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游自得的样子  无己 无功 无名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

答:

(1)D

(2)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


解析:

(1)“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因为孔子不想见阳货,但依礼又必须回礼。

(2)略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孟子·告子下》)

[注] 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亮:通“谅”,诚信。

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C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译: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胸有仁德,胸有国家,要注重仁义。

(2)从上面选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⑴(3分)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⑵.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目光长远胸怀远大,要重义轻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必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的。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对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主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是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由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一物来引起所咏的对象。 C:《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编辑的。 D: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离骚》是一首长抒情诗,其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这首诗歌在反映生活手法与《诗经》上是不相同的。

下列各项中,叙述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宰我认为服丧三年太久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批评他“不仁”,认为孩子生下后,要经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B: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这体现了孔子消极避世的思想。 C: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的意思是你自己为什么不学习呢?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D:子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

A:荀子 B:老子 C:孙子 D:孟子

“文武之道也,一张一弛”中的“文武”原意是指( )。   

A:周文王、周武王 B:学文、习武

论语阅读: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

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

【小题1】安贫乐道

【小题2】安贫乐道,人难企及;用行舍藏,境界极高;品学兼优,堪称典范;必有此师,方赏此贤。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