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译: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胸有仁德,胸有国家,要注重仁义。
(2)从上面选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⑴(3分)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⑵.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目光长远胸怀远大,要重义轻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必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的。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对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主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是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由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一物来引起所咏的对象。 C:《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编辑的。 D: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离骚》是一首长抒情诗,其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这首诗歌在反映生活手法与《诗经》上是不相同的。
下列各项中,叙述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宰我认为服丧三年太久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批评他“不仁”,认为孩子生下后,要经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B: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这体现了孔子消极避世的思想。 C: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的意思是你自己为什么不学习呢?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D:子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
A:荀子 B:老子 C:孙子 D:孟子
“文武之道也,一张一弛”中的“文武”原意是指( )。
A:周文王、周武王 B:学文、习武
论语阅读: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
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
【小题1】安贫乐道
【小题2】安贫乐道,人难企及;用行舍藏,境界极高;品学兼优,堪称典范;必有此师,方赏此贤。
解析:
略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②?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
[注] ①“或”同“惑”,怪。②吾如有萌焉何哉:即使大王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③数: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1)C
(2)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恒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解析:
(1)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
(2)第一个语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谈“一暴十寒”,一层谈“专心致志”;第二个语段以“掘井”为喻,谈论的是“努力到最后、恒心的重要性”,两个语段中,“恒心”显然是其内容交叉点。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一)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语段(二)认为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
C.两选段中孔子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尽孝道。
D.我们只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无违”,就是真正做到了“孝”。
②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答:
①D
②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而脸色难看,那是不孝。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注] ①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名元。②陈:即“阵”,军师行伍之列。此言打仗布阵之法。⑧俎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之事。④从者:随从之人,指弟子。从,音zòng。
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以“六艺”为学,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却不与卫灵公谈论,显示了一个有仁爱思想的儒者,绝不放弃理想而去阿附有权势的人。
B.在陈国孔子师徒处于挫折、困境中,弟子们尽管受现实生活煎熬,但依然跟随着孔子,毫无怨言。
C.子路认为做了君子,就应该保证显达,不可能处于困境之中。
D.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生命价值的选择,那么穷与通就成为次要问题。通时要想到穷时,穷时要坚守志节。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们道德修为的差距。
B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