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人物简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王选生平简介

王选,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汉字照排系统开发方面成就显著。

王选和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和1995年两度理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中国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王选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在科学技术上获得具体成果、在学风上谦虚谨慎的一人科学工作者,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实实在在贡献。为了科学,他甚至放弃了子嗣。

2006年2月13日上午十时许,享年70年的王选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19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1.运用评价式为王选撰写一篇文学性人物小传。(150字左右)

2.为王选的逝世发一份讣告,告知社会各界王选逝世的消息。

3.运用评价的方式为王选撰写一篇简短的墓志铭。(50字以内)

1.答案示例:“当代毕昇”王选,生于钟灵敏毓秀的无锡,以羸弱之躯实现了“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只要读过书、看过报,我们就要感谢他,就像每天和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没有后嗣,也没有显赫的财富,只有一身浩然正气和刚正不阿的脾气。作为青年才俊的导师,爱才护才,有口皆碑。他的人生目标是“狂热地追求,看准了目标,永不回头。”

2.一般讣告示例:

讣告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__、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国病医治无效,于2月13日上午11点零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王选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19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北京大学王选治丧委员会

2006年2月13日

3.答案示例1:

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

凡是能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的人,

虽死犹生;

凡是能给后人留下精神债务的人,

虽生犹死。

答案示例2:

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

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通起来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答案示例3: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碑上,想被人铭记

有的人铸造了自己的雕像,想被人歌颂

而您,用自己发明的照排术,

把您的名字印刷进了人们的心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殷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秃的梧桐”为题,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作者对梧桐的尴尬处境和坎坷遭遇的描述更引来读者对梧桐悲剧命运的同情。

B.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梧桐从茂盛到秃枝,却依然屹立不倒,实际上是借写梧桐描摹人的气节,表现作者的志趣。

C.文章构思巧妙。“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在开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既能使文章浑然一体,又增添了读者对梧桐命运的牵挂。

D.文中的对春天和秋天梧桐不同景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梧桐的大喜和大悲,其实,这种大喜大悲的人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E.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摹景物,收到传神的效果。如“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又如“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2.为什么人们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而作者却说“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

3.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说“它现在长了新叶”后还要补充“或者更会长出新枝”?

4.文中着力描写其他植物在秋风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结尾为什么归结于明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A、D

2.人们说“怕再也难活了”,是因为梧桐为蚂蚁所蚀,为风所摧折,变得光秃。作者说“谁说不会再活呢”,是因为梧桐在与蚂蚁和风的搏斗中,不曾挫了志气,每到春天,总是吐出新绿。

3.表现作者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信心。

4.衰败,枯瘦,凄冷。衬托梧桐“亭亭如青玉”的身姿和不畏秋风的坚强意志。

5.是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既表达了对梧桐的敬仰,又表达了对梧桐命运的关切。

阅读下面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

[甲]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类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1.横线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流言’的种子”,指别有用心的人造遥生事、罗织罪名的借口。

B.“流血非即等于改革”,意为改革虽难免流血,但其实不应流血。

C.“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是说交战要选英雄为对手。

D.“许多东西”,是指凶残杀害青年,却又掩盖狠毒之心的反动派。

2.[乙]文第3段中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是:

A.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有避免失算的浪费。

B.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不肯虚掷生命。

C.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

D.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避免失算的浪费。

3.[甲]文第1段最后一句话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下列[乙]文中的4句话与其意思不相类的一句是:

A. 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 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外的阴毒的心。

C.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

D.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

4.下面对[甲]或[乙]两部分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刘和珍等先烈是真正的战士,他们将被人们铭记心中,与青山同在。

B. 战士们生命宝贵,敌人惨无人道,战斗者应选择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C. 应好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既要有斗争勇气,更要有斗争策略。

D. 革命者应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残暴而狡诈。

ACB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dì zàng 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原载199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1.作者说:“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结合全文分析,这种“感觉”是指  

                               的感觉。

2.“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根据你对文章理解,“幸运”是指              

,“不幸”是

          

3.作者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造成这一变化的因是                                       

4.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①回家的感觉

―――试析《回家》的主题思想

②缠绵悱恻

―――谈谈《回家》的抒情方式

③回环婉转

―――试析《回家》的结构特点

1.回家能使冷漠、孤独的心得以“温暖”的感觉。

2.“幸运”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

“不幸”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产生了孤独的感觉、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而冷漠。

3.当我们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当我们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4.提示:①本文抒发了一种远离故乡之后,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身可归去,心却永远回不去,而又永远想回去的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此题应围绕这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展开评论。

