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题。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__,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3. 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4.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1、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3、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4、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答:
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答:

1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2、(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3、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阅读下面一段传记,完成1-4题。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 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地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__,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本文有删节)

1.第一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隐士的某种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火中取栗”是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词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艺术家要珍视艺术生命,要拥有忍受孤独贫穷的品质。

(2)梵高所处的两难境地:

①为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②孤独和贫穷有加剧他精神的苦痛。

2、梵高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

3、

(1)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2)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的痛苦生活的结晶。

4、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__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一个霸才。他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俄。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越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仲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太宰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接受美女的的是太宰。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灭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可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曾这样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此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

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仲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罗山鬻薪之女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蠢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烨、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有艳名,而袁康又是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__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不有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摇曳生姿),《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间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逢前说,《墨子》原意究竟如何,尚可不知。

1、第一、三两段画线句子中的“强敌”和“她”分别指的是

A.、太宰 邻居丑人

B.、太宰 西施

C.、越王勾践 邻居丑人

D.、越王勾践 西施

2、从文中内容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吴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是霸才,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昏君,他刚愎自用,对伍子胥的进谏不加理睬。

B.、吴王夫差接受了越国美女西施、郑旦,放松了警惕,“淫于乐”,加上“逆天时”,而导致__。

C.、吴王夫差轻视当时战败的越国,他没有把越国看成一个潜在的威胁,并且轻信了太宰的花言巧语。

D.、吴王夫差对身边太宰这样贪图美女、不值得信赖的人丧失警惕,并让他做了高官。

3、以下各项不属于作者否定“西施亡吴”之说时所使用证据的一项是

A.、《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摇曳生姿。以史公的好奇,不可能不写到西施。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B.、《墨子》里有“西施之沉,其美也”,作者认为是与《吴越春秋》相照应的,而原意究竟是否因为吴人__之恨而浮之于江,不得而知。

C.、《孟子·离娄》记载“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墨子·亲士》曾这样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由人们的态度可知西施的作为。

D.、《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情节生动,作者认为完全是小说家的手法,《越绝书》文字简单,更是后人的附会铺张,都不足为据。

4、对文章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吴王夫差并不是一个胸无大志而沉湎于酒色的君王,这也说明“西施亡吴”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B.、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公认的事实,但认为西施不该列入其中。

C.、作者不同意美女__之说,作者认为吴王成为__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D.、作者认为“女祸论”是一种习见,只看到现象而没有注意到本质,它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__罪责的托辞而已。

1、D     2、B     3、C     4、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悲 悯 的 月 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微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的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__、屠杀、腐败的血海与__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__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选自《散文》2006.3)

1、文章第①段,作者说:“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答:

2、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在修辞上有何特点?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

答:(1)修辞的特点

(2)“硬度”指

“光亮”指

3、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4、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1、

(1)射击。向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

(2)对受难者同情——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非常残忍;对事件的态度——不能对滥施淫威者保持缄默,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能让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

2、

(1)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把本属于视觉(目光)的感受用触觉(抚摸)和味觉(品味)表现出来)

(2)硬度: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光亮:薇拉的行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

3、全句含义是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世界就少了一份__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说明:这里的“月光”象征着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不洁的凡尘”指世上那些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为;“苦涩的心灵”指的是被__折磨、被践踏凌辱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4、

①扩展文章内容,说明微拉并不孤独,古今中外都有“铁肩担道义”的同道者。

②深化文章中心,证明人类之所以在连绵不绝的战争、__、屠杀、腐败与__中,还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薇拉们奋勇出击替天行道,愿为世界上海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③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正因为有了薇拉们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才少了一份__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

山 格

①看过南山北岳,看过高原缓坡,还是看不厌山。

②当双足期望与泥土和腐叶约会,当五官想念山岚烟霭,渴望连天的云头和山峰,我知道要去看山了。不是山在召唤,山在那里,不为人所动,那是身心的情不自禁,是一腔绵长的慕山情。

③山是有格的。看山,好比与贤人睿者对话,感受一分特殊性情,体验千万年奔涌而成的自然之势。走在山里,就仿佛走在上苍无意无为的表情姿态间,每一个山口,每一峦山头,每一壑沟谷,层林和丛树,都是山格的表达。

④南方的山总体是性情比较温和的,低低缓缓的,在平原和平原之间铺陈,常常是渐渐地引领平原往高处走,竟是让人不觉得的,那山是安静地镶嵌在平原的,就像是特地来鼓荡起平原的高远之气的。不过,只要走进了山林,南方的山自然也是曲折多姿,峻岭深壑的,好比一个玲珑秀气的人内心深处也不无狂野不羁之气,比如黄山天都峰的险峻,雁荡山的壁立灵岩;只是狂野终究为灵秀所收复,在山的内部奔突凸致罢。或者幻化为悬崖上的虬松,或显身成深潭之侧飞悬的瀑布,或有意张扬个性似地窄成“一线天”,让老天也殷勤款款地送光进来。狂野的心在南方的山中,还是繁密成了林木花卉,以及低低地开着小花的野草,在露珠和雨水中,浸润,潮湿,滋滋地生长。

