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4.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23.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孔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强调两面,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要求,是从维护周礼的角度着眼,突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强调君应以礼待臣,又强调臣忠于君,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孟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君之道,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

荀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臣之道,认为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体现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

(孔子:能从君臣两方面分析且回答合理给2分,只翻译句子给1分。孟子:“为君之道”或“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即可给1分。荀子:“为臣之道”或“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即可给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说: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

23.以上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具体阐释这种哲学思想的涵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答案:中庸之道。(2分)

24.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1分)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1分)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1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答: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

9.(6分)

(1)(2分)

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2分)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分)  慎、巧 ( 讱、佞 )

(2)(4分)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文化经典 相关注释】

①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②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译文】如果没有文采 那么便不能流传很远。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燕人畔①。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②”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③”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⑤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通“叛”。② 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③有诸:有这事吗?④宜: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⑤顺:掩饰,将错就错。⑥更: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2分)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2分)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2分)

[e767ec7aad9fce4e.jpg]

文化经典参考译文:  

燕国人__(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32000409f445a3bc.jpg]

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2分)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分)  慎、巧 ( 讱、佞 )

(2)(4分)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

23.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2分)

甲: 乙:

24.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举一反三或者讨论启发      学以致用

24.举一反三是学以致用的基础。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学会类推,学会融会贯通,学到的才是活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讨论启发有助于学以致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与同学的讨论,有助于获得能力,进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刑法、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C】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而不是不会犯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af7fc03c661eaa.pn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