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23.(1)子夏向孔子请教的是由《诗经》诗句引起的“素”与“绘”的问题,却又问到了“礼”。
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样的学习意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请
分别用一个成语作答。
(1)绘画的事后于素,先有了底子之后才能绘画,这种“素”与“绚”的先后关系与“礼”和“仁”之间的先后关系是相通的,礼后于仁义,就是说,礼必须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2)举一反三;教学相长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言语的好坏,关键要体会它有没有深远的意义。
B.一个人能够遵守约定并且施与广博,那么他行的就是善道
C.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往往是人们的毛病。
D.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降低要求。O%下标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操守”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B“守约”意思应为“操守简约”。
(2)参考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凡事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方能推己及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afcb62d8e51489b5.jpg]
解析:
无
、 、 、 、 合称为儒家“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解析:
无
论语阅读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期可已矣 食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小题1】
(1)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2)答:待人仁爱宽厚,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答:不矛盾。因为孔子的“恕道” 重点在讲对他人的态度要将心比心、宽厚待人,但并不是对他人的错误听之任之,睁只眼闭只眼。第二章中冉有为季氏搜刮民财,没有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传达给季氏;第三章中宰我认为三年的守丧期太长礼乐会废驰,应缩短到一年,并不理解守丧三年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两个学生都有不对,因此孔子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严苛待人。
【小题1】
(1)倍。
(2)答:直率、纯朴(1分);勇气过人(1分);有勇无谋(1分)。
(3)答:原则一:因材施教。因为子路的个性刚直鲁莽,所以孔子在教育时十分注意挫其锐气。而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做到了心里有数。
原则二: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孔子在学生的举止不当、言行有失时,能直接点明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是给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原则1分,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或:译文中“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1分)
(2)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解析:
(1)略 (2)写出各自的内容分别给1分,语言顺畅给1分,共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解析:
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引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
解析: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以上三段选文都是围绕“耻”论述的,首先要读懂原文,体会孟子关于“耻”的内容精髓,从辩证的角度概括归纳。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玩弄机巧诈变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中可见一斑。请从上面的选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小题1】B 。
【小题2】切磋琢磨;举一反三。
解析:
【小题1】“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谈的是学习方法,孔子告诫弟子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B.②孔子认为学和思不能偏废,但他也认为“思而不学”比“学而不思”更糟糕、更危险。
C.③提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D.①②③都是谈论的都和学习有关,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
【小题1】B
【小题2】孔子认为治学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解析:
略
阅读下列课外经典短文,完成文后3个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翻译:------------------------------------------------------------------------------------------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 ------------------------------------------------------------------------------------------
(3)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答: ------------------------------------------------------------------------------------------------------- 。
(1)“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
(2)“冉有生性畏缩,所以(我)要(使)他进取(或给他激励);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要(使)他慎重(或让他有所节制)。”
(3)体现了孔子教育要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