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剽窃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分) B

(2)(3分)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解析: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⑴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⑵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1)C(“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解析:

(1)(“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无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在先秦诸子散文里,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B: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幻想国家退回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思想,是完全消极的。 C: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他提倡仁政和王道,并在各诸侯国中间积极游说。 D: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有互补性,共同影响了我们民族思想的发展。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解析:

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每点1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第一则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可用原文概括。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孔子的“恕”道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题2】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即是行仁之道。(1分)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分)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 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 的理解。

(1) 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解析:

(1) “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要准确翻译文言文,结合选文及孔子的其他“仁”的主张深刻体会“恕”的含义。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四史》是指哪一项列出的作品

A:《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 B:《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C:《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D:《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3页 共13页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4页 共13页

(1)C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