⑤当然山总是山,再温良的人也会发脾气。南方的山里不是没有险象环生的,只是植被丰沛,海拔不高,恰如其分的云彩当山绕,使南方的山看上去似乎总在微笑,仿佛有些沧桑而不失妩媚,有些历练而不失天真的女子安然地过着家常的日子。

⑥那北方的山是体格健硕的,非局部饱满,乃轰隆隆地奔涌,站在山腰,无边无际的山体惟与云接壤,远望去,山头如暄暄的高庄馒头,挨个铺陈开来。风卷过,眼睛里的山头恍然动跃,让我想起毕加索笔下体量粗壮硕硕然的“奔跑的裸女”。那次在长白山看山,上天池的路上,广大健壮的山一派朗朗然于眼前展开时,惟有一声亮堂悠长的啸才当得起这份回音。

⑦北方的山,一列一列地陡直着,纹路如斧印分明,像罗中立《父亲》脸上的皱纹;亦如关仝的山水,山在寒风薄云里峻冷地挺立着,身上的树枯着枝桠相依相伴。不过,北方的山也非毫无妩媚之姿,春夏山里的野花能把人看化掉的。曾经在长白山的西坡踏着乱石山径随走,一甸子一甸子的野花没到腰际,妖娆泼辣,恣意地疯长,何尝输与江南的桃红柳绿。

⑧可是,怎么才能说说西部的山呢?高原整体烘托了它们,只要翻越了蜀中大雪山山脉,西部的山都是山之山、峰之峰。人、集镇、城市,所有的海拔陡然提升了。人在山里走,过不完的山口,看不完的山。那山有草木丰沛的,有零星地铺着野花的,有砾石涸然的,雪山处处不再让平原人惊奇,山峰如前,却总也尽头难以企及。在高高的山口俯视,盘山路上车如蚁,一弯复一弯地绕上来,可是,等待着的仍然是又一个山口。

⑨西部的山,大多很沉默很尊严,不怎么做表情欢迎你,但你还是要自作多情,看它们一身雪白与蓝天依偎,看它们高傲岸然地让你恨不得再添个心脏好呼吸匀称,看它们莽莽然乱石无边如临月球火星,看它们白雪和林树和平共处,看它们在瞬间转换着雨雪霏霏和草野茵茵,看它们外表平静内里却轰轰烈烈地活动着,不知道哪天豪雨冲刷就所向披靡了……西部的山,末了竟将人看成了山。仿佛没了惊叹,只剩下寻常;没有了爆发的兴奋,唯存淡淡的欢喜和深深的敬畏,地老天荒也莫过如此吧。

⑩山,可以踏实脚步,可以放达情怀,可以澄净心灵,可以高山流水,也不妨茅舍渔樵。无论何种山情山性,人到了山里,友草木,欢山湖,相与山气翠微,息游崇岭叠嶂,都是一样的,如一株长在山里的草。

⑾当然,山也无法保持流水千年,相貌依旧。开山筑路,辟山造房,挖山采石……不过,千疮百孔的山体却仍朗然巍然,虽然有时咆哮山洪,怒泻泥石流;松风涧水,还是琴瑟友人的。离不开城的人,于是一次次进山——人为之下森林缩小、雪线上移、方圆后退的山。人其实也明白,有山在,总还“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无语,山无需多言,山的风流不必包装作秀。天然一副“酷”样,在那儿,就是好。

1.从全文看,第①段“看过南山北岳,看过高原缓坡,还是看不厌山”这句话的作用是

2.第⑤段中用“再温良的人也会发脾气”,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⑦段联想到毕加索、罗中立等人的画,以及江南的桃红柳绿,突出了北方山的 的特点。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标题“山格”采用人格化的手法,“山格”在文中的意思是“山的性情”。

B.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山像人一样有灵性,与之对话,其实就是在欣赏山的自然风光。

C.第④段中写到黄山和雁荡山,都是为了表现南方的山性情温和。

D.第⑧段写出了西部的山海拔高、山口多、峰峦连绵的特点。

E.第⑩段中“也不妨茅舍渔樵”,意为人们也可以选择宁静的山居生活。

5.第⑾段的末尾引号中的文字出自《庄子·逍遥游》,本意是“大自然各种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作者引用这句话,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

答:

6.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山”与“人”关系的思考。文中有多处语句与之照应,请找出其中的一处:

