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3页 共1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4页 共13页
(1)C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2)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答:
(1)(3分)善言 善道 轻重
(2)(3分)示例:①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
(1)每处1分,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戴不胜应如何伎宋王向善,而以楚大夫之子学说齐国话来设喻。
B.孟子认为,让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言的熏陶,假以时日,就能学会说齐国话。
C.孟子否定了戴不胜让善十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无法使宋王向善。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子认为,如果宋王身边都是善士,宋王自然就能够向善。
(2)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山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1)C (2)①一傅众咻(1分) ②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2分)
解析:
(1)孟子并没有否定戴不胜让善士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而是认为需引荐更多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才能使宋王向善。(2)略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您: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安置在齐国庄岳那样的地方住上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要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答:
⑴C(“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正确的说法是: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⑵“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做答。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责备。)(《论语??公冶长》)
你对这句话所含观点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100字左右的短文。
参考1:
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有的是过于自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会错;有的是看问题一根筋,不会从其他的角度,或者从客观立场来看问题。而看到了错误却不愿承认自己的错,其实说到底,就是不想负责任,不想丢脸。
参考2:
人们往往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即使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反省。甚至犯了错误后,不但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君子大有人在。
参考3:
自己批评自己,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所以孔子发出了‘我没有见过’的慨叹。其实,要做到自我批评,关键是能够做到“见过而内自讼”。也就是敢于丢面子,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承担责任。
参考4: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能知自身错误并从内心认错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能改所知之错就更不容易了。但人非圣贤,谁能无错?这就必然要求人不仅要能知错认错,还要能改错。从古至今,能达到这一要求的人也不在少数。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能,也一定能。(114字)
(其他看法合情理亦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