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化经典阅读(4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4分)
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
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
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
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可逐一分析所给语段,分别得出每则语段的要点,再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本题涉及四则语段,从第一则语段看,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第二则语段则表明“孝” 要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第三则语段,孟子认为,“孝”中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第四则语段中则指出子女要通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光宗耀祖,这才是完满理想的孝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反父母的意志。
③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④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让父母之名得到显扬荣耀,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终极目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3.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是“仁人”吗?孔子认为行“仁”的方法是什么?
14.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13.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孔子是从推己及人的角度来论述“仁”,孔子认为求仁(行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从寻常事理入手,推及他人。
14.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归纳概括,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其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归纳概括,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其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孟子》阅读 (6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4)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1)假: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赡:充足。
(4)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
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政治方针,讲究以德服人。
B.“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辩证地认为“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
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
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
17.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结合上面选段和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3分)
16.B
17.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应该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服,从而统一天下。而“霸道”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这是在祸害百姓,不但不能王天下,反而会引来__亡身的后果。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一句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__);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
(2)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
(1)舍之者(不耘苗者) 助之长者(揠苗者)
(2)①用义和道培养 ②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通读语段,弄懂语段的意思,然后筛选信息,归纳答案要点。(1)从不耘苗者和揠苗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指的就是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1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亢可能认为孔子有私心,因此他才会问伯鱼孔子是怎样教他的。
B.陈亢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什么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文中“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不懂得站立的姿势。
D.文中“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样很好地表达。
19.这一则文字侧面表现了《诗》在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8.C
19.此则论《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不学《诗》,无以立”,一是认为,诗歌的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可以使人学会正直的交往和立足社会的能力;二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的讲话的水平。先秦的“赋诗言志”,就是在外交场合用《诗》句来表达自己一方的意见或观点。
【解析】
18.
试题分析:“立”是立身,而不是“站立的姿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侧面表明学习《诗》可以提高讲话水平和道德品质来提高立足社会的能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仁》)
【注】①几:婉转。②劳:忧愁。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都认为满足父母物质的要求,就算尽孝。
B.孔子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犬马都会养自己的父母。
C.孔子认为子女赡养和规劝父母都应该讲究时机。
D.孔子认为父母如果有错,子女应尽规劝的职责。
孔子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概括)?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说说这一核心精神是如何体现的?(3分)
(1)(3分)C
(2)(3分)“孝”的核心精神是“敬”。赡养父母,不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更要心存敬意;规劝父母,要言辞婉转,即便父母不听也不能心存怨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以及对文言语段的理解。(1)C项中“子女赡养父母要讲究时机”有误,语段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只是说父母如有错,子女要规劝,并没有说赡养也要讲究时机。(2)中“孝”的核心可以从第一个语段中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中可以得知,如果单从“有养”的角度来说,犬马都能有养,而人与犬马的区别就是“敬”,如果不敬,和犬马有什么区别。(核心精神1分,体现有两方面,各占1分)
考点: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为B
2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滕文公下》)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怎样的建议?(3分)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2分)
(1)一傅众咻;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2)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有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环境的好坏对学习者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可以促使学习者品行良好、学业有成。但人不能一味依赖环境,逆境一样可以磨砺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道题目,第一问,需要根据语段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需要注意联系实际,结合“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作出分析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定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请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哇啦哇啦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学会的了。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还能同谁一起干坏事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孟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③。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④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①财:通“材”。②私淑艾: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③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3.根据①、②、③三个选段,简要概括孟子的教育思想。(3分)
1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
13.①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无定法,要因材施教。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能人为降低标准。③教师要重在启发引导,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分标准:共3点,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给分。)
14.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屑之教诲”类似(1分)“不屑之教诲”的方法,是从反面激发学生的自尊心,(1分)目的是使学生自我反思,发现不足,感到羞愧,从而奋发向上(1分)。(评分标准:能结合选段分析“不屑之教诲”的目的作用,意思基本符合,即可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疏通及理解,分别才三段文字中筛选出属于孟子教育思想的语句,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即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教亦多术矣”可从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的角度概括;“君子引而不发”可从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的方法;“孔子辞以疾”可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的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可根据“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句意概括出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然后与孔子前面的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很容易得出与孟子的“不屑之教诲”类似。在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时,可从“不屑之教诲”的目的与作用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进取心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一)
①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尽心上》))
②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告子》
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后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君子拉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孟子·尽心上》)
④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论语·阳货》)
11.阅读下面的《 论语》 、《 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习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 述而》 ) ②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 公予丑上》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我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柱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示例: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8.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B.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C.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D.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19.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3分)
18.B
19.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解析】
18.
试题分析:做这道题,只需将选项的内容放在选段中进行对比即可。根据选段中“父母唯其疾之忧”可知,孝顺父母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而选项则有些绝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做这道题则要首先要理解“色难”的含义,其次还要深入领会孔子所说的“孝”的含义,他所说的“孝”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重在对人的修养的提升,重在人的内心的认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