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记载,在创作( )时,作者公开悬赏重金给书挑错,从而衍生了成语“一字千金”。   

A:《吕氏春秋》 B:《文正公集》

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B. 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 以著其义 D. 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 众以为殃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何叹 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 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 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 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 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D项均为动词,看作、作为。  A在, 介词/从,介词;B代词,它/助词,的; C  连词,来/介词,把。

【小题1】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小题1】正确译文:用(礼)来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德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制的仪轨。

【小题1】这段分析错误,不合文意。作者没有否定孔子的理想,只是作者觉得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道时代,但小康社会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乐坏乱,但也有惩恶扬善的礼法纲纪;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1分)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

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解析:

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②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B.一个士行事要有廉耻之心,到外面为社会做事,要不辱使命。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以上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该项对“不辱君命”的理解有错,应该是“完成君主交代的任务” )(3分)

(2)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有所担当,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使命。(1分)士应为国家效力,不能仅停留于个人的世界,这体现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1分)同时,士也要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不做有损国家、君主的事。(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

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 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侍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侍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侍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D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原则。(1分)

(2).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1)C

(2)一是要有比较高的境界;二是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祝福》《包身工》《暴风骤雨》等小说,都反映了半殖民地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B: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策》,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C: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D:《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一个人追求的是学好本领(或美好的道德品质与真才实学)(2分),而不是自己的名声(1分)。


解析:

(1)患、不己知各1分

(2)共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

答: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分,仅答“严于律己”不给分。)

(2)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可以赞同(以“原则”为关键点),也可以不赞同(以“感化”为关键点),言之成理即可给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