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以叫“楚辞”。《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其代表作是《离骚》。 B: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九歌》,袭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共十一篇。其中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等的神话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C:《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继《诗经》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D:《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的句式,形式活泼,适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选出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他的优秀散文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10.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B:建安文学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奋发精神,后人把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成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中中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是曹植。 C:谢朓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 能真切第描绘出山水之美。他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创作 D: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等人为首的花间词人,选材范围狭窄,表现怨慕离情,词藻浓艳。李煜扩展了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清代纳兰性德崇尚李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读下面的诗,完成(1)(2)两个小题。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选自明代李梦阳《麓堂诗话》)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23.材料中的王摩诘是指 (朝代)诗人 。
24.根据材料,概括“阳关无故人”句传诵不衰的原因。
22.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5分)
23.唐代 王维(2分)
24.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惜别之情;盛唐以前没有人写出来;后世的离别诗难以超越。(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核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应等,最后从语意上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核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应等,最后从语意上进行分析。从语义上分析注意抓住重点的“动词”,根据“动词”大致短句,再看主语的变化,根据主语辩护进一步确定。此题“此辞一出(语意承接)一时传诵不足(递进)至为三叠歌之(事件转换)后之咏别者(标志性虚词)千言万语(语句停顿)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23.注意文学常识的记忆。
试题分析:唐代 王维(2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注意重点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24.
试题分析:注意对文意的概括、归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注意对文意的概括、归纳,注意语段中的“以辞达意”。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参考译文】
写诗,不应该让思想去跟随语言,而必须做到语言能够表达思想。语言能够表达思想,可以歌颂吟咏,然后就可以流传。王摩诘“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盛唐以前没有诗人表达出这个意思来。这句诗一出来,一时之间流传诵读不停,甚至作为三叠来歌唱。后来歌咏离别的诗句,即使有千言万语,大概也不能超出这句诗的含义。一定要这样才能称得上“达”。
文学常识
《左传》又名《 》、《 》,是我国 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 》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 ”。这三部著作也同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三传》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末年大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鲁国史官左丘明依《春秋》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纪传体史书《左传》,还写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C:《史记》一共130篇,其中“书”共8篇,记载了包括天文、历法等在内的多种典章制度。 D:《史记》开创了史书中史论的先例,以“太史公曰”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对 后世影响极大,其中“异史氏曰”就是清代学者袁枚仿照其形式的结果。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按历史时期划分诗歌,可将诗歌分为旧体诗和新诗。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B:徐志摩,笔名南湖,是新月诗社成员。被称为“浪漫潇洒的资产阶级诗人”。 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共21卷,记述西周到东周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D:“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传文,分别是《春秋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