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道”方面的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道”方面的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对下列句子中 “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疑难问题)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疑难问题)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有疑难问题)
下列句子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⑥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与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曾向他们学过礼法。
选择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本文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最后一段属附记性质,与论述的中心没有关系。 D:从师学习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下列句中“也”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其出人也远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阐明了教师的作用。 B:第1段,作者从年龄的长幼、闻道的先后、地位的贵贱等方面,论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C:第2段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第3段以孔子言行为例,进一步说明人皆可以为师的道理。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忌不自信。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