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略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2)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答:
(1)(3分)善言 善道 轻重
(2)(3分)示例:①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1)每处1分,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戴不胜应如何伎宋王向善,而以楚大夫之子学说齐国话来设喻。
B.孟子认为,让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言的熏陶,假以时日,就能学会说齐国话。
C.孟子否定了戴不胜让善十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无法使宋王向善。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子认为,如果宋王身边都是善士,宋王自然就能够向善。
(2)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山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1)C (2)①一傅众咻(1分) ②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2分)
(1)孟子并没有否定戴不胜让善士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而是认为需引荐更多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才能使宋王向善。(2)略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您: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安置在齐国庄岳那样的地方住上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要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答:
⑴C(“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正确的说法是: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⑵“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无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做答。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责备。)(《论语??公冶长》)
你对这句话所含观点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100字左右的短文。
参考1:
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有的是过于自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会错;有的是看问题一根筋,不会从其他的角度,或者从客观立场来看问题。而看到了错误却不愿承认自己的错,其实说到底,就是不想负责任,不想丢脸。
参考2:
人们往往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即使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反省。甚至犯了错误后,不但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君子大有人在。
参考3:
自己批评自己,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所以孔子发出了‘我没有见过’的慨叹。其实,要做到自我批评,关键是能够做到“见过而内自讼”。也就是敢于丢面子,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承担责任。
参考4: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能知自身错误并从内心认错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能改所知之错就更不容易了。但人非圣贤,谁能无错?这就必然要求人不仅要能知错认错,还要能改错。从古至今,能达到这一要求的人也不在少数。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能,也一定能。(114字)
(其他看法合情理亦可)
无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
(1)1分。
(2)观点1分,分析说明2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日:“敢问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B
【小题2】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达权变的人。
【小题1】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说的是不要固执于言和行。
【小题2】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⑧,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①蒹葭(jiānjiā):初生的芦苇。 ②溯洄:逆流而上。 ③溯游:顺流而下。④晞:干。
⑤湄:水边高崖。 ⑥跻:登;升。 ⑦坻:小岛。 ⑧采采:茂盛貌。⑨右:不直,绕弯。
⑩沚:水中的小沙滩。
问题:试以本诗为例,简要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作用。(10)分
答: 。
①善于托物起兴。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将水乡清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之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可谓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②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本诗把实情实景与想像、幻想结合在一起,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美,生发出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诗中伊人的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因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③善于运用重章复唱的诗歌结构。这种结构艺术可以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抒情效果,便于记忆和咏唱,本诗就是在铺陈复唱中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惆怅、坚贞与执着。(不求语句相同,答对两点即可,从语言方面揭示也可,此处示例略。)
纵全文,前后三章,只换了数字就把男女恋爱这“永恒”的话题表现得充实丰满、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手叫绝。
它不是直抒胸意却有含蓄之美,以少许表现多许,给予读者很广的想象空间,它不直接写作者如何思念恋人,却只写出作者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焦急。作者几次求恋人不得,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行动也体现他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而三个“宛在”映出的作者心中那因可见而不可求而愈发想求,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虚而愁肠寸断,无限怅惘的苦涩更是本文的精华之一。
而《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连任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萧萧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②鸨翼,集于苞③棘④。王事靡盬,不能艺菽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萧萧鸨⑤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怙,依靠。②肃肃:大雁振动翅膀的声音。③苞:丛生。④栩、棘:树的名字。⑤鸨:鸟名,性不喜欢栖息树上。
19.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试做具体分析,(6分)
20.《涉江》(文章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 “兴”(比兴)的手法试题分析:先写不喜栖于木的野雁,飞来聚在树上不得其所,接着感叹徭役繁重,人民离开家乡不得供养父母,也不得其所。试题分析:反映奴隶时代农民生活,对徭役繁重,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试题分析:
20.运用对比和比喻,试题分析:像鸾鸟凤皇那样的好人一天一天地远离朝廷了;燕雀乌鹊这样的小鸟,却在朝堂上筑巢;露申辛夷那样的名贵花草却在树林子里死去了。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以“鸨羽”起兴,先让主人公触景生情,引起联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读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飒飒的秋风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儿凌空飞翔,忽儿聚集停息在树上,显得多么自由欢畅!对比自己,却远离父母和家园,从事无休止的繁重劳役,尤其是不能种庄稼养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无奈!因此反复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接着又反复吟唱大量的疑问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等。在发出强烈的呼号中,显示出劳动人民尊老养老、孝顺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是以“鸨羽”起兴。
20.题干问的是“《涉江》(文章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手法和情感。这篇作品,既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中间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也有议论,数者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始,诗人就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珮宝璐”,衬托出其高洁的品质;“乘鄂渚而反顾兮,歇秋冬之绪风”,写诗人被流放的季节和临风长叹,表现了他悲伤满怀的心境和对故国的深切眷恋;“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力,写船行进很慢,表现出诗人对故国依恋的心情;“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表现出他对前渺茫,感到煌惑苦闷的心理;“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描绘出荒凉凄冷的自然环境,则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独、傍徨、抑郁不乐的心境。这些融入诗人感情的叙述和描写,不仅给读者以深刻而具体的印象,亦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至于那些直抒胸臆和议论的诗句,如“世溷浊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等,更表现了诗人有时孤傲,有时悲愤;有时决绝,有时由探索而坚定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本篇以写实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神奇的车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__现实的批判。另外,本诗结尾,通段设喻,用以揭露楚国改治的__和统治集团的腐败,形象地反映出小人窃位得志,忠贤被逐遭受__,黑白颠倒,是菲淆乱的社会现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芳”比喻忠臣贤士,“燕雀乌鹊”、“腥臊”比喻奸佞小人,“阴阳异位”比喻忠正被弃,奸佞当道的__现实。同时也将双方进行了对比:“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 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作者认识到现实社会是一个颠倒黑白、忠奸不分的乱世,但诗人仍然要坚持正道,决不妥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