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 罗: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 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借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此指船夫。②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0.在全诗中,诗歌意象呈现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
答:
1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春色比喻相思有哪些好处?
答:
10.开始写杨柳渡头送别,行客已稀,境地凄清,充满伤感。继而写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基调顿时明快起来。
11.一是用春色比喻相思具有以美景写别绪,把别绪写得优美无比的好处;二是用大江南北盎然的春色点出了对朋友的友情无处不在。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6-9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①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 。
6.把诗中空缺的句子补充上。
①
②
③
7.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 别有幽愁暗恨生
B.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D.添酒回灯重开宴 商人重利轻别离
8.诗人在写琵琶女演奏前后,写了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①演奏前
答:
②演奏后
答:
9.这段音乐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指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6.①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此时无声胜有声;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7. A(A.轻轻地;B.暂时,忽然;C.说,曲调;D.重新,看重)
8.①演奏前写了琵琶女调弦动作,弹奏姿态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了琵琶女的娴熟技艺和心境,为下文作铺垫。②演奏后写了听众反应、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9.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刻画成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变化之美,同时也易于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诗词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填空:
⑴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⑵《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周 战国 宋 老子 道家 33 内篇 外篇 外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且夫孝始于事亲, ,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太史公自序》)
2.故《易》曰: ,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3.然我一沐三捉发, ,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鲁周公世家》)
4.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吾不如子房。 ,抚百姓, ,吾不如萧何。(《高祖本纪》)
1.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失之豪厘3.一饭三吐哺4.决胜千里之外,镇国家,给馈饷。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