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①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②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③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涖,lì,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②燹 :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③薙:薙同“剃”tì【动】用刀刮去毛发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文中“万历二十八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

B.《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但后来人们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20:15:34 免费下载:《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①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②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③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涖,lì,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②燹 :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③薙:薙同“剃”tì【动】用刀刮去毛发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文中“万历二十八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

B.《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但后来人们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

本题关键词:文字部分,文字记载历史,十二皮部,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查阅文献法,字文恺,文言文翻译原则,合同文件,人文主义思想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