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通假字的选项是:
A:振之以威怒云销雨霁 B:俨骖于上路受业解惑 C:青雀黄龙之轴或不焉 D:所赖君子见机缦立远视
下列观点中,作者所赞成的选项是: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君子曰师曰弟子。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师。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可矣。 ⑤李氏子蟠能行古道。
A:①④ B:②⑤ C:②④ D:③⑤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B:或师焉,或不焉--或许从师学习,或许不从师学习。 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D: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法 D:喻证法
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道”方面的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道”方面的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对下列句子中 “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疑难问题)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疑难问题)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有疑难问题)
下列句子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⑥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与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曾向他们学过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