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仪,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道武幸贺兰部,侍从出入。登国初,赐爵九原公。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及帝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道武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子孙相承,不失其旧。乃祖受晋正朔,爵称代王,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垂死乃可图,今则未可。”帝作色问之,仪曰:“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慕容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帝以为然。后改封平原公。
道武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传首行宫。帝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阳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蹑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从围中山。慕容德败也,帝以普驎妻周氏赐仪,并其僮仆财物。寻迁都督中外诸军事、左丞相,进封卫王。中山平,复遣仪讨邺,平之。道武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又从征高车。仪别从西北破其别部。又从讨姚平,有功,赐以绢布绵牛马羊等。
仪臂力过人,弓力将十石;陈留公虔,槊大称异。时人云:“卫王弓,桓王槊。”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赐仪御马、御带、缣锦等。
先是,上谷侯岌、张衮、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初来入军,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谦等三人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宜附其尾。”道武以仪器望,待之尤重,数幸其第,如家人礼。
(节选自《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
B.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
C.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
D.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正朔指一年第一天。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古时候改朝换代,新王朝常常重新制定正朔。
C.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将军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将军出京以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者住宅。
D.御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赏赐秦仪御马等物表明道武帝对秦仪的信任与器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仪英武过人。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会舞剑,骑马射箭的本领常人难及。曾陪同道武帝到贺兰部,后又跟随道武帝击败各部立下战功。
B.秦仪不辱使命。秦仪被道武帝派去窥探慕容垂的虚实,面对慕容垂指责道武帝失礼的话语,秦仪不卑不亢,告诫慕容垂不可低估北魏将帅。
C.秦仪劳苦功高。征伐卫辰,秦仪从别道进军,得到卫辰的尸体。在河北督促屯田,大得民心。镇守中山时远近归附。又进军击破高车别部。
D.秦仪颇有声望。当时很有名气的侯岌、张衮、许谦认为秦仪谋略非凡,纷纷前来投奔。道武帝多次到秦仪家中去,就像对待家人一样礼遇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
(2)慕容宝之寇五原,仪蹑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
10.D (这是道武帝与秦仪的对话,事因是太武帝出生了。弄清情节,抓住两个”曰”即可断句。加上标点符号为:太武初育也,道武喜,夜召仪入,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怪则有之,惧实无也。”帝告以太武生。)
11.C (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12.B (“告诫慕容垂不可低估北魏将帅”于文无据。)
13.(1)慕容垂觉得他回答得很有气势,便开玩笑地说:”我如今威震四海,你的国君不肯亲自来见我,怎么能说没有失礼?”
(评分标准:“壮”意动用法,认为……有气势;“戏”翻译为 开玩笑;“何”翻译为 怎能。
各1分,大意2分。)
(2)慕容宝进犯五原时,秦仪先悄悄地占领朔方,拦截他的退路。当并州平定以后,秦仪的功劳最多,被升职为尚书令。
(评分标准:“寇”翻译为 侵略,进犯;“蹑”翻译为 悄悄地;“要”翻译为拦截。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秦仪,身高7尺5寸,身材很魁梧,美须髯,有谋略,从小就会舞剑,骑马射箭的本领都是常人难及。道武帝到贺兰部时,他陪同左右,出入不离。登国初年,赐爵秦仪为九原公。跟从道武帝击败各部时,因有谋略和善战而立功。
当时道武帝打算吞并慕容垂,派秦仪前去察看有什么机会可乘。慕容垂便问秦仪,道武帝为什么自己不来?秦仪说:“先人以来,世代据守北方,子孙相承,不失旧业。我的祖先受晋朝封号,爵称代王,东与燕国世代为兄弟。我奉命前来,并无失礼文言文阅读 秦仪,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文章文言文阅读 秦仪,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慕容垂觉得他回答得很有气势,便开玩笑地说:“我如今威震四海,你的国君不肯亲自来见我,怎么能说没有失礼?”秦仪答道:“燕国如果不自修文德,准备用兵威来自强,那就是本朝将帅们应当考虑怎么做的事情了,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当他回国后,报告说:“慕容垂死后才能谋取,如今还不是时候。”道武帝脸色一变,问他是什么原因,秦仪说:“慕容垂年纪已大,他的儿子慕容宝懦弱又没有威望,有计谋而不能决断。慕容德自负有才气,是不给弱主当臣子的人,祸端将从内部而起,这时才能打算。”道武帝赞同他的意见。后来改封秦仪为平原公。
道武帝征伐卫辰时,秦仪从别的地方进军,得到卫辰的尸体,把他的首级传送到行宫。道武帝大喜,改封他为东平公。让他在河北督促屯田,他从五原直到棝阳塞外,分别安排农耕,大得民心。慕容宝进犯五原时,秦仪先悄悄地占领朔方,拦截他的退路。当并州平定以后,秦仪的功劳最多,被升职为尚书令。又跟从皇帝围困中山。当慕容德被打败以后,道武帝将普驎的妻子周氏赐给秦仪,连同他的僮仆财物等。不久又升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左丞相,晋封为卫王。中山平定后,又派秦仪讨发邺城,平定了邺城。道武帝将回代都时,设置中山行台,命令秦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秦仪以丞相的身份入朝辅政,又跟从征讨高车。秦仪另从西北进军打败高车别部。又跟从讨伐姚平,有功劳,皇帝赐给他绢布、丝绵、牛、马、羊等。
秦仪臂力过人,能拉开近十石的强弓;陈留公虔用的槊特别大,人们都感到惊奇。所以当时的人说:“卫王的弓,桓王的槊。”太武帝刚出生时,道武帝非常高兴,夜间召秦仪入宫,问他:“你听到我夜间喊你来,不觉得奇怪和害怕吗?”秦仪说:“奇怪是有的,害怕却一点也没有。”道武帝告诉他太武帝出生了,并赏赐给他御马、御带和缣锦等物。
