏”等;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__,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B.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青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占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几箴/
D.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 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日曰禄,百姓亡称死。
C. 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 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 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断绝和他们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 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10.C
11.D
12.C
13.(1)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校”、“私”、“发”)
(2)翁正春的母亲正逢百岁生日,他率领子孙举杯献酒,祝她长寿,乡里人都赞美羡慕他。(“期颐”、“奉觞”、“艳”)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占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几箴”,这句话的含义是“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有时间“三十八年十一月”“明年秋”,有人物“正春”,有事件“日有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断句即可。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有误,应是“请求辞职回乡”。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翁正春是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文章第二段说的是“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意思是“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可见选项中“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错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主要在第二段,选项对于翁正春治韩敬的罪名概括有误。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分”,分管;“私”,对……徇私;“为”,表被动,被;“发”,告发。第二句中,“期颐”,百岁;“方”,正值;“奉觞”,举着酒杯;“艳”,赞美羡慕,形容词意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广性缜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祺走谒帅 谒:阻止
B. 后以太子薨,不果 果:有结果
C. 十二年再北征 再:第二次
D. 广言其不可,遂不许 许:允许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 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 “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 “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有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 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 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 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2)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11.A
12.C
13.D
14.(1)他所到之处__冤狱,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他升任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
(2)胡广回答说:“安定,只是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
【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年代:清代
1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词语的解释放在文本和文句中去理解和分析,可以运用代入法解释选项,然后就能准确得出答案。A谒:拜见。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2.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C“会试”错,应是“殿试”。
13.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做地方官时,他平冤案,修水利”是他父亲的行为。
1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平”“德 ”“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但”“穷治”“株”“厉”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亲胡子祺,名寿昌,以字行于世。陈友谅攻陷吉安时,太祖派兵将其收复,打算杀死追随陈友谅的士兵一千余人。胡子祺前往拜见主帅,极力劝说不能这样做,这些人得以免死。洪武三年,胡子祺因为辞章修养被选为御史,上书请求定都关中。皇上赞赏说好,派太子巡视陕西,后因太子去世,此事没有结果。胡子祺出任文本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州,他所到之处__冤狱,摧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他长途延平知府,死于任上。胡广是他的次子,建文二年廷试时,当时正讨伐燕王,胡广在对策中有“亲近这个像陆地上的强梁一样的藩王,会使人心摇动”一语,皇上亲自提他为第一名,赐名靖,授予他为翰林修撰。成祖即位,胡广偕同解缙去迎接并归附,被升为侍讲,又改为侍读,恢复原名广,升为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皇上北征时,他与杨荣、金幼孜从征。他多次被召到帐殿中回答问题,有时直到深夜。经过山川险塞时,与皇上立马议论,有时他走得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有一次他迷了路,他脱掉衣服骑着没加鞍的马渡过河流,水淹没了马身以及胡广的腰部以上,皇上十分关切地慰劳他。胡广擅长书法,每有刻碑,皇上都命他书写。永乐十二年,皇上再度北征,皇长孙也从征,命胡广和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永乐十四年,胡广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前职。皇上征召乌思藏僧人做法会,为高帝和高后求福,说见他们所显现的各种福佑和灵异。胡广于是献上《圣孝瑞应颂》。皇上给它谱上佛曲,令宫中歌唱和编舞。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胡广说不可,皇上便没有批准。胡广性情谨慎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不过他颇能坚持原则。奔母回朝后,皇上问他百姓生活是否安定。胡广回答说:“安定,但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六年五月胡广去世,终年四十九岁。朝廷赠予他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文臣获得谥号从胡广开始。遗体运回时,经过南京,太子为他致祭。仁宗即位后,加赠胡广为少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C. 华善之 善:好,对
D. 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 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 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 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1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5.C
16.B
17.C
18.(1)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C项“华善之”,在原文的意思是:张华点头称是或张华认为他是对的。所以“善”是意动用法,可以译为:认为……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管仲”“竖刁”“安乐公”“诸葛亮”“黄皓”等即可作出判断。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说法错误,原文是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所以李密认为安乐公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抓住各个选项,读全读准。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仕”(做官)、“数”(多次)、“称”(称赞);第二句得分点:“白”(禀告)、“以”(因为)、“劾”(弹劾)、“弗之劾也”(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__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隆庆初,谥庄敏。
