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一个人追求的是学好本领(或美好的道德品质与真才实学)(2分),而不是自己的名声(1分)。


解析:

(1)患、不己知各1分

(2)共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

答: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分,仅答“严于律己”不给分。)

(2)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可以赞同(以“原则”为关键点),也可以不赞同(以“感化”为关键点),言之成理即可给3分。]


解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辩的口才与睿智的思辨互为表里,辩论是语言的交锋,更是思辨的较量,是语言艺术与思辨艺术的结合。 B:古代有一些带“四”的合称,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中“经”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大学》等,而“子”的代表作品有《孟子》《墨子》等。 D:老子,姓李,名耳,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盂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①;居之安,则资②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③。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

注①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②资:积累。③原:同“源”。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君子为学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做,这种方法就是“□”;锲而不舍地运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种过程就是“□□”;积累够了,自己能拿身边事物来印证学理的本源,这种境界就是“□□□□□□□”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

(1)(3分)道/深造/取之左右逢其原(一处1分。)

(2)(3分)君子为学之道在于自己有所得(自得)。


解析:

孟子说:“君子依靠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要求他自己有所得。他自己有所得,就能对所认识的深信不疑;对所认识的深信不疑,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够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他自己有所得。”

文言文阅读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回答问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 曰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谓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以 之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子 路 曰 南 山 有 竹 不 柔 自 直 斩 而 用 之 达 于 犀 革 以 此 言 之 何 学 之 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

2.文中“------------------- ”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 ”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

3.子路用------------------ 的方法,阐述理由推辞学习。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问”的看法。

1、断句(6分)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对两处得1分)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1分)   敬受教(1分)

3.比喻的方法(1分)一个有成就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本领的人。或: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或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问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也给分。)


解析:

标点: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你喜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好练武。”孔子说:“这不是我想要问你的。我只是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如果再在好学喜问上下工夫,谁能赶上你呢。”子路说:“南山生长的竹子,用不着去揉直,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照样能够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盔和盾。由此说来,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它射到甲、盔、盾上,不是更加深入了吗?”(子路听了),连连下拜道:“我一定要好好接受你的教导。

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 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仁以为己任     D.何以文为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B.何以文为 (文采)

C.驷不及舌 (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 (安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答: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答:

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

答: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⑴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⑵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小题1】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解析:

【小题1】解析是助词,其他三项都是介词,用、把的意思。

【小题1】解析文—修饰

【小题1】略

【小题1】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1)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欢楚人咻之,(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3)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4)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 也,(5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 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6)

【注释】 (1)傅:朱熹《集注》云:“教也。”(2)淋(xiū休):为“喧哗”。(3)挞:责打。(4)庄岳:朱熹《集注》云:“齐街里名也。”(5)薛居州: 赵注云:“宋之善上也。”(6)独:王引之《经传释词》云:“独犹将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呢?

B.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C.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么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难做好人了。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接受教育与学习环境的关系。

(1)C

(2)学习环境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环境能影响人。个人与环境之间,若能有良性的互动,那么教育的成效才能显著。所以,我们要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也不能一味依赖环境,也要接受来自环境的种种挑战,并加以克服,才能生存成长,培养出大智慧。


解析:

(1)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2)【译文】盂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君达到善的境界吧?让我明确 地告诉你。有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语,是让齐人来教他呢, 还是让楚人来教他?”

戴不胜说:“让齐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人教他,许多楚人吵扰他,即使每天责打要他说齐语 仍不能做到:带他到临淄的闹市里住上几年,即使每天责打要他说楚语也不 能做到。你说薛居州是善士,要让他居住在国君的身边。如果在国君身边的 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国君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 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国君 和谁去做善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游自得的样子  无己 无功 无名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

答:

(1)D

(2)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


解析:

(1)“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因为孔子不想见阳货,但依礼又必须回礼。

(2)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