起先,上谷人侯岌、张兖,代郡人许谦等都是当时有名气的人,初来从军时,听说秦仪礼待士人,就先去投奔秦仪。秦仪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一起谈论当世大事。许谦等三人说:“平原公有大才和非凡的谋略,我们应该跟随他。”道武帝因为秦仪很有才干和声望,待他特别优厚,多次到他家去,像对家人一样礼待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5分)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分)
10.B【解析】文言断句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本题中“彦博”“遣”“而”“质曰”这些标志性的词语要注意断句,同时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很关键的。
11.C【解析】“赞颂”一词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是对“谥号”的考查,要注意谥号有褒有贬。
12.C【解析】 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13.(1)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我愿意
代替蔺千受死。”(“至”: 到达,“去”“离开,各1分,句意3分)
(2)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少”
“不行”“成立”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轻的时候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率军护送军需物资到麟州,在道中遇到数千西夏骑兵劫夺,郝质在前开路,奋力作战,斩杀数百人、获得数百匹马。又与田朏巡视边疆,到了柏谷,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的各个营寨,来控制敌人的交通要道。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
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了,命令他统帅城西的__。回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贼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曰:“(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烧了。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愿意代替蔺千受死。"彦博钦佩他的节义,(最后)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
贼人被平定,郝质升迁为六宅使,历任高阳关、定州、并代路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等职,还兼任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郝质奉诏在丰州修筑城墙,晋升为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皇帝召他回京负责宫中警卫。后来又改任去统领马军。英宗即位,他被调任为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封为安德军节度使,担任殿前副指挥使。神宗即位,改任安武军节度使,担任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去世,帝亲临他的丧礼,追赠为侍中,谥号武庄。
郝质治理军队有纪律,违反纪律的人不宽恕,同时,犒赏也很丰厚,公家的钱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帮助。平时自己遵循节俭的原则,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很讲信义。田朏因没法挽救而死去,郝质写奏章说明他以前的功劳,(朝廷)让他的一个孙子做了官。在并州,他与朝士董熙交好,约为儿女亲家。董熙死后,董家贫困没有依靠,郝质已经是节度使了,最终还把女儿嫁给了董氏。他自从做官,不看重自己的功劳和资历,他的地位从低微到显贵,都凭功劳的大小逐次升迁。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B.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C.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D.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是代理、兼理的意思,文中指代皇帝处理政事,常用的假、行、权、徙等词也有此意。
B. “邑”泛指一般的城镇。大曰都、小曰邑。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为邑,文中即是此意。
C. “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D. “谥”,中国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据其生前所作所为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莽专权之时,刘隆的父亲刘礼同安众侯刘崇起兵反对王莽。行动失败之后,被治罪,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免于被诛杀。
B. 刘隆久经战阵,协助世祖建立功业。他抵御朱鲔、李轶,讨伐李宪,俘获征贰,屡立战功,封赏丰厚,皇帝对其恩宠有加。
C. 东汉初年,户口和田地状况混乱。官员、豪强相互隐瞒,于是皇帝诏令各州郡检核垦田事,诏令对百姓十分严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D. 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征伐交阯,扶乐乡侯刘隆以中郎将的身份作为副将,于禁谿口大破蛮夷,得胜回京之后,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
(2)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10. A 11. A 12. C
13. (1)皇上追问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抵赖说在长寿街上得到的。皇上愤怒。(2)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解析】
10. 试题分析:“隆”的谓语是奉法自守,“罢”后无宾语。
11. 试题分析:“徙”常指调职。
12. 试题分析:“诏令对百姓十分严苛”错误,是官员的做法使百姓怨声载道。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C项事件错误。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诘”译为“责问、追问”;“由趣”译为“来源”;“抵言”译为“谎言”;“明年”译为第二年;“坐”译为“因”;“畴辈”译为“同辈”;“以”译为“因为”;“特”译为“只”。
参考译文: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的宗室后裔。王莽代国君处理国政的时候,刘隆的父亲刘礼和安众侯刘崇起兵诛杀王莽,事情泄露,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所以得以免死。等长大后,到长安求学,更始帝任命他为骑都尉。请假回家,迎接妻子和儿女并安置在洛阳。听说世祖刘秀在河内,立即追到射犬赶上刘秀,(刘秀)任用他为骑都尉,和冯异一起抵御朱鲔、李轶等人,李轶就杀死了刘隆的妻子和儿女。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任诛虏将军,讨伐李宪。李宪被平定,派刘隆屯驻武当。
