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期可已矣 食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小题1】

(1)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2)答:待人仁爱宽厚,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答:不矛盾。因为孔子的“恕道” 重点在讲对他人的态度要将心比心、宽厚待人,但并不是对他人的错误听之任之,睁只眼闭只眼。第二章中冉有为季氏搜刮民财,没有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传达给季氏;第三章中宰我认为三年的守丧期太长礼乐会废驰,应缩短到一年,并不理解守丧三年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两个学生都有不对,因此孔子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严苛待人。

【小题1】

(1)倍。

(2)答:直率、纯朴(1分);勇气过人(1分);有勇无谋(1分)。

(3)答:原则一:因材施教。因为子路的个性刚直鲁莽,所以孔子在教育时十分注意挫其锐气。而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做到了心里有数。

    原则二: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孔子在学生的举止不当、言行有失时,能直接点明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是给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原则1分,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或:译文中“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1分)

  (2)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解析:

(1)略   (2)写出各自的内容分别给1分,语言顺畅给1分,共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解析:

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引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


解析: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以上三段选文都是围绕“耻”论述的,首先要读懂原文,体会孟子关于“耻”的内容精髓,从辩证的角度概括归纳。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玩弄机巧诈变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中可见一斑。请从上面的选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小题1】B 。

【小题2】切磋琢磨;举一反三。


解析:

【小题1】“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谈的是学习方法,孔子告诫弟子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B.②孔子认为学和思不能偏废,但他也认为“思而不学”比“学而不思”更糟糕、更危险。

C.③提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D.①②③都是谈论的都和学习有关,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

【小题1】B

【小题2】孔子认为治学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解析:

阅读下列课外经典短文,完成文后3个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翻译:------------------------------------------------------------------------------------------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 ------------------------------------------------------------------------------------------

(3)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答: ------------------------------------------------------------------------------------------------------- 。

(1)“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

(2)“冉有生性畏缩,所以(我)要(使)他进取(或给他激励);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要(使)他慎重(或让他有所节制)。”

(3)体现了孔子教育要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

有史记载,在创作( )时,作者公开悬赏重金给书挑错,从而衍生了成语“一字千金”。   

A:《吕氏春秋》 B:《文正公集》

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B. 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 以著其义 D. 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 众以为殃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何叹 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 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 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 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 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D项均为动词,看作、作为。  A在, 介词/从,介词;B代词,它/助词,的; C  连词,来/介词,把。

【小题1】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小题1】正确译文:用(礼)来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德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制的仪轨。

【小题1】这段分析错误,不合文意。作者没有否定孔子的理想,只是作者觉得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道时代,但小康社会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乐坏乱,但也有惩恶扬善的礼法纲纪;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1分)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

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解析:

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