②本文在抒情上运用了并行而“悖”的抒情技巧:“感到孤独”而又“不是孤身一人”;“喜极而泣”而又“欲哭无泪”;“遗弃了的故乡”却又“清晰无比”;“生在这里”却又“注定要离开这里”……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抒发出对故乡缠绵悱恻的感情。

③本文在结构的安排上别具匠心:想念家乡的“感动”与“期望”,回到家乡的“茫然”与“伤心”,离别家乡的“不舍”与“企盼”,在文章中回环婉转,这种循环的结构,正是作品的思路和作者缠绵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

阅读短文

揭开材料裂缝之谜

几乎每种材料总有一天都会碎裂坏掉,但是它们在老化甚至断裂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却是一个仍令许多学者头疼的复杂问题。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材料学家在解释这一现象的研究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动态碎裂不稳定性”理论,可以解释物体碎裂或材料老化。

正如马克斯•比勒和高华建(音)在《自然》周刊上所说,在塑料变脆、金属易碎或墙面开始出现裂痕时,很可能是十分相似的微变化过程开始了。

两位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道路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们利用高效率计算机模拟不同物质裂缝的扩大。他们发现,“从容的”裂缝或多或少都是直线形的,并在物质上留下了光滑的表面。一旦裂缝开始迅速扩大,它就会变得不规则,突然改变方向并分叉。

与此前的解释模型相比,马克斯•比勒和高华建能够通过模拟准确地描述多种物质的裂缝扩大,并从结果中推导出一种普遍理论。那么他们至关重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比勒解释说:“必须对原子键破裂时的物质表现进行观察,而不能只考虑在受到较小拉扯力情况下的物质特性。”每个裂缝都意味着该物质原子键合的断裂,而这需要能量。一个正在扩大的裂缝直接从裂缝的顶部“获取”能量。所需的能量储存在还未遭受破坏、富有弹性的原子键合中就像是一根被拉进的皮筋。结果在裂缝的顶部出现了“超弹性”即在极小的空间内出现了极大的拉扯力。比勒认为,这时量子物理过程一下子起了重要作用,并由此控制了整个裂缝的扩大。超弹性改变了物质特性,能量被以极高的速度被传送到裂缝顶部。这样裂缝就迅速扩大,速度甚至超过了音速,而后者常常被认为是一切机械变化过程的极限速度。由此该理论也可以解释研究人员不久前发现的“超音速裂缝”现象。

由于所有的裂缝现象最终都是建立在原子键合裂断的基础上,所以两位材料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更好的了解建筑裂缝扩大。而对材料老化和裂缝(如飞机裂缝)的研究也可以从中获益。

1、下列有关“动态碎裂不稳定”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理论认为,当裂缝迅速扩大时,无论是物质的裂缝,还是物质裂缝的断面,都将呈现不规则性。

B.、该理论是科学家利用高效率计算机模拟不同物质裂缝的扩大而推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论。

C.、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界在解释物体碎裂或材料老化的扩大化现象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D.、这一理论规律的发现跟研究人员不久前发现的“超音速裂缝”现象,可以说理论观点是相同的。

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容的”裂缝或多或少都是直线形的,碎裂面也是光滑;“从容”是相对于“裂缝的迅速扩大”而言的。

B.、储存在未遭受破坏、富有弹性的原子键合中的能量使裂缝的顶部这一极小的空间出现了极大的拉扯力,促使裂缝迅速扩大。

C.、超弹性可以改变物质的特性导致能量以超过音速的速度传送到裂缝顶部,从而使裂缝迅速扩大。

D.、超弹性出现在裂缝顶部以后,量子物理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控制了整个裂缝的扩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动态碎裂不稳定性”理论来看,所有物质的碎裂过程都大同小异,物质硬度不同带来了碎裂过程的细微差异。

B.、由于超弹性改变了物质特性,在物质碎裂过程中,这种物质的特性对裂缝的迅速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C.、所有的裂缝现象都意味着原子键合的断裂,但恰恰是尚未遭到破坏的原子键合为裂缝的不断扩大提供了能量。

D.、与比勒和高华建的研究成果相比,此前的解释模型更多地是考虑到受到较小拉扯力情况下的物质表现,是不全面的。

DCA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⑴清凉的秋雨送来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

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⑶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⑷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⑸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⑹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⑺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__、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涉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⑼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⑽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⑾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⑿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

2.阅读文中第三、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三自然段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划线句子“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的含义是什么?请你换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句话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18字 )