建武十一年,代理南郡太守,一年多,交上将军印。十三年,增加封邑,改封竟陵侯。这时,天下开垦的土地多不以实数上报,另外上报户口年纪各有增减。十五年,有诏令各州郡考察核实这件事,但刺史太守多不一样,有些厚待豪门大族,欺凌贫弱,百姓哀怨,拦路呼号。当时,各郡各自派使者上朝禀报政事,皇上看到陈留官吏文书上的字,看那字,写的是“颍川、弘农可以查问,河南、南阳不可查问”。皇上追问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抵赖说在长寿街上得到的。皇上愤怒。当时,显宗做东海公,十二岁,在帷幕后面说:“小官受郡守命令,应该是想拿开垦的土地来举个例子。”皇上说:“假如是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以追究呢?”东海公回答说:“河南是皇城,有很多皇上身边的臣子,南阳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家亲戚,田地房宅超过规定,不能按标准。”皇上命令虎贲将盘问小官,小官这才从实招认,正如东海公所回答的。于是派谒者考察核实,全部获知欺骗作假的情况。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将攻打交阯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的将领征贰,杀敌一千多人,投降的二万多人。班师回朝,他被改封为大国,为长平侯。等到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做了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职务。
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以列侯奉朝请(泛称有资格参预朝会议政的官员)。建武三十年,确定封为慎侯。中元二年,去世,谥号靖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11、【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12、【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13(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文言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很快就被任命为太傅。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①,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去)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人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书于洛阳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注】①砦:同“寨”
(选自《宋史·丁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古汉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四夷:分别是东夷、西蛮、南狄、北戎。
C. “除”与“拜”“迁”“授”“谪”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 浮屠,本意是fó jiāo 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shì jiā móu ní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 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 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保全自己立马亲自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 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5分)
2家人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5分
10.C
11.A(B项,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C项,“迁”表示“升官”或“降职”。D项,“佛”不只是shì jiā móu ní 特定的称呼,而是大千世界所有觉者的共称。)
12.C(“丁谓为了保全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错,原文为“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遣使按视,遂诛允恭”,丁谓没有立马处死雷允恭,同时“诛允恭”一事是丁谓提出请求后派使者去处理的。)
13.(1)丁谓拿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主,斩杀在黄河岸上(在黄河上斩杀了),船主畏惧,百姓得以全部渡河。(第一句关键得分点:“死罪”“绐”“悉”。)
(2)(丁谓的)家人寓居洛阳,他曾写信叙述国家优厚的恩惠,告诫家人不要动不动就生怨恨。(第二句关键得分点:“寓”“为书”“戒”“怨望”。)
参考译文: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丁谓中进士甲科,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过一年,他任直史馆,以太子中允的身份任福建路采访使。他回朝后,上奏茶盐的利弊,于是任转运使,任三司户部判官。
起初,王均反叛朝廷,朝廷调遣施、黔、高、溪州蛮族武装抵御王均,不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反而反叛朝廷。丁谓到此,召集少数民族酋长,开导晓谕他们,且说皇帝有诏赦免不杀他们。酋长感激流涕,愿意世代进贡。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缺乏食盐,丁谓允许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以前,朝廷驻军施州却吃夔州、万州的粟米。至此,百姓没有转运__的劳役,施州各寨,积蓄聚集起来都可自给。没多久,被提拔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百姓惊惧混乱,争着奔向杨刘渡,而船主抬价求利,不按时开船渡河。丁谓拿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主,斩杀在黄河岸上,船主都畏惧,百姓得以全部坐船渡过黄河。
宋仁宗登帝位,丁谓升任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当时二府定夺商议,太后与皇帝每五天亲临一次便殿听政。这获得皇帝同意后,而丁谓暗中交给内侍雷允恭,学士起草皇帝的诏书,雷允恭先拿给丁谓看,丁谓阅毕才送给皇帝盖印发布。雷允恭刚任山陵都监,他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更换皇堂之地。内侍毛昌达把这事奏报皇帝,皇帝诏问丁谓,丁谓才请求派使者去调查,于是诛杀雷允恭。几天后,太后与仁宗皇帝坐在承明殿,晓谕说“:丁谓任宰相,竟然与宦官交结串通。”降职丁谓为太子少保,遣派到西京。
后来又贬丁谓为崖州司户参军。丁谓在贬所,专门研究佛家浮屠因果之说,他所著的诗和文章也有几万字。他家人寓居洛阳,他曾写信叙述国家的厚恩,告诫家人不要动不动就生怨情,他派人送信给洛阳太守刘烨,祈请刘烨把信交给他家人。他告诫送信的使者等候刘烨会见许多同僚时报告刘烨,刘烨得到丁谓的信不敢私自处理,立即把它报告皇帝。仁宗看信后受感动,起了恻隐之心,就调丁谓到雷州,这也说明丁谓会揣摩人的心理。丁谓在崖州满五年,调到道州。明道年间,丁谓被授官秘书监退休,住在光州时死去。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