《明史· 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__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__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__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__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 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 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 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陶谐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 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 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 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一百二十五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13.D
14.A
15.C
16.(1)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
(2)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服满后重新任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解析】
13.试题分析:“植柳傍/艺葭苇”错,排除AC,“使命/沿河”错,排除B。
14.试题分析: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
15.试题分析:C“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有误。原文“乞皆罢免””帝采纳之”,是乞请一概免去。
16.试题分析:得分点:(1)“骤”“忤旨”“优容”,(2)“母忧”“起”“致仕”。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 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
C. 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 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 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 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 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 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 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10.C
11.A
12.C
13.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
【解析】
10.试题分析: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1.试题分析: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有误,只有男子到了二 十岁才行“加冠之礼”。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有误,只有男子到了二 十岁才行“加冠之礼”。
12.试题分析:理解有误。原文是说苏易简借实验欹器这件事情劝诫皇上,告诫皇上要“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而非皇上劝诫苏易简。
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亲”“亟”“阙失”。
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善,选拔为甲科之首。授职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
淳化元年,遭父丧。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皇上暗地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易简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碰上、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
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 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 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
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其母薛氏以杀死父亲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有思理,百工克济。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名。遭父忧去职,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请立碑颂德。文宣嗣事,累迁散骑常侍。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江西租税,术率诸军度淮断之,烧其稻数百万石。还镇下邳,人随术北渡者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安州刺史、临清太守诸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赀财尽赐术。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僚列闻之,遗术书曰:“昔闻孔子忍渴于盗泉,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武定八年,侯景叛。及王僧辩破之,术招携安抚,城镇前后款附者二十余州。兖州刺史郭元建获传国玺,文宣欲以玺告于太庙,檄术以进焉,其见重若此。寻征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仍与朝贤议定律令。累迁吏部尚书,干食南兖州梁郡。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文宣令术选百员官。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术临军以威严,牧人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资物一毫无犯,但大收典籍,多是宋时佳本。及还朝,颇以馈遗权要,物议以此少之。十年卒,年六十。
(选自《北齐书·辛术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B. 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C. 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D. 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此外还有升、斗、斛等。
B. 刺史,是古代行政区的长官之一,属于地方官职,负责监察检核之事。
C.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即将斩下的头悬于高处示众,也是死刑的通称。
D.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祖之所,里面供奉皇帝先祖以及某些皇后和功臣的神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术聪明干练,政绩斐然。在中央为官营造邺都宫殿时,思维清晰有条理;在地方为政时,受到百姓爱戴,百姓联合请求立碑为其颂扬德行。
B. 辛术军功卓著,深得民心。他率领军队南渡淮水禁绝侯景征税的行为,返回时,众多百姓追随他而来;侯景反叛被破后,辛术安抚人民,诸县相继依附。
C. 辛术据实执事,备受信任。辛术能够依据所犯罪过轻重处罚犯罪官员;君主对他十分信任,将处罚官吏的权利交给他,甚至将护送传国玺的重任也托付给他。
D. 辛术廉于财利,酷爱文史。朝廷将犯罪官员的奴婢以及财产赐给他,他不为所动;平定淮南之后,钱财秋毫无犯,只收藏宋时典藏,因此受到非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
(2)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
12.D
13.C
14.D
15.(1)辛术多次辞让没有被允许,就把朝廷所赐的财务、奴婢送到主管部门,不再过问。(2)辛术亲自品评士子,人们没有发怨声毁谤的,他所提拔的人,后来也都十分显贵而有声望。
【解析】
12.试题分析:“数四”作“知名者”的谓语,“取士以才器”作“明”的谓语。
13.试题分析: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指的是砍头,并非悬于高处示众。
14.试题分析:受到非议的原因是将所收藏之物送给权要,并不是因为收藏而受到非议。
15.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辞”“见”“诣”“闻”“目”“旌擢”“通显”和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辛术,字怀哲,少年时聪慧机敏,有见识和气度。最初任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同主管营建邺都宫殿,辛术有构思设计的才能,建造的工程都能完成。他再次升迁做了尚书右丞。出任清河太守,执政获能臣的名声,因为父亲去世守丧而离任。清河父老几百人到京城请求立碑歌颂其功德。文宣继承皇位后,多次升迁做了散骑常侍。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收江西的租税,辛术率领众军渡过淮河拦截他们,烧毁他们征收的稻谷百万石。返回后镇守下邳,百姓跟随辛术北渡淮河的有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死郡守。文宣帝听说这件事,命令辛术从此以后所管辖的十余州有犯法的,如果是刺史,先启奏朝廷,刺史以下的,先处理再上奏。齐朝行台监管人事从辛术开始。安州刺史等人犯法,辛术都审理上奏处斩了他们。睢州刺史及其郡守都犯了重罪,朝廷把他们的奴婢百口及财务都赐给辛术,辛术再三辞让没有被允许,就把朝廷所赐的财务、奴婢送到主管部门,不再过问。同僚听说这件事,写信给他说:“过去听说孔子在盗泉忍受干渴,现在您能这样做,可以说是不同时代的同一种行为啊。” 武定八年,侯景叛乱,等到王僧辨打败侯景,辛术招引安抚,城镇相继归附,先后共计二十余州。兖州刺史郭元建获得了传国玺,文宣帝想要带着玉玺到太庙告慰祖先,传令让辛术护送进线玉玺,他如此的受到器重。不久,他被征召为殿中尚书,兼任太常卿,经常与朝廷贤士议定法令。多次升迁做了吏部尚书,在南兖州取得俸禄。齐迁都邺都以后,朝廷大选官吏,知名的人不多,并且都有不足,没有尽善尽美的人。唯独辛术品性坚贞清白,依据才能选拔人才,力求名副其实,根据前后的表现选拔,被当时的人们称赞推崇。天保末年,文宣帝曾让辛术选拔百名官员。辛术亲自品评士子,人们没有发怨声毁谤的,他所提拔的人,后来也都十分显贵而有声望。指挥军队有威严,管理百姓实行仁政。年轻时喜爱文史,晚年更加勤于学习,即使在行军途中,也手不释卷。等到他平定淮南,所有物资都秋毫无犯,只是大量收集典籍,其中多是宋时的佳作。还朝后,他多用这些来馈赠权贵,人们因为这点非议他。他在天宝十年去世,当时六十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