3.阅读本文第⑸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本文第⑺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5.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

1.一要珍惜生命,二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2.①引领下文。  

②历史是检验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

3.通过钟声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

4.痛苦的煎熬;快乐的享受(或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渺小的存在;伟大的结晶(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5.①秋虫昼夜而鸣暗示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

②生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

③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

④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死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语“新词”漫议

雷 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 “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__与连__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节选自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

1.对文中划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BC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 亲 的 味 道

日本·加太洁二

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 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别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纸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 ,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全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菜。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菜,就没有做出好菜来的道理。

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 ,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如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藤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么,她说道:

“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热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

“这样好吃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亲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她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O.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给了我 ,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 ,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注:①即酸牛奶加钾。 ( 本文原载香港《文汇报》)

1.文章中说,“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2.第2段写到分别多年后再次见到母亲时,作者是这样描述母亲的:“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如果把这一句改成“母亲不仅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而且很可怜的样子”,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3.作者将第5、6自然段单独立段,其用意何在?

4.第7段最后一句说:“这是……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 , 她将钱给了我 ,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 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请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1.本文中,“母亲的味道” 是一种甜(或温馨和亲切)的味道,(因为作者怀念喜欢喝卡耳庇斯的母亲的拥抱和关爱);但更多的是一种酸酸的、苦涩的的味道(因为‘“母亲”的一生是穷苦而辛劳的一生,不能再一次让母亲喝到卡耳庇斯,给作者留下了无尽的难过和遗憾。)或:作者把酸牛奶和母亲加以类比,是想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母亲既有辛酸苦涩,又给家庭和孩子带来甜蜜。

2.原文用短句或单句形式,运用外貌描写,一句一个形象,凸显出了母亲的悲苦、弱小。修改后的句子,使用长句或复句形式,描述和缓平淡,淡化了母亲形象的悲苦意味;关联词语“不仅……而且”用在记叙文中,也显得生硬。

3.这是母亲留在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或最刻骨铭心)的两句话,母亲对喝卡耳庇斯的喜爱和愿望,给作者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和遗憾。独立成段,能起到强调、突出文章情感的作用。

4.这张借钱的明信片是12年前的“我”送来的,所以母亲很珍惜这带着子女一些信息的物件。这个细节或行为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声而又深挚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B. 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D. 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 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 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3、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1.B

2.C

3.热岛效应;南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本身高大山体影响而得到的来自印度洋水汽补给量的不同;纬度向阳与背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戏 装

星竹

(1)40年前,我在老家的镇子上看过一台戏,演戏的全是我的家人。平日大家住在一个大院里,早上晚上都坐在一条长木凳上喝粥,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男男女女都乐观,爱唱,没事儿就咧咧两口儿,惹得村人拍手叫好。又加上那年有人从县城里抱来几件戏装,于是,我的叔叔嫂嫂们就被推到了台子上。

(2)其实我的家人并不会演戏,但镇上人希望年节上有人闹一闹。我的家人就被推搡着上台去闹了闹,不是很正规的那种,按照镇长的话说,有个乐子就行。

(3)演戏的前一天晚上,镇长将那些花花绿绿的戏装抱来,放在我家的院子里。叔叔嫂嫂们弯下腰去,各自拿起一件。那是很随便的举动,并没有想好谁扮演什么,披挂上了戏装,大家才按照戏装是啥人物照猫画虎地去演。

(4)我的大叔拿起的是一件奴才装,于是就扮了奴才。我的小叔将一顶乌纱帽扣在了头上,于是就成了县太爷。我的二叔穿了一件小贼的大褂,于是就成了一个小贼。我的三嫂嫂是扮了女仆,于是就去伺候县太爷。

(5)戏咋演,大家心里都没谱儿,只是跟着那身行头走。好在镇上人要求不高,乡下人不讲究,打打闹闹,大家能笑一笑就好了,属各自发挥吧。

(6)于是,我的叔叔嫂嫂们就登了台。平常我最熟悉的他们,到了台上,一下子全变了。穿了奴才装的大叔,变得低人一等,在台上缩着个脖子,哈着个腰,跟在我小叔的屁股后头,也就是县太爷的屁股后头,一副奴才样。自然而然地就拍起了我小叔的马屁,话也说得下贱,闹得我都看不下去,心里别别扭扭的不好接受。