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B.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C.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D.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B.柱国,中国古代官名,常肩负国家重任,地位非常尊贵。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的“公”比“伯”的爵位要高两个等级。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景”是褒扬性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5分)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5分)
10、B
11、C公、侯、伯、子、男只是周代的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B 解析 “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13、(1)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是”译为“这”,“尝”译为“曾经”“行”译为“兼任”“期(JI)月” 译为“一整月”各1分,大意1分)
(2)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既”译为“已经”,“通好”译为“互通友好”,“行李”译为“使者”,“遗”译为“赠送”各1分,大意1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6分)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8.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杵臼把立孤之事交给程婴,自己没有参与,选择了较为容易办的事。
B.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真__护赵氏孤儿。
C.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养大,等到他报仇之后,自杀以报答赵盾及公孙杵臼。
D.“赵氏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9.结合全文,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 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A解析 公孙杵臼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程婴及赵氏孤儿。
9、B解析 不是到赵朔家搜索,而是到景公宫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2分)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 事:侍奉
B.间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C.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判:兼管
D.身被数十创 被:遭受
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3分)
①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⑥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⑤⑥
9.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同伴多一倍。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无敌”。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7、B (间,从小路)
8、B (①是志向远大,④是被迫出战,⑥是兵败被擒)
9、 C
10、 D (潘美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11、(1)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素”“尝”“购求”各1分。句意2分)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期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遇”“厚”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__三天而死。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6—7题。(13 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 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唯知吾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6、D
7(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__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注: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B.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__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C.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__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D.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B.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C. 古代官制中,一般会用迁、陟、拔、擢等来表示提升官职,用左迁、罢、黜、贬、谪、除等来表示降级免职。
D.古代官吏初到任称为“下车”;官吏任期届满称为“秩满”;交还官职,即退休称为“致仕”;辞官还乡称为“归田”;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称为“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 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C. 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 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5分)
译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译文:
10、B 11、C 12、D
13、(1)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5分)(“为”:管理、治理,1分;“庶”:但愿、希望,1分;“有以”:有用来……的方法,1分;“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1分;句意1分)
(2)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5分)(“事”:侍奉,1分;“阙”: 缺少,1分;“为……所”:被动句,1分;“从弟”:堂弟,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开皇二年,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高兴,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威信恩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最终因此被免职。
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