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虚词与例句中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出译句正确的一项。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句:出生比我晚(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要)跟从并学习他。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句:做者师(的人),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句: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很难啊!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句:土大大一类的人,说老师说弟子的那些人,往往就凑在一起讥笑从师学习的人。

选出与例句中“惑”字含义相同的一项。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A: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B:内惑于郑袖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选出对“师”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B:王兴于师(军队) C: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师(军师) D:吾从而师(学习)之

默写无误的一句是

A:受之书而习其句逗者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C:师不必先于弟子 D:余嘉其能行古道

选出对课文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的简短概括。传道是目的,授业是手段。最具体的任务是解惑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揭示了树木的本性,概括了种树的要领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从惊叹语中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__彩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是秦国人民对秦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愤慨质问,写出了秦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选出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韩愈,字退之,中唐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赋,古代文体一种。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讲究声韵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诗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D:柳宗元,唐中期文学家。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关于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骆宾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 B: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展开,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旗帜鲜明,论辩有力。 C:唐代文学史上,“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D:《魏郑国公文集》、《王子安集》、《昌黎先生文集》、《樊川文集》分别是以“官职”、“字”、“地名”、“名号”来命名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