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5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1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成己达德,除了可以通过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目的。

B.真正的君子,心地光明磊落,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能改。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

D.孔子对世人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绝望。

14.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3分)

答:

13.D

14.(3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D项,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是重视而不是绝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句翻译,主要根据“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2分)

24.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

23.“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2分)

24.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读懂文意,再结合知人论世,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孔子说:"有讨厌的事。讨厌称赞别人罪过的人,讨厌才能不高而毁谤有才能的人,讨厌果断勇敢却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吗?"子贡说:"讨厌窃取别人的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不谦恭而自以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

试题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概括二人的观点。从孔子的“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可以得出孔子的观点。从子贡的“恶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可以得出子贡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注】①哄:战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④尤:责怪。

20.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20.C

21.曾子认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是要说明,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的情况。这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本题中,C项,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回答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句中“尔”是“你”的意思,翻译出本句话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5》)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关于如何尽孝的问题,孟子认为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无违”,主要是指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C.孔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的赡养,还是去世后的安葬与祭祀,都要依礼行事。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1.根据选段内容,结合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

20.B

21.孔子认为的“孝”,不是简单的赡养,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依礼行事,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1分)赡养父母,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奉养,此外,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大意,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主要是指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理解不正确,无“违”是指不违背“礼”。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鉴赏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抓住文中孔子关于孝的观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例如,“无违。”“事”“死”“祭”均要“礼”;“敬”;由这些关键词,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要从精神上安慰,要重视尊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8.阅读《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⑵。”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⑶之不逮⑷也。”《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⑴司马牛:孔子的弟子。⑵讱(rèn):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⑶躬:身体,引申为自身。⑷逮:达到。

(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孔子在教育子弟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法,比如“□”就是“讱”同义词,“□”就是“行”的同义词,而“□□□□”也与“言而过其行”同义。

请你概述孔子对“言”与“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你有何感想?(3分)

(1)讷;躬;躬之不逮。(3分)

(2)孔子希望人们谨言慎行,先做后说,少说多做。要言行一致,以行动取信于人。 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行动力强的人,如果只会夸夸其谈而做不好实事,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或我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言”在“行”先,有时可以先声夺人,为自己赢得一些进取的机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段的把握以及对文化常识的了解。第一小题其实是变相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以及对文本的辨析能力。注释很多,所以要充分利用注释。“讱”,注释说是“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那么语段中与言语有关系的字只有一个“讷”。利用字形字意的相近来解答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概括“孔子对‘言’与‘行’”,先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逐一理解。“仁者,其言也讱”写出说话要谨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先做后说,多做少说。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文言文阅读B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14.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5.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14.以邻为壑

15.孟子提出,一是从方法上讲,治水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水性;二是从效果上讲,引水入海,顺其自然,这样才能造福老百姓。我们要引以为戒的事做事要顾全整体,顾全大局。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提炼成语的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成语典故知识的积累,联系文中“今吾子以邻国为壑”语句,很容易提炼出“以邻为壑”;第二问,先从文中筛选出孟子批驳白圭的观点,例如,“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 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然后根据句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第三问,要根据孟子的观点,联系现实,从顾全整体和大局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9.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0.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19.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0.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晌,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疏通句意并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筛选出孔子和孟子在文中的观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由孔子的“放于利而行,多怨。”和孟子的“利与善之间也。”可得出答案。第二问,孔子认为善要“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孟子认为,“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注:将本道题的答案写于答题卡E.处方框内】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注】①哄:战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④尤:责怪。

17.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18.“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17.C

18.曾子认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是要说明,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的情况。这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解析】

17.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18.在这段话中,子贡为什么受到老师的赞扬?(3分)

17.D

18.孔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1分)。子贡不仅领悟了老师的教导(1分),还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得到老师的赞扬(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本题中,D项,“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本段内容大意为: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而子贡不仅领悟了老师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①所安:当时的心境。②廋:sōu,隐藏、藏匿。

18.“人焉廋哉”中的“焉”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相同?(2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9.综合所给的两段文字,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30字。(2分)

18.A

19.要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的言论、行动看到他的内心,才能全面了解。(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均为疑问代词,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