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选出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其文逻辑性强。 D:《庄子》共33篇,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全面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文__恣肆,想像丰富而奇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1)C
(2)“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解析:
(1) “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正确的说法是: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2)略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24.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1分)
2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解析:
无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包括“经史子集”: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子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集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B:“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C:“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__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经典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
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
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
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1】C(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2分)
【小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小题】
C
【小题】
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
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小题】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小题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小题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原则。(1分)
【小题2】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略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B: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课文名句默写(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2)子曰:“ ,小人喻于利。”
(3)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
(6)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有杀身以成仁(2)君子喻于义(3)逝者如斯夫(4)友直,友谅,友多闻(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6)君子学以致其道。(7)敏于事而慎于言 (8)博学而笃志(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解析:
无
下面是对《论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四部历史著作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国语》则是一部侧重于记言的语录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一部经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代的国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