(7)我的小叔在家里排名最小,没有地位。平常都是听大叔、二叔吆喝的主儿。每天早晚,一路小跑给大家盛粥,端咸菜,可戴了顶乌纱帽,就不是他了,摇头晃脑,迈着方步,大叔、二叔和他说话,他却仰着个脸,哼哼哈哈的,爱搭不理那劲儿,真就像个傲慢的爷了。我都想上去抽他的嘴巴子。

(8)二叔由于穿了贼人的衣服,不得不往贼人的模样上走,很无赖的那种,一下就没了骨头。二叔平日可是我们镇上最正直的一个人,镇上人家有了纠纷,都请他去评判是非,论说公道。咋穿了这身皮,一下子就成了一身贼气的人。平日我们一大家子,都尊崇着我三嫂,三嫂会绣花,会算账,一切精细的事情都是由我三嫂去主持料理。谁想,三嫂穿了女仆的戏装,竟然粗粗笨笨地任我小叔打骂,我小叔还敢踢她哩。三嫂在台子上竟成了一个最破烂的人……

(9)看着台子上的一切,我惊讶不已。我愕然并奇怪的是那每个人身上的戏装,咋一件戏装竟彻底改变了我平日熟悉的叔叔嫂嫂们。这个戏,让我记了一辈子。

(10)多少年过去,有一次,我也意外地穿了一回戏装,也戴了一回乌纱帽,也是扮那县太爷。我一迈步,突然就走成了四方步,一张嘴,突然就傲慢起来,一下子就不会好好说话了,对人哼哈着,让人尊崇伺候着,一身的霸道……

(11)从那一次,我才猛醒,原来这世上,不论是谁,只要你换上那身打扮,穿了那身戏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往那个角色上走,你就会努力地去扮演那个角儿。不用谁对你再说啥。穿了奴才装的,自己就想缩脖子,自觉地就低人一等。戴了乌纱帽的,自己就摇头晃尾巴,就觉得自己是爷,还想训斥个人。原来,只要我们穿上那身皮,眨眼就有了三分相,真是容易得很。

(12)人生舞台上,我们扮演着各种角色,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是跟着身上的那层皮在走,因为那层皮在我们身上,我们才要这样或那样,是那层皮改变着我们,约束着我们。

(13)等有一天,大家都从台子上走下来,又都坐在一条长凳上喝粥时,大概才会恢复各自真实的本性和朴素的面容。在台上时,我们总是被那身戏装捆绑着。你不是在做你,而是在做那个戏装赋予你的东西和理念。

(14)我的大叔说得好,在台子上,谁演什么都不要紧,只是别忘了,你是在为那身皮说着唱着蹦着。更别忘了,那身皮无论是披在谁的身上,谁也都会演那出戏。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40年前那出戏的演员全是“我”的家人,并不是张家一个李家一个。这样安排,下文写“我”对演员平时和演出时表现窘异的“惊讶不已”便有了基础。

B.第二段说“家人不会演戏”,结尾却说“谁都会演那出戏”,这并不矛盾。前者说的是起初,后者说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演出锻炼后表演水平得到了提升。

C.作者以“戏装”为题,又用“戏装”串起全文。这有其深刻意义:有些人一旦为官,就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D.本文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想象丰富,生动有趣;构思巧妙,前后呼应;语言诙谐幽默,同时也不失含蓄。

E.文章既有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又有散文的形散神聚,同时还有杂文的入木三分,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2、如果我们将文章3—4两段和6—8三段分别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那么

(1)这两个整体的中心词分别是什么?

答:3—4段这个整体的中心词是 ,6—8段这个整体的中心词是

(2)请从你所找出的两个中心词中任选一个分析该整体为什么要围绕这个中心词展开?

答:首先请你在 上填写你所选择的中心词。

分析:

3、全文前后共写了五人穿过戏装。文章为什么不能将穿过戏装的人数减少到只有一至两人?请从家人平时个性和台上角色构成这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1.AE

2. (1)随便;变。

(2)“随便”:这里围绕“随便”展开,渲染了选择戏装的随意性,这样既照应了前文“我的家人并不会演戏”,更呼应了后文“只要你……穿了那身戏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往那个角色上走”,从而突出戏装的作用。   [“变”:这里围绕“变”展开,能充分表现家人台下台上的巨大反差,从而进一步突出戏装的作用。]

3. 从家人平时个性看,四五个人性格个个不同,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就很难体现后文所说的“不论是谁”,也就失去了原文广泛的代表性。从台上角色构成看,原文有县太爷,也有奴才,有女仆,有贼人,这也就是社会的缩影,如此才能对应现实社会,而只有一两个人,也就失去了文章原有的社会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