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24.孟子这段话的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针对宋国大夫戴盈之拖延减轻人民赋税负担。25.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不能采取推托敷衍、蒙骗世人的手段。必须立即、彻底改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欧阳修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子曰:“由也,⑴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⑵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

[注]①居:坐。 ②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③贼:害。 ④绞:说话尖刻。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说:“由呀,⑴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⑵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各2分)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曾文正公全集》)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字数200字左右。(12分)

答:

第一段文字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第二段文字则表达了要追寻真知,需要自信的精神。(4分)两则文字共同体现了追求真知过程中的精神准备。(2分)贪图物欲享受则会使人懈怠懒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自信则会使人轻易言弃,不能坚持到底。(4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将高度自信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曾文正公全集》)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字数200字左右。(12分)

第一段文字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第二段文字则表达了要追寻真知,需要自信的精神。(4分)两则文字共同体现了追求真知过程中的精神准备。(2分)贪图物欲享受则会使人懈怠懒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自信则会使人轻易言弃,不能坚持到底。(4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将高度自信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分)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各1分)

24.(3分)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1分)

    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1分)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1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4.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23.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孔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强调两面,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要求,是从维护周礼的角度着眼,突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强调君应以礼待臣,又强调臣忠于君,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孟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君之道,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

荀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臣之道,认为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体现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

(孔子:能从君臣两方面分析且回答合理给2分,只翻译句子给1分。孟子:“为君之道”或“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即可给1分。荀子:“为臣之道”或“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即可给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说: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

23.以上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具体阐释这种哲学思想的涵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答案:中庸之道。(2分)

24.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1分)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1分)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1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答: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

9.(6分)

(1)(2分)

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