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答: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
9.(6分)
(1)(2分)
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2分)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分) 慎、巧 ( 讱、佞 )
(2)(4分)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文化经典 相关注释】
①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②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译文】如果没有文采 那么便不能流传很远。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燕人畔①。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②”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③”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⑤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通“叛”。② 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③有诸:有这事吗?④宜: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⑤顺:掩饰,将错就错。⑥更: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2分)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2分)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2分)
[e767ec7aad9fce4e.jpg]
文化经典参考译文:
燕国人__(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32000409f445a3bc.jpg]
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2分)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分) 慎、巧 ( 讱、佞 )
(2)(4分)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乙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
23.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2分)
甲: 乙:
24.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举一反三或者讨论启发 学以致用
24.举一反三是学以致用的基础。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学会类推,学会融会贯通,学到的才是活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讨论启发有助于学以致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与同学的讨论,有助于获得能力,进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刑法、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C】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而不是不会犯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af7fc03c661eaa.png]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①孙: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②能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③安贫乐道,热爱学习等。(3分。写出一点得1分)
(2)君子,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身的品德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汲汲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3分。联系古今分析给2分,评价1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6分)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24.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25.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 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4分)
24.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25.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1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2分)
11、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4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0、(2分)众星拱北。
11、(2)(4分)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