7.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大气”,你同意吗?请自选角度(如立意、选材、写法等),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析文字。

1.总领下文;强调了每次看山,都有新的感受(或强调对山的喜爱)

2.南方的山也会险象环生

3.北方的山高大动跃、陡峭,同时也有妩媚之处

4.BC

5.人应与大自然生生相息,和谐相处。

6.(1)不是山在召唤,山在那里,不为人所动;

(2)走在山里,就仿佛走在上苍无意无为的表情姿态间;

(3)西部的山,大多很沉默很尊严,不怎么做表情欢迎你, 但你还是要自作多情

7.如:立意大气:由看山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涵义深邃。

选材大气:从南方的山写到北方、西部的山,视野开阔。

写法大气:绘形绘神,联想丰富,开合自如。

语言大气:多用排比,整散结合,酣畅淋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变暖可能引发新的冰川期?

有关全球变暖现象可能导致新的冰川期的警告,可能是有关于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中最违反常理的一个。

得出一个奇特结论的理论基础是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大气温度的升高对所谓的温盐环流的影响的预测。

温盐环流又称“THC”,是发源于北大西洋的一股巨大洋流。简言之,温盐环流将非洲沿岸表层大量温暖的海水往北带到冰岛附近水域,那里寒冷的冬季使这股洋流的温度降低,含盐度增高,继而沉入海洋底部。这股洋流接着往南行进,经过南美洲后沿南纬40度附近流经澳大利亚,接着沿太平洋向北到达阿拉斯加附近,在那里水温升高,这股洋流重新回到海洋表面,最终经印度洋后成为暖流再次回到冰岛。

当然实际的运行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但整体的模式大概就是这样的。这股环流的水量十分巨大——约相当于100条亚马逊河的水量——运行速度极慢,整个环流运转一周约需要一千年的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虽然比北美和亚洲纬度高了十到十五度,但其气候仍然非常温和,农业生产也很发达的原因。

如果从格陵兰和北极圈注入北大西洋的海水温度升高或者水量增加,便会改变浮力因素,海洋表层的温暖海水将不会下沉,从而很可能导致整个环流系统速度放慢甚至中止。

位于纽约帕利塞兹的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的地质学家华莱士·布勒克认为,THC的改变在过去已使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在几千年或是几个世纪内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近几十年内。

他说,减弱的THC“可能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在几十年内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威胁到一百年后可能在地球上生存的9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温盐环流的中止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其中的一个可能结果便是北半球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

引起温盐环流中止的多余的水量可能来自格陵兰冰川和北极冰川的融化。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在博尔德的海洋学小组负责人彼得·金特说,主要有两个因素可能改变温盐环流。

他说:“一个因素是有额外的水量进入海洋表面,另一个因素是海洋表面的温度升高。这两个因素都可能引起海洋表面的水密度降低……一旦海洋表面的水密度降低,海洋表面与底部的对流就会减少,这便会导致温盐环流减弱。”

目前北极圈内冰川的面积正在缩小,厚度也在降低,这表明这些冰川正在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之中。

(见2004年《参考消息》)

1.有关温盐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盐环流又称THC,是发源于北大西洋的一股巨大洋流,相当于100条亚马逊河的水量,运行一周大约需要一千年。

B.温盐环流将非洲沿岸表层大量温暖的海水往北带到冰岛附近水域,那里的寒冷冬季使其温度降低,含盐度增高,沉入海洋底部。

C.这股洋流继续南进,经过南美洲,沿南纬40°流经澳大利亚,沿太平洋向北到达阿拉斯加附近,在那里水温升高,重新回到海洋表面,再次回到冰岛。

D.温盐环流为欧洲带来温暖。欧洲比北美和亚洲纬度高10—15度,由于温盐环流,气候仍然非常温和,农业生产也很发达。

2.全球变暖如何导致新的冰川期,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和北极冰川融化,大量的水流入海洋,使海洋表层海水含盐度增加,浮力因素改变。

B.全球变暖,从格陵兰和北极圈注入北大西洋的海水温度升高,使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密度降低。

C.表层海水浮力因素改变、密度降低,造成海洋表层和深层的对流减少,海洋表层温暖海水将不会下沉。

D.海水不下沉会导致整个温盐环流系统速度放慢,甚至中止,从而导致北半球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

3.根据文意,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北极圈内冰川的面积正在缩小,厚度也在降低,说明地球正在变暖。

B.北极圈内的冰川正在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之中,将引起海洋表层海水密度降低,说明THC的变化已不可避免。

C.THC使欧洲气候温和,农业发达,那么THC的改变,欧洲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D.全球变暖可能引发新的冰川期,看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1、C   2、A     3、B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尖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动收入低尽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D   D    A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__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__,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__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卖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shèng jīng 《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镒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效率,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C     C     D     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