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1分)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
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解析:
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②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B.一个士行事要有廉耻之心,到外面为社会做事,要不辱使命。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以上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该项对“不辱君命”的理解有错,应该是“完成君主交代的任务” )(3分)
(2)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有所担当,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使命。(1分)士应为国家效力,不能仅停留于个人的世界,这体现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1分)同时,士也要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不做有损国家、君主的事。(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
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 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侍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侍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侍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D
解析:
略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原则。(1分)
(2).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1)C
(2)一是要有比较高的境界;二是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祝福》《包身工》《暴风骤雨》等小说,都反映了半殖民地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B: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策》,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C: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D:《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一个人追求的是学好本领(或美好的道德品质与真才实学)(2分),而不是自己的名声(1分)。
解析:
(1)患、不己知各1分
(2)共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
答: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分,仅答“严于律己”不给分。)
(2)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可以赞同(以“原则”为关键点),也可以不赞同(以“感化”为关键点),言之成理即可给3分。]
解析:
无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辩的口才与睿智的思辨互为表里,辩论是语言的交锋,更是思辨的较量,是语言艺术与思辨艺术的结合。 B:古代有一些带“四”的合称,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中“经”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大学》等,而“子”的代表作品有《孟子》《墨子》等。 D:老子,姓李,名耳,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