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解析:

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每点1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第一则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可用原文概括。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孔子的“恕”道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题2】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即是行仁之道。(1分)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分)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 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 的理解。

(1) 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解析:

(1) “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要准确翻译文言文,结合选文及孔子的其他“仁”的主张深刻体会“恕”的含义。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四史》是指哪一项列出的作品

A:《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 B:《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C:《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D:《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3页 共1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4页 共13页

(1)C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解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2)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答:

(1)(3分)善言  善道  轻重

(2)(3分)示例:①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

(1)每处1分,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戴不胜应如何伎宋王向善,而以楚大夫之子学说齐国话来设喻。

B.孟子认为,让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言的熏陶,假以时日,就能学会说齐国话。

C.孟子否定了戴不胜让善十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无法使宋王向善。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子认为,如果宋王身边都是善士,宋王自然就能够向善。

(2)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山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1)C  (2)①一傅众咻(1分)  ②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2分)


解析:

(1)孟子并没有否定戴不胜让善士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而是认为需引荐更多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才能使宋王向善。(2)略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您: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安置在齐国庄岳那样的地方住上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要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