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⑧,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①蒹葭(jiānjiā):初生的芦苇。 ②溯洄:逆流而上。 ③溯游:顺流而下。④晞:干。
⑤湄:水边高崖。 ⑥跻:登;升。 ⑦坻:小岛。 ⑧采采:茂盛貌。⑨右:不直,绕弯。
⑩沚:水中的小沙滩。
问题:试以本诗为例,简要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作用。(10)分
答: 。
①善于托物起兴。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将水乡清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之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可谓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②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本诗把实情实景与想像、幻想结合在一起,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美,生发出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诗中伊人的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因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③善于运用重章复唱的诗歌结构。这种结构艺术可以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抒情效果,便于记忆和咏唱,本诗就是在铺陈复唱中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惆怅、坚贞与执着。(不求语句相同,答对两点即可,从语言方面揭示也可,此处示例略。)
解析:
纵全文,前后三章,只换了数字就把男女恋爱这“永恒”的话题表现得充实丰满、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手叫绝。
它不是直抒胸意却有含蓄之美,以少许表现多许,给予读者很广的想象空间,它不直接写作者如何思念恋人,却只写出作者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焦急。作者几次求恋人不得,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行动也体现他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而三个“宛在”映出的作者心中那因可见而不可求而愈发想求,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虚而愁肠寸断,无限怅惘的苦涩更是本文的精华之一。
而《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连任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萧萧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②鸨翼,集于苞③棘④。王事靡盬,不能艺菽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萧萧鸨⑤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怙,依靠。②肃肃:大雁振动翅膀的声音。③苞:丛生。④栩、棘:树的名字。⑤鸨:鸟名,性不喜欢栖息树上。
19.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试做具体分析,(6分)
20.《涉江》(文章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 “兴”(比兴)的手法试题分析:先写不喜栖于木的野雁,飞来聚在树上不得其所,接着感叹徭役繁重,人民离开家乡不得供养父母,也不得其所。试题分析:反映奴隶时代农民生活,对徭役繁重,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试题分析:
20.运用对比和比喻,试题分析:像鸾鸟凤皇那样的好人一天一天地远离朝廷了;燕雀乌鹊这样的小鸟,却在朝堂上筑巢;露申辛夷那样的名贵花草却在树林子里死去了。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以“鸨羽”起兴,先让主人公触景生情,引起联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读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飒飒的秋风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儿凌空飞翔,忽儿聚集停息在树上,显得多么自由欢畅!对比自己,却远离父母和家园,从事无休止的繁重劳役,尤其是不能种庄稼养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无奈!因此反复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接着又反复吟唱大量的疑问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等。在发出强烈的呼号中,显示出劳动人民尊老养老、孝顺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是以“鸨羽”起兴。
20.题干问的是“《涉江》(文章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手法和情感。这篇作品,既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中间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也有议论,数者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始,诗人就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珮宝璐”,衬托出其高洁的品质;“乘鄂渚而反顾兮,歇秋冬之绪风”,写诗人被流放的季节和临风长叹,表现了他悲伤满怀的心境和对故国的深切眷恋;“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力,写船行进很慢,表现出诗人对故国依恋的心情;“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表现出他对前渺茫,感到煌惑苦闷的心理;“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描绘出荒凉凄冷的自然环境,则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独、傍徨、抑郁不乐的心境。这些融入诗人感情的叙述和描写,不仅给读者以深刻而具体的印象,亦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至于那些直抒胸臆和议论的诗句,如“世溷浊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等,更表现了诗人有时孤傲,有时悲愤;有时决绝,有时由探索而坚定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本篇以写实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神奇的车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__现实的批判。另外,本诗结尾,通段设喻,用以揭露楚国改治的__和统治集团的腐败,形象地反映出小人窃位得志,忠贤被逐遭受__,黑白颠倒,是菲淆乱的社会现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芳”比喻忠臣贤士,“燕雀乌鹊”、“腥臊”比喻奸佞小人,“阴阳异位”比喻忠正被弃,奸佞当道的__现实。同时也将双方进行了对比:“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 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作者认识到现实社会是一个颠倒黑白、忠奸不分的乱世,但诗人仍然要坚持正道,决不妥协。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屈原《湘夫人》选段)
A:本选段是描写湘君在就等湘夫人未果的情形下依旧痴心一片地为她建造新房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挚诚向往。 B:选段中详细地描写了新房、新床和新庭院的布置情况,可以说是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由此充分烘托出了湘君的一片赤诚。 C:新房之中充满了芳椒、兰桂、辛夷、薜荔等香草,这既是对新房的点缀和装饰,又寄托了湘君自觉追求高洁的品性和修养的要求。 D:屈原诗歌中的香草意象和个中所寄寓的情感被之后的万千文人继承和发扬,比如柳宗元就曾写过“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名句。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回答问题。 (8分)
怨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
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
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
26.“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一句诗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7.“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26.以团扇比喻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2分)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同时也说明女子只不过是供男子的欢娱之物,表达了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2分)
27.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语义双关。“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2分)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心理。(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加以理解。“出入君怀袖”写出了扇子与君的亲密关系,“动摇微风发”写扇子给人以惬意感,从整首诗歌大意可知,诗人在此以团扇比喻女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满足;从“出入君怀袖”和结尾一句的关键词“弃”“绝”可体会出,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故答题时,可结合上下句加以体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这句诗的关键词来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常恐”即经常担忧;“秋节至”为语意双关,既指秋季的到来,也以秋季的凄凉来暗示容颜已逝,由“夺”可体会出 “凉飙”与“炎热”各自的象征意义;由此可体会出诗人通过一些意象词来表达内心的担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①②题。(7分)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②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4分)
①(3分)
B(“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有误,双重反问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
②(4分)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1分,要点:表达技巧,“比喻”或“夸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1分,要点:诗句解说),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1分,要点:主旨情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1分,要点:表达效果,“形象”或“震撼”)。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乐府运动”是指唐朝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B: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喜剧《悭吝人》塑造了答尔丢夫这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C:《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D:“三曹”指的是汉末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三苏”指的是宋朝的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他们在诗歌和散文上各有成就。
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
,
,
,则
( )
A.
B.
C.
D.
B
解析:
如图,设正三棱锥[961e0f10c142d460.gif]的各棱长为[6f15999aeed88612.gif],
[d1017b370ea8d318.gif]则四棱锥[afb7b83a06933a49.gif]的各棱长也为[6f15999aeed88612.gif],
于是[4720d51091b47ff8.gif]
[d3cea64aa0811650.gif]
[3c789d77bde816f8.gif]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在文学史上有三个概念:原指朝廷所设的音乐机构,后来把这个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后世则又把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称为“乐府”,把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称为“乐府”。宋、元、明时期的词、散曲和戏剧,因合音乐,有时也被称为“乐府”。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特点主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清新明丽,很具有乐府民歌风格。全词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质朴的语言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抒发了自己对远方恋人的炽热的思恋之情,缠绵哀怨,亲切感人。
解析:
鉴赏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
下面是对“乐府”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两汉“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来“乐府”变为一种带着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B:乐府诗很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抒情诗,如《陌上桑》。 C:新乐府